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英汉翻译写作学
英汉翻译写作学

英汉翻译写作学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士焯著
  • 出 版 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0129202
  • 页数:2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论点和创新之处在于:创建“翻译写作学”新概念,辨析与厘清多种相关术语;以写作学为参照,结合中西方翻译理论构建“翻译写作学”模式框架;可供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专业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翻译方向研究生、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TI)、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学习和使用。
《英汉翻译写作学》目录

绪论 1

0.1翻译写作学的缘起 1

0.2翻译写作学的一名之立 4

0.2.1国内对翻译中写作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4

0.2.2西方对翻译中写作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8

0.2.2.1纽马克、贝尔、霍克斯等论翻译中的写作问题 8

0.2.2.2“论译者为作者”——翻译与写作研究的国外最新进展 10

0.3翻译写作学抑或写作翻译学 12

0.4绪论小结 13

第一章 翻译写作学的术语辨析与厘清 14

1.1写作与创作二者定义的比较 14

1.1.1写作的定义 14

1.1.2创作的定义 15

1.1.3写作与创作的对比分析 15

1.2“改写”与“重写”的对比分析 18

1.3“改写”与“翻译写作”的对比分析 19

1.3.1理论的性质不同 20

1.3.2理论的基础不同 21

1.3.3研究的任务不同 22

1.4写作与翻译的异性 22

1.4.1写作尚独立、翻译必所依 22

1.4.2写作多直接经验、翻译主间接经验 23

1.4.3读者对象不同 24

1.4.4写作自由驰骋、翻译戴脚镣跳舞 25

1.4.5写作即创作、翻译乃重现 25

1.5写作与翻译的共性 26

1.5.1阅读为先决条件 26

1.5.2实践为本质要求 26

1.5.3作者与译者皆为主导 27

1.5.4过程基本相同 27

1.5.5操作层面相似 28

1.5.6笔法同源异用 29

1.6本章小结 29

第二章 翻译写作学的写作学模式借鉴 30

2.1翻译写作学的写作学基础 30

2.2从写作的感知、运思、表述到翻译写作的感知、运思、表述 31

2.2.1感知 31

2.2.1.1写作的感知 31

(1)情感感知 31

(2)理性感知 32

(3)直接感知 32

(4)间接感知 33

2.2.1.2翻译写作的感知 33

(1)对原文作品体裁和结构的感知 34

(2)对原文写作风格的感知 35

(3)对原文内容的感知 36

(4)目标语文化环境的感知移情 36

2.2.2运思 37

2.2.2.1写作的运思 37

(1)整体运思 37

(2)局部运思 39

2.2.2.2翻译写作的运思 40

(1)形象运思 41

(2)抽象运思 41

(3)灵感运思 42

2.2.3表述 45

2.2.3.1写作的表述 45

(1)确定并协调视角 46

(2)贯通文气 46

(3)控制偏好 47

(4)力求文采 47

2.2.3.2翻译写作的表迷 48

2.2.4检视 50

2.2.4.1写作的检视 50

2.2.4.2翻译写作的检视 50

2.3本章小结 51

第三章 翻译写作学的西方翻译理论理据 53

3.1奈达翻译过程模式 53

3.2贝尔翻译过程中的写作论述 54

3.2.1贝尔的翻译过程 54

3.2.2贝尔的语篇写作过程 57

3.3释意派翻译理论模式 58

3.3.1塞莱丝柯维奇与勒代雷的释意派翻译理论观点 58

3.3.2德利尔的释意派翻译理论观点 61

3.3.2.1德利尔的翻译定义 61

3.3.2.2德利尔的翻译过程 62

(1)理解阶段 62

(2)重新表达 63

(3)证实 63

3.3.2.3德利尔翻译与写作、译者与作者的关系论述 65

3.4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的多层面“重写”模式 66

3.4.1词语的翻译:译意 67

3.4.2短语的翻译:替代 67

3.4.3句子的翻译:重构 67

3.4.4段落的翻译:重组 68

3.4.5篇章的翻译:重写 68

3.5本章小结 69

第四章 翻译写作学的中国传统译论理据 70

4.1中国传统译论对翻译写作学的贡献 70

4.2继承中国传统,精通翻译笔法 72

4.3英汉语言差异概述 75

4.3.1聚集与流散 76

4.3.2形合与意合 76

4.3.3繁复与简短 78

4.4高健的“语性说” 79

4.4.1语性的由来 79

4.4.2汉英语性对比 81

4.4.2.1求雅性 83

4.4.2.2对称性 84

4.4.2.3四字格 85

(1)四字格的汉语语性积淀 86

(2)四字结构的篇章表现 93

4.4.2.4文白交融 95

4.5语性与林语堂“特殊的翻译” 98

4.6语性说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105

4.7一脉相承的现代中国译论传统 107

4.7.1张谷若“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 107

4.7.2翁显良“因汉语之宜,用汉语之长” 109

4.7.3劳陇“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 110

4.7.4许渊冲“优势论”和“竞赛论” 112

4.7.5罗新璋“译而作” 117

4.7.6辜正坤“归化还原增色一减色翻译对策” 120

4.7.7毛荣贵“翻译美学”论 121

4.8语性与归化 122

4.9本章小结 123

第五章 翻译写作学的笔法梳理——兼论翻译研究术语的互通与归结 124

5.1“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 125

5.1.1“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定义之辨 125

5.1.2对“直译、意译”和“异化、归化”的批判整合 130

5.1.3“直译、意译、归译”的应用范围 133

5.2卡特福德的有限翻译/奈达的异质同构/科勒的形式对等——语言学派翻译研究术语的互通与归结 139

5.2.1谐音翻译 141

5.2.2双关语翻译 144

5.3本章小结 145

第六章 翻译写作学的译文规范 147

6.1汉语欧化问题 148

6.1.1汉语欧化之因果 151

6.1.2英语对汉语的干扰 152

6.1.2.1词汇层面 153

(1)外来词定义 153

(2)借词类型 154

6.1.2.2语法层面 155

(1)动词欧化 155

(2)介词欧化 159

(3)名词欧化 162

(4)助词欧化 165

(5)连词欧化 168

(6)被动式 170

(7)语序欧化 173

6.1.3欧化语句翻译举凡 177

6.2伪劣汉语问题——拙劣汉语表达与混乱思想 182

6.3文言对肃清恶性欧化和伪劣汉语的作用 185

6.3.1文言之语法特征 186

6.3.2文言之风格特点 188

6.3.3文言章法举凡 189

6.3.4文言在翻译中的应用 193

6.3.4.1巧用古代诗文典籍词语 193

6.3.4.2巧用古文笔法 196

6.3.4.3巧用古文篇章 198

6.3.4.4冯亦代论四字格——理论与实践批判 201

6.4本章小结 210

第七章 翻译写作学的教学模式 212

7.1西方最新翻译教学模式 212

7.2中国特色翻译教学模式 214

7.2.1马建忠翻译人才培养构想 215

7.2.2读文写白——提高中文水平 216

7.2.3译学无疆,译才不器 217

7.3翻译教材编写新思维与翻译写作教学法实施 218

7.3.1翻译教材编写新思维 218

7.3.1.1提出翻译写作学新概念 220

7.3.1.2重新界定翻译方法 221

7.3.1.3注重翻译中语言基本功训练 221

(1)相似句 222

(2)修饰结构疑难句 222

(3)指代不清疑难句 224

7.3.1.4重新编排翻译技巧 224

7.3.1.5注重翻译的文采 225

(1)巧用中国古代诗文典籍词语、句法、章法 225

(2)巧用汉语四字格词语 226

(3)炼词用字 226

(4)巧译英语意美、音美、形美 227

7.3.2翻译写作课的实施 229

7.3.2.1译前的目标语写作训练 229

(1)广泛阅读涉猎 230

(2)经常练笔 230

7.3.2.2译中的译文词句、语篇写作训练 230

7.3.2.3译后的译文词句修改(检视)训练 231

(1)推敲语言 231

(2)检查文面 233

(3)文章修改的符号 234

7.3.3翻译写作课的实践创新 234

7.3.3.1强调学生课前研习 234

7.3.3.2鼓励学生自主讲评 234

7.3.3.3拓展课堂空间 235

7.3.3.4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235

7.3.3.5改进翻译测试方法 235

7.4翻译专业学生的多方面知识培养 236

7.4.1语言知识 239

7.4.2文学知识 239

7.4.3一般知识 240

7.4.4专业知识 240

7.4.5体裁知识 241

7.5本章小结 241

第八章 结论 242

8.1回顾与总结 242

8.2本书的不足和局限及有待深入发展的地方 244

参考文献 246

后记 2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