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美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40439724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美学理论成果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对各种审美活动的经验进行了梳理、概括和提炼、评价,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理论说服力的美学观点。在论述时,引证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历史文献、文艺作品和科技论著,并精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典型实例,说明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本书即可供高校中文、艺术、哲学等以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的本科生学习,也可供社会上的爱好者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美学原理》目录

导论 1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1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1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现当代演变 3

三、中国美学 6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 8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11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11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13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特性 14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14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5

三、美学相邻学科 15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21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21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2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26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26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26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30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32

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 36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36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38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48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52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根源 53

一、研究审美经验根源的方法论前提 53

二、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57

三、审美经验的发生 59

四、审美经验的发展 60

第二节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 64

一、审美心理结构 64

二、审美积淀 65

三、审美感受特性 69

第三节 审美心理要素 75

一、感觉 75

二、知觉 77

三、想象 79

四、情感 82

五、领悟 85

第四节 审美经验模式 89

一、审美体验 89

二、审美注意 93

三、审美心理距离 94

四、审美移情 97

五、完形心理 100

第五节 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 102

一、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 102

二、审美经验的文化模式 104

三、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 106

第三章 形式美 111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112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112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117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119

一、色 119

二、形 122

三、声 123

四、质 125

五、味 126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127

一、对称与均衡 127

二、调和与对比 129

三、比例与尺度 130

四、节奏与韵律 132

五、多样与统一 133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134

一、形式美的普适性 134

二、形式美的商品化 135

三、形式美与时尚 137

第四章 技术美 142

第一节 技术范畴及其美学视域 143

一、技术范畴 143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145

第二节 技术美与功能美 147

一、技术美的独立 147

二、功能美 150

第三节 设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创造 153

一、设计是一种文化整合 153

二、技术规定性与形式自由度 154

第五章 社会美 157

第一节 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 157

一、社会美的范围 157

二、社会美的特征 160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人物美 163

一、社会交往中的美 164

二、人物美 165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与节日欢庆 168

一、日常生活中的美 168

二、节日欢庆中的美 171

第六章 自然美 175

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 175

一、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自然美的两种内涵 175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178

第二节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 184

一、如画模式 184

二、比德模式 186

三、宇宙模式 189

四、天成之美 192

第三节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193

一、自然界的天然美 194

二、人生社会的天然美 196

三、艺术品的天然美 198

第七章 艺术美 202

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 202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203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205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207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210

五、“艺术的终结” 212

第二节 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 217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218

二、劳作技艺化 220

三、生活的节奏韵律 223

四、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 227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234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234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234

二、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237

第二节 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241

一、优美与崇高的历史 241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245

第三节 崇高在现代的意义 248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249

二、审美共通感与现代社会 252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254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258

第一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259

一、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的本质 259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的特征 263

三、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崇高的关系 272

第二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 274

一、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的本质 274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的特征 276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285

第一节 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 285

一、丑的审美界定 285

二、丑的审美特征 287

第二节 丑的审美价值 292

一、丑的审美价值 292

二、丑与其他审美范畴 298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 300

一、怪 301

二、酷 303

三、荒诞 305

四、恐怖 308

第十一章 美育 312

第一节 美育的内涵 313

一、美育溯源 313

二、美育的使命 322

三、美育的特性 324

第二节 美育的功能 327

一、培养审美能力 327

二、陶冶性情 329

三、完善人格 330

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31

第三节 美育的实施途径 332

一、审美理论学习 332

二、艺术陶冶 333

三、自然欣赏 336

四、人际交往 339

阅读文献 344

人名译名对照表 345

后记 3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