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建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开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1335392
  • 页数:2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家长和老师的反馈意见,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很多都不善于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所以这本小册子就是专门针对中学阶段必考的基础知识进行的分册总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2

一、 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与人的社会化 2

二、 都市化的发展与人们的家庭教育观 3

三、 大众传媒与人的价值观 5

四、 经济生活与精神生活 6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现代心理咨询 7

一、 西方精神卫生运动的发展 7

二、 现代心理咨询理念的建立 9

三、 心理咨询在中国 10

第三节 什么是心理健康 11

一、 健康的基本含义 11

二、 心理健康概念解析 12

三、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之间的关系 15

四、 心理咨询 17

第四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诊断原则 21

一、 心理健康的划分标准 21

三、 心理障碍分类 25

二、 心理健康的诊断原则 25

第五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27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 27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28

三、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9

第二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 31

第一节 人格概述 31

一、 人格的含义 31

二、 健全的人格 33

三、 健全人格形成的途径 35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中的主要人格理论 38

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39

二、 荣格的人格理论 41

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43

四、 弗洛姆的文化人格观 45

五、 当前的人格五因素模式(FFM) 48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思想 50

一、 儒家思想中的人格观 50

二、 道家思想中的人榭观 55

三、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人格观上的区别 59

第四节 偏常人格及影响 60

一、 偏常人格的含义 60

二、 几种主要的偏常人格 62

三、 人格与健康 64

第三章 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 67

第一节 自我概念 67

一、 自我的含义 67

二、 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 71

三、 自我增强能力与自我评价 73

第二节 自我发展阶级 75

一、 自我发展的相关理论 75

二、 自我发展的阶级 76

三、 心理学家关于自我发展阶级的看法 78

第三节 自我成长与健康人格 83

一、 马斯洛的健康人格观 83

二、 罗杰斯的理想人格特征 92

三、 斯考特的理想人格特征 94

四、 人格成长在教育上的应用 98

五、 影响自我实现的几种因素 99

第四章 情绪与心理健康 102

第一节 情绪概述 102

一、 情绪的基本含义 102

二、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02

第二节 情绪的基本问题 103

一、 正常情绪及其作用 103

二、 异常情绪及其危害 105

四、 情绪控制与调节方式 108

三、 易躁期与情绪调节 108

第三节 情绪与其他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109

一、 情绪与认知 109

二、 情绪与人际 111

三、 情绪与自我 111

第四节 青少年的情绪情感问题 112

一、 情绪情感的理论研究 112

二、 中学生的焦虑情绪问题 113

三、 中学生社会情感的发展 116

一、 青春斯的含义 117

第五章 青春期与心理健康 117

第一节 青春期概述 117

二、 青春期与性 120

第二节 青春期与审美需要 123

一、 青春期的审美特征 123

二、 审美需要与性别差异 125

三、 审美需要与和谐观 126

四、 青春期与异性交往 128

一、 性别角色的含义 130

第三节 性别角色 130

二、 性的作用与性别角色的发展 132

第四节 性心理发展理论 133

一、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133

二、 霭理士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139

三、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级划分 144

第五节 青春期与性心理健康 147

一、 青春期心理的正常与异常 147

二、 青春期的性心理表现 147

三、 性心理障碍 149

四、 国内外学校性教育的开展情况 150

五、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52

第六节 青春期与家庭教育策略 153

一、 青春期的成长烦恼与家庭教育策略 153

二、 青春期的情感困惑与家庭教育策略 155

三、 家庭教育与健康人格 157

第一节 家庭环境概述 159

一、 家庭环境的含义 159

第六章 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 159

二、 独生子女问题与家庭环境 160

三、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61

第二节 心理学家的“早期经历”理论 162

一、 弗洛伊德的“早期经历”理论 162

二、 阿德勒的“早期经历”理论 163

三、 卡瑞·霍妮的“早期经历”观点 164

四、 埃利斯对“早期经历”的解释 165

第三节 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168

一、 儿童早期心理健康标准 168

二、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育指导对策 170

三、 家长的教育观与儿童的心理健康 183

第四节 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85

一、 社会适应性不良儿童的成因与教育指导 185

二、 双重行为儿童的成因与教育指导 187

三、 无所谓行为儿童的成因与教育指导 191

一、 学校教育的意义 194

二、 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94

第一节 学校教育概述 194

第七章 学校教育与心理健康 194

三、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95

第二节 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 197

一、 人本主义需要理论 197

二、 中小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心理需要 197

第三节 教师的言行与心理健康 199

一、 教师职业的一般特点 199

二、 教师职业心理 200

三、 教师言行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201

一、“学习后进生”的含义 208

第四节 “学习后进生”与心理健康 208

二、“学习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211

三、“学习后进生”的治疗方法 214

四、研究“学习后进生”的教育心理策略 214

第八章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222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222

一、 人际交往的含义 222

二、 人际交往的一般特征 223

三、 人际交往与健康心理的形成 225

一、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228

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228

二、 师生伙伴交往与心理健康 230

三、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36

四、 影响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心理效应” 239

附录一 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问题 242

附录二 教师的学生心理健康观 246

附录三 关于教师“压力”问题的几点思考 251

主要参考文献 26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及教师培训用书 26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