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荫槐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109021165
  • 页数:372 页
图书介绍:
《土壤肥料学》目录

绪论 1

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1

二、土壤和肥料的概念 2

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3

四、土壤肥料工作的任务 5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6

第一节 岩石的风化 6

一、地壳的元素组成 6

二、成土的主要矿物 7

三、成土的主要岩石 7

四、岩石风化的类型 9

第二节 风化产物的新性质和类型 11

一、风化产物的新性质 11

二、母质的类型 11

第三节 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12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12

二、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13

第四节 土壤的机械组成 13

一、土壤粒级 13

二、土壤质地 17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25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 25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类型 25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性质 25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26

一、土壤微生物在有机质转化中的作用 26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27

三、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30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31

第三节 土壤腐殖质 32

一、腐殖酸组分的分离 32

二、腐殖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 32

三、腐殖酸的性质 33

第四节 我国主要土壤的腐殖质特征和变化规律 34

一、我国主要土壤腐殖质的元素组成 34

二、我国主要土壤的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变化 35

第五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36

一、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 36

二、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36

三、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物理性质 36

四、其它方面的作用 37

第六节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37

一、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38

二、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39

第三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40

第一节 土壤孔性 40

一、土壤比重 40

二、土壤容重 41

三、土壤孔隙状况 41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 44

一、土壤结构及结构性 44

二、土壤结构的类型 44

三、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45

四、团粒结构形成的机制 48

五、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 49

第三节 土壤耕性 51

一、土壤物理机械性 51

二、土壤的宜耕性与土壤耕作 55

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57

第一节 土壤水分 57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 57

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63

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 67

四、土壤水的运动 72

五、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 76

六、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 77

第二节 土壤空气 79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 79

二、土壤通气性 80

三、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81

第三节 土壤热量状况 81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和平衡 81

二、土壤的热特性 82

三、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条件 84

四、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 85

五、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85

第四节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86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水、气、热条件 86

二、合理灌排,控制水分,调节气热 86

三、精耕细作,蓄水保墒,通气调温 87

四、合理轮作,氮磷配合,提高水的利用率 87

五、降低土表蒸发,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 88

第五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 90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构造 90

一、土壤胶体的种类 90

二、层状铝硅酸盐矿物的结晶构造和特性 91

三、土壤胶体的构造 100

第二节 土壤胶体的特性 101

一、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101

二、土壤胶体带有电荷 103

三、土壤胶体有凝聚和分散的作用 104

第三节 土壤吸收性能 105

一、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 106

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作用 107

三、土壤的阴离子交换作用 112

第六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113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 113

一、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离子的来源 113

二、土壤酸度 114

三、土壤碱度和碱化度 115

四、土壤缓冲性能 116

五、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117

六、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119

第二节 土壤氧化还原性 121

一、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 121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122

三、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123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124

第一节 土壤形成 124

一、土壤形成因素 124

二、成土过程 125

三、成土过程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127

四、土壤剖面 127

第二节 土壤分类 130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 130

二、我国土壤分类发展概况 130

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的原则 136

第三节 土壤分布 137

一、土壤水平地带性 137

二、土壤垂直地带性 138

三、土壤区域性 139

第八章 土壤管理 140

第一节 土壤培肥 140

一、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140

二、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 141

第二节 土壤污染 144

一、土壤背景值 144

二、土壤污染源 145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 147

第三节 土壤资源 148

一、土地资源评价 148

二、土壤资源评价 151

三、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52

第九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156

第一节 植物的营养成分 156

一、植物体的组成 156

二、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157

三、主要营养元素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158

第二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159

一、根部对养分的吸收 159

二、叶部对养分的吸收 162

第三节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 164

一、土壤温度与光照 164

二、土壤通气性 164

三、土壤反应 165

四、土壤水分 165

五、养分浓度 166

六、植物吸收离子的相互作用 166

第四节 施肥的基本原理 167

一、养分归还学说 167

二、最小养分律 167

三、限制因子律 167

四、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 168

五、植物营养的选择性 169

六、植物营养的阶段性 169

第十章 氮肥 171

第一节 作物的氮素营养 171

一、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 171

二、作物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营养特点 171

三、作物的氮素缺乏与过剩 172

第二节 土壤氮素 173

一、土壤中氮的含量和形态 173

二、土壤氮素平衡 174

第三节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175

一、铵态氮肥 175

二、硝态氮肥 179

三、酰胺态氮肥 180

四、长效氮肥 182

第四节 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183

一、氮肥的合理分配 183

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184

第十一章 磷肥 187

第一节 作物的磷素营养 187

一、作物体内磷的含量和分布 187

二、作物对磷的吸收 187

三、磷素缺乏和过剩的症状 188

第二节 土壤磷素 189

一、土壤磷素的含量和形态 189

二、土壤中磷的固定及其机制 191

第三节 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193

一、水溶性磷肥 193

二、弱酸溶性磷肥 196

三、难溶性磷肥 197

第四节 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199

一、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 199

二、根据作物需磷特性和轮作换茬制度合理分配和施用 199

三、根据磷肥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 200

四、氮、磷配合施用 200

第十二章 钾肥 202

第一节 作物的钾素营养 202

一、作物体内钾的含量、形态和分布 202

二、作物缺钾的症状和诊断 202

第二节 土壤钾素 203

一、土壤钾素妁含量、形态和转化 203

二、土壤钾素的平衡 205

第三节 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205

一、氯化钾 205

二、硫酸钾 206

三、窑灰钾肥 207

四、草木灰 207

第四节 钾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208

一、钾肥的合理分配 208

二、钾肥的施用技术 210

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料 212

第一节 微量元素肥料 212

一、硼肥 212

二、锌肥 214

三、锰肥 217

四、钼肥 219

五、铜肥 221

六、铁肥 222

第二节 复合肥料 224

一、复合肥料的特点 224

二、复合肥料的种类和施用 225

第十四章 粪尿肥和堆杂肥 227

第一节 人粪尿 228

一、人粪尿的成分和性质 228

二、人粪尿的贮存和管理 229

三、人粪尿的合理施用和肥效 230

第二节 家畜粪尿和厩肥 231

一、家畜粪尿的成分和性质 231

二、厩肥的成分和性质及其积制 234

三、家畜粪尿和厩肥的施用 236

第三节 堆沤肥及沼气池肥 238

一、堆肥 238

二、沤肥 241

三、沼气池肥 242

四、秸秆直接还田 242

第四节 土杂肥 243

一、泥炭 243

二、泥土肥 245

三、饼肥 247

四、家禽粪和蚕沙 248

五、兔粪尿 249

第十五章 绿肥和菌肥 250

第一节 绿肥 250

一、发展绿肥的意义 250

二、绿肥作物的种植方式 254

三、主要绿肥作物的栽培和利用要点 254

四、绿肥发展中的问题和展望 264

第二节 菌肥 265

一、根瘤菌肥料 266

二、固氮菌肥料 268

第十六章 施肥技术 270

第一节 施肥量的估算方法 270

一、养分平衡施肥估算法 270

二、肥料效应函数估算法 274

第二节 施肥方式 280

一、基肥的有效施用技术 280

二、种肥的有效施用技术 283

三、追肥的有效施用技术 283

第三节 肥料的配比混合 284

一、肥料混合配比的必要性 284

二、肥料混合配比的优缺点 286

三、肥料混合配比的原则 286

四、化学肥料的混合 286

五、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混合 288

六、肥料的混合比例与计算 289

七、肥料混合的配制方法 290

八、肥料与农药的混合 290

土壤肥料学实验指导 293

实验规则 293

*实验一 岩石矿物的识别 293

实验二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98

实验三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烘干法) 301

实验四 土壤质地的测定(简易比重计法和手测法) 304

实验五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309

实验六 土壤容重和孔度的测定(环刀法) 311

*实验七 土壤吸力的测定(张力计法) 313

*实验八 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围框淹灌法和环刀法) 316

*实验九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EDTA-铵盐快速法) 319

实验十 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测定法和混合指示剂比色法) 321

*实验十一 土壤和灌溉水中水溶性盐的测定 324

实验十二 土壤全氮量的测定(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 336

实验十三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 339

*实验十四 碳酸氢铵含氮量的测定(中和滴定法) 341

实验十五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碳酸氢钠法) 342

*实验十六 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含量和游离酸的测定(钒钼黄比色法和中和滴定法) 344

实验十七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醋酸铵-火焰光度法或四苯硼钠比浊法) 347

*实验十八 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 350

实验十九 施肥量的估算(养分平衡施肥估算法) 354

附录一 英汉土壤肥料学常用词汇 357

附录二 地质年代 367

附录三 稀土微肥 368

附录四 本书中法定计量单位的符号 369

主要参考文献 3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