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现代中国文学通鉴  1900-2010  上  1900-1929
现代中国文学通鉴  1900-2010  上  1900-1929

现代中国文学通鉴 1900-2010 上 1900-1929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德发,魏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10105734
  • 页数:564 页
图书介绍:作为一部全景观的现代中国文学通史,《现代中国文学通鉴》所叙述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是包括两岸三地和相关少数民族的大文学史;所采用的评判尺度也是两岸三地和相关少数民族都能接受的人道主义为原则和真、善、美的价值评估体系。本书的写作结构是由内外两大历史叙述线索组成:一是以人的文学作为核心理念贯穿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内在线索;二是由多元一体文学结构所呈现的外在线索。即现代中国形成的政治文化、新潮文化、传统文化、消费文化等文化系统与现代中国不同形态文学的横向联系,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展现。依据以上历史叙述线索,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200万字。上卷从1900年到1929年,是现代中国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形成期;中卷从1930年到1976年,是现代中国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演化期;下卷从1977年到2010年,是现代中国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拓展期。 为解决文学史叙述在历史与逻辑、高度与深度、理性归纳与感性呈现的矛盾,本书追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史识与史料相结合,“文学态势总览”与“文学个案解读”相结合。
《现代中国文学通鉴 1900-2010 上 1900-1929》目录

上卷 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形成(1900—1929) 1

第一章 多元文化语境并存与文学观念转变 1

第一节 新潮文化影响下的文学观念变革 1

第二节 政治文化影响与文学的泛政治化观念 15

第三节 新民文学观·人的文学观&革命文学观相互并存 24

第四节 传统文学延续与古典文学观念的调整 42

第五节 消费文化兴盛与消遣文学观的活跃 55

第六节 翻译文学对文学观念转变的影响 64

第七节 文学由精英向大众转型及平民文学观的生成 72

第二章 政治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79

文学态势总览 79

第一节 政治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结缘 79

第二节 从政治小说到革命小说 90

第三节 从爱国诗章到普罗诗歌 96

第四节 从政论散文到战斗杂文 103

第五节 从“梨园革命军”到政治话剧 111

文学个案解读 121

第六节 梁启超其人其文 121

第七节 谭嗣同其人其文 129

第八节 黄遵宪其人其诗 137

第九节 陈天华其人其文 145

第十节 柳亚子其人其诗 158

第十一节 陈独秀其人其文 164

第十二节 李大钊其人其文 174

第十三节 蒋光慈其人其文 188

第十四节 赖和其人其文 194

第十五节 《六月霜》与《革命神的受难》 200

第三章 新潮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207

文学态势总览 207

第一节 新潮文化与现代文学建设 207

第二节 从“新小说”到启蒙小说 218

第三节 从新派诗到自由体诗 230

第四节 从“新文体”到白话“美文” 236

第五节 从“文明戏”到“问题剧” 247

第六节 电影的传入与中国化 253

文学个案解读 262

第七节 现代中国文学大师鲁迅(上) 262

第八节 现代中国文学大师鲁迅(下) 274

第九节 苏曼殊及其小说创作 283

第十节 胡适其人其诗 291

第十一节 郭沫若其人其诗 300

第十二节 郁达夫与感伤文学 310

第十三节 叶绍钧与为人生派文学 321

第十四节 废名与乡土派文学 328

第十五节 丁玲与女性文学 336

第十六节 周作人其人其文 345

第十七节 陈西滢与现代评论派 353

第十八节 冯至与沉钟社 365

第十九节 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373

第二十节 从李金发到戴望舒 384

第二十一节 田汉与戏剧文学 393

第二十二节 丁西林与讽刺话剧 402

第四章 传统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410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 410

第二节 文言体小说的赓续 418

第三节 旧体诗歌的承与变 427

第四节 晚清民初的桐城派 435

第五节 章士钊与“甲寅派” 444

第六节 “学衡派”其人其文 453

第七节 新格律诗与闻一多 464

第八节 新文学家的旧体诗 478

第五章 消费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490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 490

第二节 韩邦庆与言情小说 504

第三节 “礼拜六”派的崛起 516

第四节 徐枕亚与《玉梨魂》 525

第五节 李涵秋与《广陵潮》 536

第六节 不肖生与《江湖奇侠传》 545

第七节 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 552

中卷 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演化(1930—1976) 565

第六章 多元文化语境趋同与文学观念归一 565

第一节 政治文化与新潮文化的对立互补 565

第二节 左翼文学观·抗战文学观·自由文学观·人民文学观 574

第三节 传统文化回归与民族文艺形式建构 588

第四节 政治型平民文化与消费型大众文化的对立 599

第五节 苏俄翻译文学渐成主导之势 612

第六节 少数民族文学参与建设现代中国文学共同体 621

第七章 政治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630

文学态势总览 630

第一节 政治制导的现代中国文学 630

第二节 从左翼小说到红色小说 646

第三节 从大众化诗歌到政治化诗歌 657

第四节 从革命散文到“文革”散文 667

第五节 从左翼话剧到“样板戏” 675

第六节 电影文学向政治方向演变 692

文学个案解读 699

第七节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699

第八节 张天翼与左翼文学青年 716

第九节 “二萧”和救亡小说 724

第十节 赵树理和农民小说 742

第十一节 孙犁与抗日小说 753

第十二节 杜鹏程与战争小说 772

第十三节 柳青·梁斌·杨沫 787

第十四节 蒙古族作家李准及其主旋律小说 796

第十五节 浩然与文革小说 803

第十六节 蒲风与大众化诗歌 810

第十七节 李季与革命叙事诗 817

第十八节 贺敬之与政治抒情诗 831

第十九节 聂绀弩与《野草》杂文 845

第二十节 刘白羽与颂歌式散文 853

第二十一节 黄宗英与报告文学 865

第二十二节 夏衍与国防戏剧 872

第二十三节 郭沫若与历史剧 879

第二十四节 陈铨与《野玫瑰》 886

第二十五节 《白毛女》与新歌剧 894

第二十六节 汪曾祺与《沙家浜》 907

第二十七节 电影文学《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916

第八章 新潮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922

文学态势总览 922

第一节 新潮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 922

第二节 从生命小说到“地下小说” 930

第三节 从抒情自由诗到“天安门”放歌 937

第四节 从散文多样化到个人秘密写作 947

第五节 从现代话剧到新编历史剧 955

第六节 电影文学的现代性审美取向 963

文学个案解读 974

第七节 生命小说巨匠巴金 974

第八节 满族文学大师老舍 982

第九节 穆时英与现代都市小说 990

第十节 钱锺书其人其文 999

第十一节 徐訏其人其文 1006

第十二节 无名氏其人其文 1014

第十三节 李劼人其人其文 1022

第十四节 路翎其人其文 1030

第十五节 杨逵与吴浊流 1038

第十六节 白先勇与现代主义小说 1046

第十七节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1054

第十八节 臧克家其人其诗 1061

第十九节 艾青其人其诗 1069

第二十节 胡风与“七月诗派” 1080

第二十一节 纪弦与余光中 1091

第二十二节 穆旦与“中国新诗派” 1102

第二十三节 北岛与“白洋淀诗群” 1113

第二十四节 朱自清与纪游散文 1124

第二十五节 王实味与“文抗”派杂文 1135

第二十六节 丰子恺与《缘缘堂续笔》 1142

第二十七节 现代话剧大师曹禺 1148

第二十八节 李健吾其人其剧 1160

第二十九节 《茶馆》与《洞箫横吹》 1171

第三十节 《关汉卿》与《海瑞罢官》 1179

第三十一节 壮族作家黄勇刹及其歌剧《刘三姐》 1187

第九章 传统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1194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 1194

第二节 沈从文与京派 1200

第三节 《新儿女英雄传》与新章回体小说 1218

第四节 毛泽东的古体诗词 1223

第五节 现代文人的格律诗词 1227

第六节 林语堂与论语派散文 1237

第七节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 1249

第八节 《阿诗玛》与少数民族文学 1258

第十章 消费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1265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 1265

第二节 张资平与海派小说 1274

第三节 张爱玲与社会言情小说 1283

第四节 雅俗合流的通俗文学 1293

第五节 现代通俗文学大家金庸 1304

第六节 梁羽生的新武侠小说 1319

下卷 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拓展(1977—2010) 1329

第十一章 文化语境多元化与文学观念开放化 1329

第一节 政治文化与新潮文化由联姻到分裂 1329

第二节 主旋律文学观·启蒙文学观·新潮文学观 1338

第三节 民族文化弘扬与各民族文学共同振兴 1346

第四节 消费文化的繁荣与通俗文学昌盛 1355

第五节 翻译文学由欧美而面向全世界 1367

第六节 影视、网络文学发展呈蓬勃之势 1376

第十二章 政治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1389

文学态势总览 1389

第一节 政治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的疏离 1389

第二节 从政治批判小说到主旋律小说 1402

第三节 重开现实主义的政治诗风 1412

第四节 还是政治杂文的时代 1418

第五节 强化戏剧文学的政治功能 1427

第六节 政治文化对影视文学的介入 1434

文学个案解读 1443

第七节 王蒙与政治反思小说 1443

第八节 刘心武与政治批判小说 1454

第九节 张贤亮与政治伤痕小说 1462

第十节 蒋子龙与政治改革小说 1471

第十一节 张平与政治反贪小说 1483

第十二节 李存葆与新时期以来的军旅小说 1494

第十三节 艾青与公刘的诗 1503

第十四节 叶文福与雷抒雁的诗 1510

第十五节 邵燕祥与政论杂文 1517

第十六节 李延国与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 1526

第十七节 崔德志与《报春花》 1535

第十八节 回族作家沙叶新与《陈毅市长》 1543

第十九节 描写“三大战役”的电影文学 1550

第十三章 新潮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1558

文学态势总览 1558

第一节 新潮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 1558

第二节 从五四小说传统复活到启蒙小说式微 1565

第三节 从现代派诗风兴盛到“后现代”诗作早产 1572

第四节 从探索话剧到小剧场运动 1580

第五节 从主旋律影视文学到多样化影视文学 1586

第六节 网络文学的强势崛起 1596

第七节 华文文学在域外创作的兴盛 1604

文学个案解读 1614

第八节 戴厚英与人道小说 1614

第九节 张洁与女权小说 1621

第十节 王安忆与性爱小说 1627

第十一节 高晓声与改造国民性小说 1635

第十二节 张炜与新启蒙小说 1640

第十三节 莫言与生存小说 1646

第十四节 余华与寓言化小说 1654

第十五节 苏童与新历史叙事 1660

第十六节 马原与先锋小说 1668

第十七节 藏族作家扎西达娃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1676

第十八节 舒婷与“朦胧诗” 1683

第十九节 “新生代”诗人群 1689

第二十节 巴金的《随想录》 1696

第二十一节 余秋雨与文化散文 1701

第二十二节 魏明伦及其新编剧《潘金莲》 1709

第二十三节 张艺谋及其电影《红高粱》 1717

第十四章 传统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1725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 1725

第二节 韩少功与文化寻根文学 1734

第三节 邓友梅与京味小说 1743

第四节 冯骥才与津味小说 1750

第五节 陆文夫与苏味小说 1757

第六节 陕军的三秦文化小说 1768

第七节 鲁军的齐鲁文化小说 1778

第八节 湘军的楚文化小说 1788

第九节 豫军的中原文化小说 1798

第十节 回族作家张承志与伊斯兰文化小说 1811

第十一节 藏族作家阿来与藏佛文化小说 1816

第十二节 现代文人与古体诗词 1821

第十三节 历史题材的影视文学 1831

第十五章 消费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1842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 1842

第二节 通俗文学热 1852

第三节 “谍战文学”热 1861

第四节 “演史小说”热 1874

第五节 “商贾小说”热 1882

第六节 “官场小说”热 1892

第七节 女性“躯体写作” 1900

第八节 王朔与调侃文学 1913

第九节 贾平凹与《废都》 1924

第十节 琼瑶与都市言情小说 1932

第十一节 梁凤仪与亦舒 1941

第十二节 娱乐性的商业大片 1952

第十三节 消遣性的网络文学 1962

第十四节 戏说历史的电视连续剧 1969

后记 书写的构想与说明 19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