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
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

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3646853
  • 页数:7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阐述了民事诉讼的目的、诉讼标的、抗拒、部分请求、当事人能力与诉讼能力、诉讼上的代理、当事人适格、诉的利益辩论主义、自认、证明责任、既判力、反射效、诉讼上的和解等内容。
《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目录

一、绪言 1

第一讲 民事诉讼的目的 1

二、兼子说之前 4

三、兼子说的构造 4

四、三月说的论法 7

五、新堂说的考察 8

六、井上(治典)说的主张 10

七、目的论的诸种层面 13

1.种种的层面 13

2.立法论及解释论的基准 14

3.考察方法与方法论 15

4.体系化 18

第二讲 诉讼标的 22

一、诉讼标的论争 22

1.实务家的反应——释明负担的加重 26

二、诉讼标的论争的影响 26

2.诉讼类型差异的认识 27

3.选择性合并之逻辑 29

4.实体法属性的差异——法的评价再实施 31

5.实体法理论的发展——全规范统合说与统一请求权说 34

三、占有权、本权与诉讼标的 40

1.诉讼标的的把握 40

2.分属的情形 43

四、票据债权、原因债权与诉讼标的 47

五、诉讼标的论的动向 51

第三讲 诉 55

一、诉的概念 55

二、诉的分类 57

1.单一之诉与合并之诉 57

3.给付之诉、确认之诉与形成之诉 58

2.独立之诉与诉讼中之诉(诉讼内之诉) 58

三、形式上的形成诉讼 71

1.形式上的形成诉讼 71

2.边界确定之诉 71

3.共有物分割之诉 81

第四讲 部分请求 84

一、提起部分请求的可否性问题 84

1.问题的状况 84

2.部分请求全面肯定说 85

3.部分请求否定论 87

4.评价 92

二、应当注意的事项 96

1.诉讼标的的把握 96

2.后发性后遗症与部分请求 97

三、部分请求与时效中断、过失抵消 98

1.禁止重复起诉的含义及种类 102

第五讲 重复起诉的禁止 102

一、禁止重复起诉的原则 102

2.禁止重复起诉的效果 105

3.要件——什么样的诉讼构成重复起诉 107

二、票据诉讼的例外 115

三、抵消抗辩的规则 119

1.诉讼先行型 119

2.抗辩先行型 126

3.抗辩并存型 129

第六讲 当事人的确定 131

一、确定标准的诸学说 131

1.意思说 131

2.行动说 132

3.表示说 132

6.规范分类说 133

4.适格说 133

5.并用说 133

7.纠纷主体特定责任说 134

二、基本立场的差异 135

三、具体例 139

1.冒用姓名诉讼的情形 139

2.死者名义诉讼的情形 140

3.存在法人格否认之问题的情形 140

四、表示的更正与任意的当事人变更 143

第七讲 当事人能力与诉讼能力 146

一、当事人能力 146

1.当事人能力 146

2.无法人格的社团与财团 150

3.无法人格社团与财团在诉讼上的对待 157

1.诉讼能力的含义及范围 161

二、诉讼能力 161

2.未成年人与成年被监护人 162

3.被保佐人与被辅助人 164

4.欠缺诉讼能力场合的措施 166

5.人事诉讼 171

三、辩论能力 172

第八讲 诉讼上的代理 174

一、诉讼上的代理 174

1.诉讼上代理的含义及分类 174

2.代理人的地位与权限 175

二、法定代理人 175

1.法定代理人 175

2.实体法上的法定代理人 175

3.诉讼法上的特别代理人 180

1.基于诉讼委托的诉讼代理人 185

三、任意代理人 185

2.诉讼代理权的授予与范围 187

3.诉讼代理权的消灭 190

4.当事人本人的地位与权限 191

5.律师法规定的影响 192

6.法令上的诉讼代理人 197

7.辅佐人 201

四、法人的代表人 201

第九讲 当事人适格 206

一、含义 206

1.含义 206

2.分类 211

3.诉讼上的效果 212

二、一般给付、确认、形成诉讼中的当事人适格 212

三、法定的诉讼担当 215

1.债权人代位诉讼 217

2.继承财产管理人的地位(是代理人还是诉讼担当) 230

3.遗嘱执行人的权限 235

4.纠纷管理权说 243

四、任意的诉讼担当 251

1.判例 251

2.学说 254

3.民法上的合伙 258

五、存在对世效力场合与当事人适格 261

1.对第三人保护的手段 261

2.法人内部纠纷中的当事人适格(被告适格) 263

3.身份诉讼中的判决效不利益扩张与第三人保护 272

第十讲 诉的利益 281

一、定义与概念 281

二、各种诉中共通性诉的利益 285

1.现在给付之诉的利益 286

三、给付之诉的利益 286

2.将来给付之诉的利益 291

四、确认的利益 296

1.概说 296

2.选择作为解决手段之确认之诉的妥当性 298

3.如何妥当地选择确认对象(诉讼标的) 299

4.应解决纠纷成熟性的观点(是否具有即使确定的现实性必要) 310

五、形成之诉的利益 320

第十一讲 辩论主义 329

一、辩论主义的内容 329

二、根据及机能 332

1.辩论主义的根据 332

2.辩论主义的机能 338

三、主要事实与间接事实 340

1.关于某事实是否为主要事实的判例 350

四、若干判例 350

2.关于主要事实扩充程度的判例 354

五、释明权与释明义务 357

六、法的观点的指出义务(法律问题的指出义务) 364

1.法的观点指出义务 364

2.具体例 369

七、真实义务与完全义务 373

1.主张的规则 373

2.真实义务与完全义务 377

第十二讲 自认 383

一、自认的含义及要件 383

1.含义 383

2.要件 385

二、间接事实的自认 395

三、违反众所周知事实的自认 400

四、自认的撤回或撤销 401

五、附理由的否认与附限制的自认 407

六、权利自认 408

第十三讲 证明责任 419

一、证明责任的含义 419

二、证明责任的注意点 424

三、证明责任的周边概念 427

1.证明的必要 427

2.主观证明责任 428

3.主张责任 431

四、证明责任的分配 438

1.学说的源流 438

2.分配的标准 444

五、间接反证 448

六、避免通过证明责任作出判决的对策(一) 456

2.推定 457

1.证明责任的转移 457

3.法条上使用“推定”之术语但不属于推定的情形 459

七、避免通过证明责任作出判决的对策(二) 460

1.表见证明与大致的推定 460

2.反证提出责任 464

3.证明妨碍 465

4.不负有证明责任当事人的事案(事实)解明义务 467

5.合比例的认定(对应于心证程度的认定) 469

6.作为行为责任的证明责任 471

7.真伪不明(nonliquet)判决 473

8.证明度的降低 474

第十四讲 既判力 477

一、既判力的本质及根据 477

1.既判力本质论 477

2.既判力的根据 480

1.既判力的作用 483

二、既判力的作用与性质 483

2.既判力的性质 485

三、既判力时间上的界限 488

1.范围与界限 488

2.时间界限 488

3.基于可预料性的调整 491

4.形成权的遮断——取消权 494

5.解除权 496

6.空白票据的补充权 499

7.抵消权 500

8.买进建筑物请求权 502

四、既判力物的范围(客观上的范围) 505

1.既判力的对象 505

2.基于后遗症的赔偿 508

3.抵消的抗辩 510

1.一个案例 516

五、争点效 516

2.争点效的要件与效果 519

3.关于争点效的诸问题 528

4.形成对象的重复 533

六、既判力与争点效的守备范围 537

1.既判力的根据与诚实信用原则 539

2.债务与责任 541

3.继承财产管理人的权限 543

4.前诉判决的既判力 544

5.与争点效的联系 546

6.《日本民法》第937条或侵权行为的问题 548

七、既判力与诉讼标的——基于程序事实群的调整 549

1.一个判例 549

2.程序事实群与判决效 552

八、既判力人的范围(主观范围) 558

1.口头辩论终结后的诉讼继承人 559

2.请求标的物的持有人 570

3.诉讼担当场合的被担当人(利益归属主体) 575

4.法人格否认的场合 576

5.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扩张前诉的效力 583

九、既判力与再审 585

1.判决的不当取得(骗取) 585

2.将来给付之诉中的情势变更 592

十、诉讼判决的既判力 594

十一、既判力补论 596

1.一个判例 596

2.对前诉判决既判力的探讨 600

3.遗产分割中的详细经过 604

4.民法学者的视点 605

一、反射效的概念 610

第十五讲 反射效 610

二、反射效不利地及于第三人的情形 613

三、反射效有利地及于第三人的情形 616

四、反射效的理论 620

五、反射效的判例 623

第十六讲 诉讼上的和解 628

一、含义 628

二、诉讼上和解之法的性质论 630

三、要件与程序 633

四、效力 638

五、解除 647

法条索引 653

判例索引 665

事项索引 67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