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油气储层评价技术
油气储层评价技术

油气储层评价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裘亦楠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2120351
  • 页数:343 页
图书介绍:
《油气储层评价技术》目录

第一篇 碎屑岩单井储层评价技术 1

第一章 岩石学研究 2

第一节 基本要求 2

第二节 研究内容 4

第三节 成果 4

第四节 部分鉴定资料的统计表格 22

第二章 沉积相分析 28

第一节 相标志研究 28

第二节 剖面相分析 39

第三节 成果 51

第三章 成岩作用研究 53

第一节 储层实验室研究 53

第二节 储层岩石性质研究 54

第三节 储层的孔隙类型 58

第四节 储层的成岩阶段划分标志 59

第五节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成果 64

第四章 储层温度压力评价 67

第一节 评价内容 67

第二节 评价方法 68

第三节 评价成果 70

第一节 评价内容 71

第五章 储层储集空间与物性评价 71

第二节 评价方法 75

第三节 评价成果 79

第六章 储层含油(气)性评价 80

第一节 储层含油(气)性评价内容 80

第二节 评价方法 81

第三节 评价成果 87

第七章 储层综合评价 90

第一节 评价内容 90

第二节 综合分类评价方法 92

第三节 测井多参数储层综合评价自动分析方法 94

第四节 评价成果 96

参考文献 96

第二篇 碳酸盐岩单井储层评价技术 97

第一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 98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 98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 102

第三节 评价成果 104

第四节 不同深井对岩性评价的要求 104

第二章 储层沉积相分析 106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 106

第三节 评价成果 109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 109

第四节 不同探井对沉积相评价的要求 110

第三章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111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 111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 115

第三节 评价成果 115

第四章 储层储集性能评价 117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 117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 121

第三节 评价成果 124

第四节 不同探井对储层储集性能评价的要求 126

第五章 储层含油、气性评价 128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 128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 129

第三节 评价成果 134

第四节 不同探井对储层含油(气)性评价的要求 134

第六章 储层伤害评价 136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 136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 138

第三节 评价成果 139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 141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 141

第七章 储层综合评价 141

第三节 评价成果 146

第四节 不同探井对储层综合评价的要求 146

附录2-1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孔隙度 147

附录2-2 利用全直径岩心测定孔、洞、缝岩样的孔隙度 148

附录2-3 利用岩心揭片法统计计算裂缝渗透率(Kf) 149

附录2-4 利用毛管压力曲线计算碳酸盐岩的总渗透率和每个孔喉区间对总渗透率的贡献值 149

附录2-5 计算储层含油气饱和度方程 150

附录2-6 储层伤害评价参数及指标 151

参考文献 153

第三篇 区域储层评价技术 154

第一章 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155

第一节 基础资料 155

第二节 盆地地质结构 155

第三节 地层学研究基础 157

第二章 沉积相和储集体研究 160

第一节 基础资料 160

第二节 研究技术 160

第三章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192

第一节 基础资料与测试技术 192

第二节 成岩阶段划分及其标志 196

第四章 储层储集性质研究 205

第一节 碎屑岩储层储集性质研究 205

第二节 碳酸盐岩储层储集性质研究 212

第三节 裂缝性储层储集性质研究 214

第四节 火山岩储集体研究 217

第五章 储层综合评价 218

第一节 储层综合评价的任务 218

第二节 储层综合评价因素的分析 218

第三节 储层评价的具体方法 221

参考文献 222

第四篇 开发储层评价技术 224

第一章 描述内容 225

第一节 孔隙规模的描述 225

第二节 样品规模的描述 227

第三节 单层规模的描述 229

第四节 砂体规模的描述 231

第五节 层系规模的描述 232

第二章 资料基础 234

第一节 岩心及其实验分析 234

第三节 油井测试 235

第二节 测井及其解释参数 235

第四节 开发地震 236

第三章 各开发阶段储层评价内容 237

第一节 油藏评价阶段 237

第二节 开发设计阶段 238

第三节 方案实施阶段 238

第四节 管理调整阶段 239

第四章 储层沉积相分析技术 240

第一节 识别和划分微相 240

第二节 岩石相或能量单元的划分及与储油物性的关系 243

第四节 砂体连续性研究 244

第三节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244

第五节 砂体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245

第六节 储层概念模型的建立 246

第五章 储层层组划分和对比 248

第一节 层组划分的原则 248

第二节 标准剖面和骨架网的建立 249

第三节 标准层的确定 249

第四节 单层对比 250

第五节 储层层组划分及对比的主要成果 253

第一节 “四性关系” 255

第二节 各类岩石典型曲线的建立 255

第六章 储层“四性关系”评价 255

第三节 各类岩石储油物性的确定 256

第四节 各类岩石含油性和各种含油级别的物性分析 257

第五节 储层(渗透层)测井判别界线的确定 258

第六节 影响渗透率的各种岩性因素 260

第七节 测井解释储层物性参数模型的建立 261

第七章 储层概念模型的建立方法 262

第一节 测井相——绘制相带分布图 262

第二节 各类微相层内非均质特征 262

第四节 砂体几何形态的确定及网块化 264

第三节 低渗透夹层的分布 264

第五节 网块参数的确定 265

第六节 典型剖面的选择 266

第八章 建立储层静态模型的计算机技术 269

第一节 储层静态数据库 269

第二节 建立储层静态模型的工作流程 270

第三节 井模型 270

第四节 层模型 271

第五节 三维模型 271

第九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分类 274

第一节 评价参数的选择 274

第四节 综合得分分类 275

第二节 单项参数评价分数的计算 275

第三节 各项参数的“权”系数的确定 275

附录4-1 估算水道型条带状砂体宽度的钻遇概率统计法 278

附录4-2 层内具非渗透性夹层的砂层垂直渗透率计算方法 279

第五篇 储层敏感性评价技术 284

第一章 储层敏感性机理研究 285

第一节 储层敏感性 285

第二节 储层速敏性 285

第三节 储层水敏性 290

第四节 温度冲击产生的损害 293

第五节 储层酸敏性 294

第六节 储层碱敏性 303

第七节 油田水结垢机理 306

第八节 入井液对储层的污染 308

第二章 储层敏感性评价的实验技术 310

第一节 评价程序 311

第二节 评价方法 311

第三节 评价指标 328

第四节 防治措施的筛选 336

参考文献 339

符号说明 34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