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风雨兼程  中国注册会计师之路  人物卷
风雨兼程  中国注册会计师之路  人物卷

风雨兼程 中国注册会计师之路 人物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平准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5890961
  • 页数:10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对十位在会计师行业工作者的描述,为广大读者呈现出一幅完整、生动的会计师行业画卷。本书以写人物为主,透过人物内心的真实感触,让读者感受到行业内部的辛酸与快乐,旨在激发新一辈的年轻会计师工作者奋勇向前。
《风雨兼程 中国注册会计师之路 人物卷》目录

之一张佑才的故事——兼述传达的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 2

一、张佑才的故事 4

1.张佑才简历。 4

2.张佑才进财政部的“故事”。 4

3.跪地叩头求光明。 7

4.一张“全国女职工之友”的大奖状。 7

5.以胡耀邦总书记为榜样。 8

6.“做人的根本道理”。 8

7.张佑才的“两位母亲”。 9

8.给美国人算收支账。 9

9.“清官就该清苦”。 10

10.部长向司长“报到”。 10

11.点燃“青年之火”。 10

12.难坏了我这个部下。 11

13.“还是中国大餐好”。 11

14.张佑才的一颗“工农心”。 11

15.“朱总理的批评是关心和支持”。 13

16.中注协想办的事为什么没办成。 13

17.“狼吞虎咽”的“好处”。 14

18.抽烟的故事。 14

19.吃鸡蛋的故事。 15

20.张佑才是个“莽撞人”。 16

21.“一定要把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成非常光荣、非常有权威的行业”。 17

22.冒风险为部下“鸣冤平反”。 19

23.“没有结论就是伟大的胜利”! 22

24.“君子与小人”。 23

25.外事活动中的逸闻趣事。 24

26.“打扑克是反不正之风的好办法”。 25

27.“四个友好”。 25

28.时刻关怀“部下”。 26

29.与病魔顽强斗争。 27

二、与张佑才有关的工作日志 29

三、张佑才传达的朱镕基及中央领导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重要指示 62

朱副总理接见张雯女士时的讲话(1992年1月18日中南海紫光阁) 62

朱镕基关于制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有关问题的指示(摘要)(1992年1月10日) 64

朱镕基副总理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的重要指示(1992年国参阅8号文件) 66

注册会计师要把好上市公司的第一关——朱镕基副总理关于证券市场管理的意见(1992年8月11日) 69

要彻底查办那些做假账的会计师事务所 朱镕基副总理关于“原野案件”的指示(1992年8月13日) 70

国有企业要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去监督 朱镕基副总理关于注册会计师相关问题的指示(1993年8月14日) 71

建立三个世界第一流的注册会计师培训中心 朱镕基副总理关于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的指示(1994年2月1日) 72

注册会计师培训中心规模还可再大一点(1994年6月30日) 74

两手抓 高水平 广覆盖——朱镕基副总理关于建设三个培训基地的指示(1995年2月6日) 74

朱镕基副总理指示:培训注册会计师关系国家前途命运(1995年3月30日) 75

朱镕基副总理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北京培训中心选址现场办公会上的讲话(1995年6月22日) 75

培养注册会计师是个千秋万代的事情(1995年6月23日) 77

朱镕基副总理对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提出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约法三章(1995年10月26日) 78

党中央、国务院热烈祝贺“两会”联合——朱镕基副总理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全国特别代表大会上的书面讲话(1996年6月5日) 78

朱镕基副总理关于股票市场问题的讲话(1997年6月13日) 79

一定要培养出一批国际水平的会计师——朱镕基副总理在全国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7月28日) 80

请各方支持稽查特派员的工作——朱镕基总理在稽查特派员培训班上的讲话(1998年4月30日) 81

朱镕基总理在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的讲话(2001年10月29日) 86

朱镕基在第16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开幕式上的演讲(2002年11月19日) 94

1992年第192次总理办公会议基本精神记录整理(1992年6月23日) 96

1992年国务院211次总理办公会议精神(1992年11月24日) 102

国务院领导对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批示(1998年12月~1999年3月) 102

关于注册审计师如何认定为注册会计师问题1994年2月18日中南海假山会议纪要 104

关于与审计署商谈情况的报告 104

附:关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三条具体实施问题的会议纪要(草)(1994年4月20日) 107

之二告别“国际”,走向国际——张克及信永中和的故事 110

一、中信的奠基人、创始人及领导人 113

(一)中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奠基人——荣毅仁 114

1.享誉海内外的“传奇人物”。 114

2.为新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重建、恢复奠定了基石。 115

3.邓小平三顾茅庐,三顾请出荣毅仁。 116

4.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118

5.荣毅仁说“我拣了个酸果子”。 119

6.基辛格说“苏联人面临最大困难之一就是他们找不到一位像荣毅仁这样的企业家”。 120

(二)中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始人——经叔平 121

1.经叔平其人。 121

2.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 122

3.初见经叔平展风采。 123

4.经叔平把朱镕基“引进”了注册会计师行业。 124

5.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不解之缘”。 125

6.民生银行的“老板”和独立董事。 125

(三)中信会计师事务所的领路人——张克 126

1.承袭了“中信人”的血脉。 126

2.从小就有颇为“倔犟”的性格。 127

3.在中信这所“大学校”里成长。 128

4.在“夹缝”中发展。 129

5.“兔子不吃窝边草”。 130

6.“白发丛中数点黑”。 130

7.功不可没的老前辈。 131

8.“中信”与“立信”的“血缘关系”。 131

9.“我就是个‘劳碌命’”。 132

二、“中信永道七年的岁月没有白过” 134

(一)与中信永道的“蜜月期” 135

1.从永道到普华永道。 136

2.中信永道成立的背景。 136

3.中信永道一开始就是“国际”的起点。 137

4.“中国老大,世界唯一”。 138

5.“尹锦涛是个好人”。 139

6.“正常”的“非正常”。 140

7.李鹏总理说“要实行人才本地化”。 141

(二)与中信永道的“抗争期” 142

1.“比美国中央情报局还要厉害”。 143

2.英国绅士约翰·史达德(John Stuttard)。 144

3.关键在于“控制权”。 145

4.“掩耳盗铃”、“先斩后奏”。 146

5.“明升暗降”重布局。 148

(三)与中信永道的“告别期” 149

1.孙小山传递的信息。 149

2.“老丁的想法行不通”。 150

3.“求救”于张佑才副部长。 151

4.暗箱操作,黑幕交易。 152

5.腹背受敌的困境。 153

6.人生道路最艰难的一次选择。 153

7.“落井下石”。 154

8.“虽退犹荣”。 155

三、信永中和在“浴火中重生” 156

(一)信永所的诞生 157

1.“最后的一搏”。 158

2.六十位“阶级弟兄”。 159

3.“为什么叫‘信永’”? 161

4.半夜两点的电话。 161

5.信永“挂牌”。 163

6.几近断炊的日子。 163

7.成立伊始即确立宏大目标。 165

8.“要让员工对你的评价有信心 ”。 165

(二)信永中和的诞生 168

1.“上规模容易上水平难”。 168

2.激情成就梦想。 169

3.给自己“号脉”的时间管理系统。 171

4.“控制好过程将事半功倍”。 172

5.完善的制度形成了“一张网”。 172

6.“建设网络,提升品牌,要舍得花钱”。 173

7.“安居乐业”。 175

(三)信永中和在“浴火中重生” 177

1.审计业务的腾飞。 178

2.“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不可能不做咨询业务”。 178

3.“不要管他,我们照干”! 179

4.信永中和的咨询体系。 180

5.其他非审计业务。 181

四、“张克模式” 182

(一)“不为东南西北风所动” 183

1.速度、进度、力度。 184

2.“张旋风”不是“跟风”。 184

3.独特的“胜经”。 184

(二)郭晋龙加盟信永中和及张克的用人观 185

1.郭晋龙其人。 185

2.在深圳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十年激情与悲情岁月”。 187

3.郭晋龙与信永中和的联姻。 195

(三)深圳分所成立始末 200

1.成员所模式的初试失败。 200

2.深圳分所另起炉灶。 202

3.均富深圳分所整体加盟。 203

4.可复制的深圳分所管理模式。 204

(四)四川君和所整体加盟 205

(五)遍及全国的分支机构 219

五、“香江突围”,走向国际 220

(一)张克的叙述 221

1.合并香港何锡麟事务所的战略出发点。 223

2.反复筛选,一拍即合。 223

3.何锡麟是个爱国人士。 224

4.“七上八下”的心情。 224

5.主管部门很惊讶。 225

(二)媒体的报道 225

1.张克制造的“地震”。 225

2.提升业内士气。 225

3.“逆势突围”。 226

4.合并是“双赢”。 227

5.合并后的“余震”不断扩大。 228

(三)何锡麟、王小娟的介绍 229

1.苦难的家史。 230

2.“英国没有我的家”。 231

3.“美国我也不去”。 232

4.艰苦创业。 232

5.大陆改革开放带来的商机。 232

6.“我是中国人”。 232

7.进军内地。 233

8.还是想在内地找到归宿。 234

9.真是“有缘来相会”。 234

10.王小娟的一颗中国心。 235

(四)构造国际网络 237

1.接踵而至的“国际诱惑”。 239

2.国际化的本事要自己练。 240

3.信永中和(新加坡)。 241

4.信永中和(日本)。 242

5.信永中和事务所(墨尔本)。 243

6.信永中和“蓄势待发”——韩国。 243

7.“台湾我们是一定要去的”。 243

8.非洲之行。 244

六、理念与现实的冲突 245

1.什么叫“做大做强”。 246

2.“做一个受尊重的事务所”。 246

3.“事务所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247

4.“给事务所多一点自由”。 247

5.关于H股牌照。 247

6.不一样的管理想法。 248

7.创建中国自家的“若干大”。 248

8.合伙人不等同于职业经理人。 249

之三从“官场”到“商场”——顾仁荣及中瑞岳华所的故事 254

上部:官场 255

一、辞官下海 255

1.少儿时期的顾仁荣。 257

2.踏进财政部机关大门。 259

3.“只要不去税务总局就行”。 260

4.来到税务总局税政一处。 260

5.亲历“八四税改”。 261

6.分管重工行业产品税。 262

7.每天末班车回“家”。 263

8.骑车进出中南海。 263

9.最年轻的主任科员、经济师。 264

10.主编《税收实用知识大全》。 264

11.成为注会考试专家组成员。 264

12.研究税收减免政策和管理。 265

13.出访加拿大。 266

14.任命为法规处副处长。 266

15.参与“九四税改”。 266

16.接受新的任命。 268

17.最难做的工作。 268

18.人生的十字路口。 269

19.辞官下海,众人关注。 269

下部:商场 271

二、脱钩改制 271

1.初到中瑞。 272

2.一定打“面的”! 273

3.年终盘点。 273

4.一份盒饭引发的争议。 273

5.迁址车公庄小平房。 274

6.第一单造价咨询业务。 274

7.创办“中国税收咨询网”。 274

8.贸然拜访常熟会计师事务所。 275

9.“两步走”方案的提出。 275

10.尝试“做大”。 276

11.“不彻底改革,集团所不批”。 276

12.意外惊喜。 277

13.成功完成脱钩改制。 278

14.顾仁荣和中瑞所是“裸脱”的。 278

15.国企审计带来了机遇。 280

16.选址金融街。 281

三、初次尝试与“国际”合作 282

1.法国的中国人,中国的法国人。 283

2.“第一次听说法国萨理德”。 283

3.长达一年的艰难谈判。 284

4.“丑话说在前头”很管用。 284

5.萨理德中瑞宣告成立。 284

6.“磕磕绊绊”走过八年。 285

7.“亲家”投靠毕马威。 285

四、三次合并 286

(一)第一次合并 286

1.计划跟不上变化。 287

2.一条被认为“根本不可能”的建议。 287

3.初次见面。 287

4.合并有共识。 288

5.“牌子、分子、位子”问题。 288

6.签署《合并协议书》。 288

7.签署《章程》。 290

8.签署《出资人协议》。 290

9.获得财政部的批复。 291

10.中瑞华召开新闻发布会。 291

11.顾仁荣答记者问。 292

12.杨力强的自述。 294

(二)第二次合并 294

1.找到新伙伴。 295

2.签署中瑞华、中恒信《合并协议书》。 295

3.中瑞华恒信揭牌。 295

4.设立上海分所。 297

5.分配体制改革。 298

6.退休制度的推出。 298

7.王方明的介绍。 300

(三)第三次合并 301

1.一次没有结果的谈判。 301

2.行业政策的微妙变化。 302

3.决定重启谈判。 304

4.谈判焦点。 304

5.请示汇报。 305

6.协议签订。 306

7.“航母”诞生。 306

8.社会关注。 306

9.百强排名。 309

10.打造核心竞争力。 309

11.朱丹旗谈中瑞华恒信与岳华的合并。 310

12.道路越走越宽广。 312

五、折腾之事 316

1.第一个16号文。 317

2.第二个16号文。 318

六、社会责任 324

1.出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惩戒委员会主任委员。 324

2.担任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委员。 324

3.在“两则”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325

4.当选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 326

七、在梦想与实干中前行 329

之四七十载铸就中华魂——吴益格及大信所的故事 334

一、深切怀念老校长 335

(一)旧中国武汉市会计师行业创建和发展的客观环境 335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市税务机关帮助了“大信”的发展 341

(三)吴英豪“一脉相承”了潘序伦“模式” 346

二、承前启后的“接力赛” 356

(一)吴益格“档案”中记录的“简历” 357

(二)“武汉精神”的洗礼 359

(三)“布衣之家”的磨砺 361

(四)“金贵”的“学堂” 363

(五)从学徒到“账房” 364

(六)参加革命 365

(七)“下海”办所 367

1.与老伴商量。 368

2.与合伙人商量。 369

3.“稀里糊涂”地工商登记为“合伙制”。 369

4.“白手起家”难。 369

5.“第一桶金”。 371

6.“挂靠”的折腾。 371

7.终于“站住了”。 372

8.“路就在脚下”。 373

三、二次创业争辉煌 375

(一)从“南湖会议”到“东湖会议” 377

1.“诚信灵魂铸就人生品牌”。 377

2.内部的“折腾”。 379

3.“一五(2003 ~2007年)发展纲要”。 380

4.业务越做越大。 384

5.《二·五发展纲要》出台。 385

(二)北京的“诱惑” 391

1.在京扎根。 392

2.北京的文化。 393

3.北京的“关系网”。 395

4.北京的市场。 396

5.北京的信息。 396

6.北京业务总部“龙头”地位的确立。 396

7.肯定与嘉奖。 397

(三)外延扩张 399

(四)教训是拿钱买不到的 401

四、“大信人”在成长 402

(一)第三代“大信人”的“传人”——吴卫星 403

1.“我是一个乖孩子”。 404

2.“做单身名女人难乎其难”。 405

3.大信不姓“吴”。 406

4.新准则是反舞弊的“利器”。 408

5.“发展是硬道理”。 409

6.“我很痛苦,我面临选择”。 410

(二)踏踏实实苦干的副总陆军 410

1.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的业务。 411

2.客户的需要重过家庭事务。 411

3.72个小时的熬战。 412

4.高质量、高速度的拼命干活。 412

5.质量、风险永远是第一位的。 412

6.治所之本,为人之道。 413

(三)坐“火箭”上来的副总陈星辉 413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14

2.“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名气小”。 414

3.“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机遇”。 415

4.“我们可以在北京安家了”。 416

5.“我是大信人,我骄傲”。 417

(四)从“官办所”到“民办所”的副总李炜 417

1.“官办所”是一锅“坚硬的稀粥”。 417

2.“官办所”是一张“剪不断、理还乱的网”。 418

3.“草根”有顽强的生命力。 418

(五)在大信“摇篮”里成长的姑娘 420

1.我在大信所里长大。 420

2.老一辈对我的帮助和影响。 420

3.苦,但是值。 421

4.我是一位“不称职的妈妈”。 421

5.“第二次创业”到北京。 422

(六)大信人在成长 423

五、大信特色的管理模式 424

(一)形势发展逼人探出一条路 427

1.从“遥控”到“实控”。 427

2.从“打游击”到建立“根据地”。 428

3.从“洋货”到“国产”。 428

4.从山东到全国。 429

5.大信的风险控制和经营目标管理。 430

(二)实践经历走出一条路 431

1.胡咏华其人。 431

2.“大信人就要吃苦”。 432

3.舍“小家”顾“大家”。 432

4.“再怎么,也不能让大家累垮”。 433

5.尽快实现人才本地化。 433

6.“需要安个家”。 434

7.“权力大了,责任更大”。 434

8.“要抬起头来看未来”。 435

(三)严格制度保障这条路 435

六、走向国际的开始 442

(一)香港百年风雨 442

(二)梁学濂青壮年时期的刻苦奋斗 445

1.苦难成就励志。 445

2.初尝会计师生涯。 445

3.9年毕马域专业的锻炼。 446

4.“对人要真,对事要诚”。 447

5.终于当上了“副经理”。 447

6.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448

7.道德操守比生命还重要。 448

8.赛马场的经验。 449

(三)梁学濂事务所的成长 449

1.“冥冥之中有定数”。 449

2.创业的开始。 449

3.找准定位寻找发展机遇。 450

4.与内地的密切接触。 450

5.与崔建民会长结缘。 451

(四)大信梁学濂(香港)事务所的兴起 451

1.吴益格、梁学濂“一见如故”。 451

2.王军副部长的祝贺。 454

3.合并是一种双赢。 454

之五创新、开拓、腾飞——黄锦辉和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的故事 458

一、开篇的话 459

二、创业始初 461

1.傅自应的故事。 462

2.刘山在的故事。 464

3.“站在巨人肩膀”上攀登——黄锦辉。 465

三、展示黄锦辉 465

1.“档案”里的黄锦辉。 466

2.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469

3.当上了“优秀团员”。 470

4.“一分钱也不能差”。 471

5.在“衙门”里的锻炼。 472

6.放眼看世界。 473

7.参与接待赵紫阳。 475

8.在非洲学会了“攻关”。 477

9.懂得了“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477

10.在外国的磨炼培养了独立思考和生存的能力。 478

11.在国外初步了解的注册会计师行业。 479

12.国外的磨炼,黄锦辉成熟了。 480

四、进入利安达 480

1.创新的开头。 481

2.创新的思路。 482

3.创新的学习。 484

五、掌舵利安达 486

1.民选的“掌门人”。 486

2.股权和掏钱的“不对等”。 488

3.“三把火”烧得好,“最后还是没有跳中央电视塔”。 490

4.“哥们儿,你大胆地往前走”。 491

5.用诚信说话。 492

6.用制度约束行为。 495

7.质量是事务所的生命线。 499

8.转变观念。 502

9.完善、升华自我。 503

10.要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就需要付出。 503

六、利安达创新的体制 507

1.组建集团。 508

2.独特的“内涵发展方式”。 510

3.兼并收购。 510

4.“三所”合并。 512

5.在实战中摸爬滚打。 514

6.推行“模拟合伙制”,千斤重担众人挑。 516

七、利安达文化 524

(一)一种企业文化体系 525

(二)三种理念 525

1.经营理念:健康、稳定、持续、和谐发展。 526

2.管理理念:创新才是制胜之道。 526

3.团队建设理念:能吃苦、会战斗、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526

(三)创新、善闯,不断走新路 527

1.创新意识。 527

2.管理创新。 527

3.制度创新——促使利安达人必须专业化。 528

(四)以创新党团建设为纽带,凝聚人心 529

(五)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员工队伍建设 530

(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心塑造企业文化 531

(七)黄锦辉和利安达的社会价值观 532

1.“利安达是一所学校,是CPA成功的摇篮”。 532

2.“利安达是一座基地,是CPA奠基的场所”。 533

3.“利安达是一根蜡烛,是CPA成熟的明灯”。 537

4.“利安达是一个家庭,是CPA事业的归宿”。 539

八、“娘家”和“婆家” 540

1.不得不提的“媒人”。 540

2.踏入社会团体的起步与前行。 541

3.“既是统战对象,又做统战工作”。 542

4.受到全国工商联黄孟复主席的表彰。 543

5.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 543

九、走向国际的利安达 544

1.“无果之花”——接触萨里德。 545

2.“无花之果”——加入BDO国际。 545

3.加入BDO国际带来的启示和转变。 546

4.退出BDO国际。 549

5.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建立具有中国本土品牌的国际会计网络。 553

十、腾飞的利安达 558

结束语 562

之六从农民的孩子到全球“一大”国际会计公司合伙人——张国俊的故事 572

一、青少年时期 575

1.我的童年。 575

2.四年大学生涯。 578

二、财政部的岁月 580

1.进了财政部。 580

2.三里河二区一号的老头。 581

三、初次涉外 582

1.筹建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 582

2.陈启宗的视野与远见。 583

3.“守株待兔”抓小偷。 585

4.第一次出国。 586

四、张陈所的“故事” 587

1.创建张陈事务所。 587

2.作者的“补充”。 588

3.“张陈事务所”的磨难。 590

4.作者的再次“补充”。 592

5.孙小山是个好人! 594

五、登上一个新平台 597

1.一百六十年的第一位。 597

2.进入普华的核心领域。 598

3.难忘哈佛的日日夜夜。 602

六、青岛所的新天地 606

1.创建青岛分所的前前后后。 606

2.与国内事务所的关系。 611

3.与企业客户的关系。 613

4.与社会的关系。 615

5.对海尔的一次建议。 617

七、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 619

1.政协委员的点点滴滴。 619

2.媒体有关有报道。 626

3.统战部长真亲切。 641

八、我愿做一棵小草 642

1.张国俊的“幸福观”。 642

2.“熟识二十二成知己 天下谁人真识君”。 645

3.员工们的心声。 653

4.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659

5.关于“经济安全”问题。 660

6.如何看待国际网络会计师事务所。 662

7.“关于我个人”。 663

8.“我愿做一棵小草”。 665

之七唯一从政府审计派来的省注协秘书长 唯一在职下海的省注协秘书长——云南省史金生的故事 670

一、二十二年的“泥土芬芳”中长大 671

1.炮声隆隆,出生在石家庄解放的前夜。 671

2.难忘的童年,在“泥巴里长大”。 672

3.学生的前后时代,人生的重大转折。 672

4.五个月的工厂生活,唯一的一次“拳击”。 674

二、十七年军旅生涯的涤荡 674

1.服从命令“跟着走”,从“文化兵”到团部政治处。 675

2.峨山地震震天吼,生死考验铸军魂。 676

3.“援老抗美”,执行“国际主义”任务。 678

4.一路“高升”,当上了团政委。 679

5.“年龄是个宝”,37岁就是“老”。 680

三、十一年“政府官员”生涯的磨砺 681

1.“三选一”,史金生选择了审计厅。 681

2.从军队到地方,从行政工作到专业工作。 682

3.中缅边境搞社教,民族团结结深情。 682

4.注册审计师是“半壁江山”,如火如荼加速发展。 686

5.注册审计师体制疑问重重,统一管理势在必行。 686

四、“两会联合”,创造新的起点 687

1.“屁股指挥脑袋”,被财政“晾”了起来。 688

2.“两会联合”,首战告捷。 690

3.“念念不忘”审计的“困难”,充分利用政策的“空间”。 690

4.清理整顿,“大刀”向审计事务所头上“砍去”。 693

5.到处“诉苦”“要政策”,争取边疆地区更宽松。 694

6.脱钩改制,坚定不移。 699

7.大声疾呼,事务所的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704

8.遭遇人为寒流,工作几乎难以开展。 712

9.过了一段舒心平静的日子。 716

10.不是“当官”的料,还是下海吧。 716

五、下海补“商”,工农兵学商全干 717

1.“干事务所比当秘书长更辛苦”。 718

2.惊心动魄的罢免事件。 718

3.漂亮的风险基金司法诉讼。 723

4.风雨过后,云南华昆起步远航。 727

5.坚强的“班子”,可爱的员工。 728

6.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729

7.又获得了一个第一。 729

8.路还长,但史金生真得感到“很累了”。 730

9.员工的评价,真实的感言。 731

六、人生感悟 734

之八“酸甜苦辣”十八载——浙江省注协秘书长何元福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故事 738

一、农民儿子的本质,解放军战士的本色 739

(一)穷苦而快乐的“山里娃” 740

1.温馨的家、勤劳的父母。 740

2.多灾多难的童年。 742

3.无奈而荒废学业的学生。 742

4.“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743

5.会计行业的“处女”行。 744

(二)十八年军营生活 744

1.入伍的新兵。 744

2.命运的转折。 744

3.部队精简整编。 746

4.回到故乡。 746

二、“他是位称职的秘书长” 748

(一)在会计处的“岗前实习” 751

1.上岗第一件事就是参与注册会计师的考核、考试。 751

2.“混岗”时的“岗前实习”。 752

(二)“要当秘书长就要实实在在地当” 753

1.老秘书长的评价。 754

2.自己的严格要求。 756

3.CPA行业的“娘家人”。 758

(三)秘书长的“酸甜苦辣” 758

1.宝贵年华。 759

2.淡泊名利。 760

3.“挤出空间”。 761

4.“浙江特色”。 762

5.“辛苦人生”。 764

6.“头脑风暴”。 765

7.“做精做特”。 767

8.“小狗经济”。 768

三、温馨的家庭 辛劳的驿站 770

(一)“万事开头难” 772

1.“老人”的回忆。 772

2.与会计处和谐相处。 773

3.“完成心灵上的洗浴”。 773

(二)“充分利用一切空间” 774

1.中国民间社团的苦衷。 774

2.让秘书处的人员有个“温馨的家”。 776

四、“两会”联合 改善执业环境 777

(一)两会联合 硕果累累 779

1.联合的前奏。 779

2.为什么浙江省“联合”工作进度迟缓? 781

3.谁敢去找“朱总理汇报”? 785

4.特代会圆满召开“两会”联合终成“正果”。 786

5.两会联合开新篇 而今迈步从头越。 788

6.何元福对“两会”联合体会甚深。 790

(二)“三师”联合 疑云聚散 791

五、事务所体制改革 794

(一)浙江注协创造了新经验 795

1.“复杂问题简单化”。 796

2.简单问题“复杂”化。 797

3.“苦果”自己吃。 799

4.平稳过渡。 799

(二)何元福“四处呐喊” 800

1.注册会计师是改制后会计师事务所的唯一出资人。 800

2.首创事务所体制改革“浙江模式”。 801

3.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操作要点。 802

4.“造新大陆的是那细小的泥沙”。 804

5.“脱钩改制并非万事大吉”。 807

6.没有改革的阵痛,就没有机制的新生。 807

7.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809

8.谁来承担脱钩改制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法律责任? 813

9.职业风险基金是“烫手山芋”。 815

(三)用制度规范改革 816

六、诚信是永恒的主题 827

(一)“诚信危机”在浙江 828

1.浙江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基本上“平安无事”。 828

2.何元福的“木桶定理”。 829

3.“改革必须到位”。 831

4.“低价竞争与‘囚徒’困境”。 832

5.如何治理“回扣”这一“毒瘤”。 834

6.中国注册会计师需要“补钙”。 835

(二)诚信“保卫战” 837

1.惊动了省领导。 838

2.让“小和尚念经”下课。 841

3.弘扬正气,激励先进,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841

4.完善质量控制制度。 844

5.“宪兵队长”谈监管。 846

6.“诚信档案”名不副实。 848

7.行业自律公约。 848

(三)为公平而呐喊 851

七、何元福有关诚信建设的讲话摘要 855

八、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所“大学校” 865

(一)创建学习型行业机制 865

1.取得共识。 865

2.形成机制。 866

3.秘书处引路。 867

4.秘书长带头。 868

5.蒋文军的成长。 868

(二)完善培训体系 870

1.浙江特色的“宴请”。 870

2.从强制学到“我要学”。 870

3.重点抓好主任会计师的培训。 874

(三)浙江省注协的创新 879

1.建立行业人才基金。 879

2.组织业务知识测试。 879

3.培养百名注册会计师反倾销应诉人才。 880

(四)组织注册会计师考试 881

九、做大、做强、走出去,做精、做实、做特色 881

(一)地方协会的定位 882

1.厅长的要求。 882

2.何元福的思路。 883

(二)为什么都往北京跑 885

1.为什么要清理“驻京办”? 885

2.做大做强为什么又要闹分裂? 885

(三)借船出海没有出去 887

(四)何元福的几次讲演 887

(五)浙江天健东方所做大做强之路 891

第一部分 做好主业 规范发展 892

1.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注册会计师法定业务。 892

2.取得证券从业资格,为事务所长期稳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893

第二部分 调整结构 多元经营 894

1.五次迁址,办公条件逐步改善。 894

2.成立相关单位,开展多元化经营。 895

3.调整机构,适应促进业务发展。 898

第三部分 脱钩改制 历史转折 899

第四部分 以人为本 人才强所 901

1.管理团队,事业发展的领头人。 901

2.中层干部,事务所发展的中坚力量。 902

3.人才引进、培养和保留,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904

第五部分 规章建制 强化内控 905

1.制定执业规范,控制执业质量,防范执业风险。 905

2.健全管理制度,保障事务所规范化运营。 909

第六部分 文化建设 精神家园 909

1.设计天健徽记,寓意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 909

2.企业目标、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等。 910

3.加强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员凝聚力。 910

4.维护员工权益,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 911

5.承前启后 谱写共青团工作新篇章。 911

6.积极参与专业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911

第七部分 探索经验 做大做强 912

1.参与组建天健集团,做大做强会计师事务所的有益探索。 912

2.发展联系所,为做大做强浙江天健积累经验。 913

第八部分 历史殊荣 弥足珍视 914

第九部分 风雨兼程二十六载跨越辉煌再扬帆 915

之九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家祥博士的故事 918

第一部 新的一页 918

1.与丁平准先生相识。 918

2.香港会计界何去何从。 921

3.奠定历史地位。 927

4.为什么投身会计行业。 933

5.父亲的教诲。 938

第二部从政之路 943

1.参与回归的工作。 943

2.立法会的早餐派。 947

3.监察政府账目。 951

4.踏入新里程。 960

5.培育精英。 965

第三部 李家祥答记者问 972

1.安然(Enron)事件的教训。 972

会计制度要与时俱进 972

独立董事权力小责任大 972

既要独立自主又要紧贴国际趋势 973

业务区分清晰,发挥制衡功能 974

经济全球化,国际会计标准需统一 975

勿将个人操守与会计准则混为一谈 976

监管效能与社会成本要平衡 977

会计行业发展日新月异 977

香港面对两个不同的市场 978

香港会计业需要新的发展方向 978

联系汇率是一把双刃剑 980

政府要发挥更大的功能 980

政府要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赤字 981

香港税制改革是只闻楼梯响 981

税制改革要适应经济新环境 982

比较间接税和直接税的优劣 984

征税和竞争力之间要平衡 985

销售税不存在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 986

政府理财方针受冲击 988

政府税收面临的困局 989

面对国际信贷评级不能掉以轻心 989

市场经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诠释 990

2.国际会计发展的趋势。 991

会计制度面临新挑战 991

美国会计制度向国际靠拢 992

内地要克服弄虚作假的问题 992

管治国家与公司有共通点 993

信息科技对会计界有重大影响 994

3.投资理念。 994

以保守及分散为原则 994

“第一桶金”的来源 995

置业是投资重要项目 995

香港楼市发展潜力大 996

新兴市场值得投资 996

要教育子女善于理财 997

4.心愿。 997

之十情深于海 血浓于水——卓传阵会计师及福云所的故事 1000

一、卓传阵简历 1002

二、穷乡僻壤的“野小子” 1003

1.高中以前。 1003

2.大学时期。 1006

3.心路历程。 1008

三、步入CPA行业 1008

1.入门始初。 1008

四、扎根高雄 1011

1.主持“调和所”。 1011

2.最年轻的理事长。 1011

五、取得厦大博士学位 1013

1.机缘。 1013

2.博士生。 1013

3.吴水澎教授。 1014

4.博士论文与答辩。 1014

六、与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交往 1015

1.跟随王人瑞“闯”福建。 1015

2.血浓于水。 1016

3.情深于海。 1016

4.第四次会议。 1017

5.在台第五次会议。 1018

6.第六次研讨会。 1018

7.第七次以后。 1018

七、参加大陆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前前后后 1018

1.大陆开放注册会计师的对外考试。 1018

2.首开纪录。 1019

3.琅琅读书声。 1020

4.“潇洒走一回”。 1020

5.丁平准先生不断给我们“打气”。 1021

6.确保首次考试组织工作“万无一失”。 1021

7.惊动了新闻媒体。 1021

8.“进津赶考”。 1022

9.率团参加第二次注册会计师全国考试。 1022

10.参与第三次注册会计师全国考试。 1023

11.中注协台湾地区会员联谊会成立。 1023

八、与中注协的交往 1025

1.首次扮演“黑脸”。 1025

2.参加上海研讨会。 1028

3.广州第二次交流会。 1028

4.与香港地区公会开始分道扬镳。 1029

5.第三次三方协商会议。 1030

6.北京旅游。 1032

7.参加海峡两岸审计准则比较研讨会。 1032

8.受邀在京西宾馆参加“特代会”。 1034

9.参加规模空前的国际研讨会。 1034

10.第二次海峡两岸会计师专业研讨会。 1035

11.中注协第一次正式组团访台湾地区。 1035

12.后续交流。 1036

九、举办合作事务所 1036

1.中小台商及中小台湾地区会计师事务所的苦恼。 1036

2.马施云国际办事处的隆重开业典礼。 1038

3.马施云国际亚太区主席访问中注协。 1038

4.曲折的“恋爱”经历。 1039

5.终于领了“结婚证书”。 1039

十、意想不到的折腾 1041

1.“奇怪”的组合。 1041

2.诚信所的曲折。 1042

3.福云所的折腾。 1043

4.卓传阵的苦头。 1044

十一、海西区带来新的遐想 1045

后记 10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