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辅礽主编
  • 出 版 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1
  • ISBN:9620419677
  • 页数:596 页
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上》目录

前言 1

第一编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1949年~1956年) 3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起点 3

第一节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4

一 独特的经济结构 5

二 低下的经济水平 12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前夕的经济状况和基本政策 14

一 新中国建立前夕国统区的经济状况 15

二 新中国建立前夕解放区的经济状况 18

三 新中国建立前夕的基本经济政策 21

第二章 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8

第一节 国营经济的建立 28

一 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势力 29

二 没收官僚资本 34

三 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36

一 市场物价的严重动荡 38

第二节 稳定市场和物价 38

二 引起物价波动的原因 39

三 稳定市场物价的斗争和成效 40

第三节 统一国家财政经济 43

一 统一国家财政管理的决策 44

二 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的成效 46

第一节 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 50

一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遇到的新困难 50

第三章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 50

二 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部署 53

三 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 56

四 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效 61

第二节 “三反”、“五反”运动 62

一 “三反”运动 62

二 “五反”运动 66

第四章 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 72

第一节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准备 72

一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前的状况 73

二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各项准备 74

第二节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和成就 82

一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开展和顺利完成 83

二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成就 85

第五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 89

第一节 抗美援朝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89

一 抗美援朝战争对财经工作的影响 90

二 抗美援朝战争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91

三 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巨大牺牲 92

四 抗美援朝运动对工农业生产的促进 92

第二节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94

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94

二 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97

三 交通运输业的恢复和发展 99

第三节 国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100

一 国营经济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100

二 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103

三 工业内部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104

第四节 财政经济的平衡稳定 105

一 财政收支大幅度增长 105

二 财政收支构成的重大变化 106

第五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109

一 物价稳定使人民生活得到可靠保障 109

二 农民生活明显改善 110

三 城市就业人数增加,职工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11

四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提高 112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任务的提出 115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5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背景 116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与提出 119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影响 122

第二节 编制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124

一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124

二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 129

第一节 土改后的农村经济状况 134

第七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4

一 农村中个体经济的状况 135

二 农业互助组织的发展 140

三 农民的两种积极性 141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的兴起 144

一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和有关争论 145

二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初步发展和第一次反冒进 148

三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和第二次反冒进 151

一 农业合作化高潮的起因 156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56

二 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出现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59

三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和某些失误 161

第八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74

第一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任务的提出 174

一 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国家建设的关系 175

二 改造和赎买政策的提出 177

一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生 182

第二节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182

二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183

三 生产关系方面发生的变化 186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188

一 公私合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88

二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194

三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和某些失误 196

第九章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8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时的手工业 198

一 手工业的状况 199

二 手工业的类型 201

三 手工业的特点 202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化的逐步发展 203

一 手工业合作化的起步 203

二 手工业合作化的成绩和问题 205

三 手工业合作化的初步发展 206

第三节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07

一 稳步地推进手工业的改造 208

二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211

三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和某些失误 213

第四节 对小商小贩等个体劳动者的社会主义改造 220

一 建国初期小商小贩等个体劳动者的状况 220

二 对小商小贩等个体劳动者的改造形式 221

三 基本完成对小商小贩个体劳动者的改造 222

第十章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确立 225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225

一 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 225

二 国家经济管理机构的建立 228

三 计划经济进行机制的形成 233

四 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特征 243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244

一 国家经济管理机构的确立 244

二 计划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加强 246

三 统购经销政策的实行 252

一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提出 257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 257

二 改进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文件的基本内容 259

第十一章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的初步基础 26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65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目标 265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67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成就 273

一 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任务 273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283

第二编 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1966年) 293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和总路线的提出 29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93

一 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国内外形势 293

二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95

三 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297

四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30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306

一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形成 306

二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评析 309

三 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再认识 310

第十三章 “大跃进”运动 313

第一节 “大跃进”的发动 313

一 批判反冒进与发动“大跃进” 313

二 “大跃进”的展开 317

第二节 “大跃进”的高潮 318

一 农业“大跃进”的高潮 318

二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321

三 手工业的“升级过渡”与“大跃进” 325

第三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剧烈变动 329

一 工业企业的下放 329

二 下放计划管理权限 331

三 扩大企业管理权 339

四 建立经济协作区 340

第十四章 人民公社化运动 342

第一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342

一 农村人民公社的兴起 342

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 350

第二节 人民公社的特点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 355

一 人民公社的特点 355

二 发动人民公社运动的理论认识根源 359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 362

第十五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 366

第一节 国民经济面临的严重困难 366

一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错误的整顿 366

二 庐山会议后“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 374

三 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困难 378

第二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与初步执行 383

一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383

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初步执行 385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390

一 统一认识,调整必先退够 390

二 国民经济调整的全面展开 393

三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完成 399

一 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408

第十六章 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408

第一节 工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408

二 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 411

第二节 加强宏观经济的集中管理 416

一 加强计划管理的集中统一 417

二 市场物价的管理与调整 421

三 加强财政金融的集中管理 424

第三节 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和主要经验教训 429

一 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 429

二 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教训 433

第三编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439

第十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439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439

一 “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背景 439

二 “文化大革命”的经济背景 444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的“左”倾经济指导方针 451

一 “以阶级斗争为纲”统帅经济建设 451

二 以战备为纲安排经济建设 453

第十八章 国民经济在政治动乱中跌宕起伏 454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打乱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454

一 “文化大革命”前夕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454

二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打扰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457

三 “文化大革命”初期经济战线的激烈斗争和1966年经济建设的成就 461

第二节 “全面内战”使国民经济急剧恶化 463

一 “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政治局面 463

二 政治动乱使国民经济陷入严重混乱 466

三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的全面衰退 468

第三节 国民经济在困境中缓慢回升 470

一 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为经济恢复提供了条件 470

二 1970年经济的进展 473

第四节 “三个突破”和新的经济调整 477

一 “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 477

二 高指标造成“三个突破” 479

三 新的经济调整 481

四 纠正经济领域中的极“左”思潮 483

五 调整带来国民经济的转机 485

第五节 国民经济在“文化大革命”最后三年的起伏波动 487

一 “批林批孔”再度造成经济的混乱 487

二 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与发展 491

三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使经济发展陷入停顿 498

第十九章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与调整 502

第一节 国家机关的大撤并与管理权限的下放 502

一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管理体制变动的指导思想 502

二 国家机关大撤并为管理权限下放扫清道路 504

三 经济管理权限的下放和地方自成体系 506

四 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510

第二节 财政、金融、税收体制及劳动制度的变迁 511

一 财政体制的频繁变动 511

二 金融体制的变动和银行职能的削弱 514

三 税收制度的改革 517

四 劳动制度中用工形式的混乱与单一 519

五 分配制度中平均主义的泛滥 521

第三节 所有制结构的升级 522

一 片面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 522

二 轻视或削弱集体所有制经济 522

三 排斥个体经济 524

四 单一所有制结构使社会经济生活缺乏活力 525

第二十章 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与“农业学大寨”运动 527

第一节 农村经济政策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 527

一 广大农村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527

二 初步稳定农村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530

三 “左”倾思想的再度泛滥 532

第二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及其后果 533

一 “农业学大寨”的由来及大寨经验 533

二 大寨成为执行“左”倾错误的典型 534

三 “农业学大寨”中的错误作法与后果 535

四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终结 538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成就与问题 539

一 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539

二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541

第二十一章 备战思想指导下的“三线”建设 544

第一节 “三线”建设决策的确立 544

一 作出加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背景 544

二 “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确立 546

第二节 “三线”建设的部署与实施 550

一 “三线”建设的布局 550

二 “三线”建设的全面展开 551

一 “三线”建设的重大意义 554

第三节 “三线”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554

二 “三线”建设的代价与问题 557

第二十二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560

第一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与特定内涵 560

一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源 560

二 “文化大革命”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 562

第二节 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564

一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演变 564

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规模运动的原因 568

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571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沉重后果 574

一 巨大的财政支出给国民经济增加了压力 574

二 人口倒流遏制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575

三 人才断裂加重了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 576

第二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经济损失及其经验教训 578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使经济发展遭受巨大损失 578

一 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损失严重 578

二 经济效益全面下降 580

三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 583

四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与收入增长极其缓慢 586

五 与发达国民经济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587

六 教育、科技、文化事业遭到摧残 588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的主要经验教训 590

一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90

二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91

三 争取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593

四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5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