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
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

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来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00037719
  • 页数:6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来教授的文集,属于中国哲学史上“道学”与“心学”的考论研究。
《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目录

目录 1

序 1

上篇 3

略论《诸儒鸣道集》 3

一、濂溪《通书》 5

二、《正蒙》 7

三、《经学理窟》 8

四、《横渠语录》 8

五、《二程语录》 9

六、《上蔡语录》 12

七、元城三录 13

八、江民表《心性说》 14

九、《龟山语录》 15

十、《忘筌集》 16

十一、《圣传论》 17

十二、《日新》 18

宋明儒学的“道”、“理”概念及其诠释 22

一、释译 22

二、语义 24

三、道理 25

四、所由 27

五、所以 28

六、所以然 31

七、主宰 33

八、解释 35

宋明儒学仁说的生态面向 38

一、原始的自然观 38

二、生生与物观 40

三、宋代仁学的一体论 42

四、明儒的同体感应说 44

五、道德的生态观 48

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 52

上篇 程门仁说略论 53

一、二程的仁说 53

二、谢上蔡仁说 63

三、杨龟山仁说 66

四、吕大临、游定夫仁说 71

五、胡五峰仁说 74

下篇 论朱子《仁说》 77

一、论类聚言仁 79

二、《克斋记》与《仁说》 84

三、天地生物之心与天地以生物为心 89

四、复卦的讨论 92

五、对程门的批评 95

六、论知觉言仁 97

七、字义与名义 104

李延平与朱晦庵 110

一、道南之传 111

二、体验未发 114

三、洒落气象 120

四、境界与本体 125

五、涵养与穷理 129

六、理一分殊 135

朱子《家礼》真伪考议 143

一、宋人论家礼 143

二、元明人论家礼 146

三、清儒及近人辨家礼 148

四、《祭礼》小考 152

五、几条新证 157

朱熹淳熙初年的心说之辩 164

一、寂感 165

二、操舍 170

三、真妄 176

四、心体 179

朱子哲学中“心”的概念 184

一、太极阴阳 185

二、气之精爽 186

三、虚灵 186

四、(知觉)运动营为 188

五、知觉:道心人心 189

六、总论 190

朱学杂考 196

一、观书诗考 196

二、朱子庆元未与祠考 199

三、“理生气”考 201

四、《易序》真伪考 203

五、台湾影印宋本《晦庵先生文集》考 208

南宋的心学与佛教 213

一、境界——无 213

二、本体——心 215

三、工夫——悟 217

四、小结 218

《朱子新学案》述评 221

一、朱子与“心学” 223

二、朱子与象山 224

三、朱子与二程 226

四、早年朱子 228

五、朱子论中和 231

附:此亦一述朱 彼亦一述朱 234

关于张载的气观和理观 240

一、张载的气观 240

二、张载的理观 246

三、关于张、程之辩 250

一、“力矫时趋,黜华崇实”的一生 253

陆世仪思想略论 253

二、“致良知赅不得穷理” 258

三、“识得分殊方是一贯” 261

四、“学必多艺”,“切用于世” 263

五、“性善在气质”,“即气是理” 274

陆陇其的实学思想 281

一、清操廉介的一生 281

二、“以实补虚”——对王学的反省和批判 286

三、“求之虚不若求之实” 292

四、“实行必由乎实学” 299

五、地位与影响 302

一、引言 307

下篇 307

儒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 307

二、明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310

三、宋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320

四、理学对于神秘主义的批评 329

五、结语 333

明嘉靖时期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 338

一、王阳明与会讲的兴起及王学讲会之流行 339

二、邹东廓与青原为中心的江右会讲 346

三、王龙溪与水西为中心的会讲活动 359

四、罗念庵的《冬游记》和《夏游记》 376

五、罗近溪的会讲特色 384

六、会约与乡约之比较 388

七、明儒的祠祀观念与王学讲会之发展 393

八、余论 407

蒙学与世俗儒家伦理 409

一、韦伯理论中的“伦理”与“欲望” 410

二、蒙学与中国人的价值 416

三、克制与自我约束 421

四、勤俭与惜时 426

五、孝悌、善恶与福报 434

六、功利与成就 440

流变 442

七、世俗儒家伦理的理论基础——明代后期的儒学 442

八、社会生活的世俗智慧 449

明代的民间儒学与民间宗教——颜山农思想的特色 456

一、泰州学派与“颜、何学派” 456

二、化俗乡里的道德实践 459

三、神秘体验的特色 463

四、七日来复的工夫 467

五、民间宗教的性格 470

六、体仁说与放心说 475

方以智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481

一、借远西为郯子 481

二、心、气、所以 483

三、无对待在有对待中 490

四、道寓于艺 495

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 498

一、黄道周的生平 499

二、黄道周的著作 510

三、黄道周的学术倾向 512

四、论性与气质 520

五、论格致工夫 526

六、论心性定静 531

七、论戒惧慎独 535

八、论“声有哀乐”与“白马非马” 539

王阳明与阳明洞——王阳明越城活动考 545

一、越城 546

二、光相坊 548

三、阳明洞 550

四、结庐洞天 552

五、山阴讲学 554

善本《甘泉先生文集》及其史料价值 560

《天泉证道纪》之史料价值 575

一、四句教法的记述 575

二、《龙溪会语》中的《东游问答》 583

结论 587

《遗言录》与《传习录》 589

一、《遗言录》 589

二、甲寅本《传习续录序》 593

三、钱氏论年谱书 595

四、甲寅本《传习续录》 597

五、佐藤一斋所见“闾本” 601

六、白鹿洞本与乙卯本 603

王阳明语录佚文与王阳明晚年思想 605

一、事外无心 605

二、物者良知所知之事也 606

三、理气与动静 608

四、心与物、心与理 609

五、四句教法 612

六、早年格竹 613

《遗言录》、《稽山承语》与王阳明语录佚文 614

《明儒学案》所见阳明言行录佚文 634

王龙溪、邹东廓等集所见王阳明言行录佚文辑录 646

一、《龙溪王先生全集》(41) 649

二、《龙溪王先生会语》(3) 663

三、《东廓邹先生文集》(19) 663

四、《横山遗集》(2) 666

五、《王心斋文集》(4) 667

六、《念庵文集》(3) 668

七、《颜山农集》(1) 668

八、《王阳明先生图谱》(5) 668

后记 6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