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
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

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04317810
  • 页数:468 页
图书介绍:
《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目录

目 录导论 1

第五节城市的社会矛盾与政治活动 27 5

第一节古代城市的形成及城乡分离 15

上篇 古代城市与乡村政治社会第一章古代社会的城乡分离与城乡关系 15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界说(15)城堡崛起及城乡分离的发萌(19)都邑兴起及城乡分离的起步(22)城市形成及城乡分离格局的定型(25)城乡分离进程的特点与原因:中西比较 29

第二节古代社会的城乡关系 35

一体性:古代社会结构的特点(35)城市和乡村的一体性趋向(41)乡村:历史的出发点(45)城市:专制统治的堡垒 48

重农抑商:城乡格局的固定化(51)统治与被统治: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53

第二章古代乡村的政治社会状况及特点 56

第一节乡村的社会分层与政治关系 56

土地、权力、声望:社会分层的三维视野(56)两极多层的社会成员体系(59)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双重性和层级差(63)政治关系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 67

第二节乡村的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 71

分散的小农社会与自上而下的行政权(71)有机性的家族社会与寓于社会之中的自治权(75)行政与自治的二元合一:士绅统治(78)行政权与自治权的彼此消长 82

第三节乡村的社会秩序与政治控制 84

家一乡一国一体性秩序(84)四权合一的控制主体(86)塑造顺民:政治社会化控制(89)户籍制与连坐制:政权组织控制(93)限定人身自由:法律规范控制 96

第四节乡村的社会意识与政治文化 98

封闭型文化:家族意识与乡土观念(98)区域政治文化:人情、礼俗大于“王法”(101)对皇权崇拜和疏远的二元情感(104)逆来顺受与官逼民反的矛盾心态(107)均平与特权理念共存一体的双重人格 109

第五节乡村的社会矛盾与政治活动 112

以土地问题为核心的社会矛盾(112)流民:社会矛盾激化的先兆(114)秩序内的政治行为:自治与告官(116)对秩序的反叛:盗匪与起义(119)起义的兴起:自发性与组织性 121

起义的领袖与打击对象(125)土崩:农民反叛的结果和影响 130

第三章古代城市的政治社会状况及特点 133

第一节城市的社会分层与政治关系 133

权力、身份、职业:社会分层的三维视野(133)城乡交织、层位繁杂的社会成员体系(135)官本位与等级性的政治关系(141)政治关系的固定化和明晰性 144

第二节城市的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 146

城乡一体与城乡合治(146)高度和等级性集中:城市社会与统治权(149)延伸于社会生活基层的行政权(152)行政权力控制下的自治因素 153

第三节城市的社会秩序与政治控制 158

统治堡垒秩序:超稳定与强控制(158)网络状的政权组织控制(159)强大威慑性的军事控制(163)严酷周密的法律控制(164)政权干预的经济控制(166)专制主义的文化控制(168)军营色彩的社会生活控制 171

第四节城市的社会意识与政治文化 173

城市:权威象征与等级物化(173)至高至尊的都城宫殿文化(174)奉上与苛下的官僚精神(177)特权与寄生的权贵意识(180)参与与避世的士文化(182)钱权交易与政治冷漠主义的市民心态 184

第五节城市的社会矛盾与政治活动 187

矛盾的多重性与复杂性(187)瓦解:社会危机与统治动摇的信号(188)激烈残酷的党派角逐(190)极具威胁力的军人反叛(193)富有挑战性的学生运动(194)市民运动:来自城市底层的反抗 197

第四章城市与乡村政治对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99

第一节城乡政治格局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199

大一统社会得以延续巩固的支架(199)为创造高度的古代文明提供了空间基础(200)政治性城市使文明经常受到破坏并延缓社会发展(202)城市剥夺乡村造成乡村极端贫穷落后并导致社会周期性动乱 205

第二节城乡政治形态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209

专制统治得以稳定的保证(209)为创造发达的农业文明提供了条件(211)“城市空气使人窒息”并抑制和同化社会新因素(213)封闭的乡村政治阻碍和隔绝社会新因素的渗透 219

中篇 近代城市与乡村政治社会第五章近代社会的城乡分离与城乡关系 223

第一节近代社会的城乡分离 223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传统社会的崩溃(223)近代化与近代城市的崛起(224)自然经济的解体与近代乡村(227)近代城乡分离进程及特点 229

第二节近代社会的城乡关系 230

近代社会:过渡型和不稳态(230)城市和乡村:一体与分化的变动(232)城市:近代历史的先导(233)乡村:近代社会转变的基础(236)城乡关系格局:旧框架与新变化 237

第六章近代城市的政治社会状况及特点 240

第一节城市的社会分层与政治关系 240

资本、权力、职业:社会分层的三维视野(240)阶级突出、层次繁多的社会成员体系(242)政治关系的变化与实质(246)阶级地位的明朗化和复杂性 248

第二节城市的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 250

城乡分治与合治(250)中外分治与合治(252)民主形式与专制实体的强权统治(254)基层自治:受控、失控与同化 256

第三节城市的社会秩序与政治控制 258

急剧变动与高度混乱的城市社会(258)暴力机器的高压强制(260)政权组织的人身监控(261)专制独裁的法律控制(262)党团政治组织控制(263)思想和舆论控制(264)权力经济的强制和约束 266

第四节城市的社会意识与政治文化 267

政治认同危机:拼盘文化(267)政治文化的表层变迁与深层传统(269)合法性危机:活跃的意识形态文化(271)政治文化的群体透视与分析 272

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与尖锐性(275)阶级斗争的异常活跃和政治性特别突出(276)参与和反对:政治活动的形式与性质(278)组织性政治活动:政治组织的崛起与角色作用(279)社会群体政治行为的比较分析 280

第七章近代乡村的政治社会状况及特点 282

第一节乡村的社会分层与政治关系 282

土地、权势、资本:社会分层的三维视野(282)多极多层、急剧分化的社会成员体系(283)统治与被统治:变化及特点(286)革命根据地对传统社会框架的突破 287

第二节乡村的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 289

传统社会结构的崩溃与近代走向(289)保甲制的松驰与重建:自治形式下统治权的强化(291)民主自治外观与地方土劣势力的扩张(293)工农民主政权下的农民权力 295

第三节乡村的社会秩序与政治控制 297

失控与动乱的乡村社会(297)权威和秩序的重建与一元控制主体(299)军事强力控制:围剿与扫荡(300)“管教养卫”融为一体的政权组织控制 302

第四节乡村的社会意识与政治文化 304

前所未有的文化震荡:封闭状态的突破(304)民主革命对封建文化的冲击和荡涤(305)新型民主文化的启蒙与生长(308)传统封建文化的复兴与失败 309

第五节乡村的社会矛盾与政治活动 311

乡村的衰败与矛盾的尖锐化(311)被遗弃的乡村与农民反抗的兴起(312)农民起义与农民革命之比较(315)乡村改良运动的试验与瓦解 319

第一节城乡政治格局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323

第八章城市与乡村政治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323

城乡差别扩大与社会的分裂动荡混乱(323)社会变革中的都市突破与绿色崛起(324)城乡对立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走向(327)城市统治乡村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之路 330

第二节城乡政治形态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332

城市革命性因素的生长及城市的领导角色(332)城市革命性因素的抑制与社会变革重心移至乡村(335)乡村政治封闭性的打破及新活力的注入(338)乡村政治变革为社会变革提供坚实基础 339

下篇 当代城市与乡村政治社会第九章 当代社会的城乡分离与城乡关系 343

第一节 当代社会的城乡变化及城乡差别 343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现代化建设(343)新型的现代城市体系的形成(345)乡村的历史性变革及新型乡村(347)当代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及特点 349

第二节当代社会的城乡关系 351

整体性与变迁中的当代社会(351)城市与乡村:由分离趋于一体(352)城市与乡村在当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方位 354

新型的变化中的城乡关系 357

第十章当代城市的政治社会状况及特点 360

第一节城市的社会分层与政治关系 360

以职业分工为主的社会分层尺度(360)对立阶级的消灭与多群层的社会成员体系(362)政治关系的新格局及阶段性特点(364)新时期变动着的政治关系 367

第二节城市的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 369

城乡分离与分治(369)城乡一体与合治(370)民主集中领导体制及变化(372)基层民主自治权的发展及问题 375

第三节城市的社会秩序与政治控制 377

由动乱走向安定及建立新秩序(377)一致性的双重控制主体(379)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380)广泛而强有力的政权组织控制(382)加强和完善法律规范控制 384

第四节城市的社会意识与政治文化 385

主导性与多样化的社会意识(385)政治文化的历史性变迁及特点(387)现代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强化(388)多途径地形成公民政治文化 390

第五节城市的社会矛盾与政治活动 392

社会矛盾变化及城市问题(392)政治参与的三个层面及活动形式(393)参与渠道的拓展与现阶段重点(395)政治行为的社会群层比较 397

第十一章 当代乡村的政治社会状况及特点 400

第一节 乡村的社会分层与政治关系 400

以土地关系变化为轴心:社会分层的新视野(400)一极多层的社会成员体系及特点(402)政治关系的重大变化与进程(405)干群关系突出与新的社会分化对政治关系的影响 408

第二节乡村的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 409

乡村社会的组织性、开放性及复杂化(409)领导体制的阶段性变化及特点(412)社会转变时期领导权的有效运用 415

基层民主自治的形成及困境 417

第三节乡村的社会秩序与政治控制 420

新秩序的建立与社会稳定的保持(420)政治控制形式的阶段性特点(422)社会转变中的有效控制:国家、社区及家庭作用(424)控制主体行为的合理规范与整合 426

第四节乡村的社会意识与政治文化 429

区域性封闭文化的变迁(429)臣民到公民的角色转换及公民意识的萌生(431)转变时期民主文化建设面临的双重挑战(434)民主文化的形成:外部输入与内部生长 436

第五节乡村的社会矛盾与政治活动 438

矛盾的转变及干群矛盾的凸现(438)政治活动变化及阶段性特点(441)民主参与的扩大及政治行为的引导(443)现阶段政治参与的起点和重心 446

第十二章城市与乡村政治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448

第一节城乡政治格局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448

城乡协调共进与国家的稳定发展(448)本质平等与事实不平等问题及原因(450)对事实不平等问题的处理及社会影响(453)城乡一体化趋势:城乡政治格局变化及历史走向 457

第二节城乡政治形态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458

城乡政治发展与当代社会的历史性变革(458)现代化建设对城乡政治发展的呼唤(460)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城市引导与乡村推进(462)城乡差异与社会民主化进程及特点 465

后记 4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