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人生与教师修养
人生与教师修养

人生与教师修养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德海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32039722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谈教师修养问题。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编谈修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二编谈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所处的环境、人际交往、人生价值等与人有关的问题;第三编谈教师的作用、职业地位、教师职业的历史考察和教师修养等问题。书中的知识性内容,涉及天文、历史、哲学、物理、化学、传播学、教育等多种学科。
《人生与教师修养》目录

第一编 1

第一章 修养概述 3

一、修养的含义 3

二、修养的主要特点 3

(一)个体发展、提高、完善自己的内在要求 3

(二)个体自觉的文化内化过程和努力结果 4

(三)修养无止境 4

(一)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5

三、修养的意义 5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6

第二章 传统修养与中国传统文化 9

一、传统修养的含义 9

二、中国传统文化简述 10

(一)孔子的学术活动与主要贡献 11

(二)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 14

(三)儒家“以修身为本”的“内圣外王”思想 21

(四)儒家道德思想及躬身力行原则 24

三、传统修养的文化渊源 29

(一)传统修养的内容 31

四、传统修养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31

(二)传统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32

五、传统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40

六、对传统修养遗产的继承 42

(一)理论依据 42

(二)传统修养的自身价值 45

一、人的本质 53

(一)人的本质的含义 53

第三章 人的本质 53

第二编 53

(二)对“人性”的辨析 54

(三)思想家们对“人性”、“人的本质”的探索 58

(四)人的结构与本质 63

二、人的主要特性 77

(一)人的特性概述 77

(二)人的主要特性 79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范畴 91

第四章 人的需要 91

一、人的需要的含义 91

(二)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92

(三)体现人性、人的本质 94

二、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 95

(一)客观现实性 95

(二)社会历史性 96

三、人的需要的内容 98

(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98

(三)自觉能动性 98

(二)关系需要与享受需要 100

(三)其他需要 102

四、人的需要的实现 102

(一)靠自己的劳动 102

(二)通过集群和社会交往 102

第五章 人和环境 106

一、中国古代哲学对人和环境关系的反映 106

(二)环境结构 109

二、人和环境的关系 109

(一)环境 109

(三)人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特点 111

三、人和自然环境 113

(一)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113

(二)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23

四、人和社会环境 130

(一)人类群体的意义、本质与类型 130

(二)社会系统的结构 135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38

第六章 人的交往 143

一、交往的概念 143

二、交往的种类 144

(一)物质交往 144

(二)意识交往 147

三、交往的作用 152

(一)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152

(三)自我完善的必要渠道 153

(二)个性化的基本途径 153

(四)心理平衡、行为协调的基本条件 155

四、交往的基本原则 156

(一)有正确的交往观 157

(二)以正确的思想态度待人 157

(三)文明交往 159

(四)情感与理智要协调、兼顾 160

(五)讲究必要的方式方法 161

一、公与私的辨析 164

第七章 公与私、义与利的辨析 164

二、义与利的辨析 169

(一)义与利的原义与关系 169

(二)儒家学派的义利观 170

(三)对义利的认识和把握 173

第八章 人生与人生价值 175

一、人生 175

(一)人生的含义 175

(二)人生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178

(三)人生问题探讨的历史考察 179

(四)人生需要哲学智慧的引导 184

二、人生价值 188

(一)人生价值的含义 188

(二)中国古代的人生价值观 193

(三)人生具有价值的根本原因 200

(四)人生价值的实现 202

(五)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和尊严问题 205

(六)人生价值评价 209

第三编 219

第九章 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219

一、中国教育的历史 219

(一)中国教育的历史沿革 219

(二)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223

二、中国教育的现状 226

(一)“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 226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变化 228

(一)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 231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231

第十章 教师 231

(二)具有集体性、连续性 232

(三)劳动对象是人 233

(四)不能立竿见影,短期见效 234

二、教师的作用 234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34

(二)在学校中的作用 239

(三)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240

三、教师的天职 243

(一)教书育人的意义 244

(二)教书育人的关系 245

(三)儒家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 246

(四)为教书育人进行自身修养 249

第十一章 中国教师职业考察 254

一、中国教师职业的历史考察 254

(一)官学中的官师 255

(二)私学中的塾师 258

(三)书院中的“山长”或“洞主” 260

(四)近代学校中的教员 261

二、中国教师职业的现实考察 263

(一)建国后我国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263

(二)我国教师的职业地位问题 265

第十二章 教师的身心素质和风度仪表 277

一、教师的身心素质 277

(一)教师良好身心素质的作用 277

(二)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表现 279

(三)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 281

二、教师的风度仪表 282

(一)教师风度仪表的作用 283

(二)对教师风度仪表的要求 285

第十三章 大学教师修养 292

一、大学教师修养的意义 292

二、大学教师必备的品质 293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95

(二)过硬的业务素质 302

主要参考书目 31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