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行政法学原理
中国行政法学原理

中国行政法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新民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62009511
  • 页数:380 页
图书介绍:
《中国行政法学原理》目录

参考书目 1

第一节 行政法学的发展与行政法的特性 1

第一章 通论 1

第一章 通论 1

(一)行政法学的产生 1

一、行政法学的发展 1

第一节 行政法学的发展与行政法的特性 1

(二)中国行政法学的发展 3

二、行政法之性质 6

(三)“法制硬件”已建立,“法治软件”的发展开始 6

(一)行政法是国内法 6

(二)行政法是公法 7

第二节 行政的意义 12

一、公行政的概念 12

(一)形式意义的行政 12

第二节 行政的意义 12

(二)实质意义的行政 13

二、界分的目的 17

三、公行政的种类 17

(一)公权力行政及国库行政 17

(二)秩序行政与服务行政 27

(三)羁束行政与裁量行政 31

第三节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原则 32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32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种类 32

第三节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原则 32

(一)依法行政原则之意义及要件 33

三、依法行政的原则 33

(二)法律保留原则的概念 35

四、平等权的原则 40

五、比例原则—行政合理原则 42

(一)比例原则的意义 42

(二)比例原则的概念区分 43

(三)比例原则的适用 44

第四节 行政法的法源 45

一、概念 45

第四节 行政法的法源 45

二、宪法 46

三、法律 47

四、条约 49

五、行政法规 50

(一)地方性法规 51

六、地方法规 51

七、司法解释 52

(二)民族自治法规 52

一、法律关系之意义 55

第五节 行政法的法律关系 55

第五节 行政法的法律关系 55

(一)实体性或程序性的法律关系 57

(二)持续或短暂的法律关系 57

二、行政法法律关系的分类 57

(一)公法权利的概念 58

二、公民的公法权利 58

(三)内部或外部的法律关系 58

(二)公法权利的种类 61

三、公民的公法义务 62

(一)特别权力关系之意义 63

四、特别权力关系的制度问题 63

(二)特别权力关系之特点 64

(三)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之批判 65

(四)中国行政法学与特别权力关系的理论 67

第六节 行政程序法 72

一、行政程序法之意义及种类 72

第六节 行政程序法 72

二、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潮流 74

三、行政程序法的规范事项 75

(一)德国的立法模式 75

(二)日本的立法模式 76

(三)美国的立法例 77

(四)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 77

四、制定行政程序法的优点与困难 79

(一)优点 79

(二)困难 80

五、中国制定《行政程序法》的立法前瞻 81

第二章 行政组织法 84

第七节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84

第七节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84

第二章 行政组织法 84

一、行政主体之意义 84

(一)公法人的成立 86

(二)公法人的种类 86

二、公法人之成立及种类 86

三、行政委托—公权力受托人 91

(一)机关的意义 92

四、行政机关的一般理论 92

(二)行政机关的分类 93

(三)行政机关的权限 95

(四)行政机关间的关系 96

一、公务员之概念 98

第八节 公务员法 98

(二)公务员种类的划分 98

第八节 公务员法 98

(一)公务员之定义 98

二、公务员的录用 101

三、公务员的权利 103

(一)基本权利的享有与限制 103

(二)权利之种类 103

四、公务员的义务 108

(一)服勤务的义务 108

(二)服从的义务 109

(三)保密的义务 110

(四)保持纪律的义务 110

(五)忠诚的义务 111

(六)其他义务 111

五、公务员之责任 112

(一)行政责任 112

(二)刑事责任 113

(三)民事责任 113

第三章 行政行为法 114

第九节 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 114

一、行政立法的意义 114

二、行政立法的功能 114

第三章 行政行为法 114

第九节 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 114

三、行政立法的种类 115

(一)授权立法 116

(二)职权立法 121

(三)行政规章 123

(四)行政规范文件 128

(二)行政审查 129

(一)立法审查 129

四、行政立法的审查 129

(三)司法审查 130

第十节 具体的行政行为—行政决定的制度 132

(一)行政决定之意义 132

一、行政决定之概念 132

第十节 具体的行政行为—行政决定的制度 132

(二)用语的问题 133

二、行政决定的概念要件 134

(一)须是行政机关所作成 135

(四)须产生直接的法律效果 136

(三)须是单方行为 136

(二)须是公法案件 136

(五)须为个别案件 139

三、行政决定之种类 140

(一)职权行为及依申请行为 141

(二)命令式、形式式及确认式行为 143

(四)拘束及裁量行为 145

(三)授益式及负担式行为 145

(五)单纯行为及有附款行为 155

四、行政决定的合法性 157

(一)行政决定的形式合法性 157

(二)行政决定的实质合法性 162

(三)行政决定的废止 163

五、不合法的行政决定 166

(一)无效的违法行为 166

(二)可撤销的违法行为 168

(三)瑕疵的违法行为 171

六、行政决定的法律效果 172

第十一节 行政合同 175

一、行政合同之意义 175

第十一节 行政合同 175

二、行政合同的概念界分 176

(一)行政合同与私法合同 176

(二)行政合同与行政决定 177

(一)对等合同与不对等合同 178

三、行政合同之种类 178

(三)行政合同的立法例 180

(二)处置合同与负担合同 180

四、行政合同的适用原则 182

(一)合同自由原则之适用 182

(二)民法规定之准用 185

五、行政合同之救济与执行 186

第十二节 行政强制 187

一、行政强制的意义 187

第十二节 行政强制 187

(二)适当原则(合理原则的遵守) 188

(一)法定原则 188

二、行政强制的基本原则 188

(四)救济原则 189

(三)执行协助义务 189

(一)行政强制执行 190

三、行政强制的种类 190

(五)执行期限 190

(二)行政强制措施 197

第十三节 行政处罚 205

一、行政处罚的立法 205

第十三节 行政处罚 205

二、行政罚的概念 208

(二)各种行政罚的种类 209

三、行政罚的种类 209

(一)种类的定型化 209

四、行政罚之基本原则 213

(一)行政罚的本质——行政罚与刑罚的性质“同异论”争议 213

(二)行政罚适用的基本原则 215

五、行政处罚的实施 224

(一)行政罚的主体 224

(二)行政罚的裁量 226

(三)行政罚的程序 228

(四)行政罚的处罚程序 230

(五)行政罚的执行 230

第十四节 其他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行政指导及行政计划 231

一、行政事实行为 231

第十四节 其他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行政指导及行政计划 231

(一)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 231

(二)行政事实行为的分类 232

(三)事实行为的合法性及法律救济问题 234

(二)行政指导之原则 236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 236

二、行政指导 236

(三)行政指导制度的检讨 237

(二)行政计划的分类与法律形式 239

(一)行政计划之概念 239

三、行政计划 239

(三)行政计划的内容 241

第四章 国家责任 243

第十五节 行政赔偿 243

一、国家赔偿的概念 243

第十五 节行政赔偿 243

第四章 国家责任 243

二、国家赔偿的概念分类 244

(一)三种法理的发展 247

三、国家责任的法理演变 247

(二)《国赔法》的责任法理 249

四、《国赔法》中有关行政赔偿的内容 250

(一)《国赔法》中行政赔偿的种类 251

(二)行政赔偿的要件 252

五、《国赔法》与《民法通则》和《行政诉讼法》中国家赔偿规定的关系 260

(二)行政赔偿之请求程序 263

六、行政赔偿的请求权 263

(一)行政赔偿的当事人 263

(三)赔偿的范围 264

(四)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 265

七、国家之追偿权 266

第十六 节行政补偿 267

第十六节 行政补偿 267

一、传统行政补偿 267

(一)行政征收概念的演变 268

(二)行政补偿的立法 269

(三)补偿的额度 270

二、社会补偿的制度 272

第十七节 行政复议 273

第五章 行政救济制度——行政争讼法 273

第十七 节行政复议 273

第五章 行政救济制度——行政争讼法 273

(一)行政复议制度的准据法地位 274

一、《行政复议法》的特性 274

(三)上级审的特色 275

(二)行政内部的监控制度 275

(四)一级复议制度 276

二、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276

三、行政复议的条件 279

(一)复议的当事人 279

(二)复议的标的 283

四、复议的申请程序 287

(一)提起的期限 287

(三)复议申请提出的对象 289

(二)复议的申请形式 289

五、复议审议机构 292

六、复议申请的效果 293

七、复议的审理 294

(一)审查的范围 294

(二)审查的方式 296

(三)复议的决定期限 297

(四)复议决定方式 298

八、复议决定书之作成 301

九、行政诉讼之救济指示 302

十、复议决定之效力 303

(一)司法审查的概念 304

第十八 节司法审查—行政诉讼的原理 304

一、司法审查的制度 304

十一、复议决定的救济 304

第十八节 司法审查—行政诉讼的原理 304

(二)中国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概念 306

二、行政诉讼的法院体制 309

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310

(一)受案范围的列举规定 311

(二)受案范围的特别排除条款 312

四、行政诉讼的审查对象—合法性与适当性审查的争议 314

五、行政诉讼的种类 316

(一)撤销诉讼 317

(二)确认诉讼 318

(三)义务诉讼 319

六、行政诉讼的审判权—与民事诉讼之分 320

七、行政诉讼的管辖权 322

(一)不受理与裁定驳回 323

八、行政诉讼的审理 323

(三)判决方式 324

(二)受理 324

附录一 328

附录一:《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328

附录二 333

附录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333

附录三 339

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征求意见稿) 339

附录四 354

附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征求意见稿) 354

若干问题的解释 365

附录五 365

附录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