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婚育观念通论
婚育观念通论

婚育观念通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贵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0797813
  • 页数:5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12章43节,主要内容有:婚育观念概述、婚育观念的特征、决定因素、转变机制、婚配观念的演变、生育目的的变化、性别偏好的演变、性观念的转变、婚姻家庭观念及其变化、未来生育观念展望。
《婚育观念通论》目录

第一章 婚育观念概述 1

第一节 传统婚育观念 2

一、传统婚育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2

二、传统婚育观念的特点 21

三、传统婚育观念的内容 28

第二节 转型期的婚育观念 48

一、转型期婚育观念的形成 48

二、转型期婚育观念的特点 55

三、转型期的婚育行为 60

第三节 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70

一、科学文明进步婚育观念的形成 71

二、科学文明进步婚育观念的特点 78

三、科学文明进步婚育观念的内容 83

第二章 婚育观念的特征 92

第一节 共性特征 92

一、传承性 93

二、相对独立性 97

三、多样性 104

第二节 个性特征 111

一、普遍性 111

二、依存性 114

三、可塑性 119

第三章 决定婚育观念的因素 123

第一节 决定婚育观念的经济因素 123

一、生产力水平 124

二、科学技术水平 127

三、城市化水平 131

第二节 影响婚育观念的社会因素 136

一、受教育水平 136

二、妇女地位 139

三、社会保障水平 143

四、就业水平 145

第三节 影响婚育观念的文化因素 148

一、舆论环境 148

二、风俗习惯 152

三、宗教信仰 156

四、婚育制度 159

五、政策导向 161

第四节 影响婚育观念因素间的关系 167

一、婚育观念是一个科学的抽象 167

二、上层建筑与物质基础的关系 169

第四章 婚育观念转变机制 172

第一节 经济发展是观念转变的基础 172

一、宏观经济发展 175

二、中观经济发展 176

三、微观经济发展 179

第二节 社会进步促进观念转变 182

一、受教育程度对婚育观念转变有重大影响 182

二、提高就业率对婚育观念转变有重大作用 184

三、婴儿死亡率下降对婚育观念转变有重要作用 186

四、社会保障制度是婚育观念转变的“增效剂” 187

五、城市化是婚育观念转变的“催化剂” 188

第三节 生育文化对婚育观念转变的影响 191

一、舆论环境建设 192

二、制度政策建设 193

三、法律、法规建设 195

第四节 婚育观念转变机制的相关性 197

一、全面理解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 197

二、正确把握生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0

三、发挥综合机制效应 201

四、婚育观念转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03

第一节 婚育观念与人口转变 205

第五章 婚育观念转变与社会发展 205

一、人口转变模式与婚育观念转变的关系 206

二、婚育观念转变在中国人口转变中的作用 212

第二节 婚育观念与人的全面发展 220

一、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演进 220

二、婚育观念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 224

第三节 婚育观念与社会文明进步 233

一、婚育观念转变代表社会文明进步 233

二、宣传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 241

第六章 婚配观念的演变 246

第一节 传统的婚配观念 246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46

二、婚姻论财,门当户对 250

三、一夫一妻,允许纳妾 254

四、同姓不婚,亲上加亲 256

五、妇从夫居,蔑视入赘 260

六、从一而终,反对改嫁 261

七、糟糠之妻不可弃 263

第二节 近代社会引发的冲击波 265

一、倡导婚恋自由,反对父母包办 265

二、反对早婚,鄙视纳妾 271

三、提倡以爱情为基础,反对门第观念和追求财富 277

四、主张妇女离婚和再婚自由,反对片面贞操观 280

五、倡导男女平等 284

六、提倡文明结婚 286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变化 289

一、恋爱自主,婚姻自由 289

二、一夫一妻,禁止纳妾 291

三、追求夫妻爱情,强调婚姻稳定 292

四、政治条件至上 296

五、崇尚劳模和军人 297

六、其他择偶观念 300

第四节 改革开放的震荡和多元化取向 302

一、对婚姻自由的理解更为全面 302

二、择偶方式更加社会化 307

三、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 309

四、出现了不婚现象 312

一、现代与传统意识并存 315

第五节 近期调查反映的婚姻观念新特点 315

二、不同性别间的差异 317

三、不同年龄间的差异 318

四、不同文化程度间的差异 320

五、不同收入水平间的差异 321

第七章 生育目的的变化 324

第一节 传统生育目的 324

一、传宗接代 325

二、养儿防老 327

三、多子多福 330

四、增加家庭劳动力 334

五、提高家庭和家族地位 336

六、享受天伦之乐 33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340

一、宏观导向与个人生育需求不期相合 341

二、多生孩子多得益 345

三、传宗接代的目的有所遏制 347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取向 350

一、养老和传后仍然是农民主要生育目的 350

二、生育与家庭对劳动力的需求紧密相联 353

三、追求精神需求 353

四、社会责任感增强 356

五、农村仍然存在较强的男性偏好 357

六、出现了不生育现象 358

第四节 21世纪初生育目的的主要特征 361

一、传宗接代重新上升为首要生育目的 362

二、生育目的中的社会责任感有所增强 363

三、不同性别人口生育目的差异较大 364

四、不同年龄人口生育目的区别明显 365

五、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生育目的差异显著 366

六、不同收入人口生育目的差异较大 366

第八章 生育数量及时间选择 371

第一节 传统社会生育数量及时间的选择 371

一、妇女生育数量及时间的决定因素 371

二、20世纪上半叶妇女的生育数量和时间 374

第二节 现代社会生育数量及时间选择的调节 380

一、新中国成立后前20年的变化 381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变化 386

第三节 21世纪初的生育意愿 402

一、不同地区妇女的生育意愿 402

二、影响生育意愿的个人因素 404

三、已有子女数与生育意愿的差距 409

第九章 性别偏好的演变 415

第一节 传统性别偏好 415

一、传统性别偏好的社会基础 416

二、传统性别偏好的形成与发展 418

第二节 当代性别偏好 420

一、20世纪80年代调查反映的性别偏好倾向 421

二、2001年调查反映的性别偏好倾向 436

三、实际出生中的性别偏好 442

第三节 性别偏好的矫正 448

一、矫正性别偏好的法制建设 449

二、消除性别偏好的实践 453

三、消除性别偏好的战略措施 455

第十章 性观念的转变 458

第一节 传统性观念 458

一、性观念与婚育观念 459

二、传统性观念的演变 465

三、传统性观念的特征 476

第二节 转型期的性观念 478

一、禁锢为转变创造了条件 479

二、科学、文明、进步性观念的建立 481

三、转型期性观念、性行为的潜流 486

一、性观念转变的表现 490

第三节 性观念转变的表现与特点 490

二、性观念转变的特点 495

第十一章 婚姻家庭观念及其变化 498

第一节 传统婚姻家庭观念 498

一、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特点与内容 499

二、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变化的社会基础 506

三、家庭功能对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影响 512

第二节 近代婚姻家庭观念 517

一、婚姻家庭观念变化的社会原因 518

二、婚姻家庭观念变化的内容 523

第三节 当代婚姻家庭观念 529

一、婚姻家庭观念变化的原因 530

二、婚姻家庭观念变化的内容 532

第十二章 未来婚育观念展望 540

第一节 未来的性观念 540

一、传统性观念的突破与“更新” 541

二、“性解放”带来的思考 543

三、性的社会控制完全必要 544

四、性教育与青年的未来 546

第二节 未来的择偶观念 548

一、择偶有客观规律可循 548

二、正确择偶是美满婚姻的前提 550

三、婚后性爱磨合是择偶的延续 552

第三节 未来的婚姻观念 553

一、人类为什么需要婚姻 554

二、一夫一妻制不会消失 556

三、爱情的婚姻是道德的婚姻 557

第四节 未来的生育观念 559

一、人类有意识的生命生产 559

二、生育调节与可持续发展 561

第五节 未来的家庭观念 563

一、家庭观念发展新趋势 563

二、建设平等和睦新家庭 566

第六节 人的全面发展 567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性 567

二、建设高层次的生育文化 569

三、做人口生产的真正主人 570

参考文献 5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