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社会发展论
社会发展论

社会发展论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敏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00677
  • 页数:293 页
图书介绍:社会发展研究是社会学的常新话题,也是世界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不论是学界还是社会公众,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国社会要实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社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种常识性判断和社会学学科意识,作者分四个层面,将30多年来自己研究不同领域社会发展问题的一部分成果,整理汇集成《社会发展论》这部著作。
《社会发展论》目录

我的人生:简单并快乐着(代序) 1

第一篇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3

社会发展理论的演变走向及其特征 3

一 经典社会发展理论 4

二 发展理论 7

三 协调发展理论 10

四 以人的永续需要为中心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 13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系 16

一 宏观层次——社会发展理论的构架及支点 16

二 中观层次——社会发展模式和战略 21

三 微观层次——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 24

在改革中发展社会主义 27

“人的全面发展”的定位与内涵 36

一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契合点 36

二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社会发展的转折点 37

三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着眼点 38

第二篇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43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初探 43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理论的探索过程 43

二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 45

三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传承和本土化再造 50

试论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及其特点 54

一 邓小平社会发展思想的理论支点 54

二 邓小平社会发展思想的实践模式 59

三 邓小平社会发展思想的特点 63

论邓小平的协调发展思想 66

一 邓小平协调发展思想的缘起和形成过程 66

二 邓小平协调发展思想的内涵和理论体系 73

三 邓小平协调发展思想的理论和实践特色 76

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是社会发展的保证 80

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三大关系”的和谐 84

一 人际关系的和谐 84

二 人群关系的和谐 85

三 人地关系的和谐 86

第三篇 农村和区域社会发展研究 91

从发展战略看中国社会第一问题 91

一 绝非臆构的“第一问题” 91

二 “第一问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92

三 现代化过程中的“两翼”同步发展 94

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山村社会结构调整与社会发展 96

一 问题的提出 96

二 框架与概念 98

三 研究方法和操作技术 102

四 个案概况 104

五 探索与讨论 106

西北开发的历史教训与低代价开发理论建构 111

一 西北开发的历史反思 111

二 新一轮开发呼唤新理论的应对与支持 115

三 低代价开发的路径选择 119

小农观念的调查与思考 123

一 正确估量小农观念的存在和影响 123

二 “治穷”必须“治愚” 128

三 告别“小农”,奔向“小康” 129

不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整合 132

一 社会保障是社会整合的有效手段 132

二 培育和构造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整合同步发展 134

三 重组保障纽带,强化功能 136

中国西北扶贫的举措——开发型移民 139

一 扶贫开发型移民的动力源 139

二 扶贫开发型移民的特点 144

三 扶贫开发型移民的综合效益 149

区域经济合作与社会发展 156

一 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源 156

二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158

三 区域经济合作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 161

甘肃省农村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164

一 改革和变新是当今农村社会的主旋律 165

二 改革的强化与旧生产方式和社会意识的反冲,构成了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170

三 坚持“四同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175

甘肃省社会发展的定量评估及问题分析 183

一 社会指标体系的内容及评估方法 183

二 甘肃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估与比较 184

三 甘肃社会发展中有关问题的评估分析 187

“入世”后陇东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92

一 “入世”对陇东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92

二 “入世”对陇东南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96

三 “入世”对政府的机遇与挑战 198

社区建设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200

一 传统体制下“行政直线式”的社区管理模式 201

二 社会转型期发展现代社区的必要性 202

三 强政府—强社会模式下的社区建设 204

风险社会及安全建构 209

一 风险社会的理论 209

二 风险社会的风险特征 211

三 我国社会风险的成因 211

四 我国社会风险的安全建构——基于一种分析视角 212

第四篇 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研究 219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特征与转型 219

一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一般特征 219

二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障碍 223

三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转型的未来趋向 225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中有关问题的反思 229

一 民族地区贫困的实质 229

二 民族差别与民族意识 230

三 民族地区的人口问题 232

四 宗教与民族地区发展 233

五 民族关系的内涵与外延 235

六 竞争与民族差距的关系 236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稳定因素的凝聚和强化 238

一 经济发展强化了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内驱力 239

二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层次需要的满足强化了社会主体对发展与稳定的认同感和承受力 240

三 民族素质的提高强化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凝聚力 243

四 宗教内部的变革强化了信教群众同发展与稳定的适应能力 245

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关系及其战略调整 249

一 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定位 249

二 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关系 252

三 特殊社会关系的战略调整 256

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论民族社会学 260

一 民族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260

二 民族社会学的渊源及其发展 276

三 民族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84

四 民族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 28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