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新编中国现代史  1919.5-1949.10
新编中国现代史  1919.5-1949.10

新编中国现代史 1919.5-1949.10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绪印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208024510
  • 页数:506 页
图书介绍:
《新编中国现代史 1919.5-1949.10》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1919.5-1923.12) 1

第一节 五四前夜的中国 1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1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3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5

第二节 五四运动 9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9

二、护法运动的失败 12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13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1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1

二、工农运动的开展 25

第四节 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成就与争论 28

一、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 28

二、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与嬗变 30

三、学术研究与科技、教育事业的新拓展 35

四、文化思想界的争论 39

第五节 军阀混战和政治改良思潮 45

一、帝国主义的“协同”侵略 45

二、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和地方军阀的“联省自治” 46

三、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潮 50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 51

第六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停滞 55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加紧经济侵略 55

二、民族资本发展的停滞 56

三、农业和手工业的衰落 57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58

第二章 国民革命(1924.1-1926.6) 60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建立,革命运动趋向高潮 60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60

二、革命力量的发展 62

一、北京政变和孙中山北上 65

第二节 北京政变和五卅运动 65

二、五卅运动和革命运动的高涨 67

三、革命势力统一广东,国民政府的成立 71

第三节 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 73

一、北洋各派势力的演变和郭松龄倒戈 73

二、反奉倒段斗争和“首都革命” 74

三、三一八惨案和国民军守卫南口之战 76

第四节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与交锋 78

一、国民党左中右三派的分化 78

二、中国共产党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 80

三、西山会议派的出现和革命阵营反西山会议派的活动 82

四、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主义派的批判 84

五、三二○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86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88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90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90

第三章 北伐战争和国民党“清党”反共(1926.7-1927.7) 90

二、工农运动高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93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98

一、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 98

二、蒋介石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99

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02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04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106

一、武汉政府的北伐 106

二、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08

三、夏斗寅叛变和“马日事变” 109

四、郑州会议和徐州会议 110

五、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危害 112

六、汪精卫集团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113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115

第一节 国民党在全国建立反动统治和新军阀混战 117

一、宁汉合流与国民党各派纷争 117

第四章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927.8-1931.8) 117

二、蒋、冯、阎、李四派联合“北伐”和东北易帜 119

三、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 120

第二节 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122

一、八七会议,革命总方针的转变 122

二、领导各地武装起义 124

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和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 127

四、中共六大和反托派斗争 130

第三节 国民党军阀大混战 132

一、国民党军阀混战的直接原因 132

二、蒋桂、蒋冯、蒋唐战争 134

三、中原大战和扩大会议 136

四、国民党召开的“国民会议” 139

第四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40

一、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40

二、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144

三、克服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红军反“围剿”的胜利 146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148

第五章 抗日救国运动的掀起(1931.9-1935.11) 150

第一节 日军侵占东北,全国掀起抗日民主运动 150

一、九一八事变和东三省沦亡 150

二、全国掀起抗日民主运动 152

三、一·二八淞沪抗战 154

四、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55

五、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 157

第二节 民族危机的加深 159

一、长城抗战和抗日民主运动继续 159

二、伪“满洲国”的成立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62

三、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政府 164

四、国民政府对日采取退让政策 166

第三节 中共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 168

一、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和川陕苏区的开辟 168

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商业和财政制度 171

三、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性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73

四、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176

五、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79

第四节 国家官僚资本主义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垄断 180

一、南京国民政府“四行二局”和其他官僚资本机构的建立 180

二、法币的发行 183

三、国家官僚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垄断 185

四、民族工商业的艰难历程 187

五、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破产 190

第五节 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和左翼文化的成就 191

一、现代文化机构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191

二、知识分子群体及其学术争鸣 196

三、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201

四、南京国民政府对进步革命文化的“围剿” 205

五、进步革命文化的成就 208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212

一、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214

第一节 民族危机加深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214

第六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5.12-1937.6) 214

二、华北事变,国民党对日态度转变 215

三、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217

四、中共从反蒋抗日转为逼蒋抗日 219

第二节 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21

一、两广事变、绥远抗战和援绥运动 221

二、中共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争取 224

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225

四、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228

五、中共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的斗争 229

第三节 抗日民主思想运动和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 232

一、“两个口号”的争论和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32

二、抗日民主思想运动的开展 234

三、少数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 236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240

一、卢沟桥事变 242

第一节 全国抗战开始,国共第二次合作 242

第七章 抗日战争全面展开(1937.7-1938.10) 242

二、八一三淞沪抗战 245

三、国共第二次合作 248

第二节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50

一、国民政府的军事部署 250

二、日军入侵晋察绥 251

三、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 253

四、台儿庄战役和徐州撤退 254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游击战和建立根据地 256

第三节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265

一、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 265

二、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建国纲领》 270

三、国民参政会的召开 271

四、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273

五、武汉、广州的失陷 274

六、抗战初期的中国经济 276

第四节 抗战初期的抗日文化运动 280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286

第八章 相持阶段前期的抗战(1938.11-1940.12) 287

第一节 日本侵华新方针和汪伪政权的建立 287

一、相持阶段的到来与日本侵华的新方针 287

二、汪精卫集团的投敌和南京伪政权的建立 289

三、日本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和文化奴役 292

第二节 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与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 295

一、南岳军事会议与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 295

二、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与反共磨擦活动 298

三、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和“新县制”的推行 301

四、相持阶段前期世界各大国对中日两国的态度 304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要战场 308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策略 308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311

三、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与《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315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317

第九章 相持阶段后期的抗战(1941.1-1943.12) 319

第一节 克服内战危险,争取民主权利 319

一、皖南事变与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击 319

二、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中间党派的初步结合 322

三、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324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美联合抗日 325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25

二、中国战区的设置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326

三、美英扩大对华援助和中美、中英旧约的废除 328

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正面战场 331

第三节 相持阶段后期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32

一、国民党一党专政与蒋介石个人独裁的进一步加强 332

二、大后方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336

三、国统区文化思想上的斗争 342

一、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349

第四节 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艰苦奋战 349

二、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351

三、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354

四、中国共产党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又一次反共高潮 355

五、敌后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与文艺运动 357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361

第一节 两个战场两种态势,国统区内民主运动的高涨 362

一、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 362

第十章 抗日战争的胜利(1944.1-1945.8) 362

二、豫湘桂战役 364

三、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366

四、中国党派寻求第三条道路 368

五、国共两党的谈判 370

第二节 抗战胜利前夕两种中国命运的斗争 372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72

二、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74

三、抗战后期的中美关系 376

一、正面战场的局部反攻 380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80

二、抗战胜利前夕的中苏关系 382

三、日本无条件投降 385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经验 388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391

第十一章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393

第一节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 393

一、战后国际形势与内战危机 393

二、官僚资本在接收中空前膨胀 396

三、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399

四、民主党派的发展 401

第二节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403

一、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403

二、解放区的自卫反击与国统区的反内战运动 405

三、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408

四、国民党破坏政协协议和停战协定 412

五、全国人民反内战运动的发展 414

六、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和解放区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 416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419

第十二章 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1946.7-1947.7) 421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的战略和策略 421

一、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双方的战略方针和军事部署 421

二、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424

三、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428

第二节 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431

一、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431

二、台湾二二八起义 434

三、内蒙古自治运动和新疆各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35

第三节 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439

一、国民党的“制宪国大”和“改组政府” 439

二、蒋介石关闭和谈之门 443

三、资产阶级中间路线的破产 445

四、《中美商约》的签订和国统区的经济危机 447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451

第十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1947.7-1948.8) 452

第一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452

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452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整党整军运动 454

三、中共争取全国胜利的纲领与政策 457

四、解放区的扩大与统一 458

第二节 国民党企图挽救危局的失败 460

一、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 460

二、美帝侵华新政策 462

第三节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深入发展 464

一、国统区人民的反蒋和“反美扶日”运动 464

二、民革的成立和民盟三中全会的召开 466

三、民主党派响应中共召开新政协的号召 467

四、少数民族的反蒋斗争 468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469

一、解放战争第三年开始时的战局和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 471

第一节 伟大的战略决战 471

第十四章 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8.9-1949.10) 471

二、辽沈战役 473

三、淮海战役 474

四、平津战役 475

第二节 国统区经济的总崩溃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胜利 478

一、国统区经济的总崩溃 478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胜利 481

一、革命的新闻、教育事业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484

第三节 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 484

二、“第三条道路”的破产和自由主义的终结 486

三、人民文艺的成就和文艺界的新的团结 491

第四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494

一、中共关于革命转变的方针政策 494

二、国民党和平攻势的破产 496

三、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499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501

△ 本章思考题、本章参考书目 5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