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亚美,严寿鹤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15038·教170
  • 页数:487 页
图书介绍:
《地质学基础》目录

绪言 1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二、地质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

三、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

四、《地质学基础》课程的任务 3

第一篇 地质学导论 4

第一章 地球 4

第一节 地球的表面特征 4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

二、固体地球表面的一般特征 5

三、大陆表面的形态 5

四、海底表面的形态 9

第二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12

一、密度和压力 12

二、重力 12

三、地磁 14

四、地电 16

五、放射性 17

六、地热 18

七、弹性 18

第三节 地球的结构 19

一、地球外部层圈及其主要特征 19

二、地球的内部层圈及其主要特征 22

二、矿物 26

一、地壳的化学成分 26

第二章 地壳 26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 26

三、岩石 27

第二节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27

一、洋壳 27

二、陆壳 27

第三节 地壳均衡现象 29

第四节 促进地壳演变的地质作用 30

一、外动力地质作用 30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31

第五节 地壳演化的地质时代概念 32

第一节 风化作用 34

第三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 34

一、机械(物理)风化作用 36

二、化学风化作用 36

三、生物风化作用 38

四、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39

五、风化壳及其研究意义 41

第二节 河流的地质作用 42

一、河流的剥蚀作用 44

二、河流的搬运作用 48

三、河流的沉积作用 50

四、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52

第三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54

一、地下水的运动 54

二、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57

第四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62

一、海水的运动及其它影响海洋地质作用的因素 62

二、海洋的地质作用 66

第五节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 75

一、湖泊与沼泽的形成 75

二、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76

第六节 冰川的地质作用 78

一、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78

二、冰川的地质作用 80

第七节 风的地质作用 85

一、风的剥蚀作用 85

二、风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87

第四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 93

第一节 构造运动 93

一、构造运动的证据 93

二、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 93

三、现代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及板块运动 96

第二节 地震作用 98

一、地震的一般概念 98

二、地震的成因 98

三、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99

四、地震的地理分布 100

第三节 岩浆作用 101

一、岩浆和岩浆作用的概念 101

二、火山作用 102

三、侵入作用 111

第四节 变质作用 111

一、变质作用的概念 111

二、变质作用的方式 112

三、变质作用的因素 113

第一章 矿物通论 114

第一节 矿物及晶体的概念 114

第二篇 矿物 114

一、矿物的概念 115

二、晶体的基本概念 119

三、非晶质体的基本概念 119

第二节 矿物的化学成分及结晶结构 119

一、元素的离子类型 121

二、矿物中的化学键与晶格类型 121

三、矿物化学成分的变化 122

四、矿物的化学式 124

第三节 矿物的形态特征 125

一、矿物的单体形态 125

二、矿物集合体形态 129

一、矿物的光学性质 133

第四节 矿物的物理性质 133

三、矿物集合体的识别 133

二、矿物的力学性质 137

三、矿物的磁性 139

四、矿物的电学性质 141

五、矿物的其它理性质 141

第二章 矿物各论 144

第一节 矿物的分类 144

第二节 自然元素大类 145

一、概述 145

二、分述 145

二、分述 146

第三节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大类 146

一、概述 146

第四节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大类 153

一、概述 153

二、分述 154

第五节 含氧盐大类 160

一、硅酸盐类 160

二、其它含氧盐 176

第三篇 岩石 183

第六节 卤化物大类 183

一、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190

第一节 岩浆岩的基本特征 190

第一章 岩浆岩 190

二、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192

三、岩浆岩的结构 194

四、岩浆岩的构造 196

五、岩浆岩相的概念 198

第二节 岩浆岩的分类 198

第三节 侵入岩 200

一、超基性侵入岩类 200

二、基性侵入岩类 202

三、中性侵入岩类(Ⅰ) 204

四、中性侵入岩类(Ⅱ) 205

五、酸性侵入岩类 206

六、碱性侵入岩类 208

七、碳酸岩类 210

八、脉岩类:伟晶岩 细晶岩 煌斑岩 210

第四节 喷出岩 212

一、超基性喷出岩类 212

二、基性喷出岩类 213

三、中性喷出岩类(Ⅰ) 214

四、中性喷出岩类(Ⅱ) 215

五、酸性喷出岩类 215

六、碱性喷出岩类 216

第五节 次火山岩 217

一、火山碎屑物质的一般特征 218

第六节 火山碎屑岩 218

二、火山碎屑岩的常见岩石类型 219

三、火山碎屑岩的分布及其研究意义 221

第七节 岩浆岩的成因 221

一、原始岩浆的种类和起源 221

二、岩浆的演化(分异和同化) 224

三、岩浆岩的共生组合概念 226

第二章 沉积岩 229

第一节 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229

一、沉积岩的化学成分 229

二、沉积岩的矿物成分 229

四、沉积岩的构造 230

三、沉积岩的结构 230

五、沉积岩层理的基本类型 231

第二节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及其分类 235

一、沉积物的形成及其主要类型 235

二、成岩—后生作用 237

三、沉积岩的分类 239

第三节 碎屑岩类 240

一、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240

二、砾岩和角砾岩 243

三、砂岩 243

第四节 粘土岩(泥质岩) 244

一、粘土岩的一般特征 244

四、粉砂岩 244

二、粘土岩的物理性质 245

三、粘土岩的常见岩石类型 246

第五节 硅质岩 247

一、硅质岩的主要岩石类型 247

二、硅质岩的成因、分布及用途 248

第六节 碳酸盐岩 249

一、碳酸盐岩的一般特征 249

二、碳酸盐岩的主要岩石类型 253

三、碳酸盐岩的地质分布及实际意义 254

第三章 变质岩 255

第一节 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概念 255

二、变质作用方式 256

第二节 变质作用因素和变质作用方式 256

一、变质作用因素 256

三、变质作用类型 259

第三节 变质岩的一般特征 259

一、变质岩的化学成分 259

二、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及变质级的概念 260

三、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261

第四节 区域变质作用与区域变质岩 265

一、区域变质作用的一般特征 265

二、区域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266

三、区域变质岩的主要岩石类型 266

一、混合岩的一般特征 270

第五节 混合岩化与混合岩 270

二、混合岩类的主要岩石类型 271

三、混合岩中的矿产 274

第六节 接触变质作用与接触变质岩 274

一、热接触变质作用与热接触变质岩 274

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与接触交代变质岩 277

第七节 气—液变质作用与气—液变质岩 278

一、蛇纹岩化及蛇纹岩 279

二、青盘岩化及青盘岩 279

四、黄铁长英岩化及黄铁细晶岩 280

五、次生石英岩化及次生石英岩 280

三、云英岩化及云英岩 280

第八节 碎裂(动力)变质作用与碎裂(动力)变质岩 281

一、构造角砾岩 281

二、压碎岩 281

三、糜棱岩 281

四、千糜岩(千枚状糜棱岩) 281

五、碎裂(动力)变质岩的研究意义 281

岩石篇结束语:岩石循环 282

第二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284

四、倾斜岩层 284

三、水平岩层 284

二、岩层产状的类型 284

第一节 岩层的产状 284

第一章 层状岩石的产状及其接触关系 284

第四篇 构造地质 284

一、岩层的概念 284

一、整合和不整合 294

二、不整合的类型 294

三、不整合的观察和分析 295

第二章 有关岩石变形的一些力学知识 298

第一节 应力的概念 298

第二节 变形的概念 298

一、弹性变形阶段 300

三、断裂变形阶段 300

二、塑性变形阶段 300

二、非均匀变形 300

第三节 岩石变形的阶段 300

一、均匀变形 300

第三章 褶皱构造 303

第一节 褶皱要素 304

第二节 褶皱的形态分类及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305

一、褶皱的形态分类 305

二、褶皱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308

第三节 褶皱的组合类型 310

一、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 310

二、褶皱在横剖面上的组合类型 312

一、影响褶皱形成的基本因素 313

第四节 褶皱构造的成因概述 313

二、形成褶皱的力学方式 314

第五节 褶皱构造的研究 315

一、褶皱构造的研究意义 315

二、褶皱形态特征的研究 316

三、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 318

第四章 断裂构造 320

第一节 节理 320

一、节理的分类 320

二、节理与褶皱构造的关系 322

三、节理的组合 323

一、断层的几何要素 324

第二节 断层 324

二、断层的分类 326

三、断层的组合类型 329

四、断层的识别标志 330

五、判断断层的错动方式 335

六、断层效应的概念 336

七、隐伏断层的识别标志 336

八、深断裂 336

九、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 338

第三节 研究断裂构造的意义 338

一、侵入岩体原生流动构造 341

第一节 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 341

第五章 岩浆岩体的构造 341

二、侵入岩体的原生破裂构造 342

第二节 侵入岩体的观察和分析 343

一、侵入岩体岩相带的划分 343

二、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343

三、侵入岩体形态的恢复和剥蚀深度的确定 344

四、侵入岩体形成时代的确定 345

一、面理 347

第二节 变质岩区小型构造 347

四、研究方法上的特殊性 347

三、同期构造的规律性 347

二、构造的多样性和叠加性 347

一、构造上的双重性 347

第一节 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 347

第六章 变质岩区构造 347

二、线理 348

第三节 变质岩区大型构造 350

第四节 构造置换作用和叠加褶皱的基本概念 351

一、构造置换作用的基本概念 351

二、叠加褶皱的基本概念 351

第五节 构造世代的概念 352

第七章 大地构造基本概念 353

第一节 地槽与地台 353

一、地槽 353

二、地台 355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由来 356

第二节 板块构造 356

二、板块的划分和边界类型 360

三、板块的运动 362

四、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363

第三节 槽台说与板块构造说 364

第四节 地质力学 365

一、构造体系的概念 366

二、构造体系的类型 366

第一章 古生物基础 373

第一节 化石 373

第五篇 地史(附古生物基础) 373

第二节 古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374

第三节 重要古生物类别简介 375

一、古无脊椎动物 375

二、古脊椎动物 384

三、古植物 386

第二章 地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92

第一节 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地质年代表的建立 392

一、地层及其层序的建立 392

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393

三、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与地质年代表 397

二、主要的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物 400

一、沉积相和相分析 400

第二节 沉积相与古地理环境的恢复 400

三、古地理图 403

第三节 历史构造分析 404

一、地层的构造分析 404

二、构造阶段与大陆地壳的大地构造单元 404

三、全球大地构造——板块构造 404

第三章 前寒武纪 408

第一节 前寒武纪的时限、划分及一般特征 412

一、前寒武纪的时限及划分 412

二、前寒武系的一般特点 412

一、华北—东北南部区 413

第二节 中国前寒武系发育概况 413

二、中国南部区 418

第三节 前寒武纪地史特征 419

一、前寒武纪地壳构造的演化 419

二、前寒武纪大气圈与水圈的演化 421

三、前寒武纪的沉积特征 421

四、前寒武纪生物界的进化 422

五、前寒武纪的重要矿产 422

第四章 早古生代 423

第一节 早古生代生物界概况 423

第二节 中国早古生代地层及地史特征 424

一、华北-东北南部区(华北地台区) 424

二、扬子区(扬子地台区) 427

三、东南地槽区 428

四、其它地区 430

第三节 世界早古生代地史概述 430

一、早古生代(加里东构造阶段)地壳构造的发展 431

二、早古生代的古地理和古气候 432

三、早古生代的重要矿产 432

第五章 晚古生代 435

第一节 晚古生代生物界概况 435

一、海生无脊椎动物 435

一、华北-东北南部区 438

第二节 中国晚古生代地层及地史特征 438

三、脊椎动物 438

二、陆生植物 438

二、中国南部区 440

三、东南沿海区 442

四、其它地区 442

第三节 世界晚古生代地史概述 443

一、晚古生代(海西构造阶段)地壳构造的发展 443

二、晚古生代的古地理和古气候 445

三、晚古生代的重要矿产 446

第六章 中生代 447

第一节 中生代生物界概况 447

一、陆生植物 447

第二节 中国中生代地层及地史特征 449

二、无脊椎动物 449

三、脊椎动物 449

一、中国的三叠系 450

二、中国的侏罗系、白垩系 454

三、中国中生代的构造运动 457

第三节 世界中生代地史概述 457

一、中生代(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地壳构造的发展 457

二、中生代的古地理和古气候 460

三、中生代的重要矿产 461

三、人类的发展 462

二、脊椎动物 462

一、植物 462

第一节 新生代生物界概况 462

第七章 新生代 462

四、无脊椎动物 463

第二节 中国新生代地层及地史特征 464

一、中国东部 464

二、中国西部 467

第三节 世界新生代地史概述 467

一、新生代(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地壳构造的发展 467

二、新生代的古地理和古气候 469

三、新生代的重要矿产 471

附录:构造地质实习指导 4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