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思想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01001759X
- 页数:1106 页
中国宋辽金夏思想史 1
一、宋辽金夏社会及思想概述 1
(一)宋代儒学兴起的社会环境 1
1.宋代的政治需要 2
2.宋代生产关系带来的社会变化 4
3.宋代的文化发展 5
(二)宋代儒学的主题和流派 9
1.宋儒学的中心问题 9
2.宋儒学的主要流派 10
3.宋儒学的演变 12
(三)宋儒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14
1.宋儒学的历史地位 14
2.宋儒学的社会影响 16
3.宋儒学对辽夏金的影响 18
二、北宋初年的崇尚黄老与儒学复兴的萌芽 19
(一)黄老之道与三教同设 19
1.北宋初年的无为治国思想 19
2.儒、释、道三教并列局面 22
(二)书院讲学与宋初三先生 26
1.宋初书院讲学 26
2.胡瑗的“苏湖教法” 27
3.孙复不重训诂 29
4.石介弃传从经 31
(三)援道入儒与周敦颐的濂学学派 33
1.周敦颐生平及著作 33
2.《太极图说》与道儒结合 34
3.濂学在后世的影响 37
(四)邵雍立“象数学” 38
1.隐士邵雍 38
2.《皇极经世》的象数学 40
3.佛、易、儒结合的思想 43
三、北宋中期的儒学改造 46
(一)王安石及其荆公新学 47
1.王安石及其变法思想 47
2.“万物一气”说 50
3.性命论 52
4.荆公新学及其对后学的影响 58
(二)程颢程颐及其天理思想 60
1.二程家世和思想渊源 60
2.程颢程颐的天理论 64
(三)洛学的地位与后传 76
1.与王安石新学的对峙 76
2.洛学的历史地位 78
3.洛学传人 81
四、排斥佛老,奠基理学 85
(一)独树一帜的张载理学 85
1.张载生平和著作 85
2.提倡古代宗法制 87
3.创立关学 90
(二)张载的气学学说 92
1.太虚即气说 92
2.天人一气观 96
3.穷理尽性论 100
(三)关学兴衰 103
1.关学后传趋向 103
2.关学的历史地位 108
五、南宋初年的理学传承 111
(一)胡宏的理学思想 111
1.胡宏生平、著作及开创湖湘学派 111
2.胡宏的性本论思想 113
(二)朱震象数学 114
1.朱震生平和著作 114
2.朱震象数学及其历史地位 116
(三)师法程颢心学的张九成 117
1.张九成生平和著作 117
2.张九成心即理之说 118
(四)张栻与湖湘学派 121
1.张栻生平和著作 121
2.张栻理学思想 122
3.主持岳麓书院与湖湘学派 123
(五)吕祖谦与吕学 124
1.吕祖谦生平和家学渊源 124
2.吕祖谦天理论和心说思想 125
3.吕祖谦的史学思想 127
六、理学之大成与朱熹 129
(一)朱熹的一生 129
1.朱熹生平 129
2.朱熹的讲学活动和著作 133
(二)朱熹的理学思想 135
1.天理论与性说思想 135
2.格物致知和持敬说思想 141
3.会归一理的历史观 145
(三)闽学学派 149
1.闽学的创立 149
2.闽学传人 151
3.朱熹及其闽学的历史地位 152
七、南宋中期心学、理学之争 155
(一)心学由来 155
1.心学的创立 155
2.心学的渊源 157
(二)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161
1.心即理之论 161
2.发明本心之法 164
(三)朱陆之争 167
1.鹅湖初会 168
2.南康又会 170
3.无极之争 171
(四)心学后人 173
1.槐堂诸儒立心学门户 173
2.甬上四先生的心学思想 175
八、南宋中期沿海经济的发展与事功之学的兴起 180
(一)事功学与沿海经济 180
1.永康之学 182
2.永嘉之学 184
3.事功之学的特征 187
(二)陈亮与朱熹的争论 189
1.王霸、义利问题的由来 189
2.王霸、义利之辨 192
3.“道”论之争和“成人”之争 196
(三)叶适的事功思想 199
1.重释经传的学术思想 199
2.力谋进取的社会改造思想 202
九、南宋后期理学再盛 206
(一)庆元学禁后理学的重振 206
1.真德秀、魏了翁对理学的倡导 207
2.真德秀的心体说 210
3.魏了翁的心本思想 212
(二)南宋末理学的修正 214
1.理说、道说 216
2.性论 217
3.心说 218
4.知行说 220
十、宋代史学思想及其成就 223
(一)宋代史学的繁荣及其特点 223
1.史著与史家 223
2.史论的发展 229
3.宋代史学的特点 233
(二)《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234
1.《资治通鉴》的编修 235
2.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239
3.《资治通鉴》的历史影响 243
(三)《通志》和郑樵对史学的贡献 246
1.《通志》的编撰 246
2.《通志》的史学价值 248
十一、辽夏金的文字、儒学和史学 254
(一)辽代文化与思想 254
1.辽代文字和音韵学 255
2.辽代史学 257
3.辽代儒学 258
(二)西夏文化与思想 259
1.西夏字及其音韵 260
2.西夏史学 262
3.西夏蕃学与儒学 262
(三)金代儒学与史学 264
1.金代儒学 265
2.金代史学 270
十二、结语 272
中国元代思想史 275
一、元代思想概述 281
二、元初北方理学的传播与发展 288
(一)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理学思想 288
1.赵复的道统观 290
2.赵复的理学思想片断 293
(二)元代理学的先驱许衡及其理学思想 296
1.许衡的天道观 297
2.许衡论心性 299
3.许衡论知行 302
4.许衡的历史观 303
(三)元初重要的理学家郝经及其理学思想 305
1.郝经的天道观 307
2.郝经论心性和道德修养 310
3.郝经的经史论 314
4.郝经的“用夏变夷的”思想 318
(四)潜心理学的刘因及其理学思想 320
1.刘因的天道观 321
2.刘因论心性与心性修养 326
3.刘因论“齐物”、“观物” 328
4.刘因的人生哲学 330
5.刘因的经史论 331
三、元代江西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335
(一)兼宗陆学的朱学大师吴澄 335
(二)吴澄的道统论 336
(三)吴澄的天道观 338
(四)吴澄论心性和明心求理的方法 344
(五)吴澄的经学思想 352
四、元代金华理学的发展与演变 354
(一)严守师说的何基及其理学思想片断 354
(二)敢于质疑问难的王柏及其理学思想 357
(三)潜心四书经史的金履祥及其理学思想 363
1.金履祥治四书经史 363
2.金履祥的天道思想 366
3.金履祥论心性和道德修养 368
4.金履祥的格物致知论与知行观 372
(四)金华朱学大师许谦及其理学思想 376
1.许谦的天道思想 377
2.许谦论心性 382
3.许谦的格物致知论与知行观 385
4.许谦的经学思想 388
五、元末浙东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391
(一)折衷儒佛、调和朱陆的宋濂及其理学思想 391
1.宋濂的天道观 393
2.宋濂论“吾心” 395
3.宋濂论识心、明心的方法 397
(二)“一代宗师”刘基及其理学思想 402
1.刘基的天道观 403
2.刘基论心性和道德修养 405
3.刘基治《春秋》 408
六、元代陆学的传播与影响 412
(一)捍卫陆学的刘? 413
(二)以倡明陆学为己任的陈苑 416
(三)提倡静坐内省的赵偕 418
七、元代理学正传以外有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 422
(一)元代蒙古族哲学家保巴及其哲学思想 422
1.保巴和《周易原旨》 422
2.保巴的天道观 423
3.保巴论心性和心性修养 426
(二)元代进步思想家谢应芳及其无神论思想 429
1.元代神学迷信的状况 430
2.批判鬼神说,反对祭祀淫祀 431
3.对巫觋卜筮、相术禄命、风水时日等迷信的揭露和批判 434
4.对神仙方术、宗教迷信的揭露和批判 436
八、结语 439
中国明代思想史 441
一、明代思想概述 447
二、明初朱熹理学思想的确立 451
(一)三部《大全》的纂修 452
(二)明初朱学统治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58
(三)明初朱学主要人物的理学思想 462
1.薛瑄的理学思想 463
2.吴与弼的理学思想 472
三、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480
(一)陈献章的心学思想 480
1.“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本体论 483
2.“反求诸心”的心学方法 488
(二)湛若水对江门心学的发展 491
1.“天地古今,同此一心”的世界观 492
2.“体认于心”的心学方法 499
四、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完成——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505
(一)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505
(二)“心即理”的心本体论思想 511
(三)“致良知”的哲学核心 520
(四)“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论 530
(五)王守仁心学体系的分化 537
五、王艮与泰州学派 541
(一)王艮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 541
(二)王艮和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 547
(三)泰州学派的历史影响 556
六、泰州后学几位重要人物的思想 560
(一)李贽的异端思想 560
(二)何心隐的社会思想 564
(三)罗汝芳的人性思想 568
七、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 575
(一)罗钦顺及其气学思想 576
1.罗钦顺的生平及其思想形成过程 576
2.罗钦顺的气学思想 580
(二)王廷相及其反理学思想 592
1.王廷相的生平及其著作 592
2.王廷相的反理学思想 594
八、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 609
(一)顾宪成及其理学思想 609
1.顾宪成的生平及其理学派别 609
2.对程、朱理本体论的重扬 613
(二)高攀龙及其理学思想 617
1.高攀龙的生平及其学术渊源 618
2.高攀龙的理学思想 621
九、明末两大儒学家的思想 627
(一)刘宗周及其思想 627
1.刘宗周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 627
2.刘宗周的思想理论 629
(二)黄道周及其思想 637
1.黄道周的生平 637
2.黄道周的理学思想 639
十、结语 645
中国清代思想史 647
一、清代思想概述 653
二、清初的思想家及其思想和观点 658
(一)黄宗羲:杰出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学术史撰述 658
1.黄宗羲的生平、著作 658
2.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660
3.《明夷待访录》的社会政治思想 662
4.《明儒学案》:开风气之先的学术史撰述 668
(二)顾炎武:务实学风的倡导者和经世思想 672
1.顾炎武的生平 672
2.宏富的学术成就和笃实致用的治学风格 674
3.对理学的批判:“经学即理学” 679
4.顾炎武的社会政治思想 682
(三)王夫之: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 685
1.王夫之的生平及学术成就 685
2.王夫之的哲学本体论 689
3.王夫之的哲学认识论 693
4.势、理合一的历史观及史论 697
(四)颜李学派及清初其他思想家 701
1.方以智的博学与哲学思想 701
2.颜李学派的实学思想 706
3.清初其他思想家 711
(五)清初史学略述 720
1.清初的官修和私修史书 720
2.顾祖禹、万斯同、全祖望的史学成就 722
三、乾、嘉时期的学术和思想 727
(一)乾嘉考据学的形成及成就 727
1.乾嘉考据学的形成 727
2.乾嘉学派在经学和文字音韵学方面的成就 732
(二)戴震的学术及其哲学思想 737
1.生平及学术 737
2.戴震的哲学观点 741
3.“血气心知”的认识论 743
4.对理学的批判 745
(三)汪中、洪亮吉的学术和思想 748
1.汪中的学术思想 748
2.洪亮吉的无神论思想 754
(四)焦循、阮元的学术和思想 760
1.焦循广博的学识及思想观点 760
2.阮元对乾嘉学术的总结 769
(五)乾嘉时期的史学 779
1.乾嘉时期史学的总体成就 779
2.王鸣盛的史考与史论 786
3.钱大昕的博学及学术成就 791
4.赵翼的史论 799
5.崔述的疑古史学 804
(六)章学诚的史学思想 810
1.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810
2.对古代史学理论的阐述和总结 815
四、道、咸以至清末的社会思潮 825
(一)今文经学的复兴与龚自珍、魏源的经学思想 825
1.今文经学的复兴 825
2.龚自珍的经学思想和学术观点 827
3.魏源的思想及《海国图志》的影响 834
(二)晚清兴起的洋务思潮 839
(三)戊戌变法维新思潮 843
1.近代早期的维新思潮 843
2.戊戌变法维新思潮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848
3.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和哲学观点 852
4.严复的《天演论》和谭嗣同的《仁学》 857
(四)清末的民主革命思潮和其他社会思潮 861
1.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和哲学观点 861
2.国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865
(五)史学近代化的开端 871
1.史学风气的转变 871
2.新史学思潮与近代史学的产生 876
五、结语 880
中国民国思想史 883
一、民国思想概述 889
二、民国初年思想的发展 895
(一)辛亥革命后政局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895
1.帝制复辟与思想界的尊孔 895
2.康有为的“孔教救国”论 898
3.重视传统学术研究的倾向 900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903
1.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宣传 903
2.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 907
三、“五四”前后西方观念的输入与论争 911
(一)杜威哲学与胡适的“实验主义” 911
1.杜威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912
2.胡适的《实验主义》 914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918
1.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及“问题与主义”之争 918
2.李达、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923
(三)罗素哲学的传播与影响 927
1.罗素的“五大演讲”及其“临别赠言” 927
2.张东荪与社会主义论战 931
(四)托尔斯泰、克鲁泡特金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933
1.中国人理解的托、克二氏学说 933
2.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与社会主义论战 937
(五)其它哲学流派的输入 941
1.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942
2.杜里舒的“生机主义哲学” 945
四、东西文化的论争 947
(一)如何看待东西文化 947
1.陈独秀等人的东西文化观 947
2.杜亚泉的东西文化观 950
3.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及其影响 953
(二)东西文明调和的争论 955
1.章士钊“调和论”的提出 956
2.关于“调和论”的争论 957
(三)中国文化道路的讨论 962
1.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962
2.中国文化出路讨论的进一步展开 968
(四)“整理国故”及其批评 975
1.“整理国故”主张的提出 975
2.胡适“整理国故”的主张 977
3.“整理国故”运动的展开及其批评 979
五、“五四”时期史学思想的发展 982
(一)西方新史学理论的宣传和介绍 982
1.“新史学潮流”及其理论的影响 982
2.唯物史观在史学界的影响 986
(二)“五四”时期史学的发展 990
1.对传统史学的更新和发展 991
2.关于中国古史的讨论 994
六、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 999
(一)论战的缘起与玄学派的主张 999
1.张君劢的人生观主张 1000
2.梁启超的《人生观与科学》 1003
(二)科学派的主张 1005
1.丁文江对张君劢的批驳 1005
2.吴稚辉、胡适等人的观点 1007
(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看法 1011
1.陈独秀对科学与人生观之关系的解释 1011
2.瞿秋白的《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 1013
七、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 1015
(一)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1015
1.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缘起 1015
2.新思潮派的“半封建”社会观 1017
3.严灵峰、任曙的“资本主义”社会观 1019
4.陶希圣的“半殖民地”社会观 1022
(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 1025
1.社会史论战的焦点及各派间的争论 1026
2.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 1029
八、哲学的发展与论争 1032
(一)现代各派哲学体系的形成与争论 1032
1.张东荪的哲学观点及其批判 1032
2.叶青哲学及其批判 1035
3.李石岑《未来的哲学》及其批判 103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进一步阐发 1042
1.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1042
2.李达的《社会学大纲》 1045
3.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1048
九、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的讨论 1055
(一)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争论 1055
1.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及其主张 1055
2.“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主张及其讨论 1059
(二)关于“全盘西化”的争论 1063
1.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 1063
2.胡适的“充分世界化”主张 1067
十、传统哲学的更新 1070
(一)冯友兰的“新理学” 1070
(二)贺麟的“新心学” 1074
(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1078
(四)蒋介石的“力行哲学”和陈立夫的“唯生论” 1082
十一、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1089
(一)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1089
1.傅斯年的史料学思想及实践 1089
2.提倡民族精神的史学思想 1093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1096
1.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阐述 1096
2.对中国社会史的进一步研究 1102
十二、结语 1106
- 《新编历史小丛书 祖逖北伐》何兹全著 2019
- 《新编高中物理竞赛教程习题全解》钟小平主编;钟小平,倪国富,曹海奇编写 2019
-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著 2019
- 《《鬼谷子》思想新解 上》林仁政著 2015
- 《刘泽华全集 先秦政治思想史 下》刘泽华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编 2019
- 《新编中草药全图鉴 2》林余霖,李葆莉主编 2020
- 《龙影 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 增补版》何辉著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批判 建构与实践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梅丽著 2019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2卷》李曙新 2014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