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通运输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PDF电子书下载

交通运输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宝明,李得伟,鲁放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811239508
  • 页数:176 页
图书介绍:铁路枢纽内的许多联络线、支线逐渐被城市包围,其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铁路与城市内部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发展铁路客运换乘枢纽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本专著对铁路客运换乘枢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了分析,从旅客行为理论和枢纽设施的设计上进行探讨,最后运用仿真的方法对铁路客运换乘枢纽进行交通设计。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目录

第1篇 概述 3

第1章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发展概述 3

1.1 中国铁路客运专线发展概况 3

1.1.1 高速化是铁路客运的发展方向 3

1.1.2 我国客运专线的发展规划 3

1.2 国外高速铁路换乘枢纽的发展情况 5

1.3 国内铁路换乘枢纽的历史沿革 8

1.3.1 各种交通方式独立发展阶段 8

1.3.2 注重衔接的发展阶段 9

1.3.3 综合一体化发展阶段 9

1.4 客运专线换乘枢纽的发展趋势 10

1.4.1 我国客运专线换乘枢纽的建设规划 10

1.4.2 客运专线换乘枢纽设计的发展趋势 10

第2章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基础 12

2.1 换乘枢纽的概念 12

2.1.1 换乘枢纽的定义 12

2.1.2 换乘枢纽的分类 12

2.1.3 换乘枢纽的功能 14

2.1.4 换乘枢纽内设施分析 15

2.1.5 换乘枢纽交通方式分析 15

2.2 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内涵 17

2.2.1 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本质 17

2.2.2 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17

2.2.3 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基本流程 18

2.3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核心内容 19

2.3.1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特征 19

2.3.2 铁路客运枢纽常规换乘设计方法 19

2.4 基于仿真的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设计原则 21

2.4.1 以旅客“三维影响模式”为核心的枢纽设计原则 21

2.4.2 枢纽交通时间效益最大化原则 21

2.4.3 基于设施协调的枢纽换乘空间布局最优化原则 22

第2篇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旅客集散行为理论 25

第3章 旅客行为EPB分析基础理论 25

3.1 E环境要素的研究 25

3.2 E-B模式的研究 26

3.3 P-B模式的研究 26

3.4 EPB模式的构建 27

第4章 换乘枢纽内EPB模式构建及相关要素分析 29

4.1 换乘枢纽内EPB模式构建方法 29

4.2 换乘枢纽内环境要素分析 30

4.2.1 主体环境要素分析 30

4.2.2 客体环境要素分析 31

4.3 换乘枢纽内旅客需求分析 32

4.3.1 旅客空间需求分析 32

4.3.2 旅客时间需求分析 34

第5章 枢纽内旅客行为分析 35

5.1 枢纽内旅客基本行为分析 35

5.1.1 自组织行为 35

5.1.2 寻路行为 37

5.1.3 盲从行为 38

5.2 枢纽内时间环境影响下旅客心理行为分析 38

5.2.1 客流高峰时段下的旅客行为分析 39

5.2.2 客流平峰时段下的旅客心理行为分析 39

5.2.3 紧急情况下的旅客心理行为分析 40

5.3 枢纽内空间环境影响下旅客心理行为分析 40

5.3.1 站前广场 41

5.3.2 进出站口 43

5.3.3 售票区 44

5.3.4 检票区 46

5.3.5 通道 47

5.3.6 候车区域 48

5.3.7 站台 49

5.3.8 换乘大厅 50

5.3.9 商业服务区 52

第6章 基于行为的客流流线分析技术 54

6.1 客流流线划分方法 54

6.2 换乘枢纽流线划分 55

6.3 换乘枢纽流线分析 55

第3篇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空间布局设计 59

第7章 换乘枢纽的空间交通设计 59

7.1 枢纽空间交通设计原则 59

7.1.1 人性化原则 59

7.1.2 紧凑化原则 59

7.1.3 有序化原则 59

7.1.4 安全化原则 60

7.1.5 科学化原则 60

7.2 旅客交通系统设计 60

7.2.1 客流分析 60

7.2.2 内部旅客交通系统 61

7.2.3 内外旅客交通衔接系统 62

7.3 车行交通系统设计 62

7.3.1 车流分析 62

7.3.2 内部交通设计 63

7.3.3 外部交通设计 63

7.3.4 内外交通衔接设计 64

7.4 枢纽交通衔接设计 64

7.4.1 枢纽换乘方式分析 64

7.4.2 枢纽交通衔接的综合设计 68

第8章 换乘枢纽内部设施协调技术 71

8.1 换乘设施协调的基本原则 71

8.1.1 平均步行距离最短原则 71

8.1.2 公交优先原则 72

8.1.3 “树形”布局原则 72

8.1.4 弹性原则 72

8.2 换乘枢纽设施规模协调 72

8.2.1 站前广场平面布局 72

8.2.2 进出站口规模 73

8.2.3 售票设施规模 74

8.2.4 检票设施规模 75

8.2.5 集散设施规模 77

8.2.6 候车设施规模 78

8.2.7 站台设施规模 79

8.2.8 换乘大厅规模 80

8.3 换乘枢纽设施运能协调模型 81

8.3.1 单级换乘枢纽 81

8.3.2 多级换乘枢纽 82

8.4 换乘枢纽设施综合协调模型 83

8.4.1 排队论的引入 83

8.4.2 旅客服务系统排队分析 85

8.4.3 服务设施协调模型 86

第4篇 基于仿真的枢纽交通时间效益优化 91

第9章 铁路客运专线枢纽设计仿真概述 91

9.1 枢纽动态仿真的基础知识 91

9.1.1 系统仿真的基本内涵 91

9.1.2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92

9.1.3 连续事件系统仿真 95

9.1.4 仿真在枢纽交通设计中的作用 97

9.2 铁路客运专线枢纽旅客集散仿真原理 98

9.2.1 枢纽旅客集散及仿真机理分析 98

9.2.2 枢纽客流集散仿真的实体特性 99

9.2.3 枢纽客流集散仿真的特性分析 100

9.3 国内外旅客集散微观仿真模型 102

9.3.1 移动效益模型 103

9.3.2 元胞自动机模型 104

9.3.3 引力模型 105

9.3.4 气体动力学模型 106

9.3.5 社会力模型 108

9.3.6 排队网络模型 109

第10章 铁路客运专线枢纽旅客集散仿真模型 110

10.1 模型的构建和抽象 110

10.1.1 基于多智能体的模型构建 110

10.1.2 基于网格的模型抽象 113

10.2 旅客集散模型的设计 114

10.2.1 逆向改进型A*路径选择模型 114

10.2.2 旅客移动模型 119

10.2.3 碰撞规避模型 122

10.2.4 节点选择模型 123

10.2.5 模型的算法流程 123

10.3 四元模型校验法 125

10.3.1 基本图校验 125

10.3.2 自组织校验 126

10.3.3 比较分析校验 130

10.3.4 实际比较法 130

第11章 铁路客运专线枢纽设计的动态仿真系统 131

11.1 系统功能划分 131

11.1.1 地图导入和图形生成系统 131

11.1.2 基础数据输入和管理系统 133

11.1.3 客流生成系统 134

11.1.4 流程和流线设计系统 135

11.1.5 智能体运动仿真引擎 135

11.1.6 服务系统仿真引擎 136

11.1.7 指标计算与数据分析系统 136

11.1.8 数据回放系统 136

11.1.9 三维展示系统 136

11.2 北京南站仿真 136

11.2.1 系统输入 137

11.2.2 仿真实验一 138

11.2.3 仿真实验二 140

11.2.4 仿真初步结果及建议 141

第5篇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评价 147

第12章 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评价概述 147

12.1 枢纽评价的应用类型 147

12.2 枢纽评价的对象和目的 148

12.2.1 枢纽评价的对象 148

12.2.2 枢纽评价的目标 149

12.3 枢纽交通设计评价的影响因素 150

第13章 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152

1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52

13.2 铁路客运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153

第14章 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的动态评价 161

14.1 动态评价方法的含义 161

14.2 动态评价的实施步骤 161

14.3 评价指标的取值方法 162

14.4 动态评价的分析方法 163

14.5 动态评价的优势和局限 164

14.5.1 动态评价的优势 164

14.5.2 动态评价的局限 165

参考文献 167

后记 17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