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雕塑明天的品质  跨世纪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建构
雕塑明天的品质  跨世纪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建构

雕塑明天的品质 跨世纪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建构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延斌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206029051
  • 页数:400 页
图书介绍:
《雕塑明天的品质 跨世纪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建构》目录

第一章 世纪问题:建构高质量的国民思想道德素质 1

第一节 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水平的国民素质 2

一、确定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依据 2

二、令人忧虑的问题:国民素质远不能适应跨世纪发展的要求 5

第二节 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坐标 16

一、我们党对国民思想道德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16

二、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9

第二章 建构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历史轨迹 27

第一节 古圣先贤们对改造和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思考 27

一、重道立德 28

二、以德化民 31

第二 节近世启蒙运动先驱们的探索 36

一、启蒙巨擘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37

二、维新志士梁启超:“新民说” 40

三、“国学泰斗”章太炎:“革命道德”论 45

四、“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除奴隶而为主人” 48

五、“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50

六、“学界旗帜”蔡元培:“道德为中坚” 54

第三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领袖们改造和建构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呐喊 56

一、关于更新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迫切性 59

二、关于更新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容 60

三、关于建构新型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方法 64

第四节 “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与国民性的改造 67

一、鲁迅生平及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历程 67

二、鲁迅之新型国民性的内涵 70

三、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设想 72

第三章 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历史审视 77

第一节 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优良传统 77

一、国魂: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 78

二、“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 87

三、家训教化:悠久的家教传统 90

四、“贵公”“重义”:整体主义意识 101

五、“礼仪之邦”:重礼仪、讲礼貌、尚公德的文明风尚 102

六、圣人君子人格:高尚的道德理想追求 109

七、时代正气: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传统 111

第二节 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缺陷和劣根性 113

一、中外思想家有关我国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痼弊研究一瞥 114

二、我国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缺陷和“劣根性”展示 117

第四章 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建构的现实基点 134

第一节 背景与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3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特点 13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建构 139

第二节 体制转轨:市场经济的影响 141

一、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141

二、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爬坡”与“滑坡” 143

第三节 他山之石:借鉴国外建构经验 154

一、国外建构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经验举要 155

二、借鉴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63

第五章 国民思想素质的指标体系 166

第一节 制定跨世纪国民思想道德素质指标的参照系 166

一、我们党关于国民素质建构的指导方针 166

二、蕴涵中华民族思想道德传统的精华,汲取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优秀成果 169

三、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导方向 170

第二节 崇高理想 171

一、理想概述 171

二、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173

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80

第三节 精神支柱 186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 186

二、毛泽东思想 190

三、邓小平理论 195

第四节 主体工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200

一、爱国主义 201

二、集体主义 212

第五节 基本任务: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3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 224

二、共产主义人生观 227

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233

第六节 其他重要思想素质指标 238

一、艰苦创业精神 238

二、民主法治观念 240

三、公正意识 248

四、创新意识 254

五、全球观念 259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 261

第六章 国民道德素质的指标体系 267

第一节 跨世纪国民道德素质建构的整体框架 267

一、道德概说 267

二、人类道德的新曙光 272

三、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框架 275

第二节 为人民服务:国民道德素质的核心 279

一、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依据 280

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要求 281

三、为人民服务要求的层次性 283

第三节 五爱规范:国民公德素质指标 285

一、诚实劳动,乐于奉献 286

二、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尊重知识,造福人类 289

第四节 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准则指标 293

一、社会公德:国民文明素质的表征 293

二、职业道德:国民的角色道德 302

三、家庭美德:国民兴家立业的本德 311

第七章 建构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工程的网络框架 317

第一节 家庭熏陶:建构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工程 318

一、家庭德育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318

二、家庭德育的网络结构 320

三、家庭德育的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 321

第二节 学校教育:建构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主导工程 324

一、学校教育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建构中的地位 324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的架构 326

第三节 社会濡染:建构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定型工程 330

一、社会德育网络工程是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定型的关键 331

二、社会德育环境网络的框架及其构件 333

第八章 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建构机制 338

第一节 成型和定型机制 338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大“互联网络”的“合力”凝聚 339

二、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交叉渗透 344

三、蒙养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成型和定型的层递推进 352

四、素质积淀:修养和教育的内外作用机制 357

五、人格境界的梯级递升机制 365

第二节 导向机制 370

一、近年来导向失误的反思 371

二、导向机制的组成 374

第三节 调控机制 377

一、内在调控:良心 377

二、外在调控:法制、风尚、习俗和终身教育 381

第四节 保障机制 388

一、制度保障 388

二、组织保障 391

三、物质保障 392

四、法制保障 394

后记 3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