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植物生理与农业研究
植物生理与农业研究

植物生理与农业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炳嵩主编;田纪春,李德全,孟庆伟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00267199
  • 页数:425 页
图书介绍:
《植物生理与农业研究》目录

第一篇 植物栽培与栽培生理 1

高等植物接触型态建成研究进展&郭玉海等 1

从C3和C4植物的元素利用看C3和C4植物比较营养学的建立&何新华 4

旱地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与施肥关系的研究&元新华等 7

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李延奇等 13

施肥对旱作冬小麦植株吸收与分配利用氮素的影响&刘芳等 20

冬小麦灌浆期吸钾活力及其分配的动态变化&陈学留等 25

高产小麦需肥规律探讨&赵宪吉等 27

小麦冠层内二氧化碳浓度的调查&曹曰昆 33

特定电磁波对植物的生物学效应&贾隽永等 36

特定电磁波对小麦幼芽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贾隽永等 39

大麦冠层叶面积配置与籽粒千粒重关系的研究&吕敬先 42

夏玉米施用稀土的研究&施岗陵等 45

山东省不同地区夏玉米生产潜力的估算&张建华等 48

外源脯氨酸对大豆气体交换日进程的影响&高辉远等 52

花生高产栽培中N、P、K配比及用量研究&姚君平等 57

不同烟草品种光合作用特性的比较研究&郑国生等 61

多效唑对番茄生长及若干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王建华等 64

叶面喷施高效植物丰产素对马铃薯的影响&傅连海等 67

辐照大蒜的有关生物学特性及贮存效果研究&王守经等 69

满天星育苗合成基质的组配及其理化特性研究&陈振德等 71

合成基质对满天星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陈振德等 75

苹果幼苗根参数间相关性测定&董淑富等 78

不同时期修剪对苹果树体内源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的影响&毕桂红等 82

苹果树体内源激素发生规律与生长发育关系&毕桂红等 86

套袋技术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程瑞平等 91

苯甲醛对杏树生长与延迟开花的生理效应&王景安等 93

土壤环境条件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董淑富 96

大气CO 2浓度增加对C3和C4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何新华 99

农田林网小气候效应的观测研究&李秀芬等 104

Role of fructans in yield physiology of wheat: response to pre-and-post-anthesis shading&Meng Qing-wei et al 108

Direct effects of elevated CO 2 concentrations onpla rts-A Review&Liu Shan-yin 117

Studies of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in solution culture I&Cheng Bing-song et al 132

Studies of Zingiber officinale.Rosc.in solution cultureⅢ&Cheng Bing-song et al 134

Studies on physio1ogical and biochemical effect of BR,GA,Ti etc.to Spinage and Lettuce&Cheng Bing-song et al 136

第二篇 植物营养生理与品质生理 138

我国小麦品质研究进展及加快优质小麦生产的建议&田纪春 138

优质、高产小麦选育的指标和技术路线&田纪春等 142

优质、高产小麦的育种方法&田纪春等 146

硫与小麦品质&孙希香等 152

作物的硫营养&王空军 154

冬小麦主要推广品种更替中形态及生理特性的演变&高荣歧等 160

高、低蛋白小麦糊粉层形态和解剖结构的比较&崔德才等 164

小麦品种籽粒形成期间蛋白质含量积累动态的研究&庞祥梅 168

不同条件下冬小麦优化施肥的研究&田奇卓等 171

高压静电场对小麦根NO- 3吸收动态的影响&冷 强等 177

用利SC2053进行小麦化学杀雄配制杂交种技术&赵世杰等 179

高产潜力不同的玉米品种籽粒库容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高荣岐等 182

玉米健壮素在配制玉米杂交种中的应用研究&吕宗言等 186

浅谈玉米杂交制种高产的主要途径和措施&胥力等 189

甘薯新品种鲁薯8号的品质分析&庞祥梅等 192

高产优质抗病多用型甘薯新品种——泰薯2号的特性与应用&庞祥梅 194

有机营养对棉花纤维细胞分化突起和伸长的效应&郭玉海等 196

N、P、K肥配施对烤烟生理及营养的影响&马玉增等 201

大白菜杂种F1软叶率与双亲选择关系&李慧敏等 207

硼素营养与甘蓝型油菜结实性的研究新进展&张秀省等 210

稀土对小红萝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彭涛等 212

西洋参植株生长过程及其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罗文熹等 215

稀土在苹果上应用效果的研究&张元湖等 220

采收期对圆铃枣采后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张培正等 223

杉木种子发育生理及涩籽形成原因的研究&史忠礼等 227

第三篇 植物水分生理与逆境生理 233

抗旱鉴定方法、指标及其在抗旱育种中的应用&王 玮等 233

高等植物同化物运输模型中的水分关系&花宝光等 237

苹果虎皮病的防治研究进展&张元湖等 241

植物病毒防治剂的研究&吴尔福 244

自然干旱条件下冬小麦地上器官有关生理特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苘辉民等 246

精胺对离体小麦叶片中超氧物歧化酶同工酶的影响&马俊莹等 251

精胺对离体小麦叶片乙烯释放的影响&马俊莹等 253

高压静电场对小麦SOD的影响&冷 强等 255

外源GA3对盐胁迫玉米伸长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效应&王宝山等 257

土壤水分亏缺对大豆叶片类脂组成的影响&许长成等 260

植物病毒防治剂(TS粉剂、乳剂)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治及生理效应分析&吴尔福 263

乙烯对结球白菜贮藏过程暴球黄衰的影响&王 延等 267

土壤水分对大白菜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张振贤等 270

冷逆境下番茄幼苗叶片三种二元羧酸含量的变化&衣海青等 273

暗与照光下番茄低温幼苗叶片叶绿体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动态&衣海青等 275

济南市郊区菜田环境与蔬菜产品污染的研究&于贤昌等 278

PEG渗透处理刺槐种子的研究&曹邦华 281

刺槐优良无性系耐旱生理特性研究&有祥亮等 285

火炬树抗旱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郗金标等 289

农用抗生素S-921的实验室分离纯化方法研究&刘训理等 292

Plants Sense and respond to changes in soil water availability&Li De-quan et al 297

Effect of upper soil dried on growth rate of maize plants(Zea mays)&Li De-quan et al 29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s of spermine on senescence and freeradical Scavenging system of wheat leav es&Cheng Bing-song et al 308

Effects of spermine on dark-induced senescence of detached leav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s and activated oxygen metabolism&Cheng Bing-song et al 311

第四篇 植物细胞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313

细胞周期研究新进展&崔德才等 313

植物抗病毒病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温孚江 319

植物的转基因技术&孟祥栋等 324

分子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与改良上的应用&阎先喜等 328

植物水分亏缺时基因的表达及其功能&厉秀茹等 332

花药和花粉特异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应用&赵吉平等 338

植物体内的胆碱能系统&冷强等 343

乙酰胆碱的植物生物学效应&冷强等 346

细胞膜电位的理论与测量&冷强 353

植物人工种子研究名录&陈德富等 358

低温和液体石蜡在植物人工种子贮藏中的作用研究&陈德富等 365

长期继代的玉米花粉胚性细胞再生植株的种子寿命&曹孜义等 369

嵌合启动子的合成及其在烟草转化植株中的表达&崔德才等 373

苎麻无菌发芽及子叶直接再生研究&陈喜文等 377

农杆菌转化苎麻叶片的研究初报&陈德福等 381

结球生菜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刘选明等 383

长豇豆花粉败育的细胞形态学研究&樊继莲等 387

白首乌脱分化及愈伤组织某些生长规律的研究&董新纯等 389

西洋参悬浮培养研究&徐卫辉等 393

中华猕猴桃耐盐变异体叶绿体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冷强等 398

微型月季的组织培养&唐前瑞等 401

木槿离体培养中体细胞胚发生的生理生化研究&杜希华等 403

巴梨2-2-4型嵌合体芽变的细胞组织学&王强生等 408

Genetically engineering resistance to virus diseases in crop plants&Yang Yan-ming 410

Transformation of Brassica napus using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ng Xiang-dong et al 420

编后记 4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