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亦鸣著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6682600
- 页数:374 页
中文大脑词库形、音、义码关系的神经语言学分析 1
测试方法和分类 2
字词层级的测试 2
测试字词阅读能力的项目 2
测试与字(词)阅读相对应的字(词)口语能力的项目 3
测试字词书写能力的项目 3
语句层级的测试 3
自发扩展言语的项目 3
复述的项目 3
语句理解项目 4
语句书写能力的项目 4
测试结果及其说明 4
字词层级的测试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6
语句层级的测试结果 6
字词阅读认识过程简略模式 7
失读症患者形、音、义码间联系的损伤状况 7
形音性失读、形义性失读讨论 7
失读与脑区的关系 8
结论 8
附录:病例资料 9
基于神经语言学的中文大脑词库初探 12
引言 12
分析和讨论 13
中文大脑词库的语义结构 13
中文大脑词库的语音表征 15
中文大脑词库的形体表征 17
中文大脑词库中所储词语的结构形态 18
中文大脑词库的存储与检索 18
中文大脑词库词汇的检索 19
结论 20
中文大脑词库中语言单位存储和提取方式初探 23
测试对象与方法 23
测试对象 24
测试方案细节说明 24
自发谈话 24
复述 24
听辨理解 25
命名 26
阅读 26
实验测试结果 27
自发谈话实验结果 27
字词层级的复述 28
复述实验结果 28
语句层级的复述 29
听辨理解实验结果 30
命名实验结果 31
阅读实验结果 31
分析与讨论 32
中文大脑词库中存储提取的语言单位 32
中文大脑词库词汇存储提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3
“字本位”观点的不可行性 35
关于“字” 35
关于合成词 36
结论 37
名动分类:语法的还是语义的——汉语名动分类的神经语言学研究 40
引言 40
名动分类的理论研究 40
名动分类的神经语言学研究 42
本文研究的目的 43
实验 44
ERP实验 44
被试 44
刺激与任务 44
数据处理 45
实验结果 45
行为数据 45
ERP数据 47
fMRI实验 47
被试 47
实验材料 47
实验设计与任务 47
名词重叠、动词重叠与控制任务(“+”)比较 48
形名组合、形动重合与控制任务(“+”)比较 48
实验数据的处理 48
实验结果 48
激活体积比较 49
分析与讨论 49
fMRI实验结果分析 50
名动特征参数比较 50
组合不“排斥”语法 50
重叠“亲合”语法 50
ERP实验结果分析 51
搭配判断实验与对照实验比较 51
名动分离深层原因分析 51
单音节名词和动词的差异 52
双音节名词和动词的差异 53
词类划分之语法依据的神经生理基础 54
单音节动词和名词在LPC上没有差异的原因 54
结语 55
汉语量词及其分类的神经机制与相关理论问题探讨 59
引言 59
实验测试对象与方法 60
被试 60
材料与方法 61
过程 61
测试结果与分析 61
患者完成名量词与动量词复述、听理解、书面选择任务情况统计 61
分析 61
患者完成专用名量词与借用名量词,专用动量词与借用动量词的 63
复述、听理解、书面选择任务情况统计分析 63
现代汉语量词系统及所划分出的名量词和动量词具有一定的神经 65
生理机制和心理现实性 65
讨论 65
正常对照组测试结果 65
名量词和动量词内部所划分出的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不具有相应 68
的神经生理机制和心理现实性作为基础 68
名量词和动量词的划分能够满足描写和解释的充分性的理论要求, 69
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的划分则相反 69
结论 70
汉语皮质下失语症患者主动句式与被动句式理解、生成的 73
比较研究 73
个案调查 73
听理解与阅读理解 74
语法判断 74
语义判断 75
语义转换判断 75
依据“名施+动+名受”型主动句式做组块的排列生成 76
生成能力测试 76
辨图理解测试 76
依据“名受+被+名施+动”型被动句式做组块的排列生成 77
依据“名受+被+动”型被动句式做组块的排列生成 77
分析与讨论 77
句法形式的提取加工在听路径、阅读路径和生成路径中具有相对 78
独立性 78
顶颞区受损与词汇信息受损相关,皮质下受损与句法结构信息受 78
损相关 78
主动句法结构与被动句法结构在大脑中是一种相对独立而互有联 78
系的平行式储取机制 78
主动句法结构与被动句法结构在大脑中的储取不体现为深层结构 79
与表层结构的转换关系 79
引言 82
国外大脑词库研究概观 82
大脑词库的特征及研究简史 83
大脑词库的特征 83
大脑词库研究简史 84
大脑词库的语义结构 84
层次网络模型 85
扩展激活模型 87
原型理论 89
语义联系理论 90
大脑词库的语音表征 90
群集模型 90
浴缸效应 91
总体韵律模式 92
综合模型 92
词形特征对单词识认的影响 93
大脑词库包含独立的正字法表征 93
大脑词库正字法表征 93
大脑词库中所储词语的结构形态 94
一般感觉性阐释 94
Taft和Forster词库模型的阐释 94
地址化形态模型 94
由口误与失语症研究所得到结论 95
Emmirey和Fromkin的研究 95
Aitchison的研究 96
词类与大脑词库词语的组织 96
在大脑词库中,同一词类的词语间的联系比较密切 97
名词是大脑词库中最稳固和独立的词类 97
大脑词库对实词和虚词是分别独立存储的 97
跳石模型 98
瀑布模型 98
词汇的提取 98
词汇的提取与辨认 98
扩展激活模型 99
词语辨认 99
词汇发生模型 99
群集模型 100
检索模型 100
检验模型 100
扩展激活模型 100
大脑词库的研究途径 101
从正常说话者的词语搜寻和口误的途径来研究 101
用心理学方法来研究 102
从理论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 102
用神经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 103
“序言” 107
神经语言学和语言失语症学 ——《神经语言学和语言失语症学导论》简介 107
第一部分“引论”,共两章 108
神经语言学和语言失语症学的论题 108
神经语言学和语言失语症学的研究方法 108
第二部分“神经语言学和语言失语症学”,共八章 109
Broca的发现:发音能力的定位 109
联通主义模型 109
联通主义拓展 110
对联通主义的不同看法 110
层级模型 111
综合模型 111
程序模型 112
临床失语症学和神经语言学纵览 112
词义表达障碍 113
语言描写和失语症症侯群 113
第三部分“语言失语症学”,共七章 113
语音系统障碍 115
阅读障碍 116
句子生成障碍 116
句子理解障碍 117
语言失语症学纵览 118
第四部分“当代神经语言学”,共六章 119
语言的脑支配和脑特化 119
语言脑定位的重新审视 119
脑电位唤起和语言 120
语言区的电刺激 120
与语言相关的理论神经生理学 120
当代神经语言学纵览 121
简评 121
引论 129
汉语词的语言学和认知研究 129
——《汉语词法:语言学和认知研究》述评 129
对汉语词的定义 130
汉语词的成分 131
汉语完形词 132
汉语词的X—阶标分析 133
词汇化和汉语词 134
汉语词及其词库 136
结论 137
简评 138
“也”字语义初探 140
“也”字语义的性质 140
“也”字语义的特点 142
单项性和联项性 142
前提和所指的不统一性 143
自然性和非自然性 143
一面性和两面性 143
对汉语副词的新认识 144
“也”字句的特殊歧义形式 144
试论“也”字句的歧义 146
引言 146
“也”字句的歧义现象 148
“也”字句歧义的构成 149
“也”字句歧义的取值范围 150
“也”字句歧义的特点 152
不决定于深层结构 152
没有模与例的区别 153
“也”字句歧义是语用平面上的歧义 153
语调中心语音特征 154
话语中心在语音上表现为语调中心 154
“也”字句意义的确定关键在于确定“也”字句的话语中心 154
口语交际中“也”字句歧义的消除 154
“也”字句歧义的消除 154
书面语中“也”字句歧义的消除 156
现实前提确定话语中心 156
意念前提确定话语中心 157
余论 158
“也”字句歧义研究类型学上的意义 158
“也”字句歧义研究在语言教学上的意义 159
“也”字句歧义研究在自然语言处理上的意义 159
试析主语槽中的“NP的VP”结构 162
“NP的VP”的功能及来源 162
“NP的VP”指称功能的语用特征 162
“NP的VP”语用前提句 164
由前提句向“NP的VP”的转化 165
“NP的VP”的类型及“VP”前加成分的性质 166
“NP的VP”的类型 166
“VP”前加成分的性质分析 167
主语槽中“NP的VP”与向心结构的关系 168
“NP的VP”不是自足的短语 168
单位功能和成分的功能 169
布氏“向心结构”定义的实质 170
导致误解的诸因素 171
“NP的VP”的结构核心 171
论副词的语用分类 174
引言 174
副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174
传统的副词下位分类存在的问题 174
近年副词分类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 175
副词功能与语用的关系 176
副词语法化研究不能代替副词共时规律与功能的研究 176
动态副词与静态副词 177
与副词语用分类相关的术语及其相互关系 178
术语界定(1) 178
语用前提及其特征 178
语用焦点(话语中心) 180
语义指向(追加对象) 180
语用前提、焦点、语义指向的关系 180
术语界定(2) 182
副词的项 182
副词的指 182
副词的语用分类及其考察步骤 182
划分动态副词、静态副词的考察步骤 182
动态副词、静态副词的功能特征 184
第一步,从语义特征上看副词与句中其他成分 185
第二步,增加相应的语用前提看句子是否通顺 185
动态副词、静态副词的内部分类的考察 185
具体考察确定副词语义指向的三个步骤 185
第三步,运用替换法确定相关副词是否有类似的语义指向 186
动态副词的再考察 187
多项双指副词 187
多项可谓副词 187
多项非谓副词 188
多项后指副词 189
多项前指副词 189
静态副词的再考察 190
单项后指副词 191
指向谓语部分 191
指向数量成分 191
单项定指副词 192
单项前指副词 192
汉语副词下位分类层级系统表 193
副词归类虚实之争的分析 193
余论 193
副词分类研究的意义 194
“副+名”现象研究之研究 200
“副名现象”的研究对象或范围 200
“副+名”研究中三个典型派别的主要观点及其研究状况 201
否认副词可以修饰名词的观点 202
承认副词可以修饰名词的观点 203
对副词能否修饰名词没有明确的表态 204
“副名结构”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前瞻 205
“副名结构”研究的成就 205
分清不同的结构层次 206
用动态的观点来考察 206
从单纯争论走向描写和解释 206
“副名结构”研究的理论价值 207
“副名结构”研究前瞻 208
关于鲁迅作品中结构助词叠用的问题 212
鲁迅作品中结构助词叠用的现象 212
鲁迅作品中结构助词叠用现象探源 212
欧化说存在的问题 213
从史实与英语、德语、日语相关语法现象证日语来源说 213
鲁迅作品中结构助词叠用的意义和改进 215
关于《左传》“贰于×”及其他 217
《左传》“贰于×”格式的分析 217
“贰”的语法语义分析 217
“贰于×”格式的语法语义分析 217
“贰于×”使用的义场及语用分析 219
不能认为“贰于×”本身有两种含义 220
对“贰于×”格式的误解 220
不能用“归于×”来证明“贰于×” 221
不能把“贰于×”之“贰”看作外动词 222
不能用“叛于×”来证明“贰于×” 222
一个有争议的例句“夏,齐侯围成,贰于晋故也”分析 223
结语 224
附录:《左传》“贰”字的全部用例 225
词义变化的分类 228
“扩大、缩小、转移”说存在的问题 228
词义系统演变的新的分类 228
词义范围的差异 228
词义范围的扩大 229
词义范围的缩小 229
词义范围的转移 229
词义数量的减少 230
词义数量的差异 230
词义数量的增加 230
词义色彩的差异 231
由中性变为褒义或贬义 231
由褒义变为贬义 231
由贬义变为褒义 232
词义内涵的差异 232
结语 232
睢宁话反复问句的类型 234
“VP不VP”型 234
VP不VP 234
VP没[·m?] 234
“疑问副词+VP”和“VP不VP”的糅合型 235
可VP 235
还VP 235
“疑问副词+VP”型 235
睢宁话多种反复问句共存原因分析 236
语言风格学研究及其他 238
西方现代语言风格学的建立和发展 238
恩克韦斯特语言风格学思想 239
我国语言风格学的历史和现状 241
语言对人类思想的表达与塑造 243
——洪堡特语言学说及人文语言学思想批判 243
近代哲学主题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243
从古希腊到近代哲学进展的简短回顾 243
近代哲学对语言学的影响 245
浪漫主义、语言人文主义——洪堡特直接的思想源泉 248
19世纪初期欧洲时代精神的氛围和洪堡特的思想渊源 248
德国古典哲学——洪堡特语言思想的哲学基础 249
人的研究——洪堡特语言研究的终极目标 250
洪堡特语言哲学的形成和基本内容 251
洪堡特语言哲学的形成 251
洪堡特语言哲学的基本内容 253
精神决定语言 253
语言创造性是语言的本质 254
语言是一个结构系统 255
关于语言的内在形式的理论 256
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 256
语言在观念形成和传达中的作用 256
语言世界观学说 257
语言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258
语言的类型分类 259
洪堡特语言哲学推阐关系表 260
洪堡特之后人文语言学对洪堡特思想主线的逻辑推演 261
语言心理学派 262
表现主义和唯美主义语言学派 262
美国心理主义语言学 264
新洪堡特主义 265
生成语法学派 268
小结:洪堡特人文语言学的分解——理性主义语言学与文 271
化语言学 271
洪堡特语言学在现代语言学中的地位 272
对洪堡特语言学思想核心的重新阐释 272
科学语言学对洪堡特的否定和生成语言学对科学主义的 273
否定之否定 273
在更为广泛的背景下讨论描写语言学和解释语言学等概念 275
引言 283
留学生与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转型 283
留学生与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284
留学生与中国语言学新学科的创构 289
语法学 289
普通语言学 295
语音学 297
修辞学 299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 300
留学生与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更新 301
音韵学 302
文字学 305
训诂学 307
方言学 308
结语 310
关于多角度的语言研究 314
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14
语言学的现状及语言学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314
1994—1997年中国理论语言学研究概观 314
关于语言研究观 315
关于语言研究方法论 316
对语言学研究中若干理论问题的讨论 317
关于语言和言语问题 317
关于语言符号问题 318
关于语言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319
关于语言研究的“形式化”问题 320
关于语言的描写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问题 320
关于语言研究的认知倾向和认知语言学的问题 322
语法理论 324
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和两个三角学说 325
语言研究两大范式在语法领域的确立 326
关于生成语法理论及相关研究 327
关于语法研究中的功能主义 331
对语法理论中的一些焦点问题的探讨 334
关于“配价”及“格”理论 334
关于“标记性理论” 336
关于“语法化” 337
关于“认知语法” 337
关于语法单位 338
关于词类问题 341
关于语序和虚词 343
语篇、语用 346
语篇分析理论 346
衔接理论和连贯问题的讨论 346
指代和省略问题 347
对语篇结构的探讨 348
关于语用学发展的概述 349
语用研究 349
关于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学科、学派的关系 350
关于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及新格赖斯语用机制 351
关于关联理论 353
关于语用信息研究 354
关于话题/主题 354
语音、词汇、语义研究 356
语音研究 356
关于音系学的基础研究 356
关于音节结构模式 358
关于节律、韵律及其他 358
词汇、语义研究 360
关于复合词问题 360
关于构词法问题 361
关于词缀问题 361
关于词义及词(语)义系统的问题 362
关于语义结构问题 363
有关语义研究的评述 364
历史语言学、语言学史、语言学理论的基础建设 364
历史语言学 364
关于语言演化模式的探讨 365
关于同源词和借词的区别 366
关于语言类型和历史比较研究 367
关于音变机制的探讨 368
关于语言史的研究方法 368
语言学史 371
关于西方语言学史的研究 371
关于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 372
关于语言学史学 372
语言学理论的基础建设 373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英汉翻译理论的多维阐释及应用剖析》常瑞娟著 2019
- 《模拟现实服务的虚拟服务技术继续使用意向研究=RESEARCH ON THE CONTINUING ACCEPTANCE OF VIRTUALIZED SERVICE TECHNOLOG》项益鸣著 2019
-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 刘万鸣》连辑主编;刘万鸣著 2018
- 《整理中国外债问题》万籁鸣著 1927
- 《求幸福斋丛话 第1集》何海鸣著 1923
- 《转型社会与犯罪问题研究》杨正鸣著 2014
- 《写给诺贝尔》武子,徐春龙,石春鸣著 1993
- 《中美混合修辞的崛起 兼读中式签语饼》(美)毛履鸣著;汪建锋译 2013
- 《大遗址保护外部性治理研究》赵宇鸣著 2013
- 《寻访津浦线》健鸣著 2010
- 《《花儿金》偲想》韩春鸣著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