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长江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与景观恢复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与景观恢复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与景观恢复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文发,周志翔,黄志霖,王鹏程,吴昌广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30343055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家“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计划“三峡库区景观生态防护林体系规划技术试验示范”专题的研究成果之一。该书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与3S技术,以三峡库区TM影像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三峡库区自然景观分异特征,开展了三峡库区森林景观分类、森林景观分布的地形分异、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探讨了景观连接度评价技术与方法、最小费用模型及景观中心度在生态网络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方法、绿色廊道功能类型与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功能及其设计与管理,研究了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森林生态承载力区域分异、森林景观恢复的适宜度、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及生态屏障区森林景观恢复,揭示了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及森林景观恢复的方法与途径,为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恢复与重建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对相似地区森林景观格局与景观恢复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长江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与景观恢复研究》目录

第一篇 三峡库区自然景观与环境特征 3

第一章 三峡库区概况 3

1.1自然环境概况 3

1.1.1地理位置 3

1.1.2地形地貌 4

1.1.3气候 4

1.1.4水系 4

1.1.5土壤 4

1.1.6陆生生物资源 4

1.2社会经济概况 5

1.3土地利用概况 5

1.4植被概况 6

1.5物种多样性概况 6

第二章 基于GIS的三峡库区地形区域异质性评价 7

2.1地形区域异质性评价方法 7

2.1.1单因子评价模型 8

2.1.2综合评价模型 9

2.2库区地形单要素特征 9

2.2.1海拔的区域异质性 9

2.2.2起伏度的区域异质性 11

2.2.3坡度的区域异质性 11

2.2.4坡向的区域异质性 11

2.3库区地形综合特征 13

2.4小结 15

第三章 三峡库区1960~2006年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17

3.1气候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17

3.2气温变化 19

3.2.1气温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19

3.2.2气温空间变化特征 22

3.3降水变化 25

3.3.1降水的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25

3.3.2降水的空间变化分析 28

3.4小结 31

第四章 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32

4.1降水侵蚀力值的计算与分析方法 33

4.1.1侵蚀力计算 33

4.1.2降水侵蚀力值的空间插值 34

4.1.3降水侵蚀力值年内及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方法 34

4.2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特征 35

4.2.1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35

4.2.2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年内分布特征 36

4.2.3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年际变化特征 39

43小结 40

第五章 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定量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42

5.1土壤可蚀性K值 43

5.1.1土壤可蚀性K值的计算 44

5.1.2三峡库区土壤类型组成及K值 46

5.1.3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K值的分布特征 47

5.2土壤侵蚀定量估算 48

5.2.1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 48

5.2.2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50

5.3土壤侵蚀强度及其分布特征 51

5.3.1土壤侵蚀强度特征 51

5.3.2不同高程带的土壤侵蚀特征 52

5.3.3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 53

5.3.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 54

5.4小结 55

第二篇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 59

第六章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形分异特征 59

6.1三峡库区植被与环境因子数据库建立 59

6.2三峡库区森林面积的地形分异特征 60

6.3不同植被类型分布的空间分异 61

6.3.1海拔分异特征 61

6.3.2坡度分异特征 63

6.3.3坡向分异特征 65

6.4小结 68

第七章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分类 69

7.1分类原则、依据和方法 69

7.1.1基本原则 70

7.1.2主要依据 70

7.1.3景观生态分类的方法 70

7.2三峡库区森林景观分类系统 71

7.2.1生态移民区城市森林景观 72

7.2.2生态农业区乡村森林景观 72

7.2.3生态保护区森林景观 73

7.2.4生态旅游区森林景观 74

7.3小结 74

第八章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多样性格局 75

8.1森林景观数据收集与指标计算 75

8.1.1数据收集与分析 75

8.1.2景观格局指数计算 75

8.2景观多样性格局分析方法 79

8.2.1景观类型划分 79

8.2.2景观多样性分析方法 80

8.3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多样性分析 81

8.3.1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斑块特征分析 81

8.3.2三峡库区森林景观结构多样性分析 83

8.3.3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斑块多样性分析 85

8.4小结 86

第九章 三峡库区1988~2007年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88

9.1遥感影像解译与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88

9.1.1遥感影像解译 88

9.1.2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89

9.2影像分类结果及精度评价 91

9.3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93

9.3.1不同时期总量变化分析 93

9.3.2植被覆盖的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93

9.3.3植被覆盖动态度变化分析 96

9.3.4综合动态度分析 96

9.4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程度与驱动因子分析 97

9.5小结 98

第十章 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三峡库区景观安全格局 100

10.1数据与分析方法 101

10.1.1野外数据 101

10.1.2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102

10.1.3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方法 103

10.1.4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 105

10.1.5确定指标权重 106

10.2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评价 108

10.2.1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矩阵 108

10.2.2三峡库区森林小班的健康指数 110

10.3三峡库区景观安全格局分析 111

10.4小结 112

第三篇 森林景观恢复规划技术与方法 117

第十一章 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应用 117

11.1景观连接度的概念 117

11.2景观连接度的类型 118

11.3景观连接度的度量方法 119

11.4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要素的关系 120

11.4.1景观连接度与斑块 121

11.4.2景观连接度与廊道 121

11.4.3景观连接度与基质 122

11.5景观连接度的应用 123

11.5.1景观连接度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123

11.5.2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规划 123

11.5.3景观连接度的应用前景 125

第十二章 基于最小费用模型的景观连接度评价 126

12.1景观连接度及其度量方法 126

12.1.1景观结构连接度与功能连接度 126

12.1.2景观连接度的度量方法 127

12.2最小费用模型评价景观连接度的原理 128

12.3最小费用模型评价景观连接度的运算法则、步骤和应用 128

12.3.1最小费用模型的运算法则 129

12.3.2费用距离的分析步骤 129

12.3.3最小费用模型的应用 132

12.4最小费用模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133

12.4.1线状景观要素与点状景观要素 133

12.4.2阻力因子的选择 134

12.4.3阻力系数的设置 134

12.4.4栅格数据的尺度 134

12.5小结 135

第十三章 景观中心度及其在生态网络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136

13.1基于网络理论的中心度概念与度量指标 137

13.1.1网络理论与网络结构模型 137

13.1.2中心度概念及度量指标 138

13.2景观中心度及其度量方法 139

13.2.1景观中心度的概念与意义 139

13.2.2景观中心度的主要指标及度量方法 139

13.3景观中心度在生态网络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142

13.3.1关键斑块的识别与定位 142

13.3.2关键廊道的识别与定位 143

13.3.3生态网络群组(compartmentalization community)的识别 144

13.3.4景观中心度在生态网络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框架 145

13.4小结 147

第十四章 绿色廊道功能类型及其规划设计重点 149

14.1绿色廊道的功能类型 149

14.1.1绿色廊道功能类型的复杂性 149

14.1.2基于结构设计与管理的绿色廊道功能分类体系 150

14.2不同功能类型绿色廊道的规划设计重点 152

14.2.1生物通道的规划设计重点 152

14.2.2环保廊道的规划设计重点 155

14.2.3休闲游憩廊道规划设计重点 157

14.2.4历史文化廊道规划设计重点 158

14.3小结 159

第十五章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功能及其设计与管理 161

15.1植被缓冲带的主要功能 162

15.1.1缓冲功能 162

15.1.2稳固河岸 162

15.1.3调节流域微气候 162

15.1.4为河溪生态系统提供养分和能量 163

15.1.5增加生物多样性 163

15.2缓冲带的设计 163

15.2.1位置 163

152.2植物种类 164

15.2.3结构和布局 164

15.2.4宽度 165

15.3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缓冲带管理中的应用 165

15.4小结 166

第四篇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恢复 169

第十六章 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 169

16.1区划原则与方法 169

16.1.1基本原则 169

16.1.2区划方法与等级体系 169

16.2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及其区划 171

16.2.1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171

16.2.2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172

16.2.3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分区 173

16.3区域发展对策与建议 174

16.4小结 176

第十七章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 178

17.1森林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 179

17.1.1指标体系的构建 179

17.1.2森林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及判断标准 181

17.2森林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及权重分析 182

17.3森林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分布 184

17.4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相关性分析 186

17.4.1森林生态承载力与森林资源承载力相关性分析 186

17.4.2森林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弹性力相关性分析 186

17.4.3森林生态承载力与人类活动潜力相关性分析 187

17.5小结 187

17.5.1结论 187

17.5.2讨论 187

第十八章 三峡库区植被恢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189

18.1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89

18.2植被恢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190

18.2.1评价因子选取与处理 190

18.2.2评价权重的确定 190

18.2.3评价标准 191

18.2.4评价模型 192

18.3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 193

18.4小结 194

第十九章 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的空间优化配置 196

19.1空间优化方法 196

19.1.1防护林类型分类及数据提取 196

19.1.2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 197

19.1.3决策指标的选择与处理 198

19.1.4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 198

19.1.5决策目标样本值 202

19.2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 202

19.3优化配置前后的比较 204

19.4小结 206

第二十章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森林景观恢复规划研究 208

20.1森林景观恢复理论 208

20.1.1理论基础 208

20.1.2相关概念 211

20.2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的基本现状 212

20.2.1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物种多样性保护现状 213

20.2.2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213

20.2.3三峡库区重要支流规划区现状 214

20.3森林景观恢复的原则、目标、思路 214

20.3.1森林景观恢复的原则 214

20.3.2森林景观恢复的目标 215

20.3.3森林景观恢复的思路 216

20.4森林景观恢复的总体布局 217

20.4.1景观生态与物种多样性保护 217

20.4.2植被恢复和生态廊道建设总体布局 219

20.4.3重要支流植被恢复建设总体布局 222

主要参考文献 22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