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法国释意理论  译介、批评及应用
法国释意理论  译介、批评及应用

法国释意理论 译介、批评及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和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0128878
  • 页数:2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流派之一的释意理论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对其诞生的背景、发展脉络(包括理论完善与应用领域拓宽)和主要成果上作了详细介绍。对于释意理论的核心思想和若干重要概念,如“翻译与阐释的关系”、“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得意忘言)、“认知补充”、“意义单位”、“忠实问题”、“文学翻译与释意理论”等,不仅有详尽独到的理解和分析,也有中肯求新的质疑和评论。第四章的主题是翻译教学法。勒代雷教授对翻译研究方法的最新思考。
上一篇:新版实用视听华语 4下一篇:文选 下
《法国释意理论 译介、批评及应用》目录

第一章 论翻译学研究方法 1

1.1 方法论 1

1.1.1 “人文”派的研究方法 2

1.1.1.1 比较科学在翻译学研究中并不是最古老的方法 2

1.1.1.2 将观察思考结果广泛传播 2

1.1.2 “科学派”研究方法 3

1.1.2.1 实验 3

1.1.2.2 观察研究 5

1.2 方法论之间的沟壑 5

1.3 翻译学的认识论地位 7

1.4 展望 9

1.4.1 “人文”派研究的优势和缺陷 9

1.4.2 实证研究的优势和缺陷 11

1.5 结论 14

第二章 法国释意理论概览 19

2.1 简介 19

2.1.1 语言翻译 20

2.1.2 篇章翻译 20

2.1.3 释意程序 21

2.1.4 意义 22

2.1.5 意义单位 22

2.1.6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23

2.1.7 表达 23

2.1.8 释意理论的普遍性 24

2.2 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 24

2.2.1 产生背景 25

2.2.2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 26

2.2.2.1 翻译的三个层次 26

2.2.2.2 翻译对象 26

2.2.2.3 交际意义的产生 27

2.2.3 翻译过程:听清语言符号,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摆脱语言外壳,表达思想内容 29

2.3 翻译释意理论辨——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32

2.4 释意学派理论对翻译学的主要贡献——献给塞莱斯科维奇教授 37

2.4.1 释意学派理论的诞生 38

2.4.2 释意学派理论特点 38

2.4.2.1 口译——双语交际行为的观察哨所 39

2.4.2.2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思维过程和意义的产生 40

2.4.2.3 释意学派的“忠实意义” 41

2.4.2.4 翻译理论研究同翻译教学实践的结合 42

2.4.3 从释意学派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看其发展方向 42

2.5 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 45

2.5.1 法国释意理论的诞生、发展和基本观点 45

2.5.1.1 释意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45

2.5.1.2 主要研究成果和涉及的领域(一览表) 48

2.5.2 质疑的核心与回答 49

2.5.2.1 经验论:缺乏实证与认知研究 50

2.5.2.2 语言与翻译的关系 53

2.5.2.3 特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 54

2.5.2.4 “意义”与翻译 55

2.5.3 结论 56

第三章 释意理论基本思想 60

3.1 释意是翻译的基本表现 60

3.1.1 口语的先决存在性 60

3.1.2 口语、笔语不同的存留时间 61

3.1.3 口语踪迹 62

3.1.4 笔语踪迹 62

3.1.5 笔译、口译:同一种程序 63

3.1.6 两种不同的结果 64

3.2 “Deverbalization”概念:认识论和方法论 66

3.2.1 引言 66

3.2.2 单语交际中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67

3.2.2.1 文学作者的看法 67

3.2.2.2 心理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看法 69

3.2.3 翻译中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71

3.2.3.1 历史 71

3.2.3.2 能否放弃词语 73

3.2.3.3 明喻与暗喻 74

3.2.3.4 是否存在脱离语言的思想? 75

3.2.3.5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有益于教学,但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 77

3.2.3.6 支持“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看法 78

3.2.4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对翻译的影响 79

3.2.4.1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永远不是彻头彻尾的 80

3.2.4.2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可能导致重新表达中的“随意性” 81

3.2.4.3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翻译中的创造性因素 82

3.2.5 结论 83

3.3 口译认知过程中“deverbalization”的认知诠释 88

3.3.1 Deverbalization溯源 88

3.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90

3.3.3 “deverbalization”所面对的实质性问题 92

3.3.3.1 “deverbalization”在口译过程中的存在状态 92

3.3.3.2 “deverbalization”与口译理解过程的界定 93

3.3.3.3 “deverbalization”阶段“意义”的组织存在形式 93

3.3.3.4 口译特殊交际环境对“deverbalization”的限定 94

3.3.4 诠释“deverbalization”的理论框架 94

3.3.5 同声传译及交替传译认知过程中“deverbalization”的认知诠释 96

3.3.5.1 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理解过程中的语义表征模式 96

3.3.5.2 “deverbalization”的存在形式、界定、定义和发生机制 99

3.3.6 对“deverbalization”进行认知诠释的意义 101

3.4 巴黎释意学派“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假说研究 103

3.4.1 “脱离”假说溯源 103

3.4.1.1 “脱离”假说的起源 103

3.4.1.2 “脱离”假说的现实基础 104

3.4.1.3 “脱离”假说的心理学基础 105

3.4.2 “脱离”假说的内涵 106

3.4.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107

3.4.3.1 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 107

3.4.3.2 “认知”假说(Cognition Hypothesis) 108

3.4.3.3 “思维语”假说(Language of Thought/Mentalese Hypothesis) 109

3.4.4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假说评价 110

3.4.4.1 “脱离”假说对语言的定义不够明朗 110

3.4.4.2 “脱离”假说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类思维活动的复杂性 110

3.4.4.3 “脱离”假说没有尝试回答意义的载体问题 111

3.4.4.4 “脱离”假说对于意义在何种程度上脱离语言,语焉不详 112

3.4.5结语 113

3.5 简论理解和阐释的空间与限度 117

3.5.1 理解行为是主体性投入的创造性行为 117

3.5.2 阐释的“客观性” 119

3.5.3 阐释的自由空间与限度 120

3.6 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 123

3.6.1 翻译“过程” 124

3.6.2 翻译过程特征研究 128

3.6.2.1 选取某一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某种特征进行研究 129

3.6.2.2 翻译过程模式化的探索 129

3.6.2.3 翻译过程的理论概括与理性剖析 131

3.6.3 理解与阐释 132

3.7 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 138

3.7.1 引言 138

3.7.2 篇章翻译 138

3.7.2.1 阐释翻译的理论基础 138

3.7.2.2 阐释翻译的实践基础 139

3.7.2.3 什么是阐释 139

3.7.3 阐释翻译的辩证过程 140

3.7.3.1 信赖释意 140

3.7.3.2 入侵理解 140

3.7.3.3 表达吸收 141

3.7.3.4 对等补偿 142

3.7.4 讨论 143

3.7.4.1 实用价值 143

3.7.4.2 局限性 144

3.7.5 结束语 144

3.8 论认知补充在释意翻译理论中的支柱作用 145

3.8.1 翻译的释意理论概述 145

3.8.2 认知补充成为释意翻译理论的支柱性概念 146

3.8.3 认知补充是释意翻译理论的合理内核 146

3.8.4 认知补充使翻译的释意理论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独树一帜 148

3.8.5 认知补充成为联系释意理论与翻译实践的重要纽带 149

3.8.6 结语 150

3.9 翻译中的“意义”单位 150

3.9.1 意义单位之间的关系 153

3.9.2 交际功能切分 156

3.9.3 文体修辞标准 157

3.10 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和释意理论——兼谈释意训练 160

3.10.1 口译的释意性 160

3.10.2 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实例评析 161

3.10.3 口译的释意训练方法 165

3.11 忠实于意义:翻译学研究的新方向 166

3.11.1 忠实于意义 167

3.11.2 翻译等值的活力:对翻译学的挑战 168

3.11.3 翻译:交际行为,语篇运行,译者的活动 170

3.12 论释意理论的忠实概念 170

3.12.1 一个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 170

3.12.2 意义:忠实的归宿 172

3.12.3 一个宽容而能动的“忠实”概念 174

3.12.4 “意义忠实”的实质与局限 176

3.13 文学翻译与释意理论 178

3.13.1 文学交际 178

3.13.2 意义理解 179

3.13.3 形式至上 181

3.13.4 意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 183

第四章 翻译教学理论 186

4.1 语言教学中的翻译问题 186

4.2 论口译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差异及口译教学的系统化 189

4.2.1 从能力与技能差异看语言教学与口译教学的差异 190

4.2.2 从认知特点看习得语言与口译学习的异同 191

4.2.3 从口译技能培养的特点看口译教学的系统化 193

4.3 笔译教学理论 196

4.3.1 笔译推理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97

4.3.1.1 什么是翻译? 197

4.3.1.2 翻译什么? 198

4.3.1.3 译者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199

4.3.2 笔译推理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200

4.3.3 笔译推理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训练进度 201

4.3.3.1 教材选择 202

4.3.3.2 理解分析 203

4.3.3.3 译语表达 204

4.3.3.4 译文评价 205

4.3.4 关于母语译成外语的技能训练 208

4.3.5 跨文化异语交际的对策 210

4.3.5.1 如何找到翻译的最佳途径 210

4.3.5.2 如何检测翻译的质量 211

4.3.5.3 如何使翻译雇主认识到翻译质量的重要性 212

4.3.6 翻译教学师资的培训 212

4.3.6.1 培训专家应具备的条件 213

4.3.6.2 培训应当遵循的程序 213

4.3.6.3 训练效果 214

4.4 翻译的动态研究与口译训练 215

4.4.1 交际本身处于动态中 215

4.4.2 双语交际的动态特点 216

4.4.2.1 从翻译程序看翻译的动态特点 216

4.4.2.2 双语交际的文化动态特点 217

4.4.2.3 双语交际中的语言动态特点 217

4.4.2.4 译员的心理动态特点 218

4.4.3 口译教学法 218

4.4.3.1 培训者与学员 218

4.4.3.2 口译内容 219

4.4.3.3 口译训练方法 220

4.4.3.3.1 口译理解技能训练 220

4.4.3.3.2 口译记忆训练 221

4.4.3.3.3 口译笔记技能训练 221

4.4.3.3.4 意义的产生与口译表达技能训练 221

4.4.3.3.5 口译译前准备 222

4.4.3.3.6 口译训练与语言提高 222

4.4.4 结论 222

4.5 再论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从希拉克信函的翻译谈起 223

4.5.1 翻译对象与翻译层次 224

4.5.1.1 翻译词的本义 225

4.5.1.2 翻译话语或句子 225

4.5.1.3 翻译文本(语篇)意义 226

4.5.2 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对比 228

4.5.2.1 培养目标 228

4.5.2.2 学员 229

4.5.2.3 思维模式和心理因素 229

4.5.2.4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230

4.5.3 关于翻译教学原则的思考 231

4.5.3.1 语言教学阶段的翻译课改革问题 231

4.5.3.2 翻译教学大纲的制定 231

4.5.3.3 翻译教师的培训 231

4.5.3.4 学员的筛选和考试 232

附录 233

1.巴黎释意理论研究丛书目录 233

2.D.Seleskovitch专著/论文目录 238

3.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博士论文目录 243

4.释意派理论术语概念提示 248

5.本书论文所涉学者姓名(外汉对照) 2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