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上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上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上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5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复,郝吉明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630467
  • 页数:224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上》目录

第一卷 总论 1

第一部分 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专家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第二部分摘录) 江泽民 3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序《院士科普书系》 江泽民 3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江泽民 4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摘要——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李鹏 5

从严治政 全面加强管理 朱镕基 7

在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摘录 朱镕基 8

会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代表时的讲话 李瑞环 9

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李岚清 10

把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到突出位置 吴邦国 1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温家宝 17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宋健 22

认真做好西部大开发这篇文章 布赫 24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蒋正华 26

以人为本 注重协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王云坤 29

坚持不懈地抓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闻世震 3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舒惠国 32

国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周永康 34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实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 白恩培 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环境管理 曲格平 44

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初步思考 郑必坚 56

科技百年的启示与新世纪的展望 路甬祥 59

可持续发展:我们已有的高度 钱易 62

可持续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实施 张坤民 63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卢良恕 70

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张维庆 74

西部大开发与我国民族问题 李德洙 78

如何将《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陈耀邦 81

加强技术创新 促进产业升级 全面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 傅志寰 84

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促进西部大开发 石广生 87

加强技术创新 促进产业化进程 开创科教兴国新局面 朱丽兰 90

坚持环保基本国策 促进可持续发展——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 解振华 93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 推动重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包叙定 96

加强环境保护 建设美好家园 李春辜 98

研究和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重大战略问题 陈佳贵 99

谈乡镇企业污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王立岩 101

从战略高度善待海洋 张登义 102

造林绿化 改善生态环境 王志宝 103

我国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效益的分析 杨魁孚 107

提高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问题探讨 孙兢新 109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祝光耀 111

关于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思考 王心芳 116

关于加快我国海水灌溉农业和盐土农业发展的建议 林栖凤 118

海南建设生态省的重要意义 王辉丰 119

综合利用人口资源环境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宗璋 121

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中国的必然选择 牛文元 123

中国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成 牛文元 127

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十五”和2010年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思路 蔡昉 130

中国21世纪的经济增长与人口问题 蔡昉 135

科技体制改革的态势与对策 王玉民 139

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王玉民 张利华 解源 143

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兼论国外企业创造知识的模式与经验 周宏春 146

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与对策的战略思考 宋毅 151

大力发展知识型农业产业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罗伟雄 155

科技创新与21世纪的粮食发展战略 徐逢贤 160

加强环境保护科技综合实力 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陈复 170

论中国的环境政策 蔡守秋 175

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的有关情况及“九五”期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对策探讨 沈龙海 178

面向新世纪的战略性抉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 萧灼基 181

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政策 胡鞍钢 王亚华 184

中国资源与经济发展 胡鞍钢 193

跨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区域的选择 杨洁 199

中国2020年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研究 韩国刚 204

试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张春祥 王富华 206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发展战略 陈泮勤 傅伯杰 于秀波 208

21世纪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张凤 211

21世纪的地球科学 刘东生 万国江 洪业汤 214

生物多样性——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 杨建新 215

应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黄兆良 219

做好跨世纪环境保护工作 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杨振科 221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协调发展 李维祥 224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 促进全区各项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 王洪泉 225

构筑四大体系和四大机制 推动环保事业的全面发展 杨明奕 227

努力把四川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朱天开 黄崇祥 229

再造秀美山川 王成祖 235

建立生态发展战略 实现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杨喜军 237

国家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发展 张洪 240

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城市规划应具有的指导思想 李乃胜 242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优先发展的领域前沿和研究方向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方向研究总体组 245

关于21世纪初期加快西北地区发展的若干建议(摘要)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 249

关于建立我国钾肥资源稳定供应体系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生物学部、化学部 251

第二部分 专题论述 255

第一章 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汪正鸣 蔡昉 255

第二章 中国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秦大河 冯仁国 贾绍凤 273

第三章 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张坤民 317

第四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牛文元 367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牛文元 411

第六章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郝吉明 427

第七章 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侯向阳 王庆锁 453

第八章 农村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 冯海发 李俊英 吴以环 463

天人合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法则 辛建荣 唐嘉耀 吴峡燕 501

第三部分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501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 501

人天道德与可持续发展论 王士魁 503

论人天观的发展历程 张今杰 505

生态观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邓国天 507

持续发展战略——绿色经济模型 吴进明 杨永康 508

皇极中和探析 朱美琛 510

从“万有升降周期论”探讨环境趋势与人类生存 李世华 511

1997年3月9日的日冕偏振CCD观测 胡中为 李汝谅 方成 萧耐园 高修发 513

中国西部大气亚毫米波不透明度的一次实测调查 杨戟 516

论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双重效应 何正欣 518

试论资源综合利用的哲学思想——五行至爱、综合俭用、和谐发展 赵正湘 520

资源的科学利用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沈恒华 赵慧 522

归纳认识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科学方法论 刘坤亮 524

理论思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赵正湘 525

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经济学战略 吴英杰 528

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关系探讨 王剑敏 529

面临全球性的新的挑战 创立新的地球道德意识 陈国新 531

人与环境关系之系统科学观点 薛建华 533

环境与民——中国历史内部规整的深层原因 张筱兑 535

略论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梁吉义 538

“3S”技术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陈健飞 540

论能源过渡和新能源的开发前景 肖建民 544

21世纪的新碳源 周家贤 549

当代环境法的全球化和趋同化 蔡守秋 552

环境PPM标准 何艳梅 555

环境管理体系(IS014000系列标准)与企业出口贸易 孔曙 556

国际贸易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由亚男 557

论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 淦正方 559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扶贫 冯裕华 560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分析 孔今锋 562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工作的经常化问题 丁仲时 曾雪荣 麦成海 564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 秦耀辰 徐铭杰 567

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 孙彦泉 569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史蓉蓉 陈士明 彭希仁 571

谈谈知识经济涵义 朱家杰 573

论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黄乾 575

知识经济与智能哲学 黄明理 577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知识经济 解基干 579

“经世致用”与数学机械化 傅海伦 580

可持续发展与引进高级人才 骆克任 581

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会计——兼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特殊性 韩辉 584

21世纪的生命科学:整体性研究和复杂性研究 吴家睿 586

生命科学的挑战 李庄 587

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卓季龙 589

再创美好家园 徐思超 董瑞忠 590

旅游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辛建荣 唐嘉耀 590

不同社会群体与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关系 叶林顺 林宗振 592

论环境道德与环境法的关系 蔡守秋 597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国民教育 597

重视环境保护 增强环境意识 李永徽 600

提高环保意识 搞好环境保护 皮建国 601

支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思想与方法——参与式思想与方法 陈帆 604

公众参与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黄建新 605

探索实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林发松 608

深圳人的文化教育消费 蔡素玫 610

把环境宣传教育作为推进环保工作的“启动器” 马雷云 612

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花春文 614

谈新形势下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睢志超 615

中学生环境教育刍议 秦秀玲 马泽华 617

遗传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吴继卫 618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乡土地理调查研究活动 成彬 619

发挥地方生物资源优势 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 李洁 621

论家庭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刘越 汤怡 柯冰 622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花春文 624

谈中学地理的“可持续观”教育的特点 胡于文 陈力 李贻秀 626

陆地环境的试验教学体会 陈波 627

中专学校应适应形势发展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 林希正 李永治 郑梓 629

加快实施科技兴局战略 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 杨玉淮 魏宏云 631

学攻结合——中国走向诺贝尔奖之路 吴汝衡 633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罗新平 张莉 刘頔 635

明确思路 加强指导 把企业科协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刘乃文 636

科教兴国 任重道远——对本科教育的一些忧虑 袁卓建 637

提高对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认识 做好对科技成果的保护和转化工作 管志炜 638

领导评价问题对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韩来平 640

领导用人的五个误区 黄梅 642

关于青年干部增强自身素质及培养选拔问题的思考 李子海 644

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两点思考 郑再喜 646

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的领导和维护安定团结的重要组织保证 张深毅 648

高校扩招的哲学思考 杨群祥 649

围绕市场经济 强化农村成人教育服务功能 张凤荣 651

试论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的双重性 张芝和 652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甘南州教育教学改革 鲍俊辉 653

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姜忠丽 苏杭 655

土族基础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青觉 656

多路实时、高音质数字串合成系统 刘庆峰 腾永盛 王仁华 658

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 杜楚华 660

一类新的非线性规划降维算法的算法原理 徐百兴 662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工作 孙培香 665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667

21世纪:向“中国经济区”迈进 方宁生 667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殷光胜 670

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余西申 余民峰 李俊华 672

“数字地球”及我国面临的机遇 王海 李晓萍 673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来实施我国人口发展战略——新时期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新思路 王建民 675

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杨道本 马建 677

建立与未来发展相协调的人口战略 陈明立 680

试论邓小平人口思想的历史地位 杜洪波 682

中国人口政策的研究与探讨 梁兴 683

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现象 朱宝树 686

人口与环境相适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张伟 687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人的素质 法少青 689

人口健康素质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 汪晓阳 聂晋阳 冯晶 郑康生 师维平 张俊刚 691

我国人口素质的地区差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选择 蒋志学 王家宝 693

INTERNET是发展信息产业的突破口 王时阳 695

洪涝灾害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世纪转折的中国水问题 徐海亮 697

世纪构想:南水北调大工程 肖祥 700

国家要加强对再生资源及其产业的统一管理和发展指导 王保士 702

从跨世纪发展思想与战略看环境保护 郎文贵 705

保护生态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杨小军 张今杰 刘白明 707

加速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朱晓帆 王安 709

加速发展环保产业的几点思索 万成略 711

关于污染治理专业公司的探讨 黄佳琼 714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切合点——环境标志 杜殿讯 716

生态经济与生态建设富民工程 孙成权 717

论我国环境审计 姜彦秋 719

全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简析 朱庆衍 720

关于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胡青 722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意义 侯淑芳 723

农业在我国食物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白清云 728

论现代杂草科学和我国农、林、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李扬汉 732

沙尘暴威胁着我们 陈广庭 735

深化改革 建立林业“两大体系”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李经建 736

21世纪城市环境面临的最大挑战 武平 738

建设北京市中央商务区(CBD)促进北京跨世纪城市中心结构的战略转型 朱炜宏 739

21世纪房地产发展趋势 蔡穗声 743

21世纪我国能源问题研究 史斗 郑军卫 744

论我国钢铁等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顾海澄 748

我国造纸工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 陈嘉川 杨桂花 751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王晋江 753

第四章 区域经济与西部大开发 755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分析 张峥 755

依靠科技进步 实施清洁生产 冯谷东 756

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抉择 徐德成 余海涛 758

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走健康环保之路 张勤 760

试论研究人工湖泊旅游利用的意义 管宁生 761

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管理浅析 罗美安 763

开展生态旅游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骆高远 765

论旅游地图编制的规范化 孙寿魁 767

中国加入WTO——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任广海 李洪祥 770

厉兵秣马迎入WTO 刘建民 771

区域可持续发展模糊模式识别评价量化理论 陈守煜 775

辽宁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罗元文 778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长江流域经济开发 王保畲 780

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邓宏兵 张毅 783

关于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工程构想 徐晓明 785

长江江西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构想 吕桦 787

加强管理 促进三峡库区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 赵云 789

三峡工程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王儒述 790

关于建设生态省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思考 梁俊卿 792

控制燃煤污染 建设山西清洁能源区 易植刚 794

论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朱桂香 796

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王世录 799

科教兴国战略与河南县域经济发展 张占仓 801

淮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冲突 程必定 林斐 俞世伟 803

湖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杨洪 807

“可持续武汉”呼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王保畲 809

为天然气进入湖北开展准备的建议 孟广信 夏国伟 811

加强重庆与新疆合作的思考 廖怀 813

温江县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刘莉 姚建 815

红水河流域环境、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宋书巧 张建勇 817

可持续发展与贵州工业清洁生产途径 杨黔生 820

青海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熊海虹 822

新疆矿业与可持续发展 陈哲夫 825

绥芬河边贸发展中的问题 修洪喜 宋景歧 826

乌鲁木齐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马天宇 827

试论湖南环保的战略思想 涂清梅 836

试论江西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张其海 838

依托生态 拓展内涵 探索生态旅游新路子 赵成武 841

黄山花岗岩石质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与保护对策——兼对科学旅游的呼吁 王心源 843

福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陈及霖 845

贵阳市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苏维词 刘瑞 847

推动旅游兴市 罗桃林 850

南宁市创名牌旅游产品的战略思路 谭丽燕 陈建新 851

兴义马岭河喀斯特景观及旅游开发探讨 李兴中 852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曾建江 刘俊娟 855

我国西部发展战略问题的系统探析 严以绥 肖焰恒 857

对中国西部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苏维词 859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思考 鱼小辉 861

共和国:西部开发与政策均衡 张筱兑 863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OGY混沌经济战略 丁晓峰 865

西部大开发 治理沙漠要先行——我国沙漠化沙尘暴起因及对策 窦芳 868

再谈荒漠一绿洲对立统一观与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黄培祐 871

绿洲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建模和应用 李岩 黄文房 872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张志良 张涛 张潜 876

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 郑宝宿 879

西部大开发与水土保持 郑宝宿 881

关于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工作适应西部地区开发战略需要的探讨 牛最荣 883

膜分离技术在中国西北地区苦咸水淡化工程中的应用 尚天宠 朱峰 885

西部地区的灾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何爱平 889

以战略的眼光看待西部 徐万生 刘英梅 891

西北开发与未来环境演化 郑守林 891

西北生态环境建设与绿洲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科军 何明寿 马兰菊 893

耗散结构理论与绿洲人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严以绥 肖焰恒 896

西部大开发与新世纪人才战略的思考 马淑娟 898

试论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冉茂英 900

依靠科技振兴中西部所面临的重要机遇 李喜岷 903

中西部农业保护的财政对策 邝永智 905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迎接西部大开发——关于周至县环境保护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王瑞军 908

神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肖祥 909

优先开发云南水电资源是实施云南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罗文博 911

关于陕西省环境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司全印 冉新权 913

新疆社会经济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基本因素分析 熊晓霞 915

西部大开发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必先行 陈晓明 917

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 姚显志 918

西部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平衡分析 张彦平 齐亚双 陈艳萍 921

谈西部地区矿业开发方式的转型问题 辛继升 924

试论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傅岳瑛 李小强 926

东西部产业对接 徐建龙 927

拓展东部 开发西部 两者须有机结合 胡存云 929

第一部分 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933

论城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李焱 933

第二卷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933

城市建设环境影响成因及其防治 洪流 934

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王绍增 936

天津市环境管理工作特色分析 刘金生 937

环境基础设施运营现状及市场化对策 刘金生 刘文仲 939

强化环境保护 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吴镜禄 941

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推进环境保护上台阶 赵绪云 942

居住区环境评价方法与应用 李峰 申金山 李颖静 944

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能有效她强化环境管理 王玉芬 946

运用环境规划进行目标总量控制 周世良 948

加大环境监理执法力度的尝试 蔡忠灿 949

关于环境监理稽查 颜永平 951

对环保建设和达标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永志 952

区域环境保护费用和效益灰色预测分析 周嘉 华德尊 953

急待规范排污收费形式 陈超 955

老污染源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傅睿 孔红 956

对环境污染“世界冠军”的思考 朱庆衍 957

别让母亲河为故乡流淌苍凉 李万生 959

负重奋进搞环保 美化环境创效益 张佩喜 961

加强环境保护 展现重镇风貌——记亚东县环保工作的先进事迹 仓多 962

着重实效 狠抓落实 李树圈 963

夯实基础练硬功 潘家栋 964

建立五种机制 落实三个规范 李树圈 965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善 966

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法律制度选择 白廷举 967

环保投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陶跃华 970

将环保产业培育成武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探讨 余新明 972

发展青岛环保产业之我见 曹曼 朱俊堂 974

重庆市造纸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 李仕林 976

开拓污染源信息新渠道的探索 方路乡 巩兵 刘建明 何为民 977

计算机在污染源管理中的应用 郭秀萍 979

图形显现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丁强 王大新 981

Sub-Saharan非洲国家环境信息系统浅谈 王树根 982

陇东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曹同民 985

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徐万生 985

北淝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失衡现状、原因及对策初探 何国权 987

重庆城市综合环境功能分区中层次权重解析法的应用 陈年 990

加速成都市“温、郫、都”生态示范区建设 朱联锡 992

石家庄城市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孟令尧 张岱平 张丽珍 张焱 996

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 祖宏孝 徐峰 张建兴 999

小城镇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杜国臣 1001

重庆三峡库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钟章成 邱永树 100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三峡生态经济区 李蜀庆 1003

三江之源——庆元县生态环境建设之我见 吴远香 吕兆明 1005

简论历史上北方地区的生态变迁 牟吉信 1006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李桂林 1008

第二部分 江、河、湖、海治理与水土保持 1013

治水之本在治山 治山之道在兴林 窦芳 1013

论流域环境与发展的协调 王曦 1015

论河流恢复规划的固定性、合理性及灵活性 孙晔 1016

山江湖工程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开拓与创新 戴星照 吴国琛 1017

从长江水灾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刘沛林 1021

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 刘沛林 1023

20世纪长江全流域型洪涝灾害的回顾及防治 吕爱钦 1026

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陡坡耕地的出路 张信宝 付仕祥 1029

长江流域洪灾与生态破坏的关系浅析:I经济发展与生态变化 张纪伍 李维新 水建高等 1031

安徽境内长江岸带崩塌遥感调查 杨则东 鹿献章 1033

黄河下游断流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任美锷 1035

黄河断流的历史回顾与简析 张汝翼 杨旭临 1038

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问题 孙成权 1042

关于黄河治理的思索—一主论实现黄河下游河道断面的三角形化定槽减沙 杨力行 1045

渠化黄河下游河道与黄淮海平原可持续发展 崔树彬 1047

太阳活动峰期黄河径流洪水变化分析 王昌高 王云璋 王国庆 1050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分析 尹国康 1053

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坝地防洪保收研究 田永宏 郭玉梅 王英顺 邓吉华 1054

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环境特征及水环境问题 蒋自巽 季子修 于秀波 张琛 1056

玛纳斯河99.8洪水物理成因分析 张瑞民 杨永胜 宁力强 1059

尉犁县土地开发对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对策分析 王江红 1061

云南小江流域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陈循谦 1062

洞庭湖洪水模拟与综合治理 黄怀勇 杜国铨 范蔚茗 陈广浩 1065

建立洞庭湖区“垸坝稳定、湖盆演化及洪涝灾害科学观测站”的建议和设想 余德清 1066

历史时期鄱阳湖湖日长江倒灌分析 胡春华 1069

官田湖模式的建立及其发展 杨志远 刘青 欧阳明 1070

太湖地区地面沉降的特点及治理中的问题 李冬田 1072

本溪市后湖滑坡治理意见 张瑛 王亮 孟平 1074

巢湖湖岸崩塌及淤积现状遥感分析 杨则东 徐小磊 谷丰 1076

青海一里平盐湖卤水体系Li——Na——K——Mg——Cl——SO4——H2O体系25C度下渗透系数、活度系数和饱和度的预测 姚燕 宋彭生 张? 1080

新疆玛纳斯湖沉积物氧同位素记录的古气候信息探讨——与青海湖和色林错比较 林瑞芬 卫克勤 1082

江苏海岸侵蚀与防护 阮成江 1084

改造沙漠谈何容易 海水浸淹纯属徒劳——再论西调渤海水工程 徐晓明 1086

高度重视和加快治理水土流失 吴宪章 1088

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小流域的特征与建设途径 王继志 1090

水土保持场站建设是水土保持产业的基础 庄荣昭 1092

流域资源的多样性与流域管理目标确定 杨喜田 董惠英 1093

关于推行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的构想 马慕铎 1096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十步曲” 冉国富 1098

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 徐立峰 1099

水土保持行政执法中经济手段体系构成及操作运用 屈振军 1101

依托“长治”工程 加快县域水土保持产业基地建设 黄鹤先 王国顺 1103

南安市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陈永宝 吴锦春 郭志民等 1105

生物梯化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陈旭晖 1107

第四纪红土侵蚀区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吴雨赤 1110

五华县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保持效益 张茂泉 张雄辉 1112

关于水土保持设施的图斑管理 马慕铎 1115

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水分主要受控因子研究 赵晓光 吴发启 1117

降水对土壤的动力作用和危害 欧阳惠 1119

开县库区水土流失浅析 柳建龙 1122

土壤侵蚀试验的有关因子浅析 张如良 李凤 1124

小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猪沼果工程 傅国儒 张金生 1126

第三部分 环境与气象 1129

冷暖空气属性学说 史宝山 1129

厄尔尼诺与深圳气候 钟保粦 1130

天气、海洋与人类活动 任尚义 1131

中国季风气候地貌研究——以中国东部湿热季风区为例 万晔 1132

知识经济与人工影响天气产业化 林松良 1135

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分析 文日凤 张祥玉 1136

呼伦贝尔盟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的气候环境及其发展战略 赵慧颖 1139

盟市气象局局域网络连接方法 姜凤通 1140

气候分带法及晋中气候带 马荣田 田钰 张恒君 1142

走出困境天地宽——河南省汤阴县气象局一年巨变侧记 张海峰 1144

梅汛期东亚季风环流特征及其预测 马福慧 1146

复杂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曹美兰 1148

陕西未来50年区域旱涝气候预测研究 栗珂 高炬 叶殿秀 1150

精河县大风天气分析 林铂 1152

运用气候区划成果 开发气候资源潜力 阮士文 1153

青藏高原加热场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王新增 1155

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简介 胡家美 朱娜 1157

用差段叠加法趋势预报五月寒天气 庄革富 1159

sL1型遥测雨量计典型故障分析 姜树业 1161

利用BP机传递漓江上游暴雨警报和水位预报 陈宗行 罗慈英 王艳兰 黄璋法 李德新 1162

Internet/Intranet介绍及在气象中的应用 任秀文 许红霞 1163

广义坐标系n中的位涡方程 袁卓建 1164

近十余年我国盛夏季风雨南移的重要成因 徐群 1167

江苏省梅雨的长期预报和成因分析 徐群 杨秋明 1169

黄山市梅雨期暴雨时段的统计特征及其启示 汪林祥 1170

青藏高原东部定量降水数值预报的业务化试验与评估 钟晓平 卿清涛 1172

用Intranet/Internet模式建立新型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李新硕 吴宵光 1174

有关高空历史资料的规定等压面高度与国际接轨问题的探讨 陈楷荣 刘俊旭 许兵甲 黄辉军 1176

风云二号(FY——2气象卫星的地面副站 兰茂田 1177

地市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合理配置 邓国峰 邹杰 1179

各种型式蒸发器(皿)水面蒸发量的统计相关分析 张祎 1182

雷达在气象中的应用——测雨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杨旭东 1184

SVD方法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 薛志华 1184

关于气表——1封面封底信息的格式化处理 刘至仁 1188

气象档案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吕伟 1189

新时期气象档案管理的思考 郑萍 王安民 宋志峰 1190

我国环境标准的历史与现状 吴邦灿 1193

第四部分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1193

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李秀央 何继亮 1195

区域环境风险综合评价的研究 王玉秀 1197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 何政 杨泽恩 1199

环境标志产品评价方法标准化研究 郭连城 辛志伟 张永真 1201

中外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差异 杨军 120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分类 王石凡 潘传勇 1204

环境负荷——ICI公司环境评价的新指标 胡尧良 1206

AutoCAD中绘图环境标准化的程序设计 阮嘉仪 1208

一种通俗易懂、简单方便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比值法 李国健 1209

模糊综合评判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刘康兰 袁浩 1211

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水质环境质量 田宜春 1213

南渡江水质评价中的共源点灰色聚类法与共斜率灰色聚类法比较 黄澜 王辉丰 刘强 1217

AHP法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肖健康 樊勇 邓新民 李祚泳 1220

高斯扩散衍生公式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石剑荣 1224

工程项目的环境风险表征 石剑荣 陆书玉 徐峰 1228

R指数的提出及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张玉林 肖玉锦 1233

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林定恕 1236

地理信息系统在监测综合技术中应用的评述 孙绳武 李开国 李光 1237

开展环境监测资质审查 加强全省监澳队伍建设 文玉芳 肖兰平 陈建文 1240

统一监督管理 规范福建省环境监测仪器市场 黄盛怒 1243

抓好质量保证工作 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李黎明 1245

关于搞好环境监测站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构想 杨汉 1247

有机污染物监测方法的规范化及其质量控制 姚静华 侯定远 1248

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手册的基本内容与编写要求 任铁军 1249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酞酸酯 袁秀文 闫玲 1252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在我国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吴建伟 张莘民 1253

溴氰菊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刘耆 1255

碱金属共存离子在原子吸收和发射法分析中引起干扰及抑制的研究 周世兴 1256

磷酸——磷酸氢二钠法测定尿、血液中的碘元素 梁镇宗 陈剑平 张获华 王丽萍 1258

烟·菊水剂中氯氟氰菊酯的气相色谱分析 李丽 罗公树 1260

嗅觉标准液的人群测试 石磊 李秀荣 韩树新 刘绍武 1260

硝基苯测定方法的探讨 郭淑满 杨玉杰 1262

停流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方馥 邹道忠 陈立民 1264

COD测定的新方法——微波消解法 但德忠 杨先锋 王方强 罗方若 1265

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户空气质量状况研究 王立仁 李达生 赵明宇 宋红阳 1267

玻璃电极法测pH值的点滴经验 胡治州 1269

4一氨基安替比林萃取光度法绘制标准曲线的体会 胡治州 1269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内墙涂料中的镉 赵多 金永平 1269

转化——气相色谱法测定农药生产废水中总有机磷含量的研究 郭玉珍 1271

丙烯酸酯气相色谱分析及其空气采样的研究 曾洁涛 1273

冷原子荧光测定痕量汞影响空白值的因素 吕森伟 1275

消泡剂硅油I在工业废水氨氮测定中的应用 苏爱梅 王俊荣 1276

高锰酸钾法测定苯酚含量 王振华 1277

测定树叶中氟化物前处理方法的探讨 郑忠 翁燕波 赵建平 1278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 王? 1280

气相色谱/光离子化检测器简介 刘星 张莘民 1283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较高浓度苯系物方法探讨 刘建国 1284

环境状态自动监控系统 陈尚松 1285

论环境监测站目标的实施 余金梁 王成寿 1288

一类非等间隔序列灰色建模方法的改进 郭原 潘惠英 郭文扬 1289

对改良硫酸钡比浊法测定水中硫酸根方法的改进 邱琬钧 1293

检测水中亚硫酸还原厌氧梭菌孢子的培养液富集法 笪卫 林细萍 1294

提高环境水中纳克级超痕量汞测定灵敏度的研究 张铭 张育红 李绍南 1296

甲醛法测定二氧化硫方法灵敏度初探 周秀华 1298

水中低浓度硫化物的新碘量法监测 周勇 李世义 1300

双指示剂银量法测定电镀废水氰化物与标准法的比较 宁淑清 桑风群 1302

关于等标污染负荷计量单位的探讨 宁淑清 周德新 1305

车间空气中锰的示波极谱测定方法 郭春林 张昌友 余文珍 隋广琴 1306

第五部分 大气污染与防治 1309

“无形杀手”从天降——臭氧层被破坏及其危害 肖祥 1309

空气中臭氧污染与防治 沈菁 黄建 李谦 文燕 1310

中国大气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邓天晶 张军 于丽 王占东 1312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 余金梁 1314

陕西省酸雨特征与防治对策 李和平 1316

镧(La)——甘氨酸(Gly)稀土配合物对酸雨伤害植物的影响 周青 黄晓华 王丹 李云 1317

模拟酸雨对金属材料腐蚀影响的试验研究(I) 陈思龙 佐滕幸弘 前田泰昭 山内尚彦 1320

模拟酸雨对巨峰葡萄叶片生理和生长的影响 吕均良 李三玉 黄寿波 朱诚 傅柳松 1322

重庆城区大气悬浮颗粒物(TSP)金属元素特征 陈思龙 郑有斌 赵琦 1325

天津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允许排放量实施方案 郭光焕 贾丽云 1326

鞍山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中不同粒径粒子分布及污染状况研究 杨洪彪 张乃英 赵红梅 匡华成 1330

辽阳城市S02污染特征、分布规律与变化趋势 吴向东 1333

应用均生函数预测营口市大气污染趋势 任成 李明香 1335

太原市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 李金来 1338

大同市区大气中铅污染现状初步调查 田银 1340

呼和浩特市供暖锅炉冒黑烟严重原因的调查分析 马志彪 1341

海拉尔市大气污染状况及趋势研究 庞德胜 宁柱 红岩 1342

福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及防治对策 王坚 1344

陕西省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最佳途径及措施——蓝天白云必将重现 李和平 1347

兰州市城区冬季大气污染模式的确立及预测预报的研究 王庆梅 孙凤安 1348

再不能在烟雾中生活——关于乌鲁木齐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的建议 袁国映 孟有彪 王蓉 李新生 崔雁 1353

山谷城市大气污染的物理机制与防治对策 胡隐樵 张强 1355

云南省楚雄州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现状分析 周永惠 1357

佳木斯市重点工业污染源能耗分析 席建强 姜照原 1359

关于锅炉排烟除尘和综合利用的探讨 吕建中 1360

谈木质人造板和家俱生产车间的空气污染与通风 辛志芳 黄景先 罗贵平 韩凤泉 1361

小水泥厂粉尘治理及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陈伟 1363

盐酸废气治理初探 张永兰 1365

镁砂窑烟尘污染治理调查研究 郭芳 1366

石化地区的气候与污染 韩扬 1368

上海市机动车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陆书玉 1369

大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及防治对策探讨 刘婧 1371

怎样降低化油器车的排气污染 郜福生 1373

在用汽车尾气排放达标的检测维护制度 刘筱衡 1375

原苏联矿山柴油机驱动设备尾气污染治理研究进展 陈仲宣 1376

城市机动车加油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阎玲 袁敏 1381

生产中的粉尘控制问题 林仲宁 章湘华 钱郁文 1383

武钢七号焦炉推焦烟尘的治理 胡汉武 1384

袋式除尘器的使用体会 殷宪平 1386

袋除尘技术的进步及在立窑水泥厂的应用 吴善淦 艾学勇 韩冰 1387

小龙潭发电厂高钙粉煤灰特性 朱永平 1392

浅论港务原料厂外供系统Z8和2T转运站除尘改造 凌建华 1394

碎矿工艺通风除尘技术与实践 王景旭 1396

粉碎机除尘装置的改造 董福有 1398

自焙阳极电解槽烟气净化最佳技术探讨 吴向培 1399

电子束烟气治理技术的应用 王敏 沈忠群 1401

软特性准稳定直流电源在电除尘器的应用及其前景 张介轩 1402

旋流板塔工艺技术在锅炉烟气脱硫除尘中的应用 史少军 吴玉祥 钱秉钧 1405

合成氨入塔气中氨的净化及弛排气中氢的回收新技术 龚建军 1408

生物膜法净化低浓度硫化氢气体的试验研究 杜永林 黄兵 孙佩石 1409

第六部分 水体污染与防治 1413

中国水污染防治的发展战略研究 刘永懋 1413

水体污染的标本兼治与设备 张鑫珩 1415

加快省辖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步伐 确保实现国务院确定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 刘作森 贾红卫 1418

黄河中下游黄河水中CL-含量的检测与探讨 孙建志 耿秀英 1419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经济思考 吴焕忠 1421

谈洪泽湖保护与开发 闵毅松 1423

洞庭湖水体中总磷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杨汉 彭晓燕 1424

秦淮新河水环境保护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 卢宁川 陈雁 1425

龙津河总磷污染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张萍萍 1427

应用SOS/Umu试验评价城市内河水质的遗传毒性 吴伟 吴亚英 陈家长 胡庚东 瞿建宏 1430

洋河水库富营养化及其整治 李凤彬 1432

船舶修理中的环境保护 李传昌 1433

河流泥沙吸附石油的实验研究 李崇明 赵文谦 1435

渤海海洋环境监测与环渤海经济发展 朱光文 1437

天津市陆源污染物允许排海量的研究 张玉惠 王德龙 徐立敏 张颖 1440

连云港市新海地区的水环境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刘广民 马家常 陈军 吴长年 左玉辉 1442

自由水面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活性及其变化规律 王德龙 张玉惠 张震 王淑琴 1444

发展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绿色生态工程初论 张润通 1446

与农业灌溉相结合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新工艺研究 黄时达 1449

澳门、香港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考察报告 黄崇祥 1452

上海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调查 钱瑾 1455

黑河市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必要性 石竣兵 1456

污水厂污泥作吸附剂的试验研究 马志毅 侯红娟 刘瑞强 晋工 1457

淄博市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探查 王兵 1459

青岛市二次供水水质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范庆涛 顾理莉 姚晓青 1460

聚合铝盐在净水生产中最佳pH范围的探讨 罗红星 全继萍 古国榜 1461

给水处理中的除藻、除臭技术 陈冠杰 1463

废水资源化途径探索 张有贤 1465

甲胺磷农药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徐亮 1467

无机化学药剂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张民权 1469

厌氧生化法处理TNT装药废水 段军 1471

UV消毒法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前景 饶才鑫 1473

对建立重污染企业园区加强废水处理管理的探讨 高永志 1474

工业废水污染及管理探讨 高永志 1476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研究 高永志 1478

万吨级城镇污水净化农灌站及设施常年运营管理探讨 龚亨灿 龚德明 何平江 1480

造纸废水的生化处理 杨芸 1482

南宁造纸厂项目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及其先进独特性探讨 李明朗 1484

蒸汽法炼香废水的治理及综合利用 刘志清 1487

谈我厂含氰废水治理的发展进程 钟显跃 1488

浅析造纸工业废水的净化治理 张鑫珩 1490

畜禽养殖污染物总量控制及防治对策 祖宏孝 徐峰 1491

湿法生产纤维板高浓度热压机废水的治理 徐镜贤 李忠敏 1492

要切实搞好屠宰废水的处理 陈炳旭 1494

液膜法处理草浆纸厂黑液的工艺研究 朱亦仁 潘碌亭 1496

七台河市洗煤行业洗煤水实现闭路循环的调查分析 王志伟 张畅 1497

味精废水处理技术动态 周秀琴 1498

炼油厂污水处理综合措施 张焕皓 1500

制革厂采用铬鞣废液直接循环利用技术 徐泠 李康魁 张睿 王军 1503

超声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蒋建华 周明 许春建 1505

曝气技术的进步是影响污水处理工艺的重要因素 邢旭明 1507

A/02法在炼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于德爽 凌云 王光华 迟连光 1510

奶牛场废水处理研究 简放陵 侯延辉 刘晖 刘广团 1514

汽车修配厂含油废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践 简放陵 侯延辉 刘晖 杨卫东 1516

膨润土改性技术与工业废水处理 李虎杰 田煦 易发成 1518

海南垦区天然橡胶加工废水治理现状及对策 高波 方日明 黄和 1519

火电厂浓缩池溢流灰水回收利用技术 李黔龙 1523

火电厂工业废水处理回收利用方法的研究 李黔龙 1525

推行闭环管理 减少环境污染 张焕皓 1526

真空排污系统管网的铺设 周敬宣 郑慧明 1530

铁屑内电解法处理电镀废水的应用研究 舒彩陶 1531

生物除臭消化剂EIAOCD消除水环境有机污染 周伟化 余华华 罗颂鸽 谈晓东 1534

用总有机碳浓度表达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张振家 朱琳 朱花 1535

聚丙烯酰胺——高浊度水处理的最佳混凝剂 孙申兴 吴玉杰 祝建华 陈艳华 1538

在旧城污水截流系统中截流倍数选取的探讨 王少林 1540

好氧MBR工艺处理大豆蛋白废水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孙玉娟 王勇 1542

生物技术处理废(污)水的应用现状及整改措施 裴成祥 1544

国内常用表面活性剂对水环境污染的研究 许榕生 王德存 1546

生物陶粒反应器中硝化自养菌与异养菌生长关系的研究 方振东 赵刚 刘文君 贺北平 王占生 1547

甲壳素和壳聚糖对有机物的吸附絮凝作用I:污水处理 李俊 徐伟亮 1550

废水COD排放总量灰色预测的GAM模型及其应用 朱金安 1552

混凝胶体学 郑怀礼 龙腾锐 1555

离散规划方法在水污染总量控制方案研究中的应用 王万宾 张国岑 赵晓萍 1556

碳氮比、污泥浓度及水温对城市污水生物脱氮的综合影响研究 周健 罗固源 刘国涛 吉方英 1559

铁刨花预曝——沉淀——好氧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陈学群 1562

味精废水治理的技术路线探讨 鲍启钧 周国忠 张洪昌 曾华 1564

南方城市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水质远小于设计值的原因及其对策 邵林广 1566

铁屑内电解法在电镀混合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黎素碧 1569

第七部分 “三废”治理及其它 1571

现代“三废”生态整治探讨 魏桃员 张素琴 1571

氯酸盐生产中三废的综合利用 林枫 1572

合成氨“三废”和余热资源化途径简述 邓世水 1574

含铁尘泥合理利用途径的研究 赵庆杰 1575

市政固体废弃物中塑料的处理 唐辉 李星 郑江宁 1577

以废治废的电石渣脱硫新技术 厉绍华 江善强 1580

尾矿库污染的综合治理 刘全轩 高劲松 1583

废旧电器拆解的污染状况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 吴亚申 彭华军 1584

高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环保效应 郭晓燕 张春梅 1585

污泥有效利用研究进展 张清敏 陈卫平 胡国臣 孙红文 朱坦 1587

城市垃圾资源开发 孙强 陈立杰 1590

武汉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刘为民 1592

北方城市垃圾的回收和利用 仝晓宇 孙雅芹 张春华 张宏 孙兆杰 1594

可再生新能源垃圾填埋气发电技术概览 赵奎翰 姚春德 王恒 孙志远 1596

我国农药工业三废治理方法 侯纪蓉 1597

航空垃圾的特性研究及其处理处置探讨 王红磊 余恒 丁厚灿 方自力 刘永祺 1599

对排放生活垃圾交费的认识 张树春 160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中的气体污染与防治 冯立斌 张衍国 吴占松 郭亮 1602

垃圾块转运工艺的应用及其装备简介 杨光华 1605

我们是怎样处置放射性废物的 周往贤 1607

核退役过程中尿氚的测量和氚生物半衰期的研究 王兰新 阮光林 石正坤 1607

环境辐射有关问题的讨论 李仁友 王玉秀 1609

硼酸废液水泥固化配方与高减容技术初探 郑军华 龚立 程理 1612

氡的污染及其防治 陈明光 1616

化学物质计算机环境管理系统研究 袁秀文 郭振远 眭洁 刘波 程美良 张平 李悦曾 1618

有机化学品点价自相关拓扑指数与生物降解性的定量关系 王鹏 于秀娟 龙明策 1620

上海南汇潮滩表层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刘敏 许世远 陈振楼 1621

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杨强 1623

控制白色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畜牧发展 王徽友 1625

农田的白色污染及管理对策 姜东升 1626

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蒋智勇 1628

从网格噪声谈临河城区噪声现状 郭玉华 叶俊峰 1629

对《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有关问题的讨论 杨斌 1631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防治对策建议 陈子明 1632

夹河煤矿中央风井噪声治理 陈爱书 1634

广州市高架路桥对交通噪声的影响与防治对策 王玉亮 1635

年等效A声级计算公式的建立与应用 邵洪 王宝光 沈善康等 1637

新增交通干线噪声对总体交通干线噪声影响的探讨 王河湧 1638

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及其效益的理性分析 王万茂 1643

第三卷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643

第一部分 土地资源 1643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樊万选 1645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潜力与区域控制——以河北省为例 余宝林 1648

耕地生产力更新能力研究 许皞 常金华 霍习良 1650

切实保护耕地 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王常在 1653

县级土地评价信息系统的建立 陈逢珍 赖如勤 1656

河北省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余宝林 1659

“两手抓”出“双文明” 刘旭 1662

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吴章钧 1663

四川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可持续利用 张素兰 1664

新疆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徐万生 1666

资源型城市土地复垦的途径——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土地复垦情况的调查 刘忠选 刘力强 1668

吹填淤泥填海造陆技术在深圳地区的应用 彭涛 武威 黄少康 侯培丽 江再明 1670

天津开发区滨海重盐碱土地区引种研究 杨永利 1672

泥石流扇的类型与土地利用模式 谭万沛 1674

污染土地就地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 周启星 1676

土壤及沉积物样品预处理的新技术——微波萃取法 但德忠 罗方若 袁东 邓春林 1681

增强土壤环境意识 防止环境土壤污染 罗龙胜 1684

土壤中重金属复合污染的表征 孟昭福 薛澄泽 张增强 唐新保 1687

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 李并成 1689

华南沿海红土区土壤资源质量问题 朱照宇 欧阳婷萍 黄宁生 匡耀求 周厚云 邓清禄 1690

黄土区侵蚀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李光录 刘秉正 吴发启 1692

退化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闫德仁 董哲杰 张晓良 张巍 丁琦 许智 1694

广西风沙化土地治理措施评价 刘频 1697

谈土地用途管制与城市规划土地监察 袁建梅 1699

试论地租、地税、地费的区别 雍新琴 石玉丹 1701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测绘教育现状与持续发展 廖元焰 1703

Fuzzy综合评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陈健飞 刘卫民 1705

土地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评价 陈锦萍 1709

从新疆土地资源的实际出发 推动西部大开发在新疆的实施 徐万生 朱彬 1710

管好一方土 再创新业绩 魏啓福 1712

对怀化市土地管理几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雷付生 1713

规范管理 依法行政 柳加肖 李桂青 1715

土地拍卖要按建设规划方案进行 李玉华 1717

土地详查成果信息化的试验研究 尧德明 栾乔林 黄朝明 1718

可进行网块面积量测和线物网面积扣除的土地利用调查面积量算系统(ZMTD——1) 朱明 1719

南涧“土林”初探 宁英铸 1722

我国最东的领土黑瞎子岛 胡宏贵 1725

谈科尔沁沙地的综合治理 苑国城 1726

百色地区耕地中低产原因浅析及其对策 李月兰 1728

面向对象方法在土地定级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赵红 1729

第二部分 水资源 1731

我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刘建 1731

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和断流——兼与163位院士商榷 温善章 1734

黄河水问题现状、趋势及对策建议 崔树彬 1736

从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论实施《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的对策建议 司毅铭 崔树彬 1740

黄河节水管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崔树彬 高传德 1743

软性浮体蓄水袋(库) 何义朝 1747

黄河上游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陈学善 丁学刚 1749

山东省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刘青勇 1750

二华平原区环境地质问题与地下水资源开发 张茂省 杨培养 徐金龙 1752

西部大开发中呼和浩特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的思路和举措 李建平 关宇 刘俊平 1755

谈东北经济区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关铁声 1757

河南省气候变化与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汪永钦 刘荣花 刘军臣 王良启 1759

江阴市地下水开采现状及存在问题 刘立德 1762

论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 胡卫忠 1763

东山县水资源保护初探 黄吉琳 1766

水资源探讨 独凤荣 刘超 1767

大型灌区水资源优化分配模型研究 向丽 顾培亮 董新光 郭西万 1769

沙漠生态系统与水分分布 李江风 1773

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的实践与探讨 钟鸣远 1775

安徽省宿州市及邻近矿区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分布及形成机理 赵宏海 沈传连 1779

护驾泉天然矿泉水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对策初探 巩秀亭 赵汝同 1782

渭北岩溶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研究 华志钧 1784

农村饮用水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张毅敏 张永春 1785

工业企业节水潜力分析方法 李强 王玲 1789

城市水资源问题探讨——长春市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构想 朱玉琦 董龙 1791

分质供水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刍议 李田 1792

杭州市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陆公让 1795

试论深圳水务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陈筱云 1798

降水变化对云南蓄水的影响 杜德艺 张茂松 1801

洱海蓄水与降水关系及对生产的影响 杜德艺 朱以维 1804

大理市城市供水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杨晓玲 1806

应用模拟技术进行区域干旱分析 顾颖 刘培 1807

循环水水质稳定处理的工程设计 黄伍生 1809

取水口水源水生物预处理中试研究 龚明树 殷云兰 王占生 李柏 王营花 周晓燕 王衡 1812

由河流流速、COD浓度估计河流COD衰减系数的经验模型 韩言柱 田凌云 1814

关于徐州轮胎厂水的节约与合理使用 王东海 1816

法国水资源管理系统 蔡亲颜 1817

第三部分 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测 1821

矿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讨论 韩西丁 吴志华 182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分析与对策 林幼斌 秦德先 田毓龙 1824

矿产资源储量可行性评价概论 雷军 1826

河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徐荣校 1835

山东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概要 乔恩光 1839

矿床工业指标的制定与管理解析 陈汉中 李雪生 1841

“搓麻将”的地学工作者会赢吗——反思地球科学 杨建国 贾伟 1843

搞好质量控制 提高产品质量——南方测区质量控制的体会 冯碧莲 1844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在我国铁矿石生产中的应用 李永徽 1846

加速硼铁矿综合利用 开发保护硼矿资源 赵庆杰 王常任 1848

首钢矿业公司梯级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刘承军 1851

对山西省铁矿资源开发现状的思考 贾鹏程 1852

湖南省金矿类型及资源开发展望 李培铮 陶红 田树海 1854

试论云南省黄金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郑树荣 秦德先 1857

苏霍依——洛格金矿成矿构造特征及其控矿规律 谭克仁 1861

东坪金矿主要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 李怀勇 1864

论招远地区金矿化类型的分带性与构造的关系 李金祥 林吉照 1867

210金矿床含金韧性剪切带特征与金矿化 钱道全 1868

有色金属矿山尾矿综合回收与利用 孙伟 1870

多目标决策模糊集理论在矿床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何焕学 1872

红花沟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谢锡才 谢海涛 1873

陕西洛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高菊生 1876

陕西正河金矿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何建中 谭兴华 韩俊民 1877

发挥银矿资源优势 把四川省建成产银大省 廖文 孙玉琼 1879

江西银山矿二轮地质找矿及综合利用实践 张锦章 1883

金堆城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 张国平 1884

东坪金矿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及成因 赵庆国 靳光成 宋贵常 谭小恒 1887

利用金矿尾矿开发建陶原料的研究 姜国东 1890

江山——绍兴断裂带中的金矿——以桐树林~潘村韧性剪切带为例 陆浩 1892

原子荧光光谱法直接连续测定化探样品中的As Sb Bi Hg 邱宏喜 1894

甘肃省山丹曹家口金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陈耀宇 1896

湖北银洞沟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预测 余吉庭 1898

德兴铜矿4#尾矿库中线法堆坝生产及技术管理实践 吴飞 1901

德兴铜矿185m采空区硐室爆破的实践 李友仁 1904

加强白银地区砂岩型铜矿床的找矿与研究 王长宪 梁萧梅 1908

四川省彭县铜矿瓢儿凹向斜地质找矿前景分析 刘清双 1910

攀钢集团钛业公司选钛尾矿的综合利用 张宗华 汪云华 1913

从可持续发展看金川的选矿问题 黄开国 1915

广东省锰矿勘查及开发前景 袁宁 1916

中国铀矿地采矿山信息资源系统开发与应用 徐世年 华唯杰 1918

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基本地质特征及找矿思路 董家龙 1921

非电导爆管起爆系统的应用 吴庆宏 1922

凡口矿狮岭深部矿段的控矿规律及其应用 刘慎波 1925

宜春钽铌矿难选次生细泥选矿工艺研究评述 刘仁梁 1926

钛锆稀土砂矿精选新工艺的研究 杨慧根 1930

聚酯切片用高岭土填料研究 陈丽昆 吴鹤兴 1932

珍惜与合理开发天然碱资源 顾亦梁 沈成军 尹清广 1934

构建与设计化学矿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 周立 1936

新型添加剂在活性炭制备中的工业应用 苏栓佑 钱建恭 何维军 张双全 刘晓阳 1940

石门雄黄矿进一步找矿探讨 杨瑞士 徐优件 熊先孝 1942

浅议湖盐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白福易 1943

浅谈碘酸钾和亚铁氰化钾的混合添加方法 杨志强 1946

盐井管外地面冒卤与固井质量 吴炎智 1947

略论制盐热利用率的提高 刘安清 1949

论用PVC塑料管输卤 丁三元 1950

地方矿山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胡楚南 1951

安全在矿区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地位 张开业 陆国荣 1952

国外水文和工程地质近年来的发展 何雪洲 王宇 朱庆俊 1955

回顾与展望 肖树芳 1956

九○九地质队产业结构调整出成效 李传龙 成余粮 1958

河北省情地理信息系统 司有元 杨一鹏 1959

从广西山区地理探微到改造思考 朱涛 1961

最近1.8万年西藏东南部古环境变迁初步研究 唐领余 沈才明 廖淦标 J·T·Overpeck 1963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 潘安定 1965

滇西北新生代以来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环境影响 李峰 薛传东 1967

泥河湾盆地虎头梁湖相叠层石的生态环境分析 夏正楷 韩军青 1969

库松木切克组与呼独克达坂组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划分对比 张兵 袁永江 徐海山 1972

永安陈坑水泥粘土质原料矿床地质特征 戴黎 1974

星子县玉泉山青石矿地质特征及开发应用前景 张天明 1975

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分布特征及其地域类型划分 朱文孝 苏维词 李坡 1977

川东大巴山南缘晚二叠世地层划分 张灿 1980

地质结构控渗效应初探 张辉 1981

瑞丽热田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研究 杨彪 1983

龙脖河地区构造——地层及成矿作用讨论 李采一 1986

五大连池火山活动区构造应力场 张凤鸣 许晓艳 1987

浅论河北板内构造应力场 马友谊 郝跃生 1990

天门山震旦系/寒武系界线事件沉积序列的初步观察与对比分析 王道经 黄怀勇 1992

唐山沿海地面沉降防治研究 张洪波 姜先桥 郭润瑞 1993

岩石破裂度MR及其在地震孕育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彭自正 牛志仁 1995

有限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