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草业史
中国草业史

中国草业史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洪绂曾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09159808
  • 页数:5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记述了中国草业的诞生、发展和逐步壮大的过程,是一部集草业科技、教育、管理和产业为一体,并囊括了支撑草业发展的学术组织和展现了草原文化的巨著,是几代草业人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真实写照。本书从草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八个方面(草政、草原生态、草地畜牧业、草原科技、草业教育、草原文化、草产业和草学会)详细论述了草业发展的特点、取得的经验教训,并对特定历史时期的重点历史事件进行了重点剖析,力图对学科及产业发展有帮助。
《中国草业史》目录
标签:草业 主编

导言 1

一、草业史的主要内容 3

二、草业的主要功能 4

三、草业的认知过程 4

四、草业的内涵 6

五、传统草业的历史过程 7

六、现代草业的发展历程 11

七、草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14

主要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 中国草政史 17

第一节 古代和近代的草政 19

一、机构的产生与兴起 19

二、政策与法规 24

三、中国近代草原政策与法规 2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草政管理机构设置 29

一、中央草政机构 29

二、地方草政机构 3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草业立法史 4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建设历程 41

二、《草原法》的主要内容和规定的主要制度 44

三、与草原保护建设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 48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草原保护及草业发展政策 50

一、1949—1977年草原政策的发展和演变 50

二、1978—1999年国家关于草原政策的发展和演变 52

三、2000—2009年草原保护建设政策的发展与完善 54

四、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投入政策的发展与变化 56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草原监理和执法史 58

一、新中国草原监理和执法工作发展历程 58

二、草原监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现状 59

三、草原监理和执法工作现状 60

主要参考文献 63

第二章 中国草原资源及重点草原史 65

第一节 中国草原资源概况 67

第二节 草原的变迁及影响因素 69

一、气候条件对草原资源的影响 69

二、民族纷争对草原资源的影响 71

三、社会政策对草原资源的影响 72

四、草地利用方式对草地资源的影响 74

第三节 呼伦贝尔草原 75

一、呼伦贝尔草原的自然概况 75

二、呼伦贝尔草原的形成 75

三、呼伦贝尔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 76

四、呼伦贝尔草原研究史 77

第四节 松嫩草原 78

一、松嫩草原的概况 78

二、松嫩草原的形成 79

三、松嫩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 79

四、松嫩草原的研究 80

五、松嫩草原研究机构与学科的发展 82

第五节 科尔沁草原 82

一、科尔沁草原的概况 82

二、科尔沁草原的形成 83

三、科尔沁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 83

四、科尔沁草原的研究 84

五、科尔沁草原研究机构的发展 85

第六节 锡林郭勒草原 85

一、锡林郭勒草原自然概况 85

二、锡林郭勒草原的形成 85

三、锡林郭勒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 86

四、锡林郭勒草原的研究 87

第七节 阿拉善草原 88

一、阿拉善草原的自然概况 88

二、阿拉善草原的形成 89

三、阿拉善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 89

四、阿拉善草原的研究史 90

五、阿拉善草原利用的问题 90

第八节 乌兰察布草原 91

一、乌兰察布草原的自然概况 91

二、乌兰察布草原的形成 91

三、乌兰察布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 92

四、乌兰察布草原的研究史 92

五、乌兰察布草原利用的问题 92

第九节 阿尔泰草原 93

一、阿尔泰草原的自然概况 93

二、阿尔泰草原的形成 94

三、阿尔泰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 94

四、阿尔泰草原研究史 95

五、阿尔泰草原利用的问题 95

第十节 伊犁草原 96

一、伊犁草原的自然概况 96

二、伊犁草原的形成 97

三、伊犁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 98

四、伊犁草原研究史 98

五、伊犁草原的利用问题 99

第十一节 巴音布鲁克草原 100

一、巴音布鲁克草原的自然概况 100

二、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形成 100

三、巴音布鲁克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 101

四、巴音布鲁克草原研究史 101

五、巴音布鲁克草原利用的问题 102

第十二节 青海环湖草原 103

一、青海环湖草原的概述 103

二、青海环湖草原的形成 103

三、青海环湖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 104

四、青海环湖草原的研究史 105

五、青海环湖草原的利用问题 106

第十三节 甘南草原 106

一、甘南草原的自然概况 106

二、甘南草原的形成 107

三、甘南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 108

四、甘南草原研究史 108

五、甘南草原利用的问题 109

第十四节 川西北草原 110

一、川西北草原的自然概况 110

二、川西北草原的形成 110

三、川西北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 111

四、川西北草原研究史 111

五、川西北草原利用的问题 112

第十五节 那曲草原 113

一、那曲草原的自然概况 113

二、那曲草原的形成 114

三、那曲草原开发利用的演变 114

四、那曲草原研究史 115

五、那曲草原利用的问题 115

主要参考文献 116

第三章 草原畜牧业发展史 123

第一节 草原畜牧业发展概况 125

一、草原畜牧业含义与特征 125

二、草原畜牧业发展概况 125

三、主要牧区草原畜牧业发展概况 129

四、半农半牧区草原畜牧业发展概况 148

五、南方草地(原)畜牧业发展概况 153

第二节 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迁 158

一、游牧 158

二、半定居放牧 161

三、定居放牧 163

第三节 草原家畜种类与分布 165

一、北方半干旱、干旱草原区放牧家畜种类与分布 166

二、西北荒漠和山地草原区放牧家畜种类与分布 167

三、华北暖性灌草丛区放牧家畜种类与分布 168

四、南方热性灌草丛区放牧家畜种类与分布 168

五、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区放牧家畜种类与分布 169

主要参考文献 170

第四章 草产业发展史 173

第一节 人工种草及草产品加工调制业 175

一、古代的人工种草及草产品加工调制 175

二、近代的人工种草及草产品加工调制 176

三、现代的人工种草及草产品加工调制 177

第二节 种草养畜业 180

一、种草养奶牛 180

二、种草养羊 184

三、种草养马 188

四、种草养鱼的产生和发展 190

五、种草养鹅的技术进步及发展 192

第三节 草种业 195

一、牧草育种 195

二、草种生产 196

三、草种贸易 201

四、草种业管理 203

第四节 草坪业 205

一、中国古代草坪业进程(1840年以前) 205

二、中国近代草坪业的发展(1840—1949) 206

三、中国现代草坪业的发展(应用史)(1949—2009) 206

第五节 草原旅游业 211

一、概述 211

二、古代草原旅游萌芽阶段(1840年以前) 212

三、近代草原旅游的形成(1840—1949) 213

四、现代草原旅游的发展(1949年至今) 213

主要参考文献 215

第五章 草原游牧文化 219

第一节 草原游牧文化与草原文化 221

一、草原文化的内涵及特质 221

二、草原文化的历史分期及游牧文化的历史地位 222

三、游牧文化的主要特征 229

四、游牧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贡献 230

第二节 我国北方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游牧民族 233

一、秦汉以前的游牧民族 233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游牧民族 233

三、隋、唐、宋时期的主要游牧民族 237

四、元、明、清时期以来的主要游牧民族 241

第三节 游牧民族的多元生活文化 251

一、早期游牧民族的岩画 251

二、牧业生产技术文明 254

三、游牧民族的农业文明 255

四、游牧民族的手工业文明 255

五、游牧民族的贸易文化 258

六、游牧民族衣食住行中的文化特色 259

第四节 游牧民族的非物质文化 261

一、游牧民族的历法与医学 261

二、游牧民族的文学艺术 263

第五节 古代主要游牧民族的游牧文化教育 266

一、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 266

二、伦理道德教育 268

第六节 传统游牧文化背景下的草原利用、管理和保护 273

一、蒙古高原草原的利用、管理和保护 273

二、青藏高原草原的利用、管理和保护 279

三、新疆草原的利用、管理和保护 283

第七节 草原文化盛会 285

一、草原那达慕 285

二、乌兰牧骑 286

三、阿肯弹唱会 287

四、草原文化节 287

主要参考文献 288

第六章 草业教育史 293

第一节 草业本科教育 295

一、单门课程教学阶段(1938—1957) 295

二、本、专科专业教学体系初步形成阶段(1958—1976) 295

三、本、专科专业教学体系恢复和完善阶段(1977—1997) 297

四、本科专业教学体系快速发展和提高阶段(1998年至今) 299

第二节 草业研究生教育 305

一、“文化大革命”前的非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1951—1976) 306

二、“文化大革命”后的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1978年至今) 307

三、博士后制度和培养 316

四、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316

第三节 教材出版 317

一、“文化大革命”前的教材出版 317

二、“文化大革命”后的教材出版 317

第四节 草业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其他教育 323

一、草业职业教育 323

二、少数民族草业教育 327

三、草业留学生 333

四、草业非学历教育 337

第五节 教学研究 345

一、学科和专业建设研究 346

二、教学计划与培养模式研究 348

三、教学方法研究 351

四、课程创新研究 352

五、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353

第六节 我国的草业科学专业介绍 357

一、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 357

二、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 357

三、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博士点 357

四、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358

五、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草业科学专业 359

六、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 360

七、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资源环境学院草业科学系 360

八、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专业 361

九、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 361

十、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草业科学系 362

十一、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草业科学专业 362

十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草业科学博士点 362

十三、宁夏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系草业科学专业 363

十四、西藏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草业科学专业 363

十五、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草业科学专业 364

十六、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 364

十七、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 364

十八、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草业科学研究生学科点 365

十九、中山大学草业科学硕士点 365

二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 365

二十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林与园林学院草业科学专业 366

二十二、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系 366

二十三、海南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系 366

二十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 367

二十五、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367

二十六、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专业 368

二十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系 368

二十八、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草业科学系 368

二十九、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动物科学系草业科学专业 368

三十、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 369

三十一、山东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草业科学专业 369

三十二、塔里木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专业 369

三十三、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草业科学专业 370

三十四、内蒙古大学生命学院草业科学硕士点 370

三十五、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草业科学硕士点 370

三十六、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草业科学系 370

三十七、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专业 371

三十八、扬州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专业 371

三十九、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系草业科学硕士点 371

四十、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硕士点 372

四十一、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草业科学硕士点 372

四十二、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业科学硕士点 372

主要参考文献 374

第七章 中国草业科技史 377

第一节 中国草业科技发展的历史阶段 379

一、古代草业科技思想的启蒙(1840年前) 379

二、近代牧草及草原学在中国的兴起(1840—1949) 380

三、现代草业科技奠基与草原科学研究(1949—1978) 381

四、现代草业科技体系建立与草业科学研究(1978—2010) 384

第二节 草业科技机构的发展与变迁 386

一、草业科技机构的设立与发展 386

二、主要的草业研究机构 387

第三节 草业基础研究 395

一、草原类型理论 395

二、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396

三、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 401

四、牧草新品种选育 402

五、草地牧草、草业区划及饲用植物 405

六、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及功能评价 410

七、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413

八、草业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414

第四节 草业应用研究 415

一、草原培育改良与合理利用 415

二、草原有害生物防控 419

三、国外草种引进 421

四、牧草栽培利用与草种生产 425

五、草业信息化服务与数字草业 430

第五节 草业开发研究与保护建设 431

一、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利用 431

二、人工草地建植与草田轮作 433

三、飞播牧草 441

四、种草种树,发展畜牧 442

五、退耕还林还草 443

六、牧区“退牧还草工程” 446

七、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建设 448

八、草业科技国际交流与研发 450

九、草地改良与饲草料加工机械研制 456

十、草原法制管理与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研究 458

第六节 草坪科技研发 459

一、草坪科技发展历程 459

二、草坪科技研究 461

第七节 草业科技项目设立与研发成果 468

一、草业国家重大研究项目设立 468

二、草业规程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470

三、获国家奖的草业科技成果 471

四、草业科技论著 478

主要参考文献 479

第八章 中国草业学术组织 483

第一节 中国草学会 485

一、成立经过 485

二、历史沿革 486

三、重大活动 487

第二节 中国草学会下属专业委员会 511

一、草地资源专业委员会 511

二、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 513

三、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 516

四、牧草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 518

五、草坪专业委员会 519

六、牧草遗传资源专业委员会 526

七、草地植保专业委员会 528

八、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 530

九、草业教育专业委员会 535

十、青年工作委员会 538

十一、草原法专业委员会 540

十二、草地火管理专业委员会 540

第三节 省(自治区、直辖市)涉草学会 541

一、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 541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学会 541

三、青海省草原学会 544

四、甘肃省草原学会 545

五、四川省草学会 546

六、黑龙江省草原学会 547

七、吉林省草原学会 549

八、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学会 550

第四节 其他相关学会与机构 551

一、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 551

二、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 552

三、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 553

第五节 国际交流 554

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554

二、在华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 559

第九章 中国草业学术刊物与历史人物 565

第一节 学术刊物 567

一、《草业学报》 567

二、《草地学报》 568

三、《中国草地学报》(原《中国草原》、《中国草地》) 569

四、《草业科学》(原《中国草原与牧草》) 570

五、《草原与草坪》(原《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 571

六、《草业与畜牧》(原《四川草原》) 572

七、《内蒙古草业》 573

八、《青海草业》 574

九、《牧草与饲料》 575

第二节 历史人物 576

一、孙醒东 576

二、叶培忠 577

三、孙仲逸 577

四、王栋 578

五、还振举 579

六、贾慎修 580

七、朱懋顺 580

八、卢得仁 581

九、梁祖铎 581

十、吴仁润 582

十一、王朝品 583

十二、宋恺 583

十三、吴青年 583

十四、黄兆华 584

十五、李鹏年 584

十六、王无怠 585

十七、余复陶 585

十八、杜逸 586

十九、李逸民 586

二十、李琪 587

二十一、彭启乾 587

二十二、李博 587

二十三、金巨和 588

二十四、萧文一 588

二十五、吴永敷 589

后记 5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