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发展史略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苏省农林厅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34513014
- 页数:535 页
第一篇 综述 1
第一章 江苏农业的发展 3
第一节 古代农业 3
第二节 近代农业 7
第三节 当代农业 11
一、农业发展历程 11
二、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14
三、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技术改造 16
四、增加物质技术投入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25
五、发挥地域优势,建立商品粮、棉、油基地 26
六、农业技术队伍的培养与农业技术推广网的建立 28
一、土地资源 30
第二章 农业自然资源与灾害 30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 30
二、气候资源 31
三、水资源 34
四、生物资源 36
第二节 农业气象灾害 36
一、干旱 37
二、雨涝 37
三、热带风暴(台风) 38
四、霜冻 38
五、冰雹 39
六、连阴雨 39
第一节 发展历程 41
第三章 农业区划 41
第二节 农业一级区划 42
一、太湖农业区 42
二、镇宁扬丘陵农业区 44
三、沿江农业区 45
四、沿海农业区 46
五、里下河农业区 49
六、徐淮农业区 50
第四章 耕作制度 53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演变 53
第二节 当代耕作制度的形式 54
一、旱改水 55
第三节 耕作制度的改革 55
二、沤改旱 56
三、沿海棉区耕作制度的改革 57
四、发展双三熟制 57
五、发展水旱轮作的多熟制 58
第五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59
第一节 土地改革 59
一、土地改革前农村的土地关系 59
二、土地改革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59
三、土地改革的路线和政策 61
四、土地改革取得的成就 62
第二节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62
一、农业生产互助组 63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65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67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 69
一、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70
二、初步整顿人民公社 70
三、庐山会议后的新挫折 71
四、实行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集体所有制 72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合作经济 74
第四节 农村合作经济新阶段 75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75
二、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 76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改革农村流通体制 78
第二篇 种植业 79
一、稻作古史 81
二、古代江苏稻区的变化 81
第一节 古代江苏稻作 81
第六章 水稻 81
三、古代江苏水稻产量和种植制度 82
四、稻田水利建设和农具改革 83
五、水稻品种遗产 84
六、古代水稻栽培 8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江苏稻作 86
一、水稻分类及其分布 87
二、水稻面积和产量的变化 87
三、稻田种植制度 89
四、水稻品种 89
五、水稻传统栽培技术 91
一、水稻产量变化和地位 9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江苏稻作 92
二、江苏稻区的分布及其耕作制度的变化 99
三、水稻品种的更换 106
四、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 112
五、水稻科技试验示范记事 119
第七章 麦类作物 123
第一节 古代麦类作物栽培概况 123
第二节 民国时期麦类作物的生产概况 125
一、麦作面积与单产 125
二、良种利用与改良 127
三、品质与销售 129
四、栽培技术 12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麦作生产发展情况 13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夏粮发展的特点 131
二、江苏省夏粮和小麦在全国所占的位置 131
三、江苏省大麦在全国和本省夏粮中的位置 131
四、各阶段发展夏粮生产的政策和高产典型 133
第四节 麦作区划 135
一、淮北小麦区 136
二、沿海大麦区 136
三、里下河麦作区 137
四、沿江及高沙土麦作区 137
五、丘陵麦作区 137
六、太湖麦作区 138
一、沤改旱与麦作生产的发展 139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耕作制度的改革与麦作生产发展的关系 139
三、淮北地区春改夏、旱改水与夏粮生产的关系 140
四、麦田间、套作的发展 140
二、双季稻、三熟制对麦作生产的影响 140
第六节 麦类作物品种更新与品质状况 141
一、品种更新 141
二、小(大)麦品质情况 142
第七节 麦类作物栽培技术的新发展 144
一、穗粒结构的变化 144
二、施肥水平的变化 144
三、50年代到60年代以继承发扬传统农业为主的技术经验 145
四、70年代以来栽培技术的新进展 146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局性的自然灾害 149
一、江苏省麦田排水降湿技术——麦田一套沟的形成与发展 150
第九节 麦类作物重大科技成果 150
二、淮南地区千斤小麦栽培技术与高产生理分析 151
三、江苏省三麦湿害发生规律及其防御措施 151
四、江苏省三麦高产栽培开发研究及其应用 152
五、稻茬免(少)耕麦的开发与应用 152
六、江苏省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小(大)麦高产模式化栽培研究 152
第八章 棉花 154
第一节 古代植棉史 154
一、江苏棉业始于宋末元初 154
二、明代植棉业的发展 154
三、清代植棉业的兴旺 155
四、古代植棉技术 155
第二节 近代植棉事业 157
一、民国时期的棉产 158
二、开辟苏北盐垦棉区 159
三、陆地棉的引种和品种改良 162
四、栽培技术 164
五、棉花贸易概况 165
第三节 当代植棉事业 165
一、棉花生产的发展 166
二、棉花产区分布 181
三、棉花良种推广和繁育 184
四、棉花栽培技术 189
第四节 棉业机构的演变 196
一、古代油料作物生产情况 198
二、民国时期油料作物生产情况 198
第一节 油料作物生产概况 198
第九章 油料作物 19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油料作物生产情况 199
第二节 油菜 201
一、古代油菜栽培概况 201
二、民国时期油菜生产概况 20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油菜生产情况 202
第三节 花生 210
一、明、清时期花生生产概况 210
二、民国时期花生生产概况 21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生生产情况 213
一、古代芝麻生产概况 217
第四节 芝麻 217
二、民国时期芝麻生产概况 21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芝麻生产情况 219
第十章 旱粮作物 222
第一节 玉米 222
一、历史简述 222
二、生产概况 223
三、产区分布 226
四、品种演变 228
五、栽培技术 230
一、历史简述 231
二、生产概况 231
第二节 甘薯 231
三、产区分布 233
四、品种演变 236
五、栽培技术 236
第三节 大豆 238
一、历史简述 238
二、生产概况 238
三、产区分布 241
四、品种演变 242
五、栽培技术 242
第四节 高粱、谷子和其他秋杂粮 244
一、高粱 244
二、谷子 245
三、其他秋杂粮 246
第十一章 小经济作物 248
第一节 烟草 248
一、烟草种植史 248
二、烟叶和卷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48
三、烟草种植面积、产量、质量情况 249
四、发展烟草生产的政策 253
五、烟草生产布局 254
六、烟草栽培技术 254
七、烤烟房和烘烤技术的改进 256
八、烤烟分级标准 257
第二节 麻类作物 257
一、苎麻 258
二、黄、红麻 264
三、黄、红麻生产布局 266
四、黄、红麻的栽培技术的改进 267
五、大麻 268
第三节 糖料作物 270
一、概述 270
二、甜菜 273
三、甘蔗 277
四、甜菊 278
第十二章 蔬菜 280
第一节 蔬菜产销历史 280
一、个体种植,市场调节阶段 280
二、集体生产,统购包销阶段 280
三、管放结合的购销体制阶段 281
第二节 蔬菜自然区划与商品菜生产布局 284
一、徐淮二主作菜区 285
二、里下河水生菜区 286
三、沿海菜区 286
四、沿江三主作菜区 286
五、宁镇丘陵菜区 287
六、太湖多次作及水生菜区 287
第三节 名特优蔬菜 287
第四节 西瓜、甜瓜 293
第五节 蔬菜生产技术 294
二、蔬菜保护地栽培技术的发展 295
三、蔬菜育苗技术改革 295
一、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 295
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引进与推广 296
五、普及推广露地蔬菜优质高产技术 296
六、食用菌生产技术 297
第三篇 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措施 299
第十三章 土壤 301
第一节 江苏土壤的发育 301
一、低山丘陵及太湖平原区土壤的形成 301
二、里下河低平原区土壤的形成 301
三、黄泛大平原与滨海平原区土壤的形成 302
四、沿江平原区土壤的形成 302
第二节 土壤调查 302
一、古代对土壤的识别 30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壤调查 303
二、民国时期的土壤概查 303
一、丘岗区土壤资源 304
第三节 土壤资源 304
二、平原低地土壤资源 307
三、水田土壤资源 310
第四节 土壤改良 313
一、盐渍土改良 314
二、砂姜黑土的改良 315
三、白浆化土壤的改良 315
四、高沙土的改良 316
五、潜育化土壤的改良 31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肥料工作 31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肥料工作 319
第一节 肥料工作概况 319
第十四章 肥料 319
第二节 农家肥和各种有机肥 320
一、农家肥 320
二、绿肥 323
三、草塘泥 328
四、秸秆还田 329
五、沼气肥 330
六、菌肥与腐殖酸肥 331
第三节 化肥 332
一、氮肥 333
二、磷肥 334
三、钾肥 335
四、微量元素肥料 336
第四节 测土配方施肥 337
一、发展过程 337
二、推广方法 337
三、推广效益 338
第十五章 农作物种子 339
第一节 种子机构 339
一、机构沿革 339
二、方针任务 341
第二节 品种资源 343
一、种质资源 343
二、名贵品种 344
三、民国时期应用的品种 346
第三节 育种与推广 348
一、民国时期的育种 34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引种和育种 350
第四节 场(圃)建设与良种繁育 372
一、种子繁殖场(圃)的沿革 372
二、选种留种 376
三、良种繁育 378
第五节 种子经营推广 386
一、经营方法 386
二、财务管理 394
三、仓贮建设 396
二、种子分级 398
一、检验技术 398
第六节 种子检验与加工 398
三、南繁南鉴 400
四、检验机构 401
五、培训检验人员 401
六、种子加工 402
第十六章 植物保护 404
第一节 江苏省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 404
一、古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病虫灾害 404
二、古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病虫害防治 40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作物病虫害的分布与危害 40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植物保护事业的进展 421
一、江苏植物保护事业发展简史 421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 422
第三节 病虫害预测预报 429
一、测报体系的形成 429
二、扩大测报对象 430
三、测报任务与基本方法 430
四、测报技术的发展 431
第四节 植物检疫 432
一、对内植物检疫 432
二、对外植物检疫 434
第五节 农药与农药机械 435
一、农药的发展 435
二、农药的安全使用 436
四、农药的生产 437
三、农药的供应 437
五、喷药机械 441
六、飞机防治 442
第六节 植物保护责任制 443
一、建立植保责任制 443
二、植保服务组织 443
第十七章 农业技术推广 449
第一节 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450
一、组织的初建 450
二、组织的重建 452
三、体系的形成 455
一、队伍的结构 458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458
二、队伍的壮大 459
三、对农民技术员实行“两考两定” 460
四、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 461
五、政府对农业技术人员的政策措施 462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法 465
一、领导蹲点搞样板 465
二、文字宣传 467
三、举办农业展览会 468
四、开展竞赛活动 469
五、技术承包 470
六、贷种 470
一、高等农业院校 471
第四节 农业院(科)校的推广工作 471
二、中等农业学校 474
第十八章 农业教育 478
第一节 农业教育的悠久历史 478
一、发展农业教育的历史背景 478
二、农业院、科(系)的创建 478
三、中等农业学校的兴办 480
第二节 农业院校的调整整顿 481
一、人民政府接管了农业院校 481
二、两所独立性农学院的诞生 481
三、中等农校的调整过程 482
一、在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483
第三节 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 483
四、农业院校调整后的变化 483
二、颁发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 484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习环节 485
第四节 农业教育的两个起伏 486
一、农业教育工作上的三个失误 486
二、农业院校的第二次大调整 487
三、农业教育暂时趋于稳定 487
四、农业教育事业的惨重灾难 488
第五节 两种教育制度的尝试 489
一、农业中学的崛起 489
二、半农半读农业学校的兴衰 489
三、社来社去制度的试点 490
一、农业院校相继恢复 491
第六节 农业教育的再发展 491
二、科研工作获得成果 493
三、对外交往活跃 493
四、中等农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493
五、中等农校的技能训练受到重视 494
第七节 农业成人教育 494
一、合作化时期前后的农业成人教育 494
二、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基础建设 495
三、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逐步开展 496
四、举办农业成人学历教育 496
一、古代环境 505
二、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 505
第一节 环境问题 505
第十九章 农业环境保护 505
第二节 环境保护机构设置、方针、政策 508
一、机构设置 508
二、宣传教育 508
三、技术培训 509
第三节 江苏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509
一、农药污染状况的调查 509
二、氮素化肥污染的调查 511
三、大气中氟化物污染的调查 512
四、乡镇工业污染调查 513
第四节 生态农业建设 515
一、建立生态农业试点 515
五、农业环境质量调查 515
二、生态牧场建设——海安县种畜场 516
三、全省生态农业开展情况 516
第二十章 农村能源 51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18
第二节 沼气 518
一、江苏沼气的开端 51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沼气发展概况 519
三、沼气及其发酵残余物的利用 522
四、沼气科学研究 524
五、沼气服务体系和产业 525
一、灶的发展史 526
二、各类省柴灶的分类 526
第三节 省柴灶 526
三、省柴灶的发展过程 528
四、省柴灶的试点和推广 529
五、科技成果 530
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31
第四节 太阳能 531
一、江苏太阳能资源及分布 531
二、太阳能资源利用发展过程 531
三、太阳能利用的科研工作 532
第五节 风能 533
一、江苏风能资源 533
二、古代风能利用 53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的风能利用 534
四、1981年以来风能开发利用情况 535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版》刘万伦主编;王文秀,甘卫群,刘万伦编写人员 2019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 素描基础与设计》施猛责任编辑;(中国)魏伏一,徐红 2019
-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刘尚希著 2019
- 《点注十八史略校本》(元)曾先之编;(明)陈殷音释;(明)王逢点校;(日)石川鸿斋补订 2019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东方杂志 第94册 第22卷 第四至七号 1925年2月-1925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远去的老调》经典文库编委会编 2019
- 《东方杂志 第13册 第四年 第一至三期 1907年3月-1907年5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