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之友 语文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翼健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0216978
- 页数:344 页
第一编 教学大纲和教材 3
教学大纲与教材 3
一、新语文教学大纲的特点 3
二、新大纲编写的基本思路 3
三、语文是基础工具 3
四、语文学科的作用 4
五、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方向 4
六、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4
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4
八、发展学生的智力 5
九、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品质与爱国主义精神 5
十、关于语文能力的要求 5
十一、关于基础知识的要求 6
十二、关于思想教育的要求 6
十三、关于课文选文的标准 6
十四、关于能力训练的内容 6
十五、关于汉语知识的内容 8
十六、关于文体知识的内容 8
十七、关于文字知识的内容 8
十八、关于课外活动 8
十九、正确处理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9
二十、正确处理读、写、听、说的关系 10
二十一、正确处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 10
二十二、正确处理发展智力和语文训练的关系 10
二十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1
二十四、正确处理语文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关系 11
二十五、关于基本课文篇目 11
二十六、新大纲与前大纲的主要区别 11
二十七、新大纲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要求 12
二十八、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3
二十九、新教材的特点 13
三十、新教材使用的要求 15
三十一、新教材的知识分布 16
三十二、新教材降低了难度 17
三十三、新教材怎样教 17
三十四、关于新教材中练习的处理 18
三十五、关于汉语知识的处理 18
三十六、关于写作课的安排 18
三十七、关于文言文的教学 19
第二编 语文教学论 23
语文教学论 23
一、旧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总体失误 23
二、建国以后语文教学的曲折发展 23
三、交际工具的求同性,要求学习语文必须记忆 25
四、口语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25
五、文质兼美、名家名篇是选编教材的主要标准 26
六、加强自觉性,注意在交际运用中学习语文 27
七、思维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27
八、发扬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28
九、一定要“吃透”教学大纲 28
十、语文教师要热爱事业与学生 30
十一、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修养与能力 30
十二、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总结 31
十三、语文教学要讲究教法 32
十四、语文教学的“启发式” 32
十五、语文教学的“少而精” 33
十六、固定的内容与多变的方法 33
十七、语文教学的“咬文嚼字” 34
第三编 基础知识 37
现代汉语 37
一、书法 37
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37
书法的分类 37
要写好毛笔字 37
学习书法要树立正确的态度 37
文房四宝 38
笔 38
墨 38
纸 38
砚 39
写字姿势 39
执笔 39
运腕 39
笔管形势 39
运笔 40
笔法 40
笔画 40
永字八法 40
结构 41
独体字结构 41
合体字结构 41
成篇字的写法 42
习字方式 43
临摹注意事项 43
习字程序 43
书体简介 43
钟繇 44
王羲之 44
欧阳询 44
颜真卿 44
柳公权 44
赵孟頫 45
硬笔书法 45
二、文字 45
汉字特点 45
汉字的结构系统 45
汉字的结构方式 45
六书 46
形声字 46
同音字 46
多音字 46
形似字 46
多义字 47
读准字音 47
消灭错别字 47
易混偏旁区别 47
汉字书写 47
写字歌 48
汉字字体演变 48
文字改革 48
汉字的整理 48
汉字的简化 48
三、标点符号 49
标点符号的产生与发展 49
标点的作用 49
点号 49
句号 49
逗号 49
顿号 49
分号 49
冒号 50
问号 50
感叹号 50
标号 50
引号 50
括号 50
省略号 50
破折号 51
连接号 51
书名号 51
间隔号 51
着重号 51
专名号 51
标点的位置 51
分句间的标点 52
句与句间的标点 52
引号与点号连用 52
四、辞书 52
常用的辞书 52
《康熙字典》 52
《辞源》 52
《辞海》 52
《新华词典》 52
《四角号码新词典》 53
《新华字典》 53
《汉语词典》 53
《现代汉语词典》 53
《汉语成语小词典》 53
检字法 53
部首检字法 53
音序检字法 53
笔画检字法 54
四角号码检字法 54
注音 54
释义 54
说明意义 54
举出用例 55
五、词汇 55
语素 55
词 56
词汇 56
构词法 56
单纯词 56
合成词的构成方式 56
并列式合成词与偏正式合成词的区别 57
支配式合成词与补充式合成词的异同 57
偏正式合成词与主谓式合成词的异同 57
偏正式合成词与附加式合诚词的异同 57
单纯词与合成词的区别 58
理解合成词构词方式的作用 58
构形法 58
简称 58
基本词汇 59
古词语及其作用 59
历史词语及其作用 60
新词语及其产生条件 60
词的色彩 60
褒义词与贬义词 60
庄严词汇与俗语词汇 61
口语词汇与书面词汇 61
方言词语及其运用 61
社会习惯语及其运用 61
外来词 62
词义 62
怎样解说词义 63
单义词 63
多义词 63
多义词的内部联系 63
词的基本义 63
词的引申义 63
词的比喻义 64
同音词和多义词 64
同义词 65
同义词的相同部分 65
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65
同义词的作用 66
同义词的辨析 66
反义词 66
反义词的相配关系 66
反义词的作用 66
成语 66
成语的来源 67
成语的作用 67
成语的运用 67
六、语法 67
语法 67
语法体系 67
语序 67
语法功能 68
词类 68
词性 68
实词 68
虚词 68
名词 68
时间名词 68
时间词 68
处所名词 68
处所词 68
方位名词 68
动词 68
及物动词 68
不及物动词 68
能愿动词 68
趋向动词 68
判断词 68
形容词 68
数词 68
量词 68
动量词 68
物量词 68
复合量词 68
代词 68
人称代词 68
敬称代词 68
谦称代词 69
疑问代词 69
指示代词 69
副词 69
程度副词 69
范围副词 69
时间副词 69
介词 69
连词 69
助词 69
结构助词 69
时态助词 69
语气助词 69
比况助词 69
叹词 69
拟声词 69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辨别 69
物量词与动量词的辨别 69
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的辨别 70
形容词与副词的辨别 70
动词与介词的辨别 70
连词与介词的辨别 70
词组 71
联合词组 71
偏正词组 71
动宾词组 71
主谓词组 71
复指词组 71
连动词组 71
兼语词组 71
紧缩词组 71
方位词组 71
能愿词组 71
介词词组 71
“的”字词组 71
“所”字词组 71
比况词组 71
固定词组 71
名词短语 71
动词短语 71
形容词短语 72
词与短语的辨别 72
并列短语与连动短语的辨别 72
单句 72
主谓句 72
名词谓语句 72
动词谓语句 72
形容词谓语句 72
主谓谓语句 72
非主谓句 72
名词非主谓句 72
动词非主谓句 72
形容词非主谓句 72
叹词非主谓句 72
完全句 72
省略句 72
把字句 73
被字句 73
存现句 73
正装句 73
倒装句 73
肯定句 73
否定句 73
判断句 73
叙述句 73
描述句 73
陈述句 73
疑问句 73
是非句 73
特指句 73
选择句 73
正反句 73
祈使句 73
感叹句 73
句子成分 73
主语部分 73
谓语部分 73
主语 74
谓语 74
合成谓语 74
复杂谓语 74
连动式 74
兼语式 74
宾语 74
受事宾语 74
施事宾语 74
关系宾语 74
双宾语 74
定语 74
递加式定语 74
状语 74
递加式状语 74
状语前置 75
状语后置 75
补语 75
复指成分 75
插说 75
主谓宾的辨识法 75
定状补的辨识法 75
递加式定状补辨识法 76
兼语句与主谓短语作宾语的辨识 76
连动句与动词作状语的辨识 76
复句 76
并列复句 76
承接复句 76
递进复句 76
选择复句 77
转折复句 77
因果复句 77
假设复句 77
条件复句 77
目的复句 77
关联词语 77
多重复句 77
紧缩复句 77
句群 77
并列关系句群 77
承接关系句群 77
选择关系句群 77
递进关系句群 77
转折关系句群 77
因果关系句群 77
假设关系句群 77
解说关系句群 77
单句与复句的辨认 77
复句类型的辨认 78
句式的变换 78
七、修 辞 78
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 78
带“像”的句子不都是比喻句 79
运用比喻应该注意的问题 79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80
拟人与比喻的异同 80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81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81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82
使用反语应该注意的问题 82
运用夸张要注意什么 83
双关的种类 83
引用的种类 84
顶针 84
衬托 84
移觉 85
飞白 85
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 86
八、逻辑 86
概念及与词语的关系 86
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87
概念的种类 87
概念之间的关系 87
概念的划分 89
对概念进行概括和限制 89
判断及其与句子的关系 90
直言判断常见的错误 90
假若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91
选言判断及其常见的错误 92
联合判断及其常见的错误 92
或然判断、实然判断与必然判断 93
推理 93
演绎推理 94
归纳推理 96
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 97
语法、修辞与逻辑的关系 98
古代汉语 100
一、实词 100
古今词义的变化 100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借代义 100
比喻义、借代义与比喻、借代修辞格的区别 101
词义的引申类型 101
异体字、古今字、归并字与通假字 101
形声字与同音字、同源字 103
连绵词、叠音词与译音词 103
偏义复词与联合复词 103
单音词与双音词的区别 104
敬词和谦词 104
数量的表达方式 104
文言实词索引 104
A 哀 安 谙 案 105
B 拔 把 卑 备 崩 比 毕 陛 裨 表 兵 病 布 步 105
C 苍 操 策 谗 尝 裳 朝 彻 陈 龀 称 诚 城 乘 池 齿 宠 辞次 106
D 达 殆 殚 但 敌 吊 斗 度 107
E 峨 恶 迩 107
F 发 伐 泛 范 奉 府 缚 赋 负 108
G 膏 歌 阁 宫 工 觥 躬 鼓 股 顾 故 固 寡 关 观 光 广 规 郭 国 过 108
H 骇 河 荷 恨 恒 胡 户 患 恢 会 晦 豁 110
J 奇 几 讥 疾 集 及 极 即 计 既 际 加 假 间 简 谏 贱 见 健 将 奖 矫 戒 借 金 进 近 京 景 竟 劲 径 窘 就 旧 咎 居 举 遽 具 俱 捐 绝 111
K 克 空 苦 旷 窥 困 114
I 阑 蓝 累 类厉 利 隶 谦 怜 敛 临 零 灵 令 隆 陇 漏 陋 路 履 乱 114
M 毛 寐靡 免 敏 泯 冥 暝 瞑 陌 116
N 纳 年 啮 116
P 排 披 骈 仆 曝 117
Q 期 戚 凄 骑 启 起 泣 砌 气 讫迁 阡 潜 浅 遣 欠 抢 樯 强 敲 悄 妾 亲 寝 青 卿 情 请 穷 秋 丘 趋 驱 屈 去 全 劝 阙 117
R 壤 攘 刃 仞 戎 辱 乳 入 润 120
S 塞 骚 色 善 稍 少 社 舍 身 胜 师 施 识 食 使 市 室 轼 事 释 适 守 授 疏 淑 书 孰 数 庶 戍 率 孀 说 私 丝 俟 嗣 伺 竦 宿 素 粟 夙 随 遂 邃 隧 岁 损 素 120
T 台 袒 汤 讨 涕 替 调 帖 铁 汀 亭 挺 童 偷 投 徒 颓 退 柝 123
W 完 玩 亡 枉 罔 妄 微 为 惟 伪 委 猥 畏 谓 蔚 温 文 闻 问 翁 污 务 125
X 惜 腊 熙 悉 息 习 袭 徙 隙 郤 系 呷 黠 狎 暇 鲜 贤 衔 跣 险 乡 响 向 晓 歇 挟 偕 亵 谢 薪 馨 信 兴 形 省 幸 修 休 许 轩 循 寻 126
Y 雅 颜 延 厌 阳 要 谒 夷 遗 贻 已 怡 以 益 易 逸 诣 役 因 阴 引 英 盈 游 迂 愚 逾 与 谕 御 狱 妪 缘 129
Z 载 再 贼 诈 章 彰 昭 诏 谪 征 植 治 质 识 致 陟 诛 逐 竹 专 斫 濯 咨 訾 子 恣 纵 走 卒 族 祖 左 作 131
附录1 文言通假字简表 133
附录2 古今异义双音词语简表 135
二、虚词 136
文言虚词的种类 136
“之”的用法 136
“其”的用法 136
“者”的用法 136
“莫”的用法 137
“以”的用法 137
文言语气词的连用 137
文言虚词的古今区别 137
兼词 137
“焉”的用法 138
兼词“诸”的用法 138
附录 文言虚词简表 138
三、语法 143
实词活用的种类 143
名词作状语与作主语的区别 143
名词作动词与作状语的区别 143
形容词作动词与作名词的区别 144
动词的使动用法与一般用法的区别 144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144
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 144
判断句式的识别 145
被动句式的识别 145
宾语前置的识别 145
省略句式的识别 145
定语后置与介词结构后置 146
有……者 146
唯……是……、唯……之 146
庸……乎、其庸……乎 146
不亦……乎 146
无乃……乎 146
得无……乎(耶) 146
如……何、若……何、奈……何 146
何……为、何以……为 146
何……之有 147
何所 147
有所……、无所 147
有以……、无以 147
孰与、与……孰 147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147
文言文诵读应注意的问题 147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 148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标准和方法 149
四、文体 150
韻文、骈文、散文的区别 150
史传的分类 150
论、说、辨、原 150
疏、表、策 150
记、笔记 150
箴、铭、赠序 151
祭文、哀辞、墓志铭、墓表 151
五、古代文化 151
天文、历法 151
天干与地支 151
二十八宿与四象 151
古代纪年方法 151
古代纪月日方法 151
古代纪时方法 152
节日和节气 152
政区、地理 152
先秦政区 152
秦汉魏晋南北朝政区 152
隋唐宋政区 152
元明清政区 152
九州 153
山东、山西、关中 153
江、江左、江东、江表、江南 153
河、河东 153
关外、关内、关西 153
中国、中原、中土、中州 153
剑外、塞外 153
五岳、五岭 153
崤函、武关、阳关 153
赤壁、华容 154
姑苏、维扬、京口 154
官职、科举 154
中央官职 154
地方官职 154
汉代的征辟和察举制 154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155
隋代至清代的科举制 155
八股文 155
古代学校 155
名号、称谓 156
姓、氏 156
名、字、号 156
室名、斋名 156
谥号、庙号、避讳 156
一般称谓 156
特殊称谓 156
现代文阅读 158
现代文阅读能力 158
现代文阅读意识 158
现代文阅读方法 159
现代文阅读步骤 159
现代文阅读范围与要求 160
记叙文的知识要点与阅读要求 160
议论文的知识要点与阅读要求 161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与阅读要求 161
辨析阅读中的指代 162
辨析词语的基本义和特指义 162
辨析主旨句与支撑句 163
辨析语段之间的层次关系 163
辨析明示信息、隐含信息、陌生信息和遥远信息 164
文学作品的鉴赏 164
现代文阅读试题设计原则 165
现代文阅读测试题型 165
简答题的解题方法 166
调整语序题的解题方法 166
衔接题的解题方法 167
图表题的解题方法 167
写作 168
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168
注意积累素材 168
立意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 169
选择材料与组织材科 169
审题必不可少 170
构思与列提纲 171
起草、修改与抄写 171
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 172
写作的训练方式 172
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173
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174
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174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174
议论文的基本要求 175
引申性议论文 176
评述性议论文 176
阐明性议论文 177
列举性议论文 177
反驳性议论文 177
说明文的基本要求 178
事物性说明文 180
程序性说明文 180
几种常见的应用文 180
文学理论 183
文学的思想性 183
文学的艺术性 183
文学的形象性 183
文学的典型性 184
文学的阶级性 184
文学的美感作用 185
文学的教育作用 185
文学创作中的抽象思维 185
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185
文学作品的风格 186
文学流派 186
文学的创作方法 187
文学鉴赏 187
文学批评 188
美学 189
美是美感的源泉 189
美的规律是客观规律 190
美的规律是人类创造美的依据 191
美学的作用与任务 191
美的观念与特性 193
美感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193
美感的社会功利性 195
美的欣赏中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196
美的欣赏的差异性 197
美的欣赏的共同性 198
美的观念——美感教育的基础 200
美感教育能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 201
社会美的特征 201
第四编 中外作家作品 207
中外作家作品 207
中国最早的哲人——老聃 207
中国封建社会的至圣先师——孔丘 207
屈原 208
荀子 208
山海经 208
汉赋 209
汉乐府 209
贾谊 209
晁错 209
枚乘 209
司马相如 209
东方朔 209
司马迁 209
刘向 210
扬雄 210
王褒 210
张衡 210
班固 210
王充 210
建安文学 211
建安风骨 211
建安七子 211
三曹 211
竹林七贤 212
葛洪 213
陶渊明 213
谢灵运 213
鲍照 213
谢朓 213
刘勰与《文心雕龙》 213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214
洛阳伽蓝记 214
孔雀东南飞 214
沈约 214
江淹 214
钟嵘 214
萧统 215
徐陵与《玉台新咏》 215
杜审言 215
苏味道 215
宋之问 215
初唐四杰 215
沈佺期 215
贺知章 216
张若虚 216
陈子昂 216
张九龄 216
孟浩然 216
王之涣 216
王昌龄 216
王维 216
诗仙与诗圣 216
高适 217
储光羲 217
岑参 217
韦应物 217
张志和 217
李益 217
孟郊 217
陆贽 217
张籍 218
刘禹锡 218
白居易 218
李绅 218
贾岛 218
元稹 218
温庭筠 219
小李杜 219
罗隐 219
陆龟蒙 219
司空图 219
唐宋八大家 219
杜荀鹤 220
花间集 221
韦庄 221
冯延巳 221
李璟 221
李煜 221
王禹偁 221
钱惟演 221
范仲淹 221
张先 221
柳永 221
晏殊 222
梅尧臣 222
苏舜钦 222
黄庭坚 222
秦观 222
贺铸 222
陈师道 222
晁补之 222
张耒 222
周邦彦 223
叶梦得 223
李清照 223
张元幹 223
洪迈与《容斋随笔》 223
陆游 223
范成大 223
杨万里 224
张孝祥 224
吕祖谦 224
辛弃疾 224
陈亮 224
叶适 224
姜夔 225
刘克庄 225
严羽 225
文天祥 225
王若虚 225
元好问 225
董解元 225
马致远 225
张养浩 226
睢景臣 226
王冕 226
萨都剌 226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226
《新编五代史平话》 226
《京本通俗小说》 226
《宣和遗事》 226
陶宗仪 227
施耐庵 227
罗贯中 227
宋濂 227
刘基 227
高启 227
马中锡 227
李东阳 227
唐寅 227
李梦阳 228
杨慎 228
谢榛 228
吴承恩 228
李开先 228
唐顺之 228
归有光 228
徐渭 228
李贽 229
汤显祖 229
冯梦龙 229
《封神演义》 229
《金瓶梅词话》 229
《三言二拍》 230
《古今小说》 230
《三国演义》 230
《水浒传》 230
《西游记》 230
黄宗羲 230
顾炎武 231
王夫之 231
朱彝尊 231
王士禛 231
吴敬梓 232
蒲松龄 232
姚鼐 232
曹雪芹 232
林则徐 232
龚自珍 232
魏源 233
黄遵宪 233
严复 233
章炳麟 233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234
《荡寇志》 234
《红楼梦》 234
《聊斋志异》 234
《镜花缘》 234
《儒林外史》 235
《文明小史》 235
《官场现形记》 235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35
《老残游记》 235
《孽海花》 235
桐城派 235
鲁迅 235
周作人 236
胡适 236
郭沫若 237
许地山 237
张恨水 237
林语堂 238
茅盾 238
徐志摩 238
郁达夫 239
曹靖华 239
朱自清 239
闻一多 239
老舍 239
俞平伯 239
冰心 240
夏衍 240
梁实秋 240
沈从文 240
巴金 241
冯至 242
臧克家 242
赵树理 242
李健吾 242
吴伯箫 242
萧军 243
周立波 243
欧阳山 243
陈白尘 244
曹禺 244
艾青 244
钱钟书 245
萧乾 245
姚雪垠 245
萧红 245
叶以群 246
季羡林 246
何其芳 246
端木蕻良 246
杨朔 246
光未然 247
孙犁 247
唐弢 247
李英儒 248
周而复 248
杨沫 248
徐迟 248
梁斌 248
严文井 249
柳青 249
田间 249
刘白羽 249
郭小川 249
秦牧 250
魏巍 250
贺敬之 250
王蒙 250
刘绍棠 250
文学研究会 251
创造社 251
朝花社 251
鸳鸯蝴蝶派 251
现代评论派 25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51
《逃婚调》 251
《日月潭》 252
《嘎达梅林》 252
《格萨尔王传》 252
《阿诗玛》 252
《摩呵婆罗多》 252
泰戈尔 252
夏目漱石 252
川端康成 252
小林多喜二 253
《万叶集》 253
《源氏物语》 253
俳句 253
和歌 253
亚里士多德 253
柏拉图 253
埃斯库罗斯 254
伊索 254
荷马 254
罗蒙诺索夫 254
普希金 254
果戈里 254
别林斯基 255
赫尔岑 255
莱蒙托夫 255
托尔斯泰 255
屠格涅夫 255
涅克拉索夫 256
车尔尼雪夫斯基 256
契诃夫 256
高尔基 256
马卡连柯 257
法捷耶夫 257
奥斯特洛夫斯基 257
马雅可夫斯基 257
《战争与和平》 257
《安娜·卡列尼娜》 257
《复活》 257
莎士比亚 258
拜伦 258
雪莱 258
狄更斯 258
哈代 258
萧伯纳 259
高乃依 259
莫里哀 259
伏尔泰 259
布封 259
卢梭 259
司汤达 260
巴尔扎克 260
雨果 260
鲍狄埃 260
福楼拜 261
左拉 261
莫泊桑 261
罗曼·罗兰 261
歌德 261
席勒 262
格林兄弟 262
海涅 262
但丁 262
薄伽丘 262
密茨凯维支 263
斯洛伐茨基 263
裴多菲 263
多维亚努 263
塞万提斯 263
茨威格 263
安徒生 264
易卜生 264
惠特曼 264
马克·吐温 264
欧·亨利 264
德莱塞 264
史沫特莱 265
海明威 265
库尼亚 265
萨米恩托 265
马蒂 265
第五编 初中课文难点 269
初中课文难点 269
《一件珍贵的衬衫》 269
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269
2.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69
《老山界》 269
1.两种不同的分段 269
2.笔法多样 270
3.本文写作结构上的难点 27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71
1.主题思想的争议 271
2.对“乐园”的理解 271
3.对先生的评价 271
4.“美女蛇故事”的寓意 271
5.以童心写童事 272
《一面》 272
1.利用伏笔的手法展开情节 272
2.出色的标题 272
3.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起决定作用 272
《同志的信任》 273
1.文题的双重含义 273
2.两种不同的分段 273
3.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地位 273
《人民的勤务员》 274
1.本文记叙的五件事件之间的联系 274
2.本文过渡段的特点 274
《驿路梨花》 274
1.悬念在本文中的作用 274
2.题目和中心的联系 274
3.题文照应,诗的意境 275
4.关于文体的争议 275
《挺进报》 275
1.课文是记事为主,还是写人为主的问题 275
2.文章的中心线索 275
《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275
1.关于文体的辨析 275
2.不同的段落层次 276
3.本文的写作目的 276
《人民英雄纪念碑》 276
本文安排顺序的特点——“时间为经,历史事件为纬”的结构方法 276
《春》 277
1.本文的写作缘由及中学生普遍喜爱的原因 277
2.本文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277
3.关于句群“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的争议 277
《济南的冬天》 277
1.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77
2.本文的语言特色 277
《伊索寓言》二则 278
1.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的分歧看法 278
2.蚊子两次“吹起喇叭”的区别 278
3.寓言中的蚊子这一形象的可取性 278
《皇帝的新装》 278
夸张的表现手法 278
《纪念白求恩》 279
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279
《谈骨气》 279
1.本文事实论据的排列顺序 279
2.“嗟来之食”的由来 279
3.引述事例典型,针对性强 279
《为学》 280
1.“之”字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280
2.“顾不如蜀鄙之僧”是指“二僧” 280
《故事三则》 280
1.《故事三则》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80
2.《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80
3.刻画乐羊子妻的形象综合运用多种手法 281
《狼》 281
1.关于《狼》一文中主人公的争议 281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深刻含义 281
《诗三首》 282
《回乡偶书》 282
1.从矛盾中写感慨 282
2.写法上的特点 282
《敕勒歌》 282
1.“川”、“穹庐”、“风”等词在这首诗中的妙用 282
2.《敕勒歌》是否纯景物描写的问题 283
《凉州词》 283
《凉州词》抒发的是怨恨之情 283
《我的老师》 283
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点 283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283
细节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28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84
从导语的字数看新闻写法上的特点 284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84
1.本文安排金老父女诉说受害经过这一情节的作用 284
2.举例说明文中动词使用得恰当 284
3.文中“片”、“十分”、“告诉”等字,古今意义的不同 284
《分马》 285
1.关于主人公问题 285
2.本文对话描写的特点 285
3.本文运用方言土语有何作用 285
《看云识天气》 285
总说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285
《小桔灯》 285
以“小桔灯”为题的作用 285
《社戏》 286
1.社戏演出的具体内容 286
2.同是六一公公的豆,迅哥儿却感到“没有昨夜的那么好”的原因 286
《最后一课》 286
1.“最后一课”这几个字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286
2.对课文最后部分写到的钟声和号声的理解 287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87
文中开头三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287
《想和做》 287
作者对“空想”和“死做”所用笔墨不同的原因 287
《小麻雀》 288
1.几种不同的分段 288
2.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88
3.小麻雀到底明白了什么 288
《挖荠菜》 289
1.本文的重点不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而是对当今青年的观察与感受 289
2.本文的环境描写 289
《〈论语〉六则》 290
1.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朋”的不同理解 290
2.对“默而识之……”谈了几件事的不同理解 290
《扁鹊见蔡桓公》 290
蔡桓公“不应”、“不悦”的原因 290
《口技》 291
1.夸张在文中的作用 291
2.文中两个声响场景之间的联系 291
《卖炭翁》 291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在文中的作用 291
2.诗中描写宫使的动词的作用 291
《秋浦歌》 292
“愁”在诗中的具体表现 292
《江南春绝句》 292
“南朝”和江南春景的关系 292
《春江晚景》 292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诗中的作用 292
《江南逢李龟年》 292
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 292
《一件小事》 293
1.主题思想和主要人物 293
2.“我”是鲁迅,又不完全是鲁迅 293
《变色龙》 293
1.全面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293
2.平凡中写出不平凡 294
3.关于围观的群众 294
《蜘蛛》 294
文章用谜语开头的作用 294
《春蚕到死丝方尽》 294
1.以说明为主,结合抒情 294
2.对文章中一些不科学的提法的处理 294
《谁是最可爱的人》 295
1.文章开头的特点 295
2.围绕主题,选材典型 295
3.结尾排比句的作用 295
4.对一处问句的认识 296
《生命的支柱》 296
1.小标题过长的作用 296
2.从《生命的支柱》看文章标题的使用 296
《苏州园林》 296
1.有关《苏州园林》文体的不同看法 296
2.《苏州园林》记叙景物与游记的区别 297
3.从不能互换看近义词的精选 297
4.从感情色彩看一组近义词的使用 297
《中国石拱桥》 298
不同的分段 298
《故乡》 298
1.有关“杨二嫂”的素材 298
2.“梦”与现实构成对比,从而表现主题 299
3.难句释疑 299
4.本篇在写“我”的心理感受方面的几处重点 300
《七根火柴》 300
1.小说线索的两种说法 300
2.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301
《周总理,你在哪里》 301
1.“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异解 301
2.痛彻肺腑的呼喊 301
《梅岭三章》 302
1.“此头须向国门悬”不同的解释 302
2.诗前小序对于读诗所起的作用 303
《回延安》 303
运用比兴手法增强诗的形象性和音乐美 303
《批评与自我批评》 304
本文说理上的特点 304
《俭以养德》 304
文章围绕标题提出论点,层层分析论证 304
《愚公移山》 304
1.关于本文“固”字的解释 304
2.对话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305
《冯婉贞》 305
1.本文的原始出处、作者及写作背景 305
《短文两篇》 306
《陋室铭》 306
1.《陋室铭》的精华与糟粕 306
2.《陋室铭》的形式美 306
3.《陋室铭》的修辞艺术 307
《爱莲说》 307
1.对一组排比句的质疑 307
2.莲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07
《诗词七首》 308
《木兰诗》 308
1.众说纷纭的主题思想 308
2.对《木兰诗》中铺排写法的认识 308
《杜少府之任蜀州》 308
“风烟”注释异议 308
《春夜喜雨》 308
1.对“发生”的几种解释 309
2.全诗不见“喜”字,处处皆见喜意 309
《忆江南》 309
《忆江南》选取富有江南特点的景色加以描绘 309
《渔歌子》 310
1.欣赏本词的角度 310
2.色彩美构成了图画美 310
《白杨礼赞》 310
本文写高原景色与赞美白杨树的关系 310
《井冈翠竹》 311
1.几种不同的分段 311
2.作者写井冈翠竹的目的 311
《松树的风格》 311
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311
《食物从何处来》 312
1.研究“光合作用”,根据理解画出“绿色植物制造食物示意图” 312
2.人,也属于异养型,第12自然段将其单独列出的意义 312
3.本文的说明顺序 312
《统筹方法》 312
1.泡茶例子反复运用的意义 312
2.箭头图的作用和必要性 312
《背景》 313
1.课文中四次写到背影的原因和妙处 313
2.双线并行的文章结构 313
《记一辆纺车》 313
1.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313
2.比喻在文中的作用 313
《听潮》 314
1.几种不同的分段 314
2.本文线索:海睡、海醒、海怒 314
《论雷峰塔的倒掉》 314
1.本文中“剥蟹”一段的意义 314
2.主题思想的几种归纳 315
《最后一次讲演》 315
1.各种人称的交替使用 315
2.严密的逻辑性 315
《向沙漠进军》 315
1.关于本文的体裁 315
2.在揭示有关事物的内在联系中说明事物 316
《死海不死》 316
1.本文标题的特点 316
2.三个“死”在文中的作用 316
《桃花源记》 316
1.对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 316
2.逗人悬念的结尾 316
《小石潭记》 317
1.本文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 317
2.作者在写景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317
《在烈日和暴雨下》 317
1.本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317
《多收了三五斗》 318
1.米行先生在小说里的“主角”作用 318
2.三次描写阳光的作用 318
《老杨同志》 319
1.主题思想的几种归纳 319
2.几种不同的分段 319
《核舟记》 319
1.“以舟写技,以技赞人”的写作特点 319
2.核舟上刻的不是对联 319
《沁园春雪》 320
领句和收句的作用 320
《有的人》 320
1.第六节中的四句诗的衔接问题 320
2.对本诗类型的不同意见 321
《海燕》 321
1.破折号的使用 321
2.海燕喻为“精灵”的深刻含义 322
《事事关心》 322
两点值得注意的思想启示 322
《给青年的一封信》 322
1.“三点希望”在内容上的联系 322
2.“循序渐进”放在首位的原因及强调它重要性的手法 322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23
1.本文标题的特色 323
2.本文组织材科的“三巧” 323
3.对一处科学性错误的质疑 323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324
1.标题的立意 324
2.关于本文体裁的归属 324
《回忆我的母亲》 324
1.对主题的三种不同认识 324
2.两种不同的分段 324
3.两种不同的线索的理解 325
4.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25
《藤野先生》 325
1.对作品主题思想的四种理解 325
2.两组人物对比 326
3.难句试解 326
《哥白尼》 326
1.第二段内容对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启示 326
2.第三节和第四节内容的紧密联系 327
3.本文在节选方式上的特点 327
《反对自由主义》 327
1.文题与中心的密切关系 327
2.成语典故解说 327
《青年必须掌握科学》 328
1.有针对性地阐述观点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328
2.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四句话之间的内在联系 328
《〈孟子〉二章》 32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29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点的针对性 329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329
3.层进的论证方法 32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30
1.文中六则典故的出处及意思 330
2.“苦其心志……”这段话的意思 331
《捕蛇者说》 332
1.“对比”写法在文中的运用 332
2.从文章最后“以俟观人风者得焉”这话看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332
《孔乙己》 332
1.小说用“孔乙己”作人名和文题的寓意 332
2.贯穿全文的“笑” 332
3.作者对孔乙己所持的态度 333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333
1.“护官符”在文章中的作用 333
2.“笑”里藏奸,“笑”中传神 333
《我的叔叔于勒》 334
1.关于主题思想的三种认识 334
2.关于小说主人公的争鸣 334
3.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35
《岳阳楼记》 335
1.本文的语言特色 335
2.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336
《挥手之间》 336
1.“挥手之间”这一标题的作用 336
2.课文中一段插叙的作用 337
3.“机场送别”场面描写的特点 337
《菜园小记》 337
1.课文开头写果园和花园的意义 337
2.“即小见大”的写法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 338
3.农谚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338
《二六七号牢房》 338
本文细节描写的特点 338
《说谦虚》 339
1.本文列举自然科学发展历史上的例子与全文中心论点的关系 339
2.本文以“谦受益,满招损”开头,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结尾的意义 339
《人类的语言》 339
1.本文说明事理的顺序 339
2.课文难点讲解 339
《白毛女》选场 340
1.对课文场面划分的几种意见 340
2.课文矛盾冲突的焦点 340
3.几个省略号的含意 340
《龙须沟》 340
几种不同的分段方法 340
《“友邦惊诧”论》 341
1.对“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的理解 341
2.反语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效果 341
《曹刿论战》 342
1.文中“肉食者”所指的对象 342
2.处理狱讼囚事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的原因 342
《唐雎不辱使命》 342
1.正确理解“布衣之怒” 342
2.“岂直五百里哉”试释 342
《普通劳动者》 343
小说刻画了人物的精神美 343
《竞选州长》 343
1.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 343
2.对情节线索的不同理解 343
《出师表》 343
1.刘备临终寄托诸葛亮的大事的具体内容 343
2.“崩殂”——先帝之死 344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课堂上听不到的历史传奇 世界政治军事名人 初中版》顾跃忠等编著 2015
- 《初中生英语作文 提高篇》清瑶主编 2019
- 《教师新观念》王丽琴主编;吕萍,朱爱忠,严红等编委 2019
- 《初中物理知识地图》赵端旭 2017
-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第2版 视频版》郑红,倪嘉波,刘亨荣编;陈冬梅责编 2020
-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思维导图全解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师大教科文教材编写组 2020
- 《好课是这样创成的 语文卷》雷玲主编 2020
- 《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 一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7
- 《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步社民等 2019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中国地方艺文荟萃 华北东北卷 第1辑 3》《中国地方艺文荟萃》编委会编 2018
- 《中国地方艺文荟萃 华北东北卷 第1辑 1》《中国地方艺文荟萃》编委会编 2018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唐代营州与东北边疆经略》宋卿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