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多维研究 学人论丛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华文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32757480
- 页数:514 页
代序:拓展翻译研究的话语空间 1
第一章 翻译与哲学 1
翻译:寻找另一处精神家园 3
一、意义的在场与不在场——翻译的意义观 3
二、说不可说——翻译对不在场的超越 7
三、神思与想象——翻译过程中的两种运思取向 12
四、原文与译文的相同和相通 16
五、在遮蔽中澄明——在翻译中寻找另一处家园 20
“名”的建构和解构:翻译名学辨 23
一、引论:从翻译的语言工具论到翻译的语言决定论 23
二、翻译的语用取向和语义取向 26
三、中西语言转译中“以外指内”造成的边缘性异化后果 28
四、林纾的翻译:这个特例说明了什么? 31
五、翻译:儒家之“有名”的建构论命名和道家之“无名”的解构论命名 33
六、结论:翻译批评的本位转向 38
翻译研究何以封“后” 40
一、引言 40
二、作为表意实践的翻译:现实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41
三、后现代性:翻译研究中现代性问题的参照系 46
四、结语 49
从原文到译文:一种跨语指涉 51
一、原文能指符号的终极性和译文能指符号的权宜性 51
二、“陌生化”——原创诗性语言中能指对所指的爽约及其给译者造成的阐释困难 53
三、“自然化”——翻译对原创文学中“陌生化”的反动 58
四、结语 62
第二章 翻译与文化 65
中国传统译论话语体系建立中的关联性问题 67
一、绪论 67
二、中国传统译论话语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关联性读法 69
三、结论 81
翻译批评的三种古典模式 83
一、注经式批评模式与翻译批评 83
二、诗话(范畴)式批评模式与翻译批评 88
三、评点式批评模式与翻译批评 93
四、结语 97
《管锥编》的英译与中西文化的异同之争 99
一、绪论:从翻译到比较 99
二、《管锥编》英译中的同生而异隐 100
三、从《管锥编》的英译看中西文化的同异之争 109
四、比较与翻译:“同”与“异”的角力场 112
五、结论:翻译与比较——“趋同”和“寻异”的不同取向 115
第三章 翻译与诗学 117
“道”与“逻各斯”在汉诗英译中的对话 119
言意之辨与象意之合——试论汉诗英译中的言象意关系 134
一、绪论 134
二、言与象:两种符号体系的对比 136
三、言与意:象表述加入言表述的必要性 137
四、象与意:言的式微与象的凸显——汉诗英译的意象主义主张 141
五、结论:“通夷狄之言者曰象” 146
他者与我者的对话:汉诗英译中的审美感应 149
一、汉诗英译审美感应过程中的“他本感应” 151
二、汉诗英译审美感应过程中的“我本感应” 161
汉诗英译的认知性主体身份的界定:分析性与意向性之间 170
一、诗歌翻译的主体性身份定位 171
二、认知性主体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以“时间”为例 185
三、结语 192
诗歌翻译中的同一性梯度与审美性梯度——诗歌翻译的认知修辞学考察 194
一、跨语命名:原文和译文常规性同一关系的建立 194
二、主体审美经验从零介入到介入:言内命名与跨语命名中的三种同一关系 196
三、原文和译文之间关系的紧密度:同一性梯度和审美性梯度 204
翻译的他我融合审美感应与英译汉诗的经典化 207
一、由移译到化入:中国古诗在美国的翻译 207
二、诗歌翻译的“他我融合”审美感应中的“‘他’‘我’两忘” 212
三、诗歌翻译的“他我融合”审美感应中的“‘他’‘我’应和” 220
四、“‘他’‘我’一体”——“他我融合”审美感应在译入语诗歌创作中的延续 223
五、结论 226
第四章 翻译与叙事学 227
“首席翻译家”笔下的《米》 229
翻译能把虚构延伸多长 239
张爱玲三部作品的“对照记” 250
用身体如何翻译 260
第五章翻译与语言学 269
认知结构差异性对翻译技巧的启示 271
英汉翻译中的认知映射与还原映射 278
一、引言 278
二、认知模式的等价映射 280
三、认知模式的附加映射 281
四、认知模式的变价映射 286
五、认知模式的还原映射 288
六、结语 296
汉英翻译中再范畴化的认知特征 297
一、再范畴化:翻译的一种认知机制 297
二、汉英翻译再范畴化的认知特征 299
三、结语:翻译认知再范畴化的语言哲学意义 314
汉英翻译中动词与句式再匹配现象研究 317
一、绪论:动词和句式 317
二、汉英翻译中的动词——句式关联原则 323
三、源语动词的对应动词和译入语句式的匹配 326
四、结论 336
汉英翻译中非事件化的名词化方式 337
一、引论 337
二、汉英翻译中非事件化的名词化方式 339
三、结论 357
汉英翻译中的事件化和再事件化 359
一、引言 359
二、汉英翻译的事件化 362
三、汉英翻译中的再事件化 375
四、小结 377
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过程 378
一、词汇化与汉英翻译 378
二、词汇化过程中的动词组织模式 379
三、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再词汇化原则 381
四、事件化在汉英翻译中的体现 384
五、汉英翻译中以动词为组织核心的运动事件再词汇化 386
六、结语 404
汉英翻译中的虚拟性再概念化特征 405
一、理论框架:认知概念化的事实性和虚拟性 405
二、虚拟路径的添加:汉英翻译的虚拟性再概念化的标志 408
三、结论 425
第六章 翻译与词典学 427
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 429
一、引言 429
二、英语词头与汉语释义构成的认知框架 429
三、英汉双语词典中释义的认知模型 431
四、释义效果的决定因素——义项显著度 434
五、英汉词典中提高释义显著度的基本手段 436
六、结语 442
汉语认知结构与汉英词典的双重释义原则 444
一、引论 444
二、汉语的基本单位——汉字的认知结构 445
三、汉英两种语言的基本单位比较 447
四、现今汉英词典释义的对等缺陷 449
五、汉语字组的英语释义中的认知性对等 452
六、在汉语的认知结构特征启发下汉英词典的双重释义模式 456
七、结语:汉英词典双重释义原则的优点 458
从名词的配价看语义平面在英汉词典中的展开 460
一、绪论 460
二、双语词典对名词在语义平面上的展开 463
三、结论 472
主体互动关系中的术语翻译 474
一、术语翻译过程中主体互动的客观化 475
二、术语翻译过程中主体互动的主观化 479
三、术语翻译过程中主体互动的互主观化 481
四、结论:术语翻译中的三种主体互动关系 486
参考文献 488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英汉翻译理论的多维阐释及应用剖析》常瑞娟著 2019
- 《《国语》和《战国策》词汇比较研究》陈长书著 2017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行政保留研究》门中敬著 2019
- 《女丹仙道:道教女子内丹养生修炼秘籍 下》董沛文著 2012
- 《饮冰文客梁启超》韩宗文著 2019
- 《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 第3版》段治文著 2017
- 《现代教育与学生情商培养》刘华,刘发明著 2018
- 《大地耳目》刘华 2019
- 《共和国国情报告 南方冰雪报告》陈启文著 2019
- 《计算机技术与云安全应用》朱献文著 2019
- 《夜闻录》高楼大厦,马翼文著 2020
- 《古典诗歌研究汇刊 十六编 第18册 金元咏梅词研究 上》郑琇文著 2014
- 《四库传奇》张鉴,薛晰文著 2017
- 《孙中山在上海》王琪森著 2019
- 《上海繁华》大地风车著 2019
- 《知青老照片 上海知青在黑龙江》马琳,刘宏海主编 2018
- 《朱生豪在上海》朱尚刚著 2019
-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海韵江南古名镇》(中国)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田兆元 2019
- 《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 稿钞校本 第2册》周德明,严晓星主编 2017
- 《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 稿钞校本 第6册》周德明,严晓星主编 2017
- 《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 稿钞校本 第3册》周德明,严晓星主编 2017
- 《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 稿钞校本 第1册》周德明,严晓星主编 2017
- 《上海市订购外国和港台科技期刊联合目录 1983 上》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