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国荣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300153865
  • 页数:478 页
图书介绍:中国哲学史不同于中国思想史,也不同于西方哲学史,以中国哲学史上的独特问题与概念范畴为核心构建中国哲学史体系,是作者所有著述尤其本部著述的立意所在。
《中国哲学史》目录

第一节 哲学与中国哲学 1

第二节 道与智慧之思 3

第三节 中国哲学衍化中的问题 5

第四节 近代的演变与发展 9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诞生 12

第一节 原始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12

第二节 天道与人道的追问 14

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奠基 18

第一节 仁的观念 18

第二节 仁与智 20

第三节 志于道 23

第四节 为己与成人 25

第三章 墨子与墨家哲学的创立第一节 兼爱 28

第二节 贵义 30

第三节 天志、明鬼与非命 32

第四节 名理学说 35

第四章 《老子》的道论 38

第一节 道与无 38

第二节 尊道贵德 40

第三节 道法自然 42

第四节 为学与为道 45

第五章 孟子:性善说与内圣的走向第一节 性善与仁政 48

第二节 在我者与在外者 50

第三节 义利之辩 52

第四节 经权之辩 53

第五节 走向内圣之境 54

第六章 庄子:齐物与逍遥 59

第一节 “人之天”与“天之天” 59

第二节 道通为一 61

第三节 真知与真人 63

第四节 逍遥之境 65

第七章 惠施和公孙龙的名学第一节 惠施:合同异 69

第二节 公孙龙:离坚白 71

第八章 后期墨家的哲学与逻辑思想第一节 “端”的天道观意义 75

第二节 “以名举实”的认识论 77

第三节 以“类”、“故”、“理”为核心范畴的形式逻辑理论 80

第九章 荀子的哲学思想 85

第一节 明于天人之分 85

第二节 名与实 87

第三节 “壹于道”和解蔽 89

第四节 化性起伪 91

第五节 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 96

第十章 韩非:法家哲学的集大成第一节 “以法治国”与“以法为教” 98

第二节 世异则事异 100

第三节 “缘道理”与“因人情” 101

第四节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103

第十一章 《中庸》、《大学》与《易传》的儒学思想第一节 《中庸》论“诚”与“中” 107

第二节 《大学》的“三纲八目” 109

第三节 《易传》与儒学 112

第十二章 董仲舒与儒学的衍化第一节 汉初思潮与独尊儒术 117

第二节 天人之际 119

第三节 仁与义 122

第四节 性三品 124

第十三章 王充的哲学思想 127

第一节 天道自然无为 127

第二节 性与命 129

第三节 知物由学 133

第四节 “疾虚妄”的批判精神 134

第十四章 魏晋玄学 137

第一节 王弼的以无为本论 137

第二节 嵇康与阮籍的“任自然” 143

第三节 裴頠的“崇有”论与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147

第四节 郭象与《庄子注》 150

第十五章 道教的初起和演化——东汉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哲学第一节 道与气 160

第二节 形与神 164

第三节 我命在我不在天 166

第十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第一节 “六家七宗”与僧肇的般若学 169

第二节 竺道生的佛性论 173

第十七章 隋唐佛教 176

第一节 吉藏与三论宗 176

第二节 智?与天台宗 177

第三节 玄奘、窥基与唯识宗 181

第四节 法藏与华严宗 185

第五节 慧能与禅宗 189

第十八章 唐代儒学的发展 193

第一节 韩愈的道统论与李翱的性情论 193

第二节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天人论 198

第十九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道教哲学第一节 道体论的发展 206

第二节 司马承祯:向心性论倾斜的哲学趋势 211

第三节 变化观的进一步总结 214

第二十章 理学的兴起 221

第一节 理学概说 221

第二节 周敦颐与理学的初起 223

第二十一章 张载与理学 228

第一节 太虚即气 228

第二节 民胞物与和伦理秩序 230

第三节 天地之性与德性之知 233

第二十二章 二程的理学思想第一节 程颢论性与仁 236

第二节 程颐的理学思想 240

第二十三章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第一节 理气观 245

第二节 致知学说与知行观 249

第三节 心性论 251

第二十四章 陆九渊:心即理第一节 朱陆之争 256

第二节 心即理 257

第三节 简易工夫 259

第四节 自作主宰 260

第二十五章 陈亮与叶适的哲学思想第一节 陈亮的哲学思想 262

第二节 叶适的哲学思想 266

第二十六章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第一节 心与理 275

第二节 意之所在即是物 277

第三节 致良知 279

第四节 知行合一 282

第二十七章 李贽的异端思想第一节 童心说 285

第二节 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287

第三节 性情不可以一律求 288

第二十八章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第一节 “经纬天地”与“豪杰精神” 290

第二节 气、心、理的沟通 292

第三节 学术之途,不得不殊 294

第四节 无工夫则无真本体 296

第五节 “天下”与个体 298

第二十九章 王夫之: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第一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 301

第二节 理不先而气不后 303

第三节 从“道器无异体”到“理势合一” 305

第四节 从“人之天”到“行可兼知” 307

第五节 “性日生而日成”与理欲之辩 311

第三十章 颜元与戴震的哲学思想第一节 颜元论“实学”与“习行” 314

第二节 戴震论“理” 317

第三十一章 龚自珍、魏源:近代哲学的先驱第一节 龚自珍的自我学说 324

第二节 魏源的“及之而后知” 328

第三十二章 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的哲学思想第一节 从经学走向新学 334

第二节 “仁学”、“以元解人”的天人学说 336

第三节 平等、民主、自由思想的引入 339

第四节 “新民”学说与大同理想境界 343

第三十三章 严复的天演哲学第一节 天演论 346

第二节 经验论与归纳法 349

第三节 合理利己主义与自由学说 351

第三十四章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第一节 唯识学 354

第二节 俱分进化论 358

第三节 道德的宗教与自性的平等 362

第三十五章 孙中山:“突驾”进化论与“知难行易”说第一节 “突驾”进化论 365

第二节 知行学说 369

第三十六章 李大钊与陈独秀:走向唯物史观第一节 李大钊: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373

第二节 陈独秀: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381

第三十七章 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第一节 实用主义的实在论 389

第二节 工具主义的真理观 391

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方法论 393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 397

第三十八章 梁漱溟的新儒学第一节 意欲主义 399

第二节 文化路向 401

第三节 人心与人生 404

第三十九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一节 科学与人生观之分 409

第二节 科学的普遍有效性 411

第四十章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第一节 体用不二 417

第二节 翕辟成变 419

第三节 性修不二 421

第四十一章 冯友兰的新理学第一节 重建形而上学 424

第二节 辨名析理 427

第三节 人生境界说 430

第四十二章 金岳霖的元学与知识论第一节 元学的逻辑构造 435

第二节 所与是客观的呈现 438

第三节 概念论 439

第四节 接受总则与归纳问题 442

第四十三章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 446

第二节 辩证法与方法论 449

第三节 唯物史观与人生观 452

第四十四章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第一节 智的直觉与道德的形上学 455

第二节 良知坎陷说 461

第四十五章 冯契的智慧说 467

第一节 广义认识论 467

第二节 走向真实的世界 470

第三节 自由的人格 473

第四节 哲学:回归智慧 476

后记 47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