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虚无现象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虚无现象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虚无现象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闫世东著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1278234
  • 页数:2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哲学类专业书。本书厘定了虚无和价值虚无的概念,区分本体论的虚无和价值论的虚无的不同。东、西方历史上,价值虚无现象均源远流长。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信仰——共产主义,为人类指明了消除虚无主义侵害的现实路径。伴随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加快,价值虚无表现出选择困惑和认同危机两个主要特征。针对价值虚无在当下中国社会的主要表现及危害,本书作者提出了四条终结价值虚无侵害的主要路径。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虚无现象研究》目录

引言 1

一、本论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一)本论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

(二)本论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4

二、本论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6

(一)国外关于虚无现象和虚无主义的研究 6

(二)国内学者对虚无现象和虚无主义的研究 7

(三)关于虚无现象研究的分类评价 9

三、本论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3

(一)本论题研究的重点 13

(二)本论题研究的难点 14

(三)本论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四、本论题研究所遵循的基本方法 15

(一)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15

(二)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 15

(三)文献研究法 16

(四)价值澄清法 16

第一章 概念厘定:虚无与价值虚无 17

一、虚无及相关概念 17

(一)虚无:本体论阐释 17

(二)虚无:价值论阐释 21

(三)虚无与乌托邦 31

二、价值虚无 33

(一)价值虚无的内涵和实质 33

(二)价值虚无的表现形式 36

(三)价值虚无相关概念分析 40

三、虚无主义——价值虚无的理论化形态 51

(一)虚无主义理论的肇始 51

(二)虚无主义的社会文化背景 55

(三)虚无主义与精神生活 57

第二章 源流考辨:价值虚无的流变 61

一、西方社会价值虚无的历史演变 61

(一)近代价值虚无 61

(二)现代价值虚无 65

(三)后现代意义上的价值虚无 68

二、西学东渐: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入侵与蔓延 71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虚无 71

(二)“五四”前后西方学术思潮的引介 77

(三)“西化”与“守成”之争及其后果 80

(四)后现代主义的输入及其影响 86

第三章 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对价值虚无的修正 90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价值观的奠基 90

(一)实践:价值观生成的现实基础 90

(二)理想:价值观与人的精神寄托 92

二、马克思主义对价值主体的彰显 95

(一)价值主体:主体地位的确立 95

(二)价值创造:主体的历史使命 96

三、科学共产主义新信仰的确立 98

(一)时代吁求与对旧信仰的批判 98

(二)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与巩固 101

(三)共产主义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 102

四、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 104

(一)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105

(二)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109

(三)发挥爱国主义的凝聚功能 112

(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5

第四章 当下呈现: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虚无的表征 119

一、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价值困境 119

(一)价值困境的成因与表现 119

(二)价值困境与价值虚无 129

二、转型期价值虚无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131

(一)定向危机——失掉生活的支点 131

(二)意志颓废——丧失前进的动力 141

(三)吞噬效应——腐蚀正确的价值观 147

(四)瓦解群体——加剧社会的原子化 156

三、转型期价值虚无现象的特征 164

(一)价值虚无发生的地域性与全球性 164

(二)中国现代性与价值虚无的特殊性 167

第五章 治理方案:抵制价值虚无侵害的主要路径 172

一、反思和改进价值观建设,提升个体价值自觉 172

(一)回归生命本位,消解物欲对人的遮蔽 173

(二)重视精神需求,提升个体的价值自觉 176

二、探寻价值虚无的根源强化个体价值认同 179

(一)借助价值澄清,辨析多元价值之优劣 179

(二)通过实践批判,消除价值虚无之危害 184

三、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重塑全社会的价值理想 190

(一)注重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重构各阶层价值理想 190

(二)探索基础价值传承机制,引领公众的价值选择 195

四、立足时代和改革实践推动全民族的价值创新 199

(一)推进范式创新,更新价值评判标准 199

(二)激活个体潜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03

结论 208

参考书目 211

参考论文 214

后记 2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