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
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

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3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雷喻义主编;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20048742
  • 页数:1274 页
图书介绍:
《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目录

总序 原四川旅游插上巴蜀文化的翅膀 1

第一编 巴蜀地理与长江上游文明圈的辉煌 1

第一章 巴蜀风貌的形成及其在中国旅游文化中的地位 1

第一节 巴山蜀水的形成和演变 1

第二节 多彩的环境资源 6

第三节 深厚的经济基础 12

第二章 四川盆地周边开发史与长江上游文明圈的形成 19

第一节 巴蜀先民对盆地及周边的开发 19

第二节 成都平原古城址的发现及其意义 26

第三节 三星堆考古的重大收获 36

第四节 长江上游文明的开放和辐射 45

第二编 巴蜀农田水利文明与天府之国的崛起 58

第一章 治州兴蜀的先驱 58

第一节 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史实 58

第二节 古蜀人因水迁城 66

第三节 开明治水创立新朝 73

第四节 古马蜀的水科技 78

第二章 世界奇迹都江堰 84

第一节 李冰建堰的历史背景 84

第二节 中华最早的多目标工程 90

第三节 天府之国的形成 96

第四节 古堰长春的妙诀 101

第三章 独树一帜的农田水利文明 108

第一节 巴蜀农业特色 108

第二节 笑迎春水到田 116

第三节 巴蜀容不得墨守成规 121

第四节 巴蜀水文化面面观 128

第三编 巴蜀交通的发达与四川工艺特产的优异 135

第一章 古代巴蜀的交通路线 135

第一节 蜀道的难与易 135

第二节 四川北通秦陇线 137

第三节 四川东通荆襄道 150

第四节 四川南通越南印缅大秦道 162

第五节 四川西通青藏国际线 195

第六节 自古蜀道通天下 212

第二章 特异的四川手工业与工艺特产 213

第一节 古代四川造纸业 213

第二节 古代四川的陶瓷业 217

第三节 古代川扇的特色与朝鲜折扇的引进 222

第四节 古代四川对中华印染术的贡献 226

第五节 糖霜与蜜饯 236

第一节 隔离防病与药物防病 238

第一章 古代四川的预防医学 238

第四编 巴蜀中医药及其在中医药史上的地位 238

第二节 古代四川对水污染的防治 243

第三节 粪便处理与环境卫生 249

第二章 古代四川的名医名著及民间疗法 251

第一节 历代四川医学著述 251

第二节 昝殷和他的《产宝》 261

第三节 四川民间疗法 263

第三章 历代四川药物学概况 269

第一节 李珣与《海药本草》 269

第二节 韩保升《蜀本草》与孟昶 273

第三节 唐慎微《证类本草》与宇文虚中 277

第四节 《附子记》作者杨天惠 280

第四章 古代四川的药市 283

第五编 巴蜀矿产采掘冶炼与四川近代工矿业的奠基 289

第一章 井盐开发与人类文明 289

第一节 大宁盐泉与巫?文明 290

第二节 古井奇观 297

第三节 人类钻井史上的奇葩--卓筒井 300

第二章 石油及天然气的开采利用 306

第一节 井矿技术工艺的革新 306

第二节 明清时期四川石油的采掘 309

第三节 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 312

第四节 采气技术与地质勘探学的成就 314

第三章 煤炭的开发利用 317

第一节 石涅与煤精工艺 317

第二节 明清时期采煤技术的发展 319

第三节 煤盐结缘 322

第四章 丹砂的采掘与古代炼丹术 325

第一节 丹砂的采掘 325

第二节 古代的炼丹术 327

第一节 巴蜀青铜文化 334

第五章 铜铁金银等矿产的冶炼铸造 334

第二节 铁与金银等矿产的冶炼铸造 339

第六章 近代工矿业的奠基 344

第一节 井盐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的转化 344

第二节 金属、煤矿类近代工矿业的奠基 348

第三节 近代四川机器、铸币业的兴起 351

第六编 巴蜀的天文科学、历法和数学 357

第一章 天数在蜀 357

第一节 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 358

第二节 历代辈出的天文人才 362

第一节 天文仪器的创制 369

第二章 巴蜀人民对天文科学的贡献 369

第二节 天体学说浑天思想的奠立 375

第三节 星图、星考 380

第三章 巴蜀历法成就和民间禁忌 383

第一节 西汉历法改革与“太初历” 383

第二节 “永昌历”及其影响 389

第三节 四川民间的忌日 398

第四节 川人观象占晴雨 399

第四章 秦九韶在古代数学上的杰出成就 403

第一节 大衍求一术 405

第二节 正负开方术 408

第七编 巴蜀宗教文化与民间崇拜 411

第一章 巴蜀巫鬼文化与道教的发生 411

第一节 天帝信仰与巫鬼文化 411

第二节 从鬼道、仙道到天师道 421

第二章 巴蜀佛教及其在川文化 433

第一节 巴蜀佛教的传入与分期 434

第二节 屈指难数“传家宝” 455

第三节 巴蜀佛教的模式、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468

第三章 巴蜀面具系列与傩文化 476

第一节 渊源有自的中国面具文化 476

第二节 从古蜀人面具到彝族始祖面具 478

第三节 从傩文化中走出中国戏剧 483

第四章 巴蜀民间的竹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491

第一节 原始图腾崇拜的诸特征及其在文明时代的遗存 491

第二节 巴蜀氏族--部落集团的共同图腾是竹 494

第三节 巴蜀器物上的竹图腾印记 510

第四节 石笋、椎髻是生殖崇拜与竹崇拜、大石崇拜的集合象征 515

第五节 竹王是巴蜀民间的一位主神 519

第一章 文翁兴学开一代教化之风 530

第一节 文翁兴学 530

第八编 巴蜀教育与学校 530

第二节 蜀学比于齐鲁 535

第二章 诸葛亮与蜀汉教育 538

第一节 诸葛亮读书与治蜀 538

第二节 诸葛亮兴学劝学 540

第三节 蜀汉教育的卓越成绩 542

第三章 孟蜀石经与蜀文化 546

第一节 前后蜀的兴文重教 546

第二节 孟蜀石经及其文化意义 550

第四章 “庙学合一”与书院制度 554

第一节 “庙学合一”的教育传统 554

第二节 书院制度在巴蜀 560

第五章 20世纪上半叶的四川留学运动 568

第一节 20世纪初的留学热潮 568

第二节 40年代的四川留学热 577

第六章 烽火中奋进的四川教育 580

第一节 学校林立 成绩辉煌 581

第二节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学院 585

第三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育才学校 587

第四节 不畏艰苦 奋勇前进 590

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两种特殊教育 594

第六节 不该忘记的一页 602

第七章 新中国的四川教育事业 603

第一节 探索前进的十七年 603

第二节 十年浩劫中的教育事业 608

第三节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 610

第九编 巴蜀学术的发生与发展 617

第一章 先秦巴蜀学术的渊源 617

第一节 先秦巴蜀文化连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618

第二节 方术神仙家渊薮 624

第三节 道家哲学的流布 630

第四节 杂家思想的传播 631

第五节 先秦巴蜀文化与儒、法、墨诸家的关系 632

第六节 史学之源 636

第二章 汉魏至五代巴蜀学术的盛衰 648

第一节 经学的兴起与演变 649

第二节 道家哲学的发展 654

第三节 语言文字学的发达 659

第四节 史学的兴盛 660

第五节 巴蜀学术与魏晋风气 665

第六节 唐五代巴蜀的经学与史学 671

第三章 宋代巴蜀学术的繁盛 672

第一节 宋代蜀学概观 673

第二节 理学的勃兴 674

第三节 史学的发达 676

第四章 明清巴蜀学术的振兴 679

第一节 哲学的振兴 680

第二节 明末清初反封建专制的思想家 684

第三节 晚清政治学的初兴 686

第四节 早期的新闻学 689

第五节 史志的编修 690

第十编 巴蜀文学与文人 691

第一章 江山之助:巴蜀文学的发生 691

第一节 巴蜀文化精神 691

第二节 上古神话传说 697

第三节 民间歌谣 704

第四节 巴蜀文学的特色 708

第二章 大汉声威:巴蜀文学的兴起 711

第一节 司马相如 711

第二节 王褒 722

第三节 扬雄 725

第四节 李密、陈寿和常璩 732

第三章 盛唐气象:雄踞文坛的蜀中作家群 737

第一节 出蜀诗人作家群落 739

第二节 入蜀诗人作家群落 746

第三节 本土诗人群落 751

第四章 花间丽词:蜀中竞放之奇葩 755

第一节 “花间词”的产生 756

第二节 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758

第三节 宫词文学的创新 761

第四节 “花间派”代表词人 763

第五节 “花间词”的艺术特色 768

第六节 “花间词”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773

第五章 两宋文坛:蜀彩彪炳 776

第一节 蜀中才子蜀外扬 778

第二节 自古文人多入蜀 789

第六章 元、明、清代:风流自显 793

第一节 元代 793

第二节 明代 798

第三节 清代 807

第七章 现代浪潮:巴蜀文学异军突起 819

第一节 风云初起 819

第二节 文学新潮 824

第三节 郭沫若 832

第四节 巴金 837

第五节 李劼人 842

第六节 沙汀 846

第七节 三四十年代作家群 852

第八节 现代巴蜀文学的价值 863

第八章 当代风流:巴蜀文学的文化自觉 865

第一节 转型中的巴蜀文学 865

第二节 大盆地农村生活的歌手 870

第三节 戏剧创新者魏明伦 878

第四节 巴蜀新生代诗群 883

第五节 奋进与创新 890

第一节 在书坛碑学潮流中著名的刘咸炘、谢无量、徐无闻 892

第一章 四川现代美术中的边缘话题 892

第十一编 巴蜀艺术与娱乐 892

第二节 大邑县《收租院》泥塑群雕时代精神的再分析 898

第二章 目连戏·巴蜀民俗·文化心理 903

第一节 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904

第二节 巴山蜀水搬目连的世俗化亮色 907

第三节 川目连的叛逆气质及接受者的文化心理 911

第三章 巴蜀糖画艺术 915

第一节 糖画得名的由来 915

第二节 东城区民间糖画艺术协会成立始末 917

第三节 陈子昂小技动长安 920

第四节 乳糖狮子出西川 923

第五节 “溶就糖霜丞相呼” 924

第六节 一年一度“太阳会” 927

第七节 糖画艺术飘香四海 931

第八节 糖画艺术部分行话术语 933

第四章 四川清音溯源 934

第一节 “月调”、“背工调”与“郿鄠清唱” 935

第二节 “反西皮”、“汉调”与川剧 941

第三节 “沟、马、寄、荡”与明清俗曲 943

第四节 杂曲小调的复杂情况 945

第五节 四川清音外来的社会历史原因 946

第五章 巴蜀戏曲 949

第一节 四川戏曲的孕育与萌芽 950

第二节 花雅诸腔的传入与发展 955

第三节 昆曲 956

第四节 弋阳腔 960

第五节 皮黄腔 962

第六节 梆子腔 964

第七节 灯戏 968

第八节 五腔汇合 971

第六章 川剧的脸谱艺术 971

第七章 围鼓声声“玩友”乐 979

第八章 果然皮里有春秋 987

第一节 皮影戏的源流 988

第二节 四川皮影与皮影戏 990

第三节 灯影班子与名手 994

第四节 皮影艺术的衰落与影像的外流 999

第五节 果然皮里有春秋 1001

第六节 “太阳”还会升起来吗 1004

第九章 源远流长的成都杂技 1006

第一节 汉代画像石上的杂技艺术 1006

第二节 三国蜀漆画上的杂技艺术 1009

第三节 唐宋高峰期 1013

第四节 难登大雅堂 1016

第五节 春风吹又生 1032

第十二编 巴蜀民俗风情与饮食文化 1036

第一章 巴蜀方言 1036

第一节 巴蜀方言 众说纷纭 1036

第二节 上溯横看 彼此互证 1039

第三节 方言研究涉及多方面 1048

第二章 巴蜀对联 1060

第一节 春联起始于巴蜀 1060

第二节 蜀对仙才苏子瞻 1063

第三节 桂湖乔梓仰诗人 1065

第四节 三贤四费记东湖 1067

第五节 楹联颂诗圣草堂 1067

第六节 流芳千古写巾帼 1069

第七节 石室文风开教化 1071

第八节 对联如史话三国 1073

第九节 都江堰博览楹联 1074

第十节 哲理文心寺观联 1076

第十一节 酸甜辛辣性情真 1079

第十二节 四有文人壮“十军” 1082

第一节 从巴渝舞到竹枝词 1084

第三章 巴蜀竹文艺 1084

第二节 墨竹--西蜀画坛的一枝奇葩 1100

第三节 竹琴的起源和流派 1108

第四节 金钱板:竹文艺的轻骑兵 1116

第四章 巴蜀酒文化 1118

第一节 悠远的酿酒历史和川酒文化 1119

第二节 异彩纷呈的“六朵金花” 1124

第三节 酒与巴蜀民族风情 1133

第五章 巴蜀茶文化 1134

第一节 茶之源 1135

第二节 巴蜀茶叶史略 1137

第三节 巴蜀茶馆 1140

第四节 巴蜀茶与文学 1142

第五节 巴蜀茶与民俗 1146

第六节 巴蜀茶与宗教 1148

第七节 前景辉煌的巴蜀茶叶 1149

第六章 川菜文化 1150

第一节 川菜历史和川菜菜系的形成 1151

第二节 川菜特点与佐料 1155

第三节 川菜的烹调方法 1157

第四节 川味名菜与名小吃 1158

第一节 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致 1161

第十三编 巴蜀胜迹与旅游 1161

第一章 山青水秀、人文泱泱的大巴蜀 1161

第二节 钟灵毓秀的人文景观 1163

第二章 名满天下的世界级风景名胜 1175

第一节 仙山峨眉天下游 1175

第二节 大佛高比凌云山 1182

第三节 人间瑶池--九寨、黄龙 1184

第四节 三峡壮游雄、险、奇 1188

第三章 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及文物保护单位巡礼 1193

第一节 千秋石堰多丰采 1193

第二节 道山幽静话青城 1196

第三节 先主武侯同閟宫 1198

第四节 剑门蜀道多胜迹 1200

第五节 万里桥西一草堂 1204

第六节 前蜀弦歌唱永陵 1207

第七节 蜀国古都三星堆 1208

第八节 宝光璀璨桂湖碧 1208

第九节 盐都原是恐龙乡 1210

第十节 石刻瑰宝见大安 1211

第十一节 南龛胜迹兼古今 1215

第十二节 巴州峨眉缙云山 1216

第十四节 竹海绿美石林奇 1218

第十三节 “东方麦加”钓鱼城 1218

第十五节 巴蜀之颠贡嘎山 1221

第十六节 金山景物富天下 1222

第十七节 俏峰俊岭四姑娘 1224

第十八节 景物四奇四面山 1225

第十九节 长看西岭万叠青 1227

第二十节 熊猫之乡说卧龙 1228

第四章 省级重点风景名胜述略 1230

第一节 重庆市区 1230

第二节 成都市区 1234

第三节 其他县(市)区 1238

第五章 其他风景旅游点选介 1247

第十四编 四川旅游资源与旅游大省战略 1255

第一章 规划旅游战略目标 培育旅游支柱产业 1255

第二章 改善生态环境 迎接八方友人 1259

第一节 ’99生态环境旅游年 1259

第二节 “生态环境游”中的大动作 1263

第三章 弘扬巴蜀文化 建设旅游大省 1268

第一节 把“宝”押在旅游业上 1268

第二节 让天下都知道文化的四川 12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