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德禄编
- 出 版 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3520508
- 页数:406 页
第一章 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范围 1
1.1 引言 1
1.2 语篇分析理论的起源 3
1.3 语篇分析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 5
1.4 语篇分析研究的范围 12
1.4.1 根据语篇的交际目的研究语类 12
1.4.2 语篇产生的过程 13
1.4.3 语篇产生的结果 13
1.4.4 语篇的支配因素 13
1.4.5 语篇产生的语境因素 14
1.4.6 语篇内部的衔接与连贯 15
1.5 语篇研究的目的 16
1.5.1 认识语言的本质和特点 17
1.5.2 认识语言所实现的意义和现实 17
1.6 本书的研究重点 18
第一部分 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 19
第二章 论衔接 20
2.1 衔接理论的发展 20
2.2 衔接的意义与范围 24
2.2.1 语篇内部的衔接 24
2.2.2 语篇的外部衔接:语篇与语境的衔接 27
2.3 衔接的形式机制 30
第三章 语篇衔接中的形式与意义 33
3.1 引言 33
3.2 衔接中形式与意义的关系 34
3.2.1 衔接的意义特点 34
3.2.2 衔接与衔接机制 36
3.2.3 衔接的作用 37
3.3 衔接与连贯 39
3.3.1 衔接与连贯的对应关系 39
3.3.2 从衔接机制到连贯的解释过程 40
3.4 结语 43
第四章 语篇衔接研究的纬度 44
4.1 引言 44
4.2 衔接的意义与形式 44
4.2.1 衔接的意义特点 45
4.2.2 衔接与衔接机制 46
4.3 衔接的范围 48
4.4 衔接的基本性质 49
4.4.1 衔接关系 50
4.4.2 衔接力 51
4.4.3 衔接原则 52
4.5 小结 54
第五章 论语篇衔接关系 56
5.1 引言 56
5.2 线性关系 56
5.2.1 简单线性关系 57
5.2.2 多重线性关系 58
5.3 平面衔接关系 59
5.3.1 重复性 59
5.3.2 同类性 60
5.3.3 同延性 61
5.3.4 对比性 62
5.4 层级性衔接关系 62
5.5 结语 67
第六章 语篇内部衔接的原则 68
6.1 引言 68
6.2 语篇内部的衔接原则 69
6.2.1 指代与词汇衔接 69
6.2.2 替代与省略 77
6.2.3 连接 79
6.3 结语 84
第七章 非语言特征的衔接作用 86
7.1 引言 86
7.2 非言语手段实现的意义 86
7.3 语篇意义的相关性与完整性 91
7.4 非语言手段的衔接作用 93
7.5 结论 97
第八章 语篇跨层次、跨级阶衔接 98
8.1 引言 98
8.2 衔接的范围 98
8.3 跨类、跨级阶和跨层次衔接的类别和体现 100
8.3.1 跨类衔接:词汇与语法 100
8.3.2 跨级阶衔接:词汇语法 104
8.3.3 跨层次衔接 108
8.4 跨类、跨级阶、跨层次衔接的动因 111
8.4.1 同一个意义可以由不同级阶的语法单位体现 111
8.4.2 词汇和语法在同一个层次上,词汇是最精密的语法 112
8.4.3 语调可以直接体现意义,与语法具有相似的功能 113
8.5 结语 113
第九章 衔接与文体——指称与词汇衔接的文体效应 115
9.1 引言 115
9.2 语篇文体与指称和词汇衔接的关系 117
9.2.1 话语方式 118
9.2.2 话语方式与意义 120
9.2.3 话语方式与语言特征 121
9.3 语篇分析 122
9.4 结论 127
第二部分 语篇连贯理论的深化 143
第十章 论语篇连贯 144
10.1 连贯概念的意义 144
10.2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145
10.2.1 衔接概念的定位 146
10.2.2 衔接的范围 146
10.2.3 语域的作用 153
10.3 连贯概念的理论定位 156
10.4 连贯概念的特点 157
10.5 结语 159
第十一章 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 161
11.1 引言 161
11.2 理论简评 161
11.3 语篇连贯的条件 163
11.3.1 文化语境 163
11.3.2 认知模式 164
11.3.3 情景语境 164
11.3.4 心理思维 165
11.3.5 语义联系与相关性 166
11.3.6 形式衔接手段 166
11.3.7 评论 169
11.4 存在问题 171
11.4.1 连贯概念没有理论化 171
11.4.2 部分与整体的联系没有理清 171
11.4.3 总体理论框架没有形成 172
11.4.4 具体程度不够 172
11.5 发展趋向 172
11.5.1 语篇连贯概念研究 172
11.5.2 整体性、系统性研究 173
11.5.3 微观研究 173
11.5.4 应用研究 173
第十二章 语篇的非结构性组织形式与语篇连贯 174
12.1 语篇的连贯性 174
12.2 语篇的衔接 174
12.3 语篇的非结构性组织形式 175
12.4 语篇的非结构性组织形式在语篇连贯上的作用 179
12.5 参与者之间的共知信息与语篇连贯 182
12.6 结语 184
第十三章 语篇连贯的宏观原则研究 186
13.1 引言 186
13.2 宏观连贯原则 187
13.2.1 指称链贯穿全文原则,即意义一致性原则 188
13.2.2 相似形原则 190
13.2.3 相近性原则 191
13.2.4 强化原则 192
13.2.5 冲突原则 193
13.2.6 密度原则 193
13.2.7 大小与对称原则 195
13.2.8 语类优先原则 196
13.3 语篇整体构建与语篇宏观连贯原则 197
13.4 结语 198
第十四章 衔接力与语篇连贯的程度 199
14.1 衔接纽带的类型 199
14.2 衔接力 202
14.3 衔接力与语篇连贯 207
14.3.1 语境依赖性 207
14.3.2 衔接力与情景依赖性 209
14.3.3 衔接纽带的类型与语篇连贯 211
14.3.4 衔接项目的数量与语篇连贯 212
14.4 小结 214
第十五章 主位结构与语篇连贯 215
15.1 语篇的连贯 215
15.2 主位结构 215
15.3 主位结构与连贯 216
15.3.1 主位选择的过程 217
15.3.2 主位选择的结果 219
15.4 结语 227
第十六章 信息结构与语篇连贯 228
16.1 语篇的连贯 228
16.2 信息结构 229
16.3 语篇连贯在信息结构上的体现 230
16.4 信息结构与主位结构 234
16.5 信息结构与预设 234
第十七章 情景语境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237
17.1 引言 237
17.2 情景语境与语篇连贯的关系 238
17.2.1 实现语篇连贯的条件 238
17.2.2 语境是使语篇连贯的主要因素 239
17.3 造成语篇不连贯或者不很连贯的因素 241
17.3.1 语境是使语篇连贯的主要因素 241
17.3.2 造成语篇不连贯或者不很连贯的因素 243
17.4 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 244
17.5 结语 245
第十八章 社会文化因素与语篇连贯 247
18.1 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 247
18.2 社会文化因素 248
18.2.1 物质文明程度 249
18.2.2 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 249
18.2.3 历史文化 250
18.2.4 民族与国家 251
18.2.5 语言交际 252
18.3 语类 253
18.4 结语 260
第十九章 汉英语篇连贯机制对比研究 261
19.1 引言 261
19.2 语篇对比研究概览 263
19.3 汉英语篇连贯机制对比的理论框架 266
19.4 汉英语篇连贯机制对比研究的范围、目的和角度 270
19.5 结语 271
第二十章 语篇连贯与翻译 272
20.1 引言 272
20.2 翻译与连贯 272
20.2.1 对原语语篇影响连贯的因素进行分析 273
20.2.2 对目标语语篇的先行研究 277
20.2.3 确定翻译的方式 280
20.3 连贯对等实现的条件 282
20.4 衔接手段的对等 283
20.4.1 非结构衔接 283
20.4.2 结构衔接 285
20.5 小结 288
第三部分 语篇语类理论的进展 289
第二十一章 语类研究概览 290
21.1 引言 290
21.2 语类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290
21.3 语类的特点 297
21.4 语类研究发展展望 302
21.5 结语 303
第二十二章 语类研究理论框架研究 304
22.1 引言 304
22.2 语类研究理论框架述评 304
22.3 评价与总结 308
22.4 结语 312
第二十三章 论实用文体语类结构潜势 314
23.1 当前实用文体写作中的问题 314
23.2 语类结构潜势理论简介 315
23.3 在实用文体写作中的应用 318
23.4 实用文体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322
23.5 结语 324
第二十四章 语类研究的范围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325
24.1 引言 325
24.2 语类的定义 326
24.3 语类研究框架所涉及的方面 327
24.4 语类研究的方面对教学的启示 331
24.4.1 文化语境(文化、社会、原型) 331
24.4.2 情景语境 332
24.4.3 语篇结构和语义 332
24.4.4 语言形式 333
24.5 结语 334
第四部分 语篇的多模态性探索 337
第二十五章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研究 338
25.1 引言 338
25.2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339
25.3 多模态话语的媒体系统 340
25.3.1 语言媒体 340
25.3.2 非语言媒体 341
25.4 多模态话语的形式及其关系 341
25.4.1 多模态话语的形式 341
25.4.2 多模态话语形式之间的关系 343
25.5 多模态话语综合框架初探 346
25.6 多模态话语语法的建构 348
25.7 结语 351
第二十六章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353
26.1 引言 353
26.2 多模态话语的媒体系统 355
26.3 模态及其之间的关系 356
26.3.1 模态 356
26.3.2 模态之间的关系 357
26.4 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多模态话语 358
26.4.1 课堂教学描述 359
26.4.2 不同模态的表现 359
26.4.2 不同模态的作用 360
26.4.3 模态之间的相互协同 360
26.5 总结、评价与解释 363
第二十七章 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 365
27.1 引言 365
27.2 课堂教学设计的制约因素 366
27.3 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设计 368
27.4 教学设计的体现 370
27.5 课堂教学设计的多模态体现 372
27.6 结语 375
第二十八章 多模态化外语教材编写原则探索 376
28.1 引言 376
28.1.1 一般教材编写原则 376
28.1.2 有多模态特点的教材编写原则 378
28.2 制约多模态化教材编写的因素 379
28.2.1 培养目标 379
28.2.2 培养环境 379
28.2.3 外语教学的条件 380
28.2.4 教材的语类结构 380
28.3 多模态化教材 383
28.3.1 多模态化教材的基本特点 383
28.3.2 多模态化教材的类型 384
28.4 多模态化教材编写原则 385
28.4.1 纸质教材 385
28.4.2 电子教材 386
28.4.3 演示教材 387
28.5 结语 389
参考书目 391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分析化学》陈怀侠主编 2019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版》刘万伦主编;王文秀,甘卫群,刘万伦编写人员 2019
- 《英汉翻译理论的多维阐释及应用剖析》常瑞娟著 2019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上海市嘉定区优秀教师培养成果集》张德海主编 2013
- 《共和国元帅系列 陈毅》陈毅纪念馆编写;张德银主编 2017
- 《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视听说教程教学参考书 3》汪榕培,石坚,邹申总主编;张德玉,李修江,郭剑晶,王建富本册主编;郭璐宁,王智红,刘肖丽,盖飞虹等副主编 2012
- 《生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张德昭,李树财著 2013
- 《新核心大学英语B版泛读教程基础级》蔡基刚总主编;张德玉,杨红本册主编;荆蓁,王智红本册副主编 2012
- 《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研究 以贵州省抗击凝冻灾害实践为例》魏明禄编 2012
- 《主导英语 第5册》L.G.Alexander,R.H.Kingsbury,M.C.Vincent著;张德富等译注;张德富等校阅;郁明亮,陈雄尚审校 1984
- 《随手炫酷小魔术》张德鑫著 2014
- 《内科医学理论进展》公翠萍,王明才,张德安等主编 2009
- 《新编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指导 初中》张德钧主编;孙夕礼副主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