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古代史  下
中国古代史  下

中国古代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英民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
  • 页数:522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史 下》目录
标签:古代史

第十章隋内容提要 1

下册目录 1

第一节隋朝的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2

一、隋朝的建立 2

二、统一全国 2

灭陈 3

隋统一中国的原因和意义 3

大陆与流求(台湾)联系的加强 5

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

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5

简化地方行政机构 5

改革府兵制 6

制订开皇律 6

中央任免州县属吏 6

创立科举制度 6

继续实行均田制 7

改革赋役制度 7

“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8

营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 8

第二节隋朝经济文化的发展 9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 9

农业的发展 9

手工业的进步 10

二、科学文化的发展 11

发达的商业 11

天文历算 12

赵州桥 12

《诸病源候论》 12

《切韵》 12

绘画和音乐 12

雕板印刷 12

第三节隋末农民大起义 13

一、社会矛盾的激化 13

文帝后期的土地兼并 13

徭役加重 14

刑法苛酷 14

巡游无度 15

炀帝大兴土木 15

三攻高丽 16

二、农民大起义 17

大起义首先在山东爆发的原因 17

王薄首举义旗 17

杨玄感起兵,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18

三支主力起义军的形成 19

江都兵变 21

结局和历史意义 22

隋王朝世系表 23

参考书目 24

复习思考题 25

第十一章唐五代内容提要 26

第一节唐朝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27

一、唐朝的建立及其统 27

太原起兵 27

进军长安 28

建立唐朝 29

统一全国 29

二、唐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几项措施 30

健全三省六部制 30

地方统治机构的加强 32

府兵制的整顿 33

科举制的发展 34

《唐律》的修定 37

三、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38

玄武门之变 38

贞观之治 39

四、武周政权始末 44

武周政权的建立 44

武周政冶 45

武周政权的结束 49

五、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改革 50

李隆基登基 50

压抑佛教 51

抑制食实封贵族 51

裁汰冗官整顿吏冶 51

检田括户 52

改革税制 52

重视农业生产 53

开元盛世的出现 53

第二节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54

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54

均田制 54

租庸调制 56

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57

在契约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 57

二、生产关系的若干变化 57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58

新式农具 58

兴修水利 59

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 59

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60

四、手工业 61

官府手工业 61

私营手工业 62

制瓷业的发达 62

纺识业的发展 63

冶铸业的进步 63

商品经济的发展 64

五、商业 64

交通的便利 64

邸店、柜坊和飞钱 65

长安、洛阳等城市的繁荣 65

“草市”或“虚市” 66

对外贸易 66

第三节唐代的民族关系 66

一、突厥和西域各族 67

突厥汗国的建立与分裂 67

唐与东突厥的关系 68

唐与后突厥的关系 69

唐与西突厥的关系 69

西域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70

安西四镇和北庭都护府的建立 70

二、回纥 71

回纥汗国的建立 71

回纥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72

回纥汗国的灭亡 72

三、吐蕃 72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 72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人藏 73

唐蕃会盟碑 74

四、南诏 74

南诏的建国 74

南诏与唐的和战关系 75

五、靺鞨 76

黑水靺鞨 76

渤海国的建立及其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76

南诏的衰亡 76

第四节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77

一、唐在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77

二、唐与新罗 79

三、唐与日本 80

四、唐与天竺 83

五、唐与波斯 84

二、均田制的彻底破坏与地主田庄的发展 84

六、唐与大食 85

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 87

第五节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落 87

一、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87

府兵制的破坏和节度使专权 89

安史之乱 90

安史之乱的性质和影响 92

均田制破坏的原因 94

地主田庄的发展 95

唐代田庄与魏晋南北朝庄园的比较 96

三、整顿财政和改革赋税制度 97

租庸调制的崩溃和江南人民起义 97

刘晏理财 98

杨炎推行两税法 100

四、藩镇割据和唐中央反割据的斗争 102

五、宦官专权和反宦官集团的斗争 104

宦官专权局面的形成 104

永贞革新 105

六、牛李党争 107

牛李党争的由来 107

党争及其分歧 108

一、唐后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110

皇室奢糜腐化 110

第六节唐末农民大起义 110

牛李党争的性质 110

官吏食污成风 111

人民生活痛苦 112

二、大起义的前奏 113

裘甫起义 113

庞勋起义 114

三、黄巢大起义 115

大起义的爆发 115

黄巢统一领导的形成 116

南征北战 116

大齐政权的建立 117

大起义的失败及其原因 119

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120

第七节唐代的文化 121

一、宗教和哲学 121

佛教 121

道教 124

景教、袄教、摩尼教、伊斯兰教 125

韩愈、李翱的唯心主义思想 126

傅奕、吕才的无神论思想 127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恩想 128

二、经学、史学和地理学 130

《五经定本》和《五经正义《 130

刘知几和《史通》 131

八部正史 131

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 131

杜佑和《通典》 132

《括地志》 132

《元和郡县图志》 132

《华夷图》 133

《蛮书》《云南志》 133

三、文学 133

唐诗的发达 133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134

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 134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诗人 136

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人 137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 138

传奇小说 139

俗讲和变文 139

四、艺术 140

阎立本、吴道子、王维的绘画 140

雕塑 141

殴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 141

乐舞 142

五、科学技术 142

伟大的天文学家一行 142

名医孙思邈及其《千金方》 143

建筑 144

《唐新本草》 144

雕版印刷术 145

第八节五代十国 146

一、五代更替 146

后梁 146

后唐 146

后晋 146

后汉 147

后周 147

二、五代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147

战争频仍,经济凋敝 147

苛捐杂税,鱼肉人民 148

毋乙董乙领导的农民起义 149

滥施酷刑 149

三、十国分立 150

吴 150

南唐 150

吴越 150

闽 150

南汉 151

楚 151

荆南 151

前蜀 151

后蜀 151

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的发展 152

四、南方经济的发展 152

北汉 152

手工业的成就 153

南方的商业 153

五、南方各国社会矛盾的加深 154

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 154

暴君政治 154

张遇贤领导的农民起义 154

六、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战争的开始 155

锐意改革的明君 155

初见成效的改革 155

周世宗领导的统一战争 158

唐世系表 159

五代世系表 160

十国简表 161

参考书目 162

复习思考题 163

第十二章宋、辽、夏、金内容提要 165

第一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167

一、北宋王朝的建立和统一事业的完成 167

陈桥兵变 167

“先南后北”的战略和统一事业的完成 167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69

军事上的集权 169

政治上的集权 171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 173

科举制度的发展 173

三、王小波、李顺起义 174

四川地区社会矛盾的激化 174

首倡“均贫富”的农民起义 175

第二节北宋和辽、夏的关系 177

一、契丹族的兴起和建国 177

契丹族的兴起 177

耶律阿保机建国 178

辽的政治制度 179

辽对北方经济的开发 180

二、辽、宋关系 182

宋太宗三路伐辽 183

高梁河之战 183

澶渊之盟 184

三、党项族的兴起和建国 185

党项族的兴起和西夏的建立 185

西夏的政治制度 186

西夏对西北经济的开发 187

四、夏、宋关系 188

夏宋战争 188

第三节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189

一、租佃关系的发展 189

宋夏和议 189

主户和客户 190

佃客的封建依附关系有所减弱 190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191

农具的改进和推广 192

水利的兴修 193

农田的垦殖 193

作物品种的改良 194

经济作物的推广 194

农耕技术的进步 194

三、手工业的进步 195

煤炭的大量开采和石油的应用 195

纺织业的发达 196

冶炼技术的进步 196

五大名窑及景德镇瓷器 196

造船技术的进步 197

造纸和印刷业 197

四、商业的繁荣 198

城市的繁荣 198

市镇的兴起 199

白银的流通和交子的出现 199

第四节北宋社会矛盾的加深和王安石变法 200

一、社会矛盾的加深 200

冗官、冗兵、冗费 200

土地兼并 201

沉重的赋役负担 202

北宋中期的农民起义 204

二、“庆历新政” 207

三、王安石变法 208

王安石及其《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08

新法的内容 209

变法的成效 212

“元祐更化”变法失败 213

四、宋江和方腊起义 214

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214

方腊起义 215

宋江起义 216

阿骨打反辽建金 218

女真族的兴起 218

第五节女真族的兴起和宋金对峙 218

一、女真族的兴起和金的建立 218

宋金“海上之盟”和辽的灭亡 219

二、金军的南下和北宋的灭亡 220

金军第一次南下和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220

金军第二次南下和北宋灭亡 222

三、南宋的建立和中原军民的抗金斗争 223

南宋的建立 223

李纲、宗泽的抗金斗争 223

忠义民军的抗金斗争 225

金军第三次南下和南宋定都临安 227

四、宋金的和战 227

韩世忠夫妇黄天荡阻击战 228

吴玠、吴?兄弟川陕保卫战 229

岳飞的抗金斗争和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 230

郾城大捷 234

岳飞被害 236

对岳飞的评价 237

绍兴和议 238

完颜亮南下 239

张浚北伐的失败和“隆兴和议” 241

韩仛胄“开禧北伐”的失败和“嘉定和议” 241

南宋政权横征暴敛 242

五、南宋初的钟相、杨么起义 242

钟相领导的“等贵贱、均贫富”斗争 243

杨么领导的反宋战争 244

起义失败 245

起义的历史意义 245

六、金末的红袄军起义 246

第六节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248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248

兴修水利 248

圩田 249

优良稻种的引进和推广 249

纺织业 250

茶、棉种植面积的扩大 250

二、手工业的进步 250

制瓷业 251

造纸业和印刷业 252

制茶业 252

兵器制造业 253

三、商业的繁荣 253

临安的繁华 253

市镇的发展 254

纸币的盛行 254

第七节金朝的政治和经济 255

一、女真族的封建化 255

海外贸易 255

封建租佃关系的确立 256

金的官制 257

猛安谋克制 257

二、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58

东北地区的开发 258

黄河流域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259

第八节两宋、辽、金的文化 263

一、哲学思想 263

程朱理学 263

陆九渊的心学 266

两宋的唯物主义哲学 267

二、史学 268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68

《通志》 269

断代史 270

当代史 271

志书 271

金石学 272

四大类书 272

三、文学和艺术 273

古文 273

宋词的繁荣 274

宋金的戏曲 275

话本小说 275

绘画 276

四、科学技术 277

三大发明 277

沈括及其《梦溪笔谈》 279

宋、辽、金的建筑 279

医药学的进步 279

贾宪、杨辉、秦九韶的数学成就 280

杰出的天文学家苏颂 280

北宋世系表 281

辽世系表 282

西夏世系表 282

南宋世系表 283

金世系表 283

参考书目 284

复习思考题 285

第十三章元内容提要 287

第一节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 288

一、蒙古族的兴起和蒙古汗国的建立 288

蒙古族的兴起 288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和蒙古汗国的建立 289

二、元朝的建立及其统一中国 291

灭亡夏、金 291

三次西征 292

对成吉思汗的评价 293

忽必烈建立元朝 294

灭亡南宋,统一中国 294

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296

第二节元朝的政治统治 299

一、采用汉法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 299

汉法与旧俗的尖锐斗争 299

加强皇帝个人权威强化三大系统 300

确立行省制度 301

军民异籍,军民分治 302

军分四军 302

广泛利用各种宗教 303

提倡儒学 303

二、利用儒学和各种宗教加强统治 303

三、制造民族隔阂,推行四等人制 304

元承金制确立四等人制 304

四等人的社会地位 305

四、整顿户籍和赋税制度 306

阅实户口,整顿户籍 306

赋税制度的确立 307

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 308

一、元初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308

设“司农司”,专司农桑水利 308

编辑和颂发《农桑辑要》 308

疏浚大运河 309

广兴屯田,设置村社 309

垦田面积和人口数量 310

粮食产量的增加和植棉的推广 310

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10

三、手工业生产的某些进步 311

官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匠不离局” 311

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的贡献 312

四、商业贸易的繁荣 313

水陆交通网的形成 313

钞币的统一和流通 313

国内外商业贸易的发展 314

斡脱钱 315

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 316

第四节元末农民战争 316

一、元末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316

朝廷和蒙汉地主的剥削不断加重 318

天灾肆虐 319

二、元末红巾军农民大起义 320

白莲教的流行 320

挑动黄河天下反 321

白鹿庄聚义 321

起义风潮,席捲南北 321

北方红巾军“龙凤”政权的建立 322

南方红巾军“天完”政权的建立及其分裂 323

刘福通北伐及其失败 323

朱元璋势力的壮大 324

元朝的灭亡 325

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326

第五节元朝的文化 327

一、元代的哲学和宗教 327

理学在元代的传播 328

各种宗教的发展 328

邓牧的异端思想 329

马端临和《文献通考》 330

胡三省与《资治通鉴音注》 330

二、元代的史学 330

元代的官修史书 331

三、元代的文学、艺术 331

散曲的兴起 332

杂剧及其著名作家 332

音乐、绘画和雕塑 333

四、元代的科学技术 334

朱世杰及其《四元玉鉴》 334

郭守敬及其《授时历》 335

朱思本及其《舆地图》 335

王祯及其《农书》 336

医学成就 337

参考书目 339

蒙古、元世系表 339

复习思考题 340

第十四章明内容提要 342

第一节明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344

一、君主集权的极端加强 344

废中书省,取消丞相 344

“三司”并立 345

“三法司”互相制约 345

内阁大学士备顾问 345

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 346

“厂”卫”制度 347

《大明律》 347

学校、科举和文字狱 348

二、“靖难之役”与明政权的进一步巩固 350

封王建藩 350

“靖难”之役 351

迁都北京 351

三、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352

禁止奴婢,松弛人身依附关系 352

招诱流亡农民垦荒,大力推行屯田政策 353

兴修农田水利 354

鼓励种植经济作物 355

四、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355

五、手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356

六、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357

七、土地和赋役制度 358

官田和民田 358

“夏税”、“秋粮”和“鱼鳞图册” 358

“均徭”、“甲役”和“黄册” 359

粮长制 359

第二节明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张居正改革 360

一、政治腐败 360

宦官专权 360

“厂”“卫”横行 361

阁权之争 362

纳税田亩大大减少 363

二、财政危机 363

王朝支出与日俱增 364

剥削的加重 364

三、严重的流民问题 366

四、明代中期的农民起义 367

叶中留、邓茂七起义 367

刘通、李原起义 367

刘六、刘七起义 368

五、张居正改革 369

整顿吏冶 370

修边备 370

治理黄河 370

推行“一条鞭法” 371

清丈土地 371

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372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 372

农产品的商品化 372

男耕女织的传统分工开始起变化 373

开始呈现出地域分工的趋势 374

商业资本的活跃 374

商业活动性质的某些变化 375

城市的繁荣和手工业市镇的兴起 375

白银的广泛流通 377

二、资本主义萌芽 377

江南丝织业中分化出最初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377

松江地区制袜行业中包买商的出现 379

第四节明代的对外关系 380

一、郑和下西洋 380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380

郑和七下西洋 381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382

二、倭寇之患和援朝战争 383

倭寇之患 383

戚继光、俞大猷领导的抗倭战争 385

抗倭援朝战争 386

三、欧洲殖民者的东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 387

葡萄牙殖民者强占澳门 387

西班牙殖民者的侵华活动 388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389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 389

第五节明代的民族关系 390

一、明与蒙古族的关系 390

蒙古三部势力的发展和朱棣北征 390

瓦剌部的强大 391

土本堡之变 392

北京保卫战和“夺门之变” 393

“庚戌之变” 395

俺答汗受封 395

西藏对明朝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 396

二、明与西藏的关系 396

黄教的兴起 397

茶马互市 397

三、“改土归流” 398

四、满洲与明朝的关系 399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399

奴儿干都司的建立 399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 400

“八旗”制度 401

萨尔浒战役 402

明失辽东 403

袁崇焕领导的宁远保卫战 403

皇太极建立大清国 404

一、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405

皇帝昏庸腐朽 405

第六节明末农民战争 405

党争激烈残酷 406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409

加征赋税,民穷财尽 409

矿监税使作恶万端 410

临清人民反税使马堂的斗争 410

荆州、武昌人民反税使陈奉的斗争 411

苏州人民反税使孙隆的斗争 411

从王二起义到荥阳大会 413

二、明末农民大起义 413

大起义在陕北爆发的原因 413

周至战役,高迎祥被捕牺牲 415

李自成败伏商雒山 416

张献忠谷城受抚 416

张献忠谷城再起 416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纲领 417

“大顺”农民政权的建立 418

明王朝灭亡 419

张献忠“大西”政权的建立 419

阶级斗争形势的急剧变化 419

吴三桂降清,李自成东征失利 420

大顺政权内部的分化和失策 420

李自成败死九宫山 421

张献忠败死凤凰山 421

明末大起义的意义 422

第七节明代的文化 422

一、哲学 422

王阳明的“心学” 422

王学左派 424

二、文学艺术 426

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427

施耐庵的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 427

吴承恩别开生面的神魔小说《西游记》 428

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 429

开我国人情小说之先河的《金瓶梅》 429

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传奇剧本 430

绘画艺术 431

三、《永乐大典》的编纂 431

四、科学技术 432

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 432

徐光启及其《农政全书》 433

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 433

《徐霞客游记》 434

故宫和园林 434

明朝世系表 435

参考书目 436

复习思考题 437

第十五章清内容提要 439

第一节清兵入关和人民的抗清斗争 440

一、清朝迁都北京 440

二、清初的统治政策 440

笼络关内汉族地主 441

藏免赋税 441

严明军纪,严禁贪污 441

严禁宦官弄权 441

圈地令 442

“投充令”和“逃人法” 442

剃发令 442

迁海令 443

三、南明政权的灭亡和人民的抗清斗争 443

弘光政权的建立和灭亡 443

江阴和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 444

鲁王、唐王政权的覆灭和东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445

桂王政权的覆灭和西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446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 447

第二节清王朝统治的加强 450

一、中央政权机构的加强 450

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450

南书房和军机处 450

二、地方行政组织 451

内务府 451

三、里社制与保甲制 452

四、理藩院 452

五、刑法和军制 452

《大清律》和《大清律例》 452

八旗和绿营 453

六、思想统治政策 453

满汉复职 453

“捐纳”和“特科” 454

文字狱 454

一、平定三藩 455

三藩割据势力的膨胀 455

第三节清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55

康熙藩撤 456

三藩叛乱 457

康熙平叛 457

二、统一台湾 458

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祖国活动的斗争 459

噶尔丹投靠沙俄背叛祖国 459

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 460

平定策妄阿拉布坦 460

平定阿睦尔撒纳,设立伊犁将军 461

四、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461

设置驻藏大臣 462

驱逐策妄阿拉布坦 462

册封达赖和班禅 462

五、对西藏统治的加强 462

粉碎廓尔喀入侵 463

创立金奔巴制度 463

六、平定南疆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464

七、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464

第四节清代的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465

一、清代生产关系的部分变化 465

更名田 465

地丁合一 465

贱民籍的废除 466

佃农社会地位的变化 467

废除匠籍制度 467

二、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 468

垦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急剧增多 468

水利事业的发展 469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469

经济作物的进一步推广 469

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470

纺织业的继续发展 470

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陶瓷业 471

矿冶业的发展 471

四、商业的繁荣 471

大、中、小城镇的繁荣 472

对外贸易 473

货币的发达 473

五、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474

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在更多的行业中出现 474

棉纺织业和织布业中包买商的活跃 475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 476

第五节清王朝的腐朽和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 478

一、清王朝的腐朽 478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478

吏治败坏,食污行贿恶性发展 480

军队的腐败怯懦 482

农民的悲惨遭遇 483

二、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 486

朱一贵、林爽文先后领导的台湾人民起义 486

山东王伦起义 486

苏四十三领导的反清起义 487

湘黔苗族人民起义 488

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 488

成、林清领导的直、鲁豫三省天理教起义 490

清朝前期和中期各族人民阶级斗争的特点 491

第六节西方殖民者的继续东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492

一、抗击沙俄侵略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492

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492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493

雅克萨之战 493

二、英、法、美殖民者的东来 494

对清政府的外交攻势及其失败 494

可耻的鸦片贸易 496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498

三、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古代史的结束 499

清政府下令禁烟 499

英美政府的炮舰政策 500

第七节清代(鸦片战争前)的文化 501

一、哲学 501

鸦片战争爆发 501

中国人民反对鸦片贩子的斗争 501

唯物论者王夫之 502

抨击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 504

提倡“经世致用”的顾炎武 505

反理学的思想家颜元、戴震 506

二、考据学 508

考据学的兴起 508

乾嘉学派及其治学的成绩 509

三、史学 510

官修《明史》 510

谈迁的《国榷》 510

《明儒学案》 511

《廿二史考异》 511

《宋元学案》 511

《廿二史答记》 512

《十七史商榷》 512

章学诚和他的《文史通义》 512

《天下郡国利病书》 512

四、《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513

《古今图书集成》 513

《四库全书》 513

五、文学艺术 513

曹雪芹和他的不朽杰作《红楼梦》 513

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514

《歧路灯》 515

《镜花缘》 515

蒲松龄和他的短篇小学集《聊斋志异》 516

传奇剧本《长生殿》和《桃花扇》 516

六、科学技术 517

医宗金鉴和《医林改错》 517

天文历法 517

明安图的数学成就 518

张履祥在农业科学方面的贡献 518

地理测绘 519

园林建筑 519

清朝世系表 520

参考书目 520

复习思考题 52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