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唐前果报系统的建构与融合
唐前果报系统的建构与融合

唐前果报系统的建构与融合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涤凡著
  • 出 版 社:台湾学生书局
  • 出版年份:1999
  • ISBN:9571509833
  • 页数:564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爱我自己下一篇:幸福没有密码
《唐前果报系统的建构与融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意识的形成 1

第二节 方法论的选择 3

一、系统传播学的方法 4

二、诠释学的方法 10

第三节「文化突破」概述 14

第二章中国「报」的源起及天报系统的形构 19

第一节 中国「报」的源起 19

一、从文字学上考察「报」的原始义 19

二、从宗教人类学上考察「祭祀求报」的原始思惟 23

(一)自然崇拜 23

(二)祖先崇拜 32

(三)上帝崇拜 37

(四)小结 39

第二节 天报系统的形构 45

一、天报的形成—第一次文化突破 45

(一)受命与坠命 46

(二)天命有德 49

(三)天命靡常,惟敬德以祈永天命 55

(四)周人强调受命、天命靡常的动机 57

二、天报系统的建构 59

(一)法祖 60

(二)恤民 63

三、小结 65

第三章 天报松动下人文思潮的崛起暨果报系统的衍生 67

第一节 天报的松动 67

一、天报松动是由于王纲解纽造成 67

(一)国力衰弱 68

(二)豪族坐大 69

(三)君王失德 73

二、王纲解纽下,全民陷入不测的共命 76

三、天报信仰的破灭 78

第二节人文思潮的崛起—第二次文化突破 80

一、先民后神—敬鬼神而远之 80

二、不迷信前兆、灾异现象 82

三、强调礼治、道德的观念 84

(一)宇宙、天地间理序的判准 86

(二)治国、安民、伦常道德的判准 87

(三)立身处世、吉凶祸福的判准 88

(四)国家兴亡、军事成败的判准 89

第三节 果报系统的衍生 91

第四章 儒家德报系统的建构、发展与功能传播 97

第一节 德报系统的建构 97

一、孔子德报系统的建构 97

(一)以仁改造封建道德 98

(二)仁是道德主体自觉心的显现 99

(三)以仁总摄诸德 101

(四)以礼和学体现仁 102

(五)德之所在,即福之所在 103

二、孟子德报系统的建构 104

(一)以性善理论完成孔子仁学系统 105

(二)强调「扩充」以保摄行善之必然 108

(三)强调善恶报应的必然性 110

(四)强调家族祸福联结的必然性 112

三、荀子德报系统的建构 112

(一)以「知道心」作为道德实践的根源力 113

(二)以礼义师法保摄善之必然 115

(三)强调祸福自召 118

(四)强调积德以保证善报之必然 119

四、小结 120

第二节 德报系统的发展 121

一、德报自身功能的合流 122

二、德报与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 125

(一)输入道教鬼神罪福报功能 126

(二)输入道教鬼神罪福报、天人感应报功能 128

(三)输入佛、道两教罪罚报功能 129

第三节 德报子系统—阴德报的建构与发展 130

一、阴德概念的源起及其意涵指涉的转变 130

二、阴德报系统的建构 136

(一)有阴德必有阳报 137

(二)有阴德者,子孙必荣显 137

三、阴德报系统的发展 141

(一)输入天报功能 143

(二)输入道教鬼神罪福报功能 144

第四节 德报系统功能的传播 145

一、私人与民间团体的传播管道 146

(一)透过家教的管道 147

(二)透过里规、乡约的管道 153

(三)透过为德典范于乡里的管道 155

(四)透过表彰管道 156

(五)透过私学、蒙书管道 172

二、统治阶层的传播管道 176

(一)透过表彰的管道 176

(二)透过循吏的管道 181

(三)透过官学的管道 182

第五章 天报系统的发展暨功能传播 187

第一节 天报系统的发展 187

一、天报意涵的衍变 187

(一)强力的天报观 188

(二)社会律则的天报观 189

(三)自然法则的天报观 190

(四)命定的天报观 190

二、天报系统理论的完成—子系统:墨子天志报的建构 192

(一)建构的时代背景 192

(二)建构的内容 196

三、天报与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 201

(一)天报自身功能的融合 201

(二)为其他果报系统所吸收 201

第二节 天报子系统—鬼报的建构与发展 203

一、鬼信仰 203

二、鬼报系统的建构 205

(一)以三表法证鬼存在 205

(二)以鬼的意志为行事的准则 207

(三)顺鬼意则赏,逆鬼意则罚 208

三、鬼报系统的发展 209

(一)实证方面 211

(二)鬼报与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 214

第三节 天报系统功能的传播 216

一、透过统治阶层诰令宣达的管道 217

(一)诰令 217

(二)刻石 218

(三)印玺 218

二、透过祭礼的管道 219

三、透过巫术的管道 220

四、透过家训的管道 222

五、透过蒙学教材的管道 223

六、透过民间谣谚的管道 223

七、透过文人撰写因果报故事的管道 225

第六章 法报系统的建构、发展与功能传播 227

第一节 法报系统的建构 227

一、法的起源与发展 227

二、法治思潮的形成 232

三、法报系统的建构 233

(一)商鞅法报系统的建构 233

(二)慎到法报系统的建构 239

(三)申不害法报系统的建构 242

(四)韩非法报系统建构的完成 244

第二节 法报系统的发展 261

一、法报系统具体实现—秦代法治的格局 261

(一)循商、韩格局系统 261

(二)法报与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 268

二、西汉中期以前法治的格局 271

(一)西汉前期黄老刑名法治的格局 271

(二)西汉中期法治的格局 279

三、西汉中期以后法治的格局 280

第三节 法报系统功能的传播 283

一、透过统治阶层布令的管道 284

二、透过司法、吏治的管道 285

三、透过教授律令的管道 287

(一)官学管道 287

(二)私学管道 288

(三)家学管道 289

四、透过取士的管道 290

五、透过蒙学教材的管道 291

六、透过歌谣的管道 291

第七章 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建构、发展与功能传播 293

第一节 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建构 293

一、阴阳五行思想的形成 293

二、邹衍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建构 303

(一)建构的原理 304

(二)建构的内容 305

(三)建构的目的 307

第二节 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 309

一、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 309

(一)《管子》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 309

(二)《吕氏春秋》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 311

(三)《淮南子》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 315

(四)《春秋繁露》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 320

(五)《洪范五行传》阴阳五行报咎征思想的发展 331

(六)「纬书」阴阳五行报休征思想的发展 340

(七)《白虎通》阴阳五行报系统的发展 342

(八)汉儒不以五行相胜言政权兴废 344

二、阴阳五行报与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 346

第三节 阴阳五行报功能的传播 347

一、透过符命的管道 347

二、透过占星的管道 348

三、透过占梦的管道 349

四、透过前兆占卜的管道 349

五、透过文人立说的管道 350

第八章 天人感应报系统的建构、发展与功能传播 351

第一节 天人感应报系统的建构 351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形成 351

二、天人感应报系统的建构 356

(一)天人相副 357

(二)人天相感 358

(三)君主行径必顺于天道法则 359

(四)灾祥之来必本于美恶之政 359

(五)修德以化灾 363

第二节 天人感应报系统的发展 367

一、内容增益 367

二、规范层次扩及地方官吏 367

三、天人感应报各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 368

第三节 天人感应报系统功能的传播 370

一、透过符命的管道 370

二、透过谣谶的管道 371

三、透过前兆妖异现象占卜的管道 371

四、透过占星的管道 372

五、透过望气的管道 372

六、透过占梦的管道 373

七、透过巫觋的管道 374

八、透过图象的管道 375

九、透过文人立说的管道 375

第九章 佛道两教兴起的机缘 377

第一节 佛道两教兴起的内缘因素 377

一、从果报理论角度来看 377

(一)佛道以前各果报系统有理论的缺陷 377

(二)佛道两教果报系统理论可以圆解善恶无报的现象 387

(三)佛道两教的救赎理论可以安顿人心 388

二、从学术思想角度来看—第三次文化突破 389

第二节 佛道两教兴起的外缘因素 390

一、政治方面 390

二、社会方面 392

三、天灾方面 397

第十章 佛教业报系统的建构、发展与功能传播 401

第一节 佛道业报系统的建构 401

一、佛法传入中土概说 401

二、佛教业报系统的建构—第三次文化突破 406

(一)神不灭—阿赖耶识的建构 406

(二)三世因果—十二因缘的建构 408

(三)业的建构 410

(四)六道轮迴观的建构 417

(五)善恶罪福观的建构 419

(六)佛教灭罪救赎思想的建构 423

三、小结 430

第二节 佛道业报系统的发展 433

一、业报传入中土的扞格与融合 433

(一)神灭不灭的扞格与融合 433

(二)杀生肉食的扞格与融合 437

二、佛教业报的中土化 441

(一)佛教僧侣主动中土化 441

(二)儒者主动将业报思想中土化 442

三、佛教业报和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 447

(一)和德报孝道功能的互动 447

(二)输入德报家族祸福联结(或道教承负报)功能 447

(三)输入民间太山信仰和道教鬼神罪罚报的功能 448

(四)与中土天人感应说结合 448

(五)输入民间离魂信仰和道教罪罚报功能 449

第三节 佛教业报功能的传播 450

一、透过唱导的管道 451

二、透过格义的管道 452

三、透过翻译、持诵、抄写佛经的管道 452

四、透过超荐法会的管道 452

五、透过祈禳、咒术的管道 453

六、透过石刻、造象、建寺的管道 453

(一)塔铭 454

(二)浮图 454

(三)经幢 454

(四)造象 454

七、透过文人、僧侣撰写立说的管道 456

八、透过家训的管道 457

第十一章 道教罪福系统的建构、发展与功能传播 459

第一节 道教罪福报系统的建构 459

一、中土道教及其思想理论系统的形成 459

二、道教罪福系统的建构 464

(一)生死观的建构 464

(二)善恶罪福观的建构 466

(三)纪算的建构 481

(四)承负观与末世劫难预言的建构 482

(五)道教解罪救赎思想的建构 488

三、小结 494

第二节 道教罪福报系统的发展 496

一、道教罪福报系统发展的变化 496

二、道教罪福报与其他系统功能的互动 498

(一)输入阴阳五行报、天人感应报和民间巫觋、方术的功能 498

(二)输入强力义天报及墨子天志报、鬼报和民间神只信仰功能 499

(三)输入德报、阴德报的功能 499

(四)输入佛教业报三世因果轮迴功能 500

(五)输入法报功能 501

第三节 道教罪福报功能的传播 501

一、透过民间巫术、符咒、上章、斋醮等仪式的管道 502

二、透过转诵、抄写道经的管道 503

三、透过造像的管道 504

四、透过文人立传的管道 505

五、透过民间谣谚的管道 506

第十二章 结论 507

第一节 果报系统融合成因 507

一、系统本身的因素 507

(一)从系统建构与发展过程中来看 507

(二)从系统殊途同归性来看 511

(三)从系统传播管道来看 514

二、社会群众心理因素 520

(一)人间亟需正义原则的心理 521

(二)人间相信因果报应的心理 523

第二节 果报思想的效应暨本论文的评估与前瞻 525

一、果报思想在中土社会的效应 525

(一)鉴察人类社会善恶行为的仲裁者 525

(二)成为中土上下阶层教子的习俗 525

(三)果报信仰在社会交织一片道德的法网 525

(四)形成积阴德的习俗 526

二、评估与前瞻 527

引用书目 5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