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唐代大曲的历史与形态
唐代大曲的历史与形态

唐代大曲的历史与形态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安潮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810963848
  • 页数:360 页
图书介绍:唐代大曲集歌、舞、乐于一体,它将中古伎乐时期的歌舞艺术推展至历史的高峰。本书对其历史的发展进行考证、辨析,运用王国维“二重论证法”和近年来的“新史学”观念,对唐代大曲进行了宏观、围观的纵横向研究,较为全面地对其在历史横线上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客观论述。在研究方面,设计了基于唐代大曲曲谱解释成果和文献背景之上的“句遍”音乐分析法,对其音乐形态进行了全新的解析,还对其宫调、与如今乐种的关系等音乐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考辩。
上一篇:艺术经济学下一篇:艺术人类学
《唐代大曲的历史与形态》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唐代大曲的历史沿革 21

导言 21

第一节 唐代大曲的历史沿革 23

一、汉魏大曲考 23

1.汉魏大曲的来源 24

2.汉魏大曲的“解” 25

3.相和大曲的“艳”、“趋”、“乱” 27

4.汉大曲的调式 30

5.魏晋清商大曲 35

二、唐大曲曲目考 38

1.关于“大曲”曲目的考证 38

2.关于“法曲”曲目的考证 46

3.大曲曲名的分类 50

三、唐大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53

四、宋大曲考 58

1.正史记载中的宋大曲 59

2.民间性记述中的宋大曲 65

第二节 唐大曲与汉魏大曲、宋大曲的比较研究 70

一、曲辞之比较 71

二、音乐结构之比较 79

三、曲名之比较 83

四、音乐手法之比较 84

小结 90

第三节 作用于唐大曲形成发展的要素 91

一、政治家对唐大曲的影响 92

二、外族之乐、俗乐对唐大曲的影响 99

三、文人对唐大曲的贡献 100

四、宫廷乐师对唐大曲的贡献 103

五、美学思想对唐大曲的影响 106

第四节 从大曲的发展线脉看唐大曲的历史贡献 114

第二章 唐代大曲名篇考 116

导言 116

第一节 《秦王破阵乐》考 118

一、释名 119

二、历史沿革 121

三、演出 128

四、音乐 132

小 结 146

第二节 《玉树后庭花》考 147

一、释名 148

二、创作 151

三、历史沿革 155

四、文学作品中的《玉树后庭花》 158

五、《玉树后庭花》的遗谱及其解译 162

小结 169

第三节 《霓裳羽衣曲》考 171

一、释名 172

二、创作 173

三、音乐及舞蹈特点 183

四、演出 187

五、后人之发展 188

小 结 199

第四节 《春莺啭》考 200

一、释名 200

二、创作 201

三、历史沿革 206

四、音乐研究 212

小 结 219

第五节 《伊州》考 220

一、释名 220

二、创作 222

三、历史沿革 228

小 结 237

第六节 以点衍面,考辨唐大曲 238

第三章 唐代大曲的音乐形态研究 242

导言 242

第一节 唐代大曲的曲体结构研究 248

一、唐代大曲段落名辞之考证 248

1.正史记载中的段落名辞 248

(1)关于“变”、“遍”、“徧”、“章” 248

(2)关于“大遍”、“小遍” 252

(3)关于“曲”、“叠”、“成”、“阕” 253

2.民间性记载中的大曲段落结构 256

(1)唐朝的文人记载 256

(2)宋朝文人的记载 257

3.大曲之结构段落 261

(1)大曲的基本段落单位 262

(2)唐大曲的第一部分 264

(3)唐大曲的第二部分 265

(4)唐大曲的第三部分 265

二、唐代大曲结构之分析 266

1.大曲第一部分之分析 268

2.大曲第二部分之分析 272

3.大曲第三部分之分析 273

三、大曲的结构逻辑之分析 276

小结 280

第二节 唐代大曲的宫调研究 282

一、引论 282

二、一宫所属 284

三、旋宫转调 287

1.移调 287

2.转调 291

第三节 唐代大曲与后世之乐的关系研究 294

一、唐代大曲的流向问题 295

1.唐大曲的乐种属性 295

2.唐大曲在唐以后的命运 297

3.唐大曲的流向 302

二、唐代大曲与现今乐种之关系 309

1.与西安鼓乐之关系 309

2.与新疆木卡姆之关系 315

3.与福建南音之关系 319

4.与湖北田歌套曲之关系 321

5.与东北鼓乐“汉曲之关系” 322

小结 32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327

结语 332

一、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上的突破 332

二、全面性和局部性相结合 333

三、论证方法和论述方式 335

参考文献 337

后记 3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