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龚贵先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3525290
  • 页数:427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目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9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最具有生命力的科学 11

五、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5

第一章 物质和意识 28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28

一、哲学物质概念的发展 29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31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4

一、物质和运动 34

二、运动和静止 35

三、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38

四、物质运动的规律 40

五、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41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4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4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 47

第四节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50

一、意识的起源 50

二、意识的本质 55

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61

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68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69

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69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的系统性 73

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79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79

二、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83

三、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85

四、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88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89

一、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组成的科学体系 89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91

第三章 对立统一规律 95

第一节 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95

一、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科学内涵 95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97

第二节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02

一、发展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 102

二、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106

三、矛盾的相互转化最终实现事物的发展 107

第三节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09

一、矛盾的普遍性 109

二、矛盾的特殊性 112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16

第四节 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 121

一、矛盾规律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 121

二、矛盾分析方法的全面性原则 123

三、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 126

第四章 质量互变规律 130

第一节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130

一、质 130

二、量 133

三、度 135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137

一、量变和质变的内涵 137

二、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 138

三、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140

第三节 质量互变的客观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 142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普遍性 142

二、质量互变形式的复杂多样性 143

三、量变质变规律的意义 145

第五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47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观 147

一、事物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147

二、辩证的否定观的科学内涵 149

三、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 151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53

一、事物的发展呈现周期性 153

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55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59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164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64

一、因果联系的含义 164

二、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66

三、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67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68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 168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69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72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73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73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统一 175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可能为现实,促进事物的发展 176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178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78

二、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 179

三、注重形式,反对形式主义 180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 181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81

二、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关系 182

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184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186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 186

第七章 实践认识真理 186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88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形而上学的反映论的区别 191

第二节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93

一、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93

二、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95

三、主体和客体 201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203

五、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05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207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07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10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212

第四节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215

一、思想路线就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 215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7

第五节 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 218

一、真理及其特性 218

二、真理和谬误 224

三、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227

第八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233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34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234

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大意义 235

第二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37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37

二、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根本变革 240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42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42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45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46

第四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47

一、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47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250

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253

第九章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改革 259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59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59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65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71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71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74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 277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 277

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特点 280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 283

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84

第十章 阶级国家社会革命 288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88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88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91

三、阶级分析方法 293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295

五、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99

第二节 国家 301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301

二、国家的职能 304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305

四、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国家的消亡 306

第三节 社会革命 310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310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313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314

第十一章 社会意识 317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本质 317

一、社会意识的涵义 317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19

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321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特点 322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22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25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29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331

第三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 331

二、道德 332

三、艺术 333

四、宗教 334

第四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 336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 33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337

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339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34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一般特征 343

一、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一般概念 343

二、科学活动是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 346

四、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348

三、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348

第二节 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发展规律 349

一、科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349

二、科学是管理社会的重要力量 353

三、科学促进社会意识的变革 354

四、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355

第三节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 357

一、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357

二、社会主义社会是发展科学的条件 358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60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63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63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64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65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67

四、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368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70

一、杰出人物具有促进历史发展的作用 370

二、无产阶级领袖具有促进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 373

三、正确认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374

第三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75

一、群众观点是党的根本观点 376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376

第四节 恢复和发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390

一、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现象 390

二、改进领导作风,克服官僚主义 392

一、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 395

第一节 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395

第十四章 社会历史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395

二、历史进步的主要标志 399

三、历史进步与人类解放的同步发展 401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 405

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405

二、人的社会性 408

第三节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410

一、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410

二、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413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17

第四节 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420

一、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 420

二、共产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 422

编后记 4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