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当代现实  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当代现实  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当代现实 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家祥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2072·115
  • 页数:404 页
图书介绍:
《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当代现实 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目录

前言页 1

前言 1

第一章 生产力的几个理论问题 1

第一节 生产力系统问题 1

一、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2

二、生产力系统的结构 21

第二节 生产力分类问题 35

一、具体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 36

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 37

三、资本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生产力 39

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42

五、联合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 44

六、主观生产力和客观生产力 45

七、生产力分类的小结 46

第三节 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地位问题 49

一、人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 50

二、生产工具是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 51

第二章 对斯大林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定义的评价 58

第一节 对斯大林生产关系定义的评价 58

一、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58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64

三、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74

四、生产资源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80

五、斯大林的定义是否与马、恩、列的论述相一致 85

六、关于“三分法”与“四环说” 95

七、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 98

第二节 对斯大林生产方式定义的评价 103

一、生产方式概念的多义性 104

二、从多义到一义的转变 111

三、社会存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的联系和区别 115

四、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18

第三章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26

第一节 关于这个规律的表述 126

一、什么是生产力性质 126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这个规律的论述 127

三、斯大林对这个规律的明确表述 129

第二节 关于这个规律的基本内容 130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30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39

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 143

第三节 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 145

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标准 145

二、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的两种情况 146

三、能否对生产关系进行“不断变革” 147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成份 149

第四节 关于“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问题 151

一、“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区别 151

二、关于理论根据 153

三、关于理论错误和经验教训 158

第五节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165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66

二、各种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 168

三、各种社会因素对改变生产关系的影响 172

四、生产关系容纳生产力的伸缩性 176

五、正确认识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180

第六节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原因的探讨 187

一、发展的情况 187

二、发展的原因 188

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局部调整 192

四、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不可挽回 201

一、理论界的不同看法 204

第七节 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204

二、如何正确规定生产力的内容 207

三、生产关系是否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因 215

四、什么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基本矛盾 226

五、能否说明实际问题 231

第四章 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38

第一节 分工的规定性 238

一、分工的定义 238

二、分工的结构 241

第二节 分工的起源和历史形态 244

一、分工的起源 244

二、分工发展的历史形态 249

第三节 分工的社会作用 265

一、分工与生产力 265

二、分工与生产关系 270

三、分工与阶级划分 275

四、分工与上层建筑 278

五、分工与人的发展 282

六、对分工的社会作用的小结 285

第四节 分工发展的未来趋势 287

一、消灭自发分工的社会条件 287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分工——半自觉分工 291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自觉分工 293

第五节 分工与经济体制改革 295

一、按照分工规律调整产业结构 296

二、按照分工规律调整带头工业 298

三、按照分工规律合理组织地域经济结构 299

四、按照分工规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300

五、按照分工规律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 302

六、按照分工规律充分发挥城市功能 302

一、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305

第五章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05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305

二、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309

第二节 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313

一、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313

二、物质生产为科学提供日益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 316

三、物质生产决定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18

四、物质生产决定科技成果物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可能和速度 320

第三节 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途径 321

一、自然科学物化为生产工具 322

二、科学变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323

三、自然科学物化为劳动对象 323

四、科学可以开拓新的劳动场所 327

五、科学可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329

第四节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标志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29

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标志 330

二、世界新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35

第五节 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349

一、我们面临着严重挑战 350

二、认清国情,从实际出发 354

三、制定正确的对策 358

第六节 世界新技术革命与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363

一、理论界的不同看法 364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370

第七节 世界新技术革命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权力分配问题 379

一、经济关系和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380

二、新技术革命是否取消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381

三、新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384

第八节 世界新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的划分 391

一、资产阶级学者对信息社会的看法 391

二、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39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