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方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301028938
  • 页数:812 页
图书介绍:袁方,1918年2月生,湖南汉寿县人。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民政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劳工组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主席团主席等。主编的著作有《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我国生育率下降趋势和问题》、《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等,发表的主要论文有《中国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农村非农部门的就业和问题》、《中国当前劳动就业问题》等。本书对社会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全书围绕社会研究的原理、逻辑策略和科学程序,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及技术三个层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与评估的各种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吸收了当代国外的最新发展成果,引用了大量国内外研究的成功案例。本书为高等学校统编教材,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可作为文科有关专业和从事社会学教学科研人员、实际社会调查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目录

前言 1

第一篇 社会研究原理与过程 2

第一章 绪论--科学与社会研究 2

第一节 科学 3

一、什么是科学 3

二、科学的功能 5

三、科学的发展 6

第二节 求知方式 8

一、传统的求知方式 8

二、科学方法 10

一、社会科学知识的性质 14

第三节 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特点 14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 16

三、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17

第四节 社会研究及其方法 20

一、社会研究与社会调查 20

二、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 22

三、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24

第二章 社会研究发展史 29

第一节 社会研究方法论的演进 30

一、实证精神的引入 30

二、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观点 33

三、科学方法论的发展 35

第二节 社会研究手段的发展 39

一、统计学方法 40

二、心理学方法 41

三、人类学方法 44

第三节 社会调查研究简史 46

一、近代社会调查研究 46

二、现代社会调查研究 51

三、中国社会调查发展简史 54

第三章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58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层次与角度 58

一、研究层次--宏观与微观 59

二、社会整体与个体 62

三、研究范式 64

一、社会规律性 66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科学性 66

二、解释与理解 68

三、价值与客观性 70

第三节 社会理论的构造 72

一、概念和变量 73

二、命题与假设 77

三、理论的形式 81

第四节 解释的类型 83

一、个性解释与共性解释 84

二、因果解释 85

三、功能解释 88

一、“科学环” 92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逻辑 92

第四章 社会研究的过程 92

二、归纳与演泽 94

三、假设检验逻辑 95

第二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 97

一、从观察到经验概括 98

二、从经验概括到理论 100

第三节 理论检验的过程 106

一、推演假设 106

二、假设的检验 112

第四节 研究步骤与研究准备 116

一、确定研究课题 117

二、选择研究类型 119

三、探索性研究的内容 121

四、提出研究假设 123

第五章 社会研究的设计 128

第一节 研究类型 128

一、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128

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132

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35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37

一、统计调查 138

二、实地研究 140

三、实验 142

四、文献研究 143

一、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 145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讨论 145

二、资料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148

第四节 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150

一、分析单位 151

二、研究内容 153

三、层次谬误与简化论 156

第五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 157

一、研究方案的内容 157

二、研究方案示例 159

第六章 测量 165

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 165

二、定序尺度或等级尺度 169

一、定类尺度或名义尺度 169

第二节 测量尺度 169

三、定距尺度或等距尺度 171

四、定比尺度或比例尺度 172

第三节 概念的具体化与操作化 173

一、概念的具体化过程 174

二、操作定义 176

三、测量指标 178

四、建立综合指标 179

第四节 测量理论的问题 183

一、量度化方法 183

二、观测值的分解 185

一、信度的定义 187

第五节 信度 187

二、信度系数的计算 188

三、信度的检查 189

四、影响信度的因素 191

第六节 效度 192

一、效度的定义 192

三、效度的基本原理 193

三、效度的检查 193

四、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97

第七章 抽样 199

第一节 抽样与抽样调查 199

一、抽样的概念和术语 203

第二节 抽样术语与抽样程序 203

二、抽样的基本程序 205

第三节 概率抽样 209

一、简单随机抽样 209

二、分层抽样 211

三、系统抽样 214

四、整群抽样 216

五、多阶段抽样 218

第四节 非概率抽样 220

一、偶遇抽样 221

二、主观抽样 221

三、定额抽样 222

五、空间抽样 223

四、滚雪球抽样 223

第五节 样本容量的确定 224

第二篇 资料收集 231

第八章 问卷法 231

第一节 问卷的类型和结构 231

一、问卷的主要类型 231

二、问卷的基本结构 232

第二节 问卷设计基本原则 236

一、把为被调查者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236

二、对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 238

三、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卷的设计工作 241

一、探索性工作 245

第三节 问卷设计主要步骤 245

二、设计问卷初稿 246

三、试用和修改 247

第四节 问卷设计具体方法 249

一、问题的形式 249

二、答案的设计要求 251

三、问题的语言和提问方式 253

四、问题的数目和顺序 255

五、相倚问题 257

第五节 问卷设计的常见错误 258

第六节 问卷法的特点及其运用 264

第九章 访问法 268

第一节 结构式访问 268

第二节 无结构式访问 271

一、重点访问 272

二、深度访问 274

三、客观陈述法 275

四、座谈会 276

五、无结构式访问与个案研究 277

第三节 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279

一、访问的准备 280

二、进入访问 281

三、访问的控制 283

四、结束访问 286

五、访问记录 287

一、访问员的选择 288

第四节 访问员的挑选与训练 288

二、访问员的训练 290

第五节 访问法的特点 292

第十章 量表与测验法 294

第一节 量表概述 294

一、量表的概念 294

二、量表的类型 297

第二节 量表的设计 298

一、总加量表 298

二、累积量表 303

三、语义差异量表 309

第三节 测验 313

一、测验的概念和类型 313

二、测验的程序 317

三、测验的功能与应用 319

第四节 社会计量法 320

一、社会计量法的一般概念 320

二、社会计量法的程序与方法 322

第五节 民意测验 327

一、民意测验的程序和方法 329

二、民意测验的优缺点 331

第十一章 观察法 334

一、分类原则 334

二、实验室观察 337

三、局外观察 338

四、结构式观察 339

第二节 参与观察 342

一、参与观察与人类学 342

二、参与观察的类型和实例 343

第一节 观察的类型 344

三、参与观察的主要问题 348

第三节 间接观察 350

一、物质痕迹观察 351

二、行为标志观察 352

第四节 观察的效度与信度 353

一、观察的步骤 353

二、观察的效度 354

三、观察的信度 356

第五节 观察法的作用与特点 358

第十二章 实验法 362

第一节 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 363

一、实验法的基本原理 363

二、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 365

三、实验的基本程序 366

四、三项基本工作内容 367

第二节 简单实验设计 369

一、简单实验设计的几种模式 370

二、交互作用效应 372

第三节 多组实验设计 373

一、所罗门四组设计 373

二、多因素设计 374

三、重复测量设计 376

四、拉丁方格设计 378

第四节 准实验法 380

一、相关设计 380

二、时间序列设计 382

三、非等组前后测设计 383

四、现场实验设计 384

第五节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386

一、信度 386

二、效度 387

第六节 实验法的优点和缺点 389

第十三章 文献法 392

第一节 文献的类别及来源 392

一、第二手分析的含义 397

第二节 第二手分析 397

二、第二手分析的步骤 398

三、第二手分析的优缺点 400

第三节 内容分析 401

一、内容分析的几个例子 402

二、内容分析的程序 405

三、内容分析的类型 408

四、内容分析的优缺点 413

第四节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414

一、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例子 415

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主要步骤 416

三、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效度和信度 417

一、文献法的优点 418

第五节 文献法的特点 418

二、文献法的缺点 419

第三篇 资料分析 423

第十四章 资料整理 423

第一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423

一、资料的审查 423

二、资料的分类 426

三、资料的汇总和编辑 429

第二节 定量资料的整理 430

一、资料的审查 431

二、资料的分类和编码 433

三、资料的登录 440

四、资料的汇总 442

第三节 计算机处理资料的一般过程 443

一、输入前的准备 443

二、输入数据 444

三、数据的处理 446

第十五章 资料的统计分析 447

第一节 统计分析的作用和原则 447

一、统计分析的作用 447

二、统计分析的步骤和原则 449

第二节 单变量统计描述 454

一、变量的分布 454

二、统计表与统计图 455

三、集中趋势分析 459

四、离中趋势分析 462

第三节 双变量统计分析 465

一、列联表 466

二、消减误差比例 469

三、相关分析 470

四、一元方差分析 478

五、一元回归分析 480

第四节 单变量与双变量的统计推论 483

一、统计推论的一般概念 483

二、参数估计 484

三、假设检验 487

第十六章 变量分析的逻辑和策略 501

二、统计相关的不同类型 502

第一节 变量关系的类别 502

一、变量间的关系 502

第二节 详析模式 504

一、两变量的交互分类 504

二、引入检验因素 505

三、详析模式的主要作用 507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 508

一、虚假关系的检验 508

二、变量关系的具体化 509

三、追寻关系产生的原因 511

四、寻找因果次序 512

五、防止将真关系误判为假 513

六、恢复变量间关系的真貌 515

第四节 条件关系的分析 516

一、帮助解释 516

二、对关系进行说明、澄清及描述 521

第五节 联合作用的检查 526

一、独立作用 526

二、相对作用 529

三、累积作用 530

四、类型作用 531

第六节 调查分析的策略 533

一、详析的程序 533

二、假设检验与概念追踪 535

三、偶然重大发现的利用 539

四、证据的分析 540

五、事后解释 543

第十七章 多元分析概论 546

第一节 多元分析的一般概念 546

一、详析模式与多元分析 546

二、多元分析的类型和应用 550

第二节 相依性分析 552

一、多元相关分析 552

二、多元方差分析 557

三、多元因果分析 558

四、判别分析 566

第三节 互相依性分析 568

一、聚类分析 568

三、最小空间分析 570

二、因素分析 570

第十八章 路径分析 572

第一节 路径分析的一般概念 572

一、路径图与路径方程 573

二、路径系数 573

三、路径分析的基本假设 575

第二节 路径分析的意义 576

一、路径分析与回归分析 576

二、路径系数与相关系数 578

三、因果作用力的分析 580

第三节 路径分析的步骤 582

一、选择变量与建构因果模型 582

二、检验假设条件 583

三、建立路径结构的方程式 584

四、计算有关参数 585

第四节 路径分析举例 585

第十九章 因素分析 590

第一节 因素分析的基本原理 591

第二节 因素分析的主要步骤 597

一、决定共性方差和抽取公共因子 597

二、因子轴的旋转和因子解释 602

三、因子得分和因素分析模式的比较 608

第三节 因素分析法的应用 611

第一节 社会网络及其分析 621

一、社会网络的定义 621

第二十章 社会网络分析 621

二、社会网络分析的作用 623

三、分析的类型 624

第二节 社会网络资料的收集 626

一、总体与抽样 626

二、收集资料的方式与关系的测量 627

第三节 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 629

一、图示法 630

二、矩阵法 632

三、位置的确定 640

四、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 642

第四节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 642

二、亲属关系研究 643

一、小整群体内部结构与人际关系研究 643

三、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研究 646

第二十一章 数理分析简介 650

第一节 数理分析的一般概念 650

第二节 马尔可夫链和社会流动 653

一、马尔可夫链 653

二、社会流动 657

三、马尔可夫链的可能性 664

第三节 社会行动和对策论 665

一、对策论的基本概念 666

二、二人零和对策 668

三、二人非零和对策 672

第一节 研究报告概述 676

第二十二章 撰写研究报告 676

第二节 导言 678

第三节 方法 682

第四节 结果 688

第五节 讨论 692

第六节 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及附录 694

第七节 研究报告写作的几点建议 696

第二十三章 社会学研究的评估 698

第一节 评估的基本逻辑 700

一、社会学研究的理想模型 700

二、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性质 703

三、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构成要素 704

一、评估的基本分析框架 705

第二节 评估的基本分析框架和方法论依据 705

二、评估的方法论依据 713

第三节 评估的方法和技术 715

一、对理论检验研究报告的评估 715

二、对理论建构研究报告的评估 717

三、评估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 719

第四节 评估方法和技术的社会应用 720

二、社会政策对于社会发展目标的有效性评价 722

附录 725

附录一 研究案例 725

案例一 《自杀论》与实证方法 725

一、社会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检验 733

案例二 探索复杂的社会结构:江村调查 738

案例三 我这样研究街角社会 748

案例四 中国犯罪问题研究 761

案例五 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蒙汉通婚研究 774

附录二 统计用表 795

附表1 标准正态分布表 795

附表2 t分布表 796

附表3 X2分布表 797

附表4 r值化为Z 值表 798

附表5 F分布表 801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806

后记 8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