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当代中国的煤炭工业
当代中国的煤炭工业

当代中国的煤炭工业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明理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0040476X
  • 页数:760 页
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煤炭工业》目录

前言页 1

总序 1

凡例 1

序言[薄一波] 1

绪论 1

一、中国采煤业的悠久历史 1

二、中国近代煤矿的艰难历程 5

三、中国煤炭资源概况 9

四、煤炭工业的特点 11

五、新中国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4

第一编 奋斗的历程 19

第一章 从恢复到奠基(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 19

第一节 接管的旧中国煤矿的恢复和新中国煤炭工业的起步 19

一、接管旧中国煤矿的基本情况 19

二、全面恢复生产,进行重点建设 22

第二节 旧煤矿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23

一、废除把头制度,实行民主改革 23

二、推行生产改革,改善安全条件 25

第三节 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 27

一、“一五”期间煤炭工业基本建设的方针和任务 27

二、“一五”基本建设的成果 28

三、优先配备力量,建立基本建设专业队伍 29

四、“一五”计划的总结 31

第四节 初步改变煤炭工业的技术面貌 33

第五节 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起步 35

一、煤炭专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35

二、科研、情报、出版机构的创建 37

第六节 建立煤炭工业经济管理体制 38

一、煤炭工业原定的“二五”计划方案 42

第一节 煤炭工业的“二五”计划和“大跃进”的失误 42

第二章 在曲折中发展(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42

二、“大跃进”的失误及其在煤炭工业的后果 44

第二节 煤炭工业的第一次大调整 47

一、基本建设的调整 47

二、生产矿的调整 48

三、调整工作的效果 53

第三节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队伍素质 55

一、推行质量标准化 55

二、推行全矿井正规循环作业 57

三、推行矿井合理集中生产 58

四、加强“三基”工作 59

第四节 煤炭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60

一、试办用经济方法管理企业的“托拉斯” 61

二、试办企政合一的“特区” 62

第一节 在动乱中坚持、发展生产 65

第三章 在乱动中奋进(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65

一、在困难环境中坚持煤炭生产 66

二、依靠老矿挖掘潜力发展煤炭生产 69

三、组织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攻关 69

四、狠抓开拓延深工程,增加生产能力 70

五、扶持发展地方小煤矿 71

第二节 集中优势力量建设“大三线” 72

一、西南基地的建设 72

二、西北基地的建设 75

第三节 为“扭转北煤南运”建设江南煤矿 77

第四节 基建队伍回师北上建设重点基地 80

第五节 扭转煤炭工业的被动局面和反抗“四人帮”的斗争 82

一、决定打一场煤炭生产翻身仗 82

二、作出加快煤炭工业发展速度的决策 83

三、召开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 84

四、反抗“四人帮”的斗争 85

第四章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 87

第一节 为恢复国民经济努力增产煤炭 87

第二节 煤炭工业第二次大调整 89

一、调整的方针及其实施 89

二、调整的效果 92

三、两次大调整的比较 93

第三节 探索发展煤炭工业的新路子 94

一、开创煤炭工业新局面的蓝图 94

二、单项改革的探索 95

三、统配煤矿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 98

四、统配煤矿改革的深化发展 100

第四节 扶持地方煤矿的发展 104

一、放开、搞活 105

二、加强管理 106

三、择优改造老矿井和建设重点产煤县 108

第五节 打开对外开放的门路 109

一、引进新技术新装备 109

二、利用外资建设煤矿 110

三、扩大出口贸易 111

第六节 煤矿生产经营的新突破 112

一、安全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 112

二、统配煤矿全员效率突破1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113

三、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煤矿 114

四、多种经营从起步到发展 116

第七节 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117

一、把科技、教育作为战略重点 117

二、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 118

三、科研工作的新发展 119

第八节 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120

一、三十六年来煤炭产量增长概况 127

第一节 煤炭产量的增长及其构成和分布的变化 127

第二编 煤炭工业生产 127

第五章 煤炭生产的发展 127

二、产量构成和生产分布的变化 129

三、煤炭消费构成的变化 131

第二节 采煤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131

一、从手工刨煤到综合机械化采煤 133

二、长壁体系采煤方法的建立和完善 136

三、几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方法 137

四、采煤工作面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善 140

第三节 坚持采掘平衡,促进煤炭生产稳定发展 140

一、提高开拓掘进的机械化程度 141

二、改革巷道布置,降低巷道掘进率 143

第四节 煤矿生产管理 144

一、采掘工作面实行正规循环作业生产组织 144

二、加强生产调度工作,集中统一指挥生产 147

三、加强煤矿机电管理,保证煤炭生产正常进行 148

四、加强矿井地质和测量工作,严格储量和“三量”管理 151

五、加强专用铁路运输管理,保证煤炭外运 152

第六章 煤矿技术改造 155

第一节 煤矿技术改造发展的三个阶段 156

一、五十年代的生产改革和矿井改扩建 156

二、六十年代的矿井技术改造 158

三、七十年代及以后的老矿井挖潜、革新、改造 158

第二节 煤矿技术改造的内容和效果 161

一、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 161

二、技术改造的效果 162

三、矿井技术改造的几个典型实例 164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煤矿技术改造的几个问题 168

第七章 地方煤矿 170

第一节 地方煤矿的发展过程 171

第二节 地方煤矿的主要成就 179

一、原煤产量举足轻重 179

二、生产能力与规模可观 180

三、技术改造成果显著 181

四、技术素质逐步提高 183

五、企业活力有所增强 186

第三节 地方煤矿的重要作用 188

一、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改善了煤炭工业布局 188

二、缓和了煤炭供需矛盾,支援了国家大工业 190

三、促进了地方工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搞活了地方经济 190

四、促进了产煤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 191

五、保护了山林和草地,有利于生态平衡 191

第四节 发展地方煤矿的经验和教训 192

一、坚持“两条腿”走路,兴办多层次的地方煤矿 192

二、落实经济政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194

三、走由小到大,不断改造提高的路子 195

四、抓紧综合治理,确保安全生产 197

五、放开、管好并重,引导乡镇煤矿健康发展 199

六、实行行业归口管理,产、供、销综合服务 201

第八章 煤炭洗选和煤矿环境保护 203

第一节 煤炭洗选事业的发展 204

一、边恢复老厂,边兴建新厂 204

二、“洗煤保钢”的代价及其后的调整 205

三、选煤厂在动乱中艰苦增产 207

四、选煤业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208

第二节 煤炭洗选技术的进步 212

一、采用多种洗煤工艺,提高洗选效率 212

二、因地制宜,强化技术改造 214

三、有条件地发展大型化、自动化选煤厂 216

第三节 商品煤质量的不断提高 218

一、加强煤质管理工作 219

二、建立健全煤质检测系统 221

三、发展筛选,减少原煤直销 224

四、选煤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224

第四节 煤矿环境保护工作 226

一、煤炭工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 227

二、煤矿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228

三、新建矿区的环保管理 229

第九章 煤矿安全 231

第一节 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煤矿安全工作的发展 231

一、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 231

二、煤矿安全工作经历的曲折道路 233

三、煤矿安全工作的新进展 235

第二节 煤矿井下环境的改善 239

一、矿井通风条件的不断改善 240

二、矿井综合防尘的普遍开展 241

三、矿井气温调节的积极试验 243

四、矿井环境监测系统的逐步建立 243

第三节 与矿井自然灾害作斗争 244

一、矿井顶板事故的防治 244

二、矿井瓦斯灾害的防治 246

三、矿井火灾事故的防治 249

四、矿井水灾事故的防治 252

第四节 矿山救护工作 255

第十章 煤矿专用设备的生产 258

第一节 煤矿专用设备制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58

一、煤矿机械厂发展概况 258

二、煤矿机械厂的建设和技术改造 260

第二节 发展新产品,提高技术水平 266

一、从修配起步到生产炮采设备 266

二、普通机械化采煤设备的生产 267

三、突破综合机械化采煤成套设备技术关 268

第三节 坚持面向煤矿、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 270

第三编 煤炭工业建设 277

第十一章 煤矿建设的成就 277

第一节 煤矿建设的规模 278

一、大批新煤矿建成投产 278

二、各项配套工程的建设 279

第二节 煤炭工业基地的形成 280

一、30个老矿区的重点扩建 283

二、101个新矿区的建设 286

第三节 煤炭工业布局的改善 295

一、主要产煤省(区)的煤炭生产能力持续增长 295

二、缺煤地区的煤炭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296

一、组建地质队伍,开创煤田勘探工作 299

第一节 煤田地质勘探事业的起步和发展 299

第十二章 煤田地质勘探 299

二、煤田勘探急于求成,造成失误 303

三、煤田地质勘探队伍在动乱中艰苦奋战 305

四、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走向改革发展的道路 306

第二节 煤田地质勘探的主要成就 309

一、为煤炭工业的发展探明了大量的煤炭资源 309

二、煤田地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312

三、勘探技术的进步 320

四、煤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的发展 325

五、煤质化验、试验工作的加强 326

第三节 煤田地质勘探的主要经验教训 327

第十三章 煤矿设计 331

第一节 煤矿设计工作的发展概况 332

一、创建设计机构,自行编制成套矿井设计 332

二、不切合实际地简化设计,造成巨大浪费 334

三、“下楼出院”,在“三线”建设中奋进 336

四、开滦煤矿抗震救灾中的设计会战 337

五、煤矿设计工作在改革中前进 338

第二节 煤矿设计水平的提高和主要成就 339

一、坚持正确的设计指导思想和方法 340

二、因地制宜地改进煤矿开拓部署 341

三、优选适用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改进采掘工艺设计 342

四、煤矿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 343

五、选煤厂设计和装备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345

六、煤矿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和基础设计技术的进步 346

七、煤矿安全和环保技术设计水平的提高 348

八、煤矿设计技术经济工作的逐步改进 349

九、设计技术后勤工作的加强和设计手段的改善 350

一、煤矿设计的重要地位 351

第三节 煤矿设计工作的改革 351

二、煤矿设计经济体制的改革 353

三、矿井设计改革的成效 354

第十四章 煤矿建设施工 360

第一节 施工队伍的建设 360

一、建井专业施工队伍的组建与发展 360

二、施工队伍在动荡中锻炼成长 361

三、施工企业的调整与改革 365

第二节 井巷工程的快速施工 370

一、由多次成巷到一次成巷 370

二、从混凝土(或料石)砌?到光爆、锚喷 371

三、施工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 371

四、岩巷掘进十六项先进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372

五、五好等级掘进队竞赛评比活动的开展 372

第三节 施工技术的进步 374

一、特殊凿井技术的发展 374

二、井巷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 378

三、煤矿地面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进 381

四、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的进步 386

第四节 施工组织管理 386

一、严格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387

二、加快矿井关键工程的施工速度 388

三、组织立体平行交叉作业,有效地利用时间和空间 389

四、加强综合平衡,及时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问题 390

五、加强定额管理,为经济核算建立可靠的基础 391

六、加强技术监督检查,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393

七、积极做好矿井投产、接产的准备工作 393

八、根据施工队伍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394

一、逐步建立起布局比较合理的煤炭专业科研机构 399

第一节 煤炭科学研究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399

第十五章 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 399

第四编 科技、教育与对外交流 399

二、确立一、二、三线纵深布局的煤炭科研体系 401

三、煤炭科技工作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前进 402

四、试验检测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403

第二节 通过各种形式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 405

一、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和各种群众性学术团体 405

二、加强科学技术管理,建立健全总工程师责任制 409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 410

四、适时召开全国煤炭科学技术大会 410

第三节 发展煤炭科学技术工作的经验 411

一、坚持科学技术面向生产建设的指导方针 412

二、加强科技管理,制订科技发展规划 413

三、有计划地组织重大关键课题的攻关会战 415

四、重视把科研成果和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418

五、加强专业技术和制造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420

六、建立煤炭工业计算机网络系统,加强现代化科学管理 421

七、对外开放,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423

第十六章 煤炭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424

第一节 地质勘探理论和技术的进步 424

一、煤田地质学研究的进展 424

二、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 426

三、矿井地质工作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427

四、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428

第二节 矿井施工技术的进步 428

一、冻结法凿井技术水平的提高 428

二、钻井法凿井技术的进步 429

三、沉井法施工技术的推广 430

四、注浆堵水技术的发展 430

五、井巷施工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 431

一、矿山压力研究水平的提高与支护技术的发展 432

第三节 井工开采技术的进步 432

二、“三下”采煤技术的进步 435

三、水力采煤技术的成熟 436

第四节 采掘机械的研究试制 437

一、研制出各种采掘机械,形成了系列化产品 437

二、制造技术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438

三、标准化和计量检测工作的开展 439

第五节 矿山电气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进步 440

一、井下供电和电气拖动技术的发展 440

二、煤矿设备自动控制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 440

三、井下通讯和照明技术的发展 441

四、电气设备防爆技术的提高 441

第六节 露天开采技术的进步 442

一、露天矿生产工艺的改进 442

三、露天开采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 443

二、深露天矿的技术改造 443

第七节 矿山爆破技术的进步 444

一、新型煤矿炸药的研制 444

二、煤矿用起爆器材品种的增加 445

三、煤矿井巷掘凿爆破技术的发展 445

四、煤矿用爆破器材测试技术的发展 445

第八节 煤矿安全技术的进步 446

一、矿井抽放瓦斯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技术的发展 446

二、矿井防灭火技术的进步 447

三、矿井通风及安全仪器检验技术和装置的更新 448

四、煤矿防尘技术的发展 449

第九节 矿山测量技术的进步 450

一、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取得成果 450

二、贯通测量与立井延探测量精度提高 450

一、重介质选煤工艺的发展 451

三、矿山测量专用仪器实现国产化 451

第十节 煤炭洗选和综合利用技术的进步 451

二、浮选工艺的进步及选煤厂实现洗水闭路循环 452

三、煤炭筛选技术的发展 453

四、煤炭的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 453

第十七章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科技交流 456

第一节 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 456

一、引进工作的发展概况 456

二、几项集中引进的措施 460

三、引进对国内煤炭生产建设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促进 463

第二节 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外资 465

一、“积极利用”方针的提出 465

二、利用外资的初步成效 466

三、正在探索解决的利用外资问题 468

一、煤炭进出口的概况 469

第三节 煤炭进出口和对外经济合作 469

二、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472

第四节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474

一、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 474

二、交流与合作的效果 475

第十八章 教育事业 479

第一节 煤炭教育事业的发展 479

一、迅速发展的十七年 480

二、十年动乱中濒临绝境的教育事业 484

三、在改革中振兴的八年 485

第二节 煤炭专业教育 488

一、煤炭高等教育 488

二、煤炭中专教育 493

第三节 煤炭成人教育 494

一、煤炭干部教育 494

二、煤矿技工培训 499

第四节 矿区中小学教育 500

第十九章 科技情报与出版事业 503

第一节 科技情报工作 503

一、发展概况 503

二、情报网站的建立和发展 505

三、情报调研主要成果 507

四、文献资料工作 509

五、扩大情报服务领域 510

第二节 科技报刊工作 511

一、发展概况 511

二、几种主要刊物 511

第三节 科技图书出版工作 514

一、发展概况 514

二、基本成就和经验教训 516

一、多层次的管理体制 523

第一节 国家管理机构的设置 523

第二十章 管理体制 523

第五编 煤炭工业经济管理 523

二、分部门的管理机构 526

第二节 企业管理体制的变化 528

一、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实行集中管理 528

二、“大跃进”时期实行企业下放 530

三、调整时期实行企业上收 531

四、十年动乱中企业管理体制遭受的严重破坏 531

五、一九七八年以来对企业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532

第三节 试办“托拉斯”与煤炭工业公司 534

一、六十年代试办的3个“托拉斯”性质的煤炭工业公司 534

二、八十年代组建的4个煤炭工业公司 537

第四节 企业领导体制的变革 539

一、三年恢复时期煤炭工业的年度计划 544

第一节 煤炭工业计划管理工作概况 544

第二十一章 计划管理 544

二、煤炭工业的“一五”计划 545

三、煤炭工业的“二五”、“三五”、“四五”、“五五”计划 547

四、煤炭工业的“六五”计划及二○○○年长远目标的设想 549

第二节 煤炭工业计划的综合平衡 550

一、产需平衡 550

二、煤矿投产能力与煤炭产量的平衡 551

三、煤炭产量地区平衡 552

第三节 改善计划工作的几个问题 553

一、根据需要与可能合理确定发展速度 553

二、长远计划必须相对稳定 554

三、计划管理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554

第四节 统计是计划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555

一、计划统计制度的建立 555

二、统计工作遭到的破坏与重新逐步加强 556

三、统计工作的作用 557

第一节 煤炭运销的作用和特点 559

第二十二章 运销管理 559

第二节 煤炭运销管理工作的发展 561

一、由产销分家逐步走向产销统一 561

二、由计划分配逐步走向以计划分配为主,统一分配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564

三、生产、分配、运输逐步实现了三个计划一本帐 567

第三节 运销管理工作的基本做法 569

一、合理分配,对路供应 569

二、确定煤炭合理运输流向 571

三、实行煤炭送货办法 572

四、加强路矿协作 574

五、加强调度,调剂余缺 574

第一节 煤炭物资供应体制的沿革 576

一、物资供应体制的建立 576

第二十三章 物资供应管理 576

二、物资供应体制的几经变动 577

三、物资供应体制管理的新阶段 579

第二节 边组织供应,边自己生产,解决煤矿物资的需要 580

一、火工产品全部自给 580

二、煤矿专用设备及配件大部分自给 585

三、水泥达到半自给 586

第三节 大力开展坑木代用 586

一、支护材料改革的进展 587

二、支护材料的供应 588

三、营造坑木林 589

第四节 回收复用,修旧利废 589

第五节 加强物资管理 591

一、推行矿务局“两集中”、“五统一”的物资管理体制 591

二、把煤矿物资管理的重点放在井下 592

三、坚持合理的储备与物资定额管理 593

四、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物资 594

第二十四章 劳动工资管理 596

第一节 用工制度的沿革 596

一、“一五”时期实行单一固定工制度 597

二、六十年代试行亦工亦农制度 597

三、八十年代逐步实行固定工与农民轮换工等多种用工制度 598

第二节 劳动管理工作的加强 600

一、建立健全劳动管理制度 600

二、劳动组织的两次大整顿 602

三、采掘工人工时制度的改革 605

第三节 建立符合煤矿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 606

一、煤炭企业新型工资制度的建立 606

二、适应采掘工业特点的工资分配形式 608

三、与等级工资制相结合的奖励制度和津贴制度 609

一、煤矿实行吨煤工资包干 610

第四节 实行吨煤工资包干和百万产值工资含量包干 610

二、基本建设单位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 613

第二十五章 财务管理 614

第一节 煤炭生产企业的经济核算 615

一、经济核算体制的三次变革 616

二、确立以矿务局为独立核算单位的体制 619

三、矿(厂)内部的经济核算 620

第二节 煤炭建设投资管理与经济核算 622

第三节 煤炭产品的成本及成本管理 625

一、煤炭产品成本的特点 625

二、煤炭产品成本的管理 628

三、降低煤炭成本的主要途径 630

第四节 各项资金和固定资产的管理 630

一、煤矿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的管理 630

二、煤矿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 633

三、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634

四、煤炭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 637

第五节 煤炭价格 638

一、三十六年来全国性煤炭价格的四次调整 638

二、中国煤炭价格始终偏低 641

三、煤炭价格长期偏低的不良后果 643

第二十六章 经营管理 646

第一节 企业经营的转轨变型 646

一、企业转轨变型势在必行 646

二、实现企业转轨变型的做法 647

三、企业转轨变型的初步成效 650

第二节 多种经营的发展 652

一、多种经营的特点 652

二、多种经济形式 654

三、横向经济联合 657

第三节 以煤为主综合利用的发展 658

一、综合利用的发展与成就 659

二、综合利用的效益 664

结束语 667

一、国家要有一个稳定的能源政策 667

二、国民经济要有一个合理的煤炭工业布局 669

三、煤炭工业要具备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 671

四、加快煤矿建设速度,提高投资效益,必须抓好基本建设的全过程 672

五、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国家统配、地方国营和乡镇集体经营煤矿的协调健康发展 674

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 675

七、煤炭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 676

八、实现企业经营的转轨变型,是煤炭工业的根本大计 677

后记 679

附录:新中国建立三十八年煤炭工业大事记 681

彩色插图目录 721

人名索引 725

英文目录 72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