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艺术节实证研究调查报告  上  第一届至第七届的经验与模式
中国艺术节实证研究调查报告  上  第一届至第七届的经验与模式

中国艺术节实证研究调查报告 上 第一届至第七届的经验与模式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昌忠,傅才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516109083
  • 页数:365 页
图书介绍:中国艺术节历经七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和办节机制。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继承前七届的经验的同时,有所创新、发展,科学总结八届中国艺术节,对今后中国艺术节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书法入门与创作下一篇:曲选
《中国艺术节实证研究调查报告 上 第一届至第七届的经验与模式》目录

绪论 3

一 中国艺术节的兴起和发展 3

(一)中国艺术节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 3

(二)发展历程:历届中国艺术节概览 8

二中国艺术节的组织模式与运作机制 20

(一)中国艺术节的组织模式 20

(二)中国艺术节的运作机制 23

三 中国艺术节影响力分析 31

(一)政治影响力/㏒ 36

(二)经济影响力 36

(三)文化影响力 38

(四)社会影响力 45

(五)中国艺术节影响力的特点 50

四中国艺术节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52

(一)中国艺术节与中国文化发展 52

(二)中国艺术节与中国文化体制改革 57

(三)中国艺术节与国家文化形象的确立 60

五 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艺术节的生命力 63

(一)历届中国艺术节的经验与启示 63

(二)进一步提升中国艺术节影响力的建议 68

第一、二届中国艺术节研究报告 75

一 中国艺术节兴起的历史背景 75

二 中国艺术节筹备形式 76

三 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概况 80

(一)指导思想 80

(二)组织特色 80

(三)机构组成 82

(四)参演形式与活动内容 83

(五)第一届艺术节的影响 95

(六)经验总结 98

四 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概况 100

(一)组织机构及其名单 100

(二)参与形式和活动内容 101

(三)第二届艺术节的特点 105

五 两届艺术节的比较分析 106

(一)两届艺术节举办的背景不同 106

(二)两届艺术节的规模与侧重点不同 106

(三)参演节目创新程度不同 107

(四)国际影响渠道处于探索过程中 108

(五)艺术节经费筹集方式产生了变化 108

(六)服务群众的目标定位得到加强 109

六 结语 110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研究报告 113

一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社会背景 113

(一)第三届艺术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113

(二)云南省的经济文化背景 115

(三)第一、二届艺术节的传统 117

二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活动详介 118

(一)艺术节的指导思想与创意 118

(二)组织机构的设计 119

(三)第三届艺术节开幕式 121

(四)第三届艺术节文化艺术展览 123

(五)第三届艺术节演出活动 124

(六)第三届艺术节经贸科技交流活动 127

(七)第三届艺术节宣传活动 128

(八)第三届艺术节闭幕式及后续工作情况 130

(九)第三届艺术节保障条件 131

三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影响力分析 136

(一)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政治影响 136

(二)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经济影响 140

(三)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文化影响 142

四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运转模式 144

(一)全面统筹,部门协作的行政组织模式 144

(二)全民动员,群众参与的目标定位模式 145

(三)中心汇聚,周边辅助的集中战略模式 146

(四)“以展助贸,以贸促文”的经贸运营模式 147

五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经验启示 149

(一)注重艺术节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时效应 149

(二)应加强对艺术节市场化运作方式的探索 150

(三)中国艺术节应突出主题特色 151

附录一 与前文化厅副厅长李正荣的访谈 152

附录二 与甘昭沛的访谈 159

附录三 与徐演夫妇的访谈 167

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研究报告 175

一 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办 175

(一)筹备 175

(二)开幕式与闭幕式 177

(三)组织动员模式 180

(四)资金运转模式 184

(五)宣传模式 188

(六)艺术演展活动 191

(七)经贸科技展示活动 193

二 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的特色 196

(一)浓郁的地方特色 196

(二)群众“积极”的被动参与特色 197

(三)节俭的特色 198

(四)经营的特色 198

三 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影响力分析 199

(一)政治影响力 199

(二)文化影响力 202

(三)经济与社会影响力 207

四 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的经验与启示 212

(一)如何处理好“国家级”级别与地方特色的关系 212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社会动员 213

(三)重点抓优秀剧目,多出艺术精品 214

(四)开展宣传工作要注重宣传目标和宣传手法的多样化 215

(五)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艺术节,使群众由积极的被动参与变为积极的主动参与,让群众参与艺术节的方式多样化,把群众参与艺术节与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216

(六)要有市场开发观念,正确处理好文化活动与经济开发的关系 217

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研究报告 221

一 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的基本概况 221

(一)第五届中国艺术节举办背景和指导理念 221

(二)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226

(三)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的运作形式 229

(四)参与形式 233

(五)艺术节规模 236

二 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的特点 237

(一)主题鲜明,内容丰富 237

(二)政府对艺术节的投入大幅增长 239

(三)全民参与,宣传到位 244

三 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的社会影响 249

(一)社会凝聚力 249

(二)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50

(三)促进文化繁荣 252

四 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的经验及启示 257

附录一 典型个案访谈之一 260

附录二 对四川省文化厅机关党委书记李昭权的采访 262

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研究报告 275

一 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的活动内容及概况 275

二 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的文化影响力 278

(一)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与主流文化建设 279

(二)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与文化艺术创新 281

(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与国家文化形象 287

三 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与政府的文化管理 288

(一)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的政府角色 289

(二)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的组织机制 290

(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的宣传机制 295

(四)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的市场特色 297

四 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与民众的文化需求 302

(一)平民化的艺术舞台 302

(二)民众对艺术节的感知程度分析 305

五 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 309

(一)市政建设 310

(二)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期间的经贸活动 314

(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与旅游业的提升 315

六 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的启示与经验 317

(一)过渡型的公共文化服务: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政府角色的思考 317

(二)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的具体经验 319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研究报告 325

一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基本概况 325

(一)组织形式 325

(二)运作形式 329

(三)活动形式 331

(四)参与形式 332

(五)规模 334

二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特点 335

(一)政府投入力度大 335

(二)全民参与 339

(三)活动形式与内容丰富 342

(四)市场化运作特点鲜明 348

(五)机制创新 349

三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影响 351

(一)城市 351

(二)市民 355

(三)社会凝聚力 356

(四)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358

四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经验及其启示 360

(一)宣传方面 360

(二)市场运作 362

(三)文化活动 363

(四)全民参与 3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