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大城县志
大城县志

大城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玉川主编;河北省大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华夏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08006968
  • 页数:8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记述的是河北省大城县地方史,本志记述时间上溯不限,下限断至1988年,全志分为概述、政区建置、自然环境、文化、社会、人物等25篇。
上一篇:中东下一篇:世界第一夫人传
《大城县志》目录

概述 1

目录 1

大事记 7

第一编政区建置 57

第一章位置沿革 57

第一节地理位置 57

第二节境域沿革 57

第三节隶属沿革 58

第二章行政区划 59

第一节清代区划 59

第二节民国时期区划 62

第三节建国后区划 70

第三章县城乡镇 85

第一节县城 85

第二节乡镇 86

第一节地层 107

第二编自然环境 107

第一章地质 107

第二节构造 109

第三节地史 109

第二章地貌 112

第三章气候 112

第一节气温 113

第二节降水量 114

第三节 日照辐射 114

第四节风向风速 115

第五节霜雪 116

第六节湿度蒸发 116

第七节物候 117

第四章水文 120

第一节陆地水文(地表水) 120

第二节地下水 123

第三节地上水(河流) 128

第五章土壤 129

第六章野生动植物 132

第一节动物 132

第二节植物 134

第七章自然灾害 135

第一节水灾 135

第二节旱灾 141

第三节风灾 142

第四节雹灾 143

第五节病虫害 144

第六节地震 146

第七节雪霜 148

第三编人口 149

第一章人口总量 149

第二章人口分布 151

第二节机械变动 153

第三章人口变动 153

第一节自然变动 153

第四章人口构成 154

第一节民族构成 154

第二节性别年龄构成 155

第三节劳力构成 159

第四节文化构成 160

第五节职业构成 160

第六节 自然素质 161

第五章人口调查 162

第一节第一次人口普查 162

第二节第二次人口普查 162

第三节第三次人口普查 163

第六章人口政策 164

第一节自然生育 164

第二节计划生育 164

第三节奖惩办法 166

第四节管理机构 168

第四编中国共产党 169

第一章组织建设 169

第一节第一个党小组的建立 169

第二节组织发展 170

第三节各级党委及支部 174

第四节县委工作部门 177

第二章思想建设 181

第一节党员教育 181

第二节理论学习 183

第三节党刊 184

第三章县委决策 185

第一节抗日战争时期 185

第二节解放战争时期 186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87

第四节 “大跃进”时期 188

第五节 “文革”时期 189

第六节改革开放时期 190

第四章统一战线 191

第五章纪律检查 194

第一节组织建设 194

第二节检查违纪行为 195

第三节平反冤假错案 196

第四节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 196

动 196

第五节纠正不正之风 197

第六章社会宣传 197

第七章代表大会 199

第五编人民群众团体 203

第一章战地总动员委员会 203

第二章抗日救国联合会 203

第二节贫农团 204

第一节农民联合会 204

第三章农民组织 204

第三节贫下中农协会 205

第四章工人组织 205

第一节工人抗日救国联合会 205

第二节工会 206

第五章青少年组织 208

第一节青年组织 208

第二节少年组织 210

第六章妇女组织 212

第一节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 212

第二节民主妇女联合会 213

第三节妇女联合会 214

第七章其他社会团体 215

第一节中苏友好协会 215

第二节工商业联合会 215

第一节 国民党大城县执行委员会 219

第六编 中国国民党及旧社团 219

第一章中国国民党 219

第二节 国民党河北省直属大城区执行委员会 220

第三节 国民党大城县指导员办事处 220

第四节 国民党大城县党部 220

第五节流亡县党部 221

第二章旧社团 222

第一节农民协会 222

第二节商会 222

第三节绅士团 223

第七编政权政协 225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 225

第一节选举 225

第二节县议会 227

第三节各界代表会议 227

第四节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228

第五节人大常务委员会 230

第二章政府 231

第一节封建社会的县府、县衙 23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县署(政府) 237

第三节人民政府 239

第三章人民政协 248

第一节主要活动 248

第二节历届委员会会议 249

第八编综合政务 253

第一章民政 253

第一节机构设置 253

第二节救济与扶贫 253

第三节生产救灾 255

第四节社会福利 257

第五节拥军优属 259

第六节退伍安置 260

第七节婚姻登记 261

第八节丧葬管理 262

第九节地名管理 263

第二章人事 264

第一节干部状况 264

第二节干部管理 267

第三节干部制度 269

第四节工资福利 270

第五节人事机构 271

第三章外事与侨务 272

第一节外事 272

第二节侨务 273

第四章信访 274

第一节信访机构 274

第二节信访工作 274

第五章档案 276

第一节档案机构 276

第二节档案管理 277

第九编公安司法 279

第一章公安 279

第一节机构设置 279

第二节社会治安 281

第三节侦破和预审 284

第四节管教和看守 285

第五节交通安全管理 285

第六节消防 286

第二章检察 287

第一节检察机关 287

第二节刑事检察 287

第三节经济检察 288

第四节法纪检察 289

第五节监所检察 289

第六节控告申诉检察 290

第一节审判机构 291

第三章审判 291

第二节审判制度 292

第三节审判活动 292

第四章司法行政 297

第一节机构设置 297

第二节法律顾问 297

第四节民事调解 298

第五节法制宣传 298

第三节公证 298

第十编政治运动 299

第一章土地改革 299

第一节反奸复仇 299

第二节实行耕者有其田 300

第三节平分土地 301

第四节复查纠偏、划阶级定成 303

份、确权发证 303

第一节镇反 304

第二章镇反肃反 304

第二节肃反 305

第三章 “三反”“五反” 306

第四章整风反右 307

第五章 “反右倾”斗争 308

第六章 “四清”运动 309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 310

第一节造反夺权 310

第二节斗批改 311

第三节批林批孔 312

第八章批判“四人帮” 313

第十一编军 事 315

第一章军事机构 315

第一节旧政权军事机构 315

第二节“七七事变”后的地方 316

武装 316

第三节人民武装机构 317

第二章兵役制度 325

第一节旧时兵役制 325

第二节人民政权兵役制 326

第三节民兵 327

第三章兵事纪略 330

第一节农民起义 330

第二节抗日战争 332

第三节解放战争 342

第四节抗美援朝 343

第五节对越自卫反击战 343

第四章兵祸匪患 344

第一节 历代兵匪祸及大城 344

第二节日军暴行 345

第三节国民党军骚扰 352

第二节互助组 353

第一节小农经济 353

第一章生产关系的变革 353

第十二编经济总情 353

第三节农业生产合作社 354

第四节人民公社 354

第五节农业生产责任制 355

第六节手工业和商业的社会主 356

义改造 356

第二章产业结构 357

第一节国民收入结构 357

第二节农业内部结构 357

第三节工业内部结构 358

第三章经济总值 358

第一节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 358

第二节工农业总产值 359

第三节社会商品零售额 359

第一节堤防 361

第一章水利设施 361

第十三编水 利 361

第二节渠道 362

第三节扬水站 365

第四节闸涵 368

第二章除涝工程 370

第一节清南地区排水系统 370

第二节黑龙港河流域排水系统 372

第三章井灌工程 373

第一节水井 373

第二节提水工具 377

第三节打井队伍 378

第四节节水措施 378

第四章改造盐碱 378

第五章工程管理 380

第一节扬水站闸的管理 380

第三节财务管理 381

第二节堤防和渠道的防护管理 381

第六章县外工程 383

第一节海河工程 383

第二节支援唐山工程 387

第七章机构设置 387

第一节县水利机构 387

第二节水利局下属单位 388

第三节临时水利机构 388

第十四编农 业 389

第一章农业区划 389

第二章种植业 390

第一节农作物 390

第二节农作技术 392

第三节生产管理 399

第四节管理机构 402

第一节植树造林 403

第三章林业 403

第二节树木品种 406

第三节果树果园 408

第四节林业科技 410

第五节经营管理 411

第四章畜牧水产 412

第一节畜牧 412

第二节水产 418

第三节管理机构 419

第五章农业机械 420

第一节农机种类 420

第二节农机服务 423

第三节农机管理 424

第十五编工 业 427

第一章经营体制 427

第一节国营工业 427

第三节乡镇工业 428

第二节县属集体工业 428

第四节个体及联户工业 429

第二章生产门类 431

第三章 重点企业及名优产品 432

第一节重点企业 432

第二节名优产品 439

第四章经营管理 440

第五章职工队伍 441

第六章管理机构 441

第十六编 乡镇企业 443

第一章曲折的发展 443

第二章行业构成 444

第一节建材 444

第二节建筑 445

第三节机械 445

第四节食品 445

第七节服装织绣 446

第五节化工 446

第六节冶炼铸造 446

第三章经营管理 448

第一节劳动管理 448

第二节财务管理 449

第四章重点企业简介 449

第五章 乡镇企业管理机构 451

第十七编基础设施 453

第一章电力 453

第一节电网建设 453

第二节电力供应 455

第三节电力管理 456

第四节管理机构 458

第二章交通 459

第一节公路 459

第二节桥涵 465

第三节运输 468

第四节管理 472

第三章邮电 475

第一节机构 475

第二节邮政 476

第三节电信 479

第四节经营管理 481

第四章城镇建设 482

第一节县城建设 482

第二节乡镇建设 489

第三节环境保护 492

第四节建筑队伍 493

第五节管理机构 494

第十八编商 业 495

第一章商业体制 495

第一节私营及个体商业 495

第二节合作商业 497

第三节国营商业 499

第二章商品购销 503

第一节生产资料购销 503

第二节生活资料购销 504

第三节食品副食品购销 505

第四节农副产品收购 507

第五节 中西药品购销 508

第六节烟草购销 514

第七节废品收购 514

第三章饮食服务 515

第一节饮食业 515

第二节服务业 515

第四章储运经营 518

第一节储运管理 518

第二节经营管理 518

第一节出口商品 520

第五章对外贸易 520

第二节经营管理 522

第六章物资管理 525

第一节统配物资 526

第二节议购物资 526

第三节仓储运输 527

第七章粮油购销 528

第一节购销 528

第二节储运 534

第三节粮油加工 536

第八章管理机构 537

第一节商业局 537

第二节供销合作社 537

第三节外贸局 540

第四节物资局 541

第五节粮食局 541

第六节烟草专卖局 542

第十九编财税金融 543

第一章财政 543

第一节财政体制 543

第二节财政收支 544

第三节乡镇财政 546

第四节债券 547

第五节管理机构 548

第一节农业税 549

第二章税务 549

第二节工商税及其他税 552

第三节税务管理 557

第三章金融 560

第一节金融机构 560

第二节货币 563

第三节信贷 566

第四节储蓄 570

第四章保险 571

第五节结算 571

第二十编经济管理 575

第一章工商行政管理 575

第一节集市贸易管理 575

第二节工商企业管理 579

第三节经济合同管理 579

第四节商标广告管理 580

第五节工商行政管理机构 580

第二章物价管理 582

第三节计量标准管理 585

第二节计量制度 585

第一节管理机构 585

第三章计量管理 585

第四章土地管理 586

第一节土地资源详查 586

第二节非农业占地清理 586

第三节土地使用管理 587

第四节土地法规宣传 588

第五章劳动管理 588

第一节劳动就业 588

第二节用工形式 588

第三节工人工资 589

第六节职工奖励 596

第五节职工福利 596

第四节劳动保护 596

第七节退职退休 597

第八节管理机构 598

第六章统计管理 598

第一节农业统计 599

第二节工业财贸统计 600

第三节编印统计资料 600

第七章计划管理 601

第一节管理机构 601

第二节计划制订 601

第八章审计监督 602

第二十一编教育科技 605

第一章教育 605

第一节科举教育 605

第二节基础教育 614

第三节专业教育 624

第四节成人教育 626

第五节教师 628

第六节教学研究 632

第七节考试与招生 633

第八节教育经费 635

第九节勤工俭学 636

第十一节教育机构 637

第二章科学技术 638

第一节科技组织机构 638

第二节科技队伍 640

第三节科技普及与推广 640

第四节科研成果 641

第五节测报 643

第六节能源利用 644

第一节民众教育馆 645

第一章社会文化 645

第二节县文化馆 645

第二十二编文 化 645

第三节乡镇文化站 647

第四节图书发行 648

第五节电影放映 650

第一节农村俱乐部 651

第二节业余剧团 651

第二章群众文化 651

第三节文艺宣传队 654

第四节民间花会 655

第五节文艺汇演 657

第三章文学艺术 658

第一节文学 658

第二节美术书法 674

第三节戏曲 675

第四节音乐 680

第十节集资办学 686

第五节曲艺杂技 687

第六节文化名人 688

第四章民谣民谚 692

第一节民谣 692

第二节民谚 693

第五章古迹文物 697

第一节古遗址古墓葬 697

第二节文物 703

第三节碑石文存 708

第一节广播 715

第六章广播电视 715

第二节电视 717

第七章通讯报道 717

第八章史志编纂 718

第一节编史 718

第二节修志 718

第二十三编卫生体育 723

第一章卫生 723

第一节医疗机构 723

第二节医疗队伍 730

第三节公共卫生 734

第四节妇幼保健 740

第五节卫生事业管理 743

第二章体育 745

第一节群众体育 745

第二节学校体育 746

第三节体育设施 747

第四节体育比赛 748

第二十四编 民情风俗 751

第一章居民生活 751

第一节农民生活 751

第二节职工生活 753

第二章风俗习惯 754

第一节生活习俗 754

第二节生产习俗 758

第三节节令习俗 760

第四节礼俗 762

第五节陋俗 765

第六节美德良风 770

第三章宗教宗族 773

第一节宗教 773

第二节宗族 776

第三节姓氏 776

第四章太监 778

第一节起因 779

第二节净身 779

第三节职事 780

第四节发迹 780

第五节归宿 781

第五章方言 781

第一节语音 781

第二节语汇 785

第三节语法 792

第二十五编人 物 793

第一章人物表录 793

第一节文武职官 793

第二节党政军干部 799

第三节先进人物 805

第四节烈士英名录 806

第二章人物传 84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