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辅礽主编
- 出 版 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1
- ISBN:9620419685
- 页数:681 页
第一章 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3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洋跃进” 3
第一编 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1976年~1984年) 3
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 4
二 “洋跃进”的出现 6
第二节 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 11
一 解放思想,研究和解决新问题 11
二 反对“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3
三 理论的创新和争论 16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20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20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和深远意义 22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转变 23
一 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再调整 24
二 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25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历史背景 28
一 计划经济的薄弱环节 28
第二章 改革从农村取得突破 28
二 艰难的政策转换 33
第二节 农村政策的全面调整 39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发展的反思 39
二 实施富民政策 41
第三节 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 47
一 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在贫困地区出现 48
二 安徽凰阳从包产到包干 49
三 政策在争论中突破 53
第四节 人民公社的终结 58
一 人民公社的失败 59
二 人民公社悄然退场 60
第三章 企业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62
第一节 工业生产秩序的恢复与企业改革思路的形成 62
一 计划管理体制的整顿与工业生产的恢复 62
二 企业改革思路的形成 64
第二节 放权让利的企业改革 66
一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 66
二 经济责任制的推行 70
第三节 企业横向联合的初步尝试 73
一 企业联合的类型 73
二 企业联合的特点与问题 76
第四章 对外开放的尝试 79
第一节 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 79
第二节 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城市 82
一 创办经济特区 82
二 特区的特殊政策与特殊功能 85
三 特区究竟姓什么 91
四 开放沿海城市 95
第三节 外贸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98
一 外贸计划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98
二 关税与海关管理制度改革 100
三 汇率政策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02
第四节 扩大对外经济合作 106
一 积极利用外资 106
二 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对外承包工程 109
第五章 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111
一 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况 112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波动 112
二 调整、改革中的经济波动 115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进步 124
一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124
二 产业的超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128
三 工业发展的轻型化 133
四 基础产业的发展 138
一 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 142
第三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42
二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149
第二编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1984年~1992年) 157
第六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157
第一节 发展和改革重心的转移 158
一 以发展为重心转向以改革为重心 158
二 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 159
第二节 改革的全面推进 162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163
二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164
第三节 理论的突破 168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建立 169
二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 172
第四节 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 176
一 经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明确 176
二 经济发展战略措施 177
第七章 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与深化 181
第一节 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调整 181
一 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利改税 181
二 完善利改税的配套改革 186
第二节 两权分离的企业改革 190
一 厂长负责制的推广 190
二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193
三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颁布 202
一 企业横向联合的进一步发展 205
第三节 企业兼并与破产的起步 205
二 企业破产的起步 209
第八章 乡村经济的发展 214
第一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15
一 夹缝中成长的乡镇企业 215
二 乡村工业化全面启动 217
三 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 221
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镇化 224
一 实施小城镇战略 225
二 民工潮的产生 227
第三节 农业经济的徘徊 229
一 农业是否出现徘徊的争论 230
二 农业持续增长面临新问题 231
第四节 深化农村改革 235
一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236
二 稳定和完善家庭经营体制 240
三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42
第一节 从沿海开放到内陆开放 244
一 建立沿海开放区 244
第九章 进一步对外开放 244
二 海南岛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246
三 开发浦东 249
四 内陆开放 250
第二节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256
一 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256
二 外贸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 258
三 建立新的外贸调控体系框架 259
一 争取“复关”的努力 262
第三节 从开放到外向 262
二 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 267
三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271
四 发展国际旅游业 272
五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 273
第十章 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形成 276
第一节 宏观调控理论与认识的发展 276
一 宏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276
二 逐步建立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提出 279
第二节 财税体制改革 281
一 财政体制改革 281
二 税制改革 284
第三节 金融体制改革 286
一 金融机构的分设 286
二 金融管理手段的改革 289
第四节 计划投资体制改革 291
一 计划体制改革 291
二 政府投资体制改革 296
第五节 价格体制改革 299
一 传统价格体制的问题 299
二 价格体制改革 300
第十一章 经济快速增长与治理整顿 305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波动 305
一 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状况 305
二 投资需求双膨胀与加强宏观经济的调节与控制 310
三 治理整顿的提出与实施 315
四 市场疲软与清理三角债 323
一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329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进步 329
二 农业在徘徊中增长及结构变动 332
三 工业结构由轻型化向重型化的转变 335
第三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342
一 城乡居民收入在波动中增长 342
二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持续提高 350
第三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1999年) 357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357
第一节 邓小平南方谈话 357
一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 358
二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359
三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意义 362
第二节 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363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363
二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368
一 中共十五大召开的背景 37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373
二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75
三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76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379
第十三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82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 382
一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颁布 382
二 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85
三 国有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抓大放小 390
第二节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环境与体制背景 394
一 买方市场的形成与竞争的激化 394
二 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的历史因素 395
三 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与资产流失 399
四 企业破产的困难 400
第三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探索 401
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401
二 国有小企业放开的实践 414
第一节 从政策默许到政策鼓励 424
一 非公有制经济兴起的背景 424
第十四章 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424
二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428
三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430
第二节 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问题与发展趋势 431
一 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431
二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436
三 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趋势 439
第三节 外商投资企业的迅猛发展 441
一 外商投资企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441
二 外商投资企业的特点与产业分布 444
三 外商投资企业的作用及问题 447
第十五章 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 453
第一节 中国市场体系形成的基本过程 453
一 传统体制内部的市场发育 454
二 双轨体制时期的市场发育 455
三 市场体系发展 458
一 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459
第二节 商品市场的发展 459
二 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情况及特点 463
三 期货市场的发育 464
四 商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466
五 商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467
第三节 金融资本市场的发育 469
一 货币市场的发育情况 469
二 资本市场的发育 473
三 产权交易市场的特点 482
一 房地产市场的起步 484
第四节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484
二 房地产市场进入初步发展 485
三 房地产市场进入平稳发展 487
四 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0
第五节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再就业 491
一 劳动力市场发育回顾 491
二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及再就业工程 492
三 劳动力市场的秩序进一步规范和健全 497
四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8
一 技术市场发育回顾 499
第六节 技术市场的发展 499
二 技术市场的发展 500
第十六章 现代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 504
第一节 宏观调控体系框架的初步确立 504
一 宏观调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504
二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507
第二节 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511
一 实行分税制改革 511
二 推进工商税制改革 513
三 预算管理的改革 516
第三节 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519
一 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519
二 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和完善 522
三 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525
第四节 计划投资体制的改革 528
一 计划体制改革 528
二 建立国家订货制度 529
三 投资体制的深化改革 530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改革 532
第十七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32
第一节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确立 532
二 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确立 537
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新突破 543
一 养老保险的改革与完善 543
二 失业保险的改革与发展 548
三 医疗保险的改革与发展 553
四 工伤保险的改革与完善 559
五 生育保险的改革与完善 560
一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561
第三节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561
二 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64
三 农村居民救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567
第四节 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优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570
一 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570
二 社会优抚制度的完善 573
第十八章 区域经济的发展 575
一 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战略 576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576
二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 578
第二节 区域经济结构变化 581
一 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581
二 基本建设的投资 585
三 对外开放的发展 587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 590
一 经济总体实力差距的扩大 590
二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的扩大 592
三 地区消费水平差距的扩大 594
第四节 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597
一 贫困地区的划分标准及分布 597
二 扶贫战略的转变 599
三 扶贫政策与措施 602
第十九章 经济发展新阶段与实施“软差陆” 604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波动 604
一 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状况 604
二 实施“软着陆” 609
三 买方市场的出现及实施扩大内需政策 618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进步 622
一 产业政策的完善 622
二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625
三 农业生产重新回升,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627
四 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630
五 第三产业的发展 638
第三节 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需求不足的产生 643
一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643
二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与需求不足的产生 649
第二十章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655
第一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656
一 教育的发展与教育体制的改革 656
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技体制的改革 662
第二节 实施可续发展战略 677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677
二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678
后记 681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革命根据地军事经济史》龚泽琪主编 1994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经济侵略与中国》高尔松,高尔柏 1925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研究》刘正刚,李晓,田军著 2018
- 《环境启动经济》张继亮 2019
- 《微观经济学》(美)罗伯特·S. 平狄克,(美)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