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
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

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思华著
  • 出 版 社: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219011261
  • 页数:499 页
图书介绍:
《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目录

目 录 1

第一篇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探索 1

第一章 生态经济系统 2

一、生态经济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2

(一)生态经济系统具有客观的普遍性 2

(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 6

(三)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生态经济系统 12

二、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 17

(一)有机性——生态经济系统的形成特征 17

(二)融合性——生态经济系统的实体特征 20

(三)两重性——生态经济系统的属性特征 22

(四)有序性——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特征 23

(五)继承性——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特征 25

(一)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发展的历史过程 27

三、现代生态经济的基本矛盾 27

(二)现代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尖锐化的表现 29

(三)生态经济系统为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态经济有机整体提供了新思路 42

第二章 生态经济关系 45

一、生态经济关系范畴的一般意义 45

(一)生态经济关系的客观基础 45

(二)生态经济关系的实质 50

二、生态经济关系与生态经济利益 53

(一)生态经济关系归根到底是生态经济利益关系 53

(二)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本质特征 56

三、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 62

(一)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协调好社会主义经济利益关系 62

(二)必须正确处理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64

(三)必须正确处理局部和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67

(四)社会主义经济本制改革,必须促进我国现存的生态经济关系逐步实现协调发展 70

(一)广义的生态经济结构 72

第三章 生态经济结构 72

一、生态经济结构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72

(二)狭义的生态经济结构 74

(三)生态经济结构在生态经济系统运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78

二、生态经济结构的历史考察和对我国生态济经结构的评价 81

(一)生态经济结构的历史演变 81

(二)对我国生态经济结构的评价 83

三、农村生态经济结构与城市生态经济结构 92

(一)农村生态经济结构 92

(二)城市生态经济结构 96

四、实现我国生态经济结构合理化的目标、原则与途径 102

(一)协调型生态经济结构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102

(二)实现生态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基本原则 103

(三)建立协调型生态经济结构的主要途径 104

(一)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 108

第四章 生态经济平衡 108

一、生态经济平衡的实质 108

(二)生态经济平衡的实质及其范围和形式 111

二、生态经济平衡的必然性和基本内容 114

(一)生态经济平衡的必然性 115

(二)生态经济平衡的基本内容 118

三、不同社会制度下生态经济平衡的特点 121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经济平衡问题 121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态经济平衡问题 124

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平衡原则 126

(一)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必须做到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的统 127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开发工程建设项目都必须进行生态经济论证和研究 129

(三)正确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生态经济平衡的实现 130

(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133

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经济效益 133

第五章 生态经济效益 133

(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137

(三)生态经济效益的概念及其必然性 139

二、生态经济效益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经济范畴 141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割裂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142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提供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客观基础 143

三、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45

(一)充分认识问题的必要性 145

(二)提高生产领域里的生态经济效益 146

(三)提高建设领域里的生态经济效益 150

(四)提高流通领域里的生态经济效益 153

(五)提高消费领域里的生态经济效益 154

一、生态经济目标是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机制 159

(一)生态经济目标是客观的经济范畴 159

第六章 生态经济目标 159

(二)生态经济目标是社会主义目的的客观内容 161

(三)生态经济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关系 162

二、我国过去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经验教训 164

(一)过去三十年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选择上的失误及其教训 164

(二)中国经济学家对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批判 167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单一的经济目标向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统一的生态经济目标转变 170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入生态经济目标的新阶段 173

(一)十二大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完善 173

(二)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理论的发展 176

(三)社会主义经济活动必须朝着生态经济目标方向前进 179

第七章 生态经济规律 182

一、生态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 182

(一)生态经济规律是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辩证统一 182

(二)生态经济系统有其自身发展、变化运动的规律性 185

二、生态经济规律是特殊的经济规律 189

三、生态经济规律是一个规律体系 192

(一)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律和局部规律 192

(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作用的形式和特点 194

四、按照生态经济规律进行现代化建设 197

第二篇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 203

第八章 生态经济两重形态理论 204

一、人的两重性——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 204

(一)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204

(二)人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统一 208

四、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发展 210

二、劳动的两重性——既是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又是人与人间的劳动交换 215

(一)劳动的两重性是由体现在劳动中人的两重性决定的 215

(二)劳动的两重性是一个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范畴 217

(三)生态经济学的劳动两重性理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219

(一)社会生产的自然过程 223

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既是物质改变的自然过程又是价值形成的经济过程 223

(二)社会生产的社会过程 224

(三)社会的生产过程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225

四、经济运动的两重性——既是自然生态的演替进化又是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 226

第九章 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理论 231

一、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作用 231

(一)历史发展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231

(二)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基础作用的表现 232

二、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 237

(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也属于人类 238

(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属于人类社会 239

(三)对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 241

三、现代经济社会是自然与社会互相融合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 245

(一)人的两重性的互相依存是现代经济社会成为生态经济有机体的根本原因 246

(二)劳动和自然界的互相结合是现代经济社会成为生态经济有机体的纽带 248

(三)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互转化是现代经济社会成为生态经济有机体的实现条件 249

(四)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相互作用的一致性使现代经济社会成为生态经济有机整体 250

四、社会主义开辟了人、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252

(一)人、社会与自然界发展关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不同表现形式 252

(二)社会主义为人、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54

第十章 生态经济全面需求理论 257

一、现代人类的全面需求 257

(一)人类需求变化的三个阶段 257

(二)生态需求是现代人类全面需求的显著特征 260

二、当代“生态饥渴症”与三种形态的生态需求 265

(一)当代“生态饥渴症”的主要表现 265

(二)三种形态的生态需求的相互关系 270

三、社会主义应该满足人民的全面需要 273

(一)满足人民的全面需要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 273

(二)实现人民的全面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和必然趋势 276

(一)马列主义生产目的原理的实质 277

四、马列主义生产目的原理的发展 277

(二)正确认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表述 280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历史责位 282

第十一章 生态经济生产理论 285

一、现代经济社会再生产是生态经济再生产 285

(一)现代经济社会再生产运动必然表现为生态经济再生产运动 285

(二)现代生态经济系统再生产的构成与实质 288

(三)生态经济再生产的根本问题,是四种再生产的协同运动和协调发展 290

二、生态经济再生产的本质特征 294

(一)马克思关于“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交织”的原理的启示 295

(三)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和自然主义历史观的区别 296

(二)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性与不平衡性 297

三、实现生态经济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299

(一)生态经济再生产的核心是经济再生产的总需求与自然再生产的总供给的平衡协调问题 299

(二)生态经济再生产运行中的生态赤字的严重性与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302

(三)我国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再生产的物质和价值补偿问题 305

第十二章 生态经济价值理论 314

一、生态经济价值理论是现代生态经济系统 314

运动的必然产物 314

(一)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环境具有价值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 314

(二)生态经济价值论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319

二、生态价值的形成与价值量及其价值的构成 322

(一)确定生态价值形成的几个原则 322

(二)生态价值量与价值构成及其生态经济价值量 325

三、以生态经济价值理论为基础的生态经济财富观 327

(一)传统经济学财富观的基本观点及其缺陷 327

(二)生态经济学的广义财富观 330

四、生态经济价值论的实践意义 334

(一)合理分配社会总劳动的理论基础 334

(二)正确制定自然资源价格的科学依据 336

(三)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 340

第十三章 生态经济循环理论 342

一、循环运动是生态经济系统运动的基本形式 342

(一)整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处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的运动中 342

(二)循环运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普启记遍现象 344

(三)循环运动是生态经济系统运动的基本形式 346

二、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47

(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含义和渠道 347

(二)自然物流和经济物流的转化关系 351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 353

(四)经济能流对经济物流和自然物流的不同作用 356

三、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358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358

(二)我国社会主义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初步实践 359

(三)社会主义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光明前景 362

(四)实现我国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战略措施 366

第十四章 生态经济战略理论 369

一、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实质上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369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369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371

(三)现代生态经济模式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373

二、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379

(一)精心保护环境,努力改善生态,是发展现代化社会经济的物质基础 379

(二)精心保护环境,努力改善生态,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 382

(三)精心保护环境,努力改善生态,是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路子的重要途径 387

三、我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发展关系的战略转变 390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变与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 390

(二)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生态环境发展战略具体目标的选择 394

四、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方法道路 396

(一)从以产值为中心的单一经济增长指标转向多元指标构成的生态经济指标体系 396

(二)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同步发展 397

(三)从传统的资源消费战略转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 399

第三篇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探讨 402

第十五章 关于人类生态经济前景的论战 403

一、悲观派与乐观派的辩论 403

(一)悲观派的生态环境未来观 403

(二)乐观派的生态环境未来观 406

(三)在论战中悲观派的基本立场及其变化 410

二、现实派的观点与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413

(一)现实派的生态环境未来观及其影响 413

(二)从现实论到发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415

三、对悲观论、乐观论、现实论的几点简短评论 416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协调论 420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协调论的产生与发展 420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没有过时 431

一、社会制度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431

第十六章 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争论 431

(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436

(二)西方悲观派和乐观派的观点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情况 436

(三)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440

二、科学技术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444

(一)生态悲观主义和生态乐观主义的科技观都是不正确的 444

(二)科学技术进步是影响生态经济变化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446

(三)依靠科学进步,搞好技术改造,是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449

三、人口增长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453

(一)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关系 453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制约 457

(三)努力探索我国人口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 458

第十七章 关于生态经济学的对象与性质的争鸣 461

一、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61

(一)对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见解的评论 461

(二)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466

二、生态经济学的性质和它在经济科学中的地位 468

(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经济学性质认识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468

(二)生态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472

(三)生态经济科学体系与分类 474

第十八章 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的争议 478

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的学科是个命题 478

(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科学含义 478

(三)关于生态经济学的两重性与对待西方生态经济学的问题 482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486

(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社会需要 487

三、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 490

(一)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回顾 490

(二)把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推向一个新阶段 493

(三)努力探索我国生态经济研究的正确道路 4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