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电影文化透视  兼论“五代导演”的艺术观念和创作
中国电影文化透视  兼论“五代导演”的艺术观念和创作

中国电影文化透视 兼论“五代导演”的艺术观念和创作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成珊著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05101647
  • 页数:51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电影文化透视 兼论“五代导演”的艺术观念和创作》目录

序 张骏祥 1

前言 1

一、“五代导演”的界说 1

第一编 诞生和萌发 1

第一章 论第二代导演和第一代导演的分水岭 2

一、“戏人电影”的诞生——二十年代“文明戏”的变种 2

二、时代文化的接力捧 6

二、“戏人电影”的骤变——从形式转向内涵 11

三、文化透视的价值 13

三、“文人电影”的萌芽——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转机 20

一、审美理想:和时代同步 30

第二章 论“文人电影”的发展——四十年代中国的进步电影运动 30

二、性格群体:社会风俗图 34

三、多维空间:拓展知识分子形象 37

四、参照系:中国式“家庭戏”的框架 46

五、比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55

第三章 论中国早期电影的美学特征和文化背景 59

一、超稳定的审美习惯——节奏慢 60

二、不似之似,讲究传神——写意性 64

三、“阴阳哲学”的遗传模式——重对比 71

四、以事为主,事中见人——传奇性 77

五、追求“全”,重外部——多中景 80

六、传统的长横轴画——长镜头 82

第二编 发展和扭曲 89

一、中国第三代导演的崛起——“文人电影”的成熟 90

第四章 论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走向 90

二、两个高峰,两套模式——十七年电影的经验和教训 97

三、文化透视:“大一统” 105

第五章 “十年浩劫”和“二十七年”的历史经验 116

一、“大浩劫”和“自我”的丧失 116

二、思考:但愿后人不要忘记 122

三、比西方电影慢了三拍——法国“新浪潮”在二十年里没有波及到中国 133

第六章 论中国惊险片创作的不足和活力 139

一、文化比较:中西方惊险片的反差 140

二、文化判断:“险”的机制 149

三、文化特征:崇尚共性与张扬个性 154

一、座标:苏联军事片发展的道路 162

第七章 论中国军事片创作的全方位跃动 162

二、寻找新的文化视角——中国军事片的择取 167

三、巨片意识——全景式军事片的审美价值 178

四、沉思与超越 181

第八章 论中国喜剧片创作的选择和奋起 188

一、困惑和问题——纵向文化审视 188

二、喜剧观念的更新——横向文化比较 191

三、“笑”从何来——喜剧性的文化意蕴 197

四、喜剧性格、喜剧冲突和现代观念 201

五、瞄准喜剧片的未来 207

第九章 论中国改编片创作的观念嬗变 211

一、文化潮流:从分体走向综合 211

二、选择目光:突破传统的理论框架 214

三、审美评判:单向性和双向性 225

四、文化载体:直感的艺术和读解的艺术 236

第三编 突破和局限 245

第十章 文化反思——新时期电影创作主体的觉醒 246

一、仰视和俯视——论青年题材影片的创作 246

二、躁动和焦灼——论工业题材影片的创作 260

三、政治、伦理、文化——论农业题材影片的创作 273

四、外力和内力——论知识分子题材影片的创作 285

五、性意识的苏醒——论银幕上性文化观念的突破 293

第十一章 文化反思——新时期电影观念的更新 303

一、叙事结构的裂变——形式美学的崛起 304

二、纪实性和分析性“互补——实体美学的崛起 307

三、意念性和纪实性融合——意象美学的崛起 313

第十二章 论纪录性历史故事片的美学特征 320

二、编年史的框架 321

二、纪实:主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24

三、“形似”且“神似” 327

四、再现“当时性” 329

五、渗透:纪录性和故事性 331

第十三章 论人物传记片的新收获 335

一、还历史真面貌 336

二、追求艺术真实 340

三、多种样式各放异彩 344

第十四章 艺术主体创造工程——透视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功力 349

一、创作主体的创造能力 349

二、作品主体的“内在张力” 354

三、接受主体的想象力 357

一、散事、散人、散节 362

第十五章 论散文式电影的美学特征 362

二、文化透视:散文式和戏剧式 367

三、问题与不足 374

第十六章 论“谢晋模式” 378

一、选择和开拓 379

二、征服和超越 387

三、“通”和“变” 400

第十七章 论吴贻弓和吴天明的价值取向 409

一、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价值观念 409

二、诗电影、散文电影、娱乐电影和吴贻弓 426

三、道德评判、历史评判、西部电影和吴天明 437

第十八章 创新的魅力——透视第五代导演的艺术功力 449

一、崭新的价值体系 450

二、轻情节,重情绪 454

三、轻外部,重内在 456

四、轻灌输,重启发 457

五、轻叙事,重造型 460

第十九章 论一代“影人电影” 464

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视角 464

二、“影人电影”的文化价值 474

三、“探索片”的再“探索” 487

第二址章 论当代意识和民族传统 492

一、民族化和现代化 492

二、在创造中继承和超越 501

三、中国电影的未来——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念 506

后记 51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