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古代的蜀国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古代的蜀国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古代的蜀国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段渝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220053169
  • 页数:3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巴蜀文化系列丛书中的一册,该书从考古的角度,论到巴蜀文化的物质体系,展示巴蜀儿女的巨大创造力和一系列物质文明成果。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流畅,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系统展示了巴蜀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可使各界读者全面领略巴蜀文化的壮丽景观,了解巴蜀文化的丰富内涵,切实地把握巴蜀文化的深刻实质,对于了解西部大开发尤其是川渝地区大开发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古代的蜀国》目录
标签:浮云

序言[刘茂才] 1

前言 1

第一章 文化的摇篮--古蜀史前历史的构成 1

第一节 地理与生态 2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二、旧石器时代四川盆地的生态系统 3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化 5

一、原始人类 5

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地点 7

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类型 10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 11

一、新石器时代的经济文化特征 12

二、几种主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13

第二章 传说与历史--古蜀的起源 18

第一节 蜀与蜀山氏 18

一、蜀的含义 18

二、蜀山氏 21

第二节 黄帝与古蜀 23

一、黄帝族与古蜀族 23

二、嫘祖与古蜀 32

第三节 大禹与古蜀 34

一、禹出西羌 35

表一 黄帝后裔系表 35

二、禹生石纽 41

三、导江为沱 44

第四节 中国古史传说的西部底层 46

一、文化底层的含义 46

二、黄帝文化的西部底层 47

三、大禹文化的西部底层 49

四、西部底层的文化史意义 50

一、有关古蜀的若干概念 5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52

第三章 历史与考古--古蜀酋邦与文明起源 52

二、酋邦与文明起源 54

第二节 三代蜀王:古蜀酋邦的兴亡 56

一、三代蜀王的来源 57

二、三代蜀王的酋邦组织 61

三、三代蜀王的关系 62

第三节 宝墩文化:成都平原的奠邦社会 65

一、成都平原古城址群的并存关系 66

表二 宝墩文化分期表 67

图一 四川新津县宝墩村城址平面示意图 68

图二 四川都江堰市芒城村城址平面示意图 68

图三 四川郫县古城村城址平面示意图 69

图四 四川温江县鱼凫村城址平面示意图 70

二、成都平原古城的分化关系 72

三、成都平原古城群的性质 76

图五 四川郫县古城内大型房屋建筑基址(F5)及卵石堆积平面图 82

第四章 三星堆文化--古蜀王国的神权时代 88

第一节 古蜀的国家与文明 88

一、文明与国家形成 89

二、古蜀文明中心的诞生 91

第二节 神权政体的物化表现 94

图六 三星堆金杖图案 94

一、金杖与雕像 94

图七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部分青铜人物雕像 97

二、神树与众帝 101

图八 三星堆大型青铜神树 102

第三节 神权的功能 105

一、神权的双重功能 105

图九 青铜“纵目人”面像 108

图十 三星堆出土的陶塑鸟头 109

二、强权的转化 111

第四节 神权政体的运作系统 115

一、分层社会的复杂结构 115

图十一 三星堆青铜武士雕像(残) 118

二、基本资源的占有模式 119

三、再分配系统的运作机制 125

四、统治集团的分级制体系 129

图十二 成都羊子山土台复原图 129

第五节 三星堆古蜀王国与夏王朝的关系 135

一、蜀与夏:帝颛顼之后的两支亲缘文化 136

二、三星堆文化中二里头因素的来源 138

三、夏末的蜀夏关系 143

一、殷墟甲骨文中的蜀 144

第六节 三星堆古蜀王国与商王朝的关系 144

二、商蜀形势与资源贸易 148

第五章 杜宇与开明--古蜀王国的盛衰 155

第一节 杜宇王朝 155

一、杜宇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156

二、杜宇王朝的国家形态和政治制度 162

三、杜宇王朝的疆域 165

第二节 开明王朝 166

一、开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166

二、开明王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174

第三节 古蜀与南中 180

一、古蜀文化在青衣江、大渡河流域的传播和扩张 181

二、古蜀文化在金沙江、安宁河流域的传播和扩张 185

三、古蜀文化在滇文化区的传播和扩张 188

第四节 蜀与巴、楚、秦的关系 192

一、蜀与巴 193

二、蜀与楚 195

三、蜀与秦 199

第五节 古蜀王国的衰亡 204

一、秦灭蜀 205

二、蜀王子安阳王的南迁 207

第六章 文明的基础--古蜀的农业 210

第一节 古蜀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一、农业革命的遗迹 211

二、农作物种类 214

三、成都平原农业经济概貌 218

四、古蜀其他农业经济区的分布 219

第二节 古蜀的水利建设 224

一、鳖灵治水 225

二、水利工程技术 228

第三节 古蜀的渔猎业 230

一、渔猎概貌 230

二、鸟头柄勺与古蜀先祖 232

第四节 古蜀的畜牧业 233

一、平原兴旺的家畜饲养业 233

二、周边的畜牧业 234

第五节 古蜀的制盐和酿酒 236

一、制盐 236

三、蜀醴享祀 237

二、酿酒 237

一、冶金术的起源 243

第一节 青铜业 243

第七章 文明的支柱--古蜀的手工业 243

二、采铜和炼铜技术 245

三、青铜合金术 246

表四 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试样基体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果 247

表三 广汉三里堆一号祭祀坑试样基体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果 247

表五 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铜器试样能谱成分分析结果 248

表六 战国时期蜀国青铜器合金成分表 251

表七 战国晚期蜀式剑、矛、觚合金成分表 252

四、青铜器铸造技术和装饰工艺 252

表八 战国时期蜀国青铜器扫描电镜表面成分分析表 255

五、青铜器种类 256

图十三 蜀式无胡青铜戈 258

图十四 蜀式青铜矛 259

图十五 蜀式柳叶形剑 260

图十六 蜀式青铜钺 261

图十七 蜀国青铜礼(容)器 262

图十八 青铜列罍(彭县竹瓦街) 263

表九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铜人头像统计表 265

表十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铜人头像统计表 266

表十一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铜人面具统计表 268

图十九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兽面具 270

一、黄金 272

第二节 黄金及其他金属工业 272

图二十 三星堆祭祀出土的黄金制品 273

三、冶铁 276

二、白银 276

一、制玉 277

第三节 制玉和制陶业 277

二、制陶 279

第四节 竹、木、漆器业 280

一、竹、木器 280

二、漆器 281

第五节 纺织、建设、矿业 282

一、纺织 282

二、建筑 284

图二十一 成都十二桥商代干栏式房屋(小型房舍复原图) 285

三、矿业 287

第八章 文明的动力--古蜀的商业、城市和交通 289

第一节 古蜀商业的兴起和发展 289

一、蜀国境内通商的几种形式 290

二、蜀与境外各地的贸易关系 293

三、蜀的货币 296

第二节 古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97

一、城市的形成 298

图二十二 三星堆城址平面图 299

二、早期城市体系 302

第三节 古蜀的内外交通 306

一、境内交通 306

二、对外交通 307

三、国际交通线 310

图二十三 南方丝绸之路简略示意图 311

第九章 文明的共创--古蜀地区的族群 313

第一节 岷江上游、白龙江、雅砻江上游各族 313

一、冉、駹 314

二、白马氐白马羌 316

三、白狼、槃木、唐菆 317

一、徙、筰都 318

第二节 青衣江、大河各族 318

二、和夷、丹、犁 321

一、僰 322

第三节 金沙江、安宁河各族 322

二、邛都 325

第一节 古蜀文字 329

第十章 文明的结晶--古蜀的文化 329

一、古蜀表意文字 330

图二十四 巴蜀青铜戈上的表意文字 331

二、古蜀象形文字 333

图二十五 巴蜀符号Ⅰ单符 334

图二十六 巴蜀符号Ⅱ单符 334

图二十七 巴蜀符号合体字 335

三、古蜀文字的两系及与汉语古文字的关系 336

一、神话的构拟 338

第二节 神话、宗教和巫术 338

图二十八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玉璋上的图案 339

二、宗教信仰 340

图二十九 三星堆青铜祭坛 349

三、巫术 350

第三节 艺术、哲学和科学 351

一、艺术 351

图三十 新都蜀出土的铜方印印文 352

二、方术神仙家渊薮 353

三、道家哲学的流布 360

四、杂家思想的传播 361

五、古蜀文化与儒、法、墨诸家的关系 362

六、科学结晶 367

一、《山海经》与蜀王旧史 368

第四节 史学之源 368

二、中原文献所传古蜀史的材料来源 373

第五节 风俗与时尚 376

一、风俗和行为方式 377

二、居住方式 378

三、丧葬习俗 379

结束语 从多元到一体--古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381

一、古蜀与中原文明 381

二、古蜀与中国古史传说 385

三、古蜀与秦汉文明 3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