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建培,王力编著
  • 出 版 社:青岛:青岛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43604728
  • 页数:343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目录

前言页 1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

一、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激烈斗争的时代产生的 1

二、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伟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2

三、马克思主义是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科学思想优秀成果 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整的系统的科学 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无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 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哲学提出了新的革命的任务 7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世界观 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 13

第四章 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18

一、什么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18

二、哲学上两大阵营的划分 20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21

第二篇 辩证唯物主义 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论世界的物质性 23

一、辩证唯物主义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28

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原理应用于共产党实践活动的意义 41

一、辩证唯物主义论物质的第一性和意识的第二性对唯心主义、二元论和庸俗唯物主义的批判 43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论物质和意识 43

二、辩证唯物主义论意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思想是人脑的作用 47

三、辩证唯物主义论物质是感觉的来源,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51

四、意识的积极作用、主观能动作用 55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59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可知性问题上的对立 59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64

三、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69

四、认识过程的基本阶段 72

五、客观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75

六、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78

一、唯物辩证法是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79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论普遍联系和发展 79

二、发展中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 92

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95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的科学 103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对于共产党实践活动的意义 105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08

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108

一、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本质 108

二、矛盾的特殊性 120

三、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 126

四、对立面统一的相对性和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 130

五、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133

一、各种事物和各种现象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及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的统一 138

关于量变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138

六、学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的目的和意义 138

二、量变和质变 142

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飞跃形式的多样性 147

四、中国过渡时期社会发展的性质 150

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性质 152

六、唯物辩证法关于量变到质变转化的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共产党实践活动的意义 153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155

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事物和现象都在内部矛盾发展的基础上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 156

二、新东西的不可战胜性 159

三、新东西和旧东西之间的继承性 160

四、发展是螺旋式的、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已往的阶段 162

五、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共产党实践活动的意义 165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67

一、本质和现象 167

二、内容和形式 169

三、原因和结果 171

四、必然性和偶然性 175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 178

第三篇 历史唯物主义 181

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81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 181

二、历史唯物主义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88

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90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 195

第二章 生产发展的规律性 195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辩证规律 197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205

四、旧生产方式向新生产方式的过渡 232

五、通晓社会生产发展规律的知识对共产党实践活动的意义 238

第三章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43

一、历史唯物主义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43

二、上层建筑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246

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52

四、既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 258

第四章 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260

一、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 260

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267

三、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 275

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阶级的消灭和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285

第五章 关于国家和革命的理论 289

一、历史唯物主义论国家 289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299

三、历史唯物主义论社会革命 306

四、历史唯物主义论无产阶级专政 317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 325

第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27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27

二、历史唯物主义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31

三、毛泽东同志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作风 336

四、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 3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