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万象之根  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
万象之根  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

万象之根 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毕建勋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3100917X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
《万象之根 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目录

目 录 1

序言&薛永年 1

引言 6

第一章 中国画的认识论原理及观察方法 7

第一节中国画的认识论原理 7

第二节一般的观察方法与中国画的观察方法 14

第三节物观与我观 19

第四节动观与静观 25

第五节宏观与微观 27

第六节中国画认识论原理及观察方法的理论意义 30

第二章一般的造形问题与中国画的造形问题 32

第一节一般的造形问题 32

(一)存在于客观中的形状 32

(二)对形状的视觉感知 33

(三)形状的心理效应与模糊含义 35

(四)纯粹形状的研究 39

(五)形状的画面创造 40

第二节中国画的造形问题 47

(一)中国画没有“意象造型” 47

(二)中国画的认识论特征在造形问题上的反映 51

(三)笔墨对造形的制约 53

(四)中国画的纯粹形状 54

(五)中国画中素描问题争议之实质 55

(附论)如何解决宣纸上的造形分析与综合问题 59

第三章象形原理 62

第一节意象 64

(一)炼意 65

(二)“气韵生动” 68

(三)“解衣盘礴” 71

第二节意匠与意切 71

(一)“恍忽懵懂峰” 72

(二)“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75

第三节写生与写意 79

(一)写生 79

(二)写意 82

第四节制约写意——有法与无法 86

第五节从气韵到意境——造形的最终落实 89

(一)由气韵到意境 90

(二)脱胎换骨——造形的最终完成 94

(三)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 97

第四章中国画造形方法 101

第一节线造形 101

(一)中国画的线 101

(二)中国画用线与西画用线的区别 103

(三)线的形式规定 107

①线的形态及形态之间的关系 110

②决定线形态的要素 111

③线形态的组织方式 112

④线的形式法则 113

(四)线造形的标准样式——白描 115

(五)线的两种迹化方式(两种用笔概念) 116

(六)轮廓与结构——线造形的两种方法 117

(七)线的局限与自由 120

第二节平面造形 121

(一)线造形向平面造形的过渡合一 121

(二)平面形态 123

(三)平面造形方法 124

①去皮 124

②压缩 124

③整边 125

④划分 125

⑤纹理 125

⑥制造差异 126

⑦有机联系 126

⑧整体性格 126

⑨深度感 127

⑩“地图画法” 128

第三节线面造形的“形而上”问题 128

(一)造形为笔墨提供余地 128

(二)形与式·造形感 130

(三)形与神 133

(四)论变形 136

①变形分析 136

②变形方法 138

③夸张与变形 140

④中西变形观的区别 141

(五)抽象问题 142

第五章中国画的空间经营方法 145

第一节一般的空间形式与解放空间 145

(一)一般空间形式的束缚 145

(二)空间解构 146

(三)空间压缩 148

第二节中国画的空间方式 150

第三节比例和位置 152

(一)比例 152

(二)位置 153

(三)“跑马透视”和“鸟瞰透视” 154

第四节画面结构 155

(一)客观的结构 155

(二)意象中结构的模糊性与调度的可能性 156

(三)中国画画面结构的两重性 156

①形象自身的内部结构与形象之间的结构 156

②笔墨语言结构与形状结构 157

③无机结构与有机结构 157

第五节层次 158

第六节穿插 161

第七节布势、布白、画眼 161

(一)势 161

①势的定义 161

②势的原理与方法 162

③势的形式化:节奏与韵律(龙脉) 163

④气势·形势·笔势·走势 164

(二)布白 166

(三)画眼 168

(附论)散点透视 168

第六章笔墨原理 171

第一节笔墨——笔与墨 171

(一)笔墨 171

(二)笔 179

(三)墨 181

(四)笔墨关系 183

第二节笔墨——假定性点画语言 184

(一)假定性点画语言的组成 184

(二)假定性点画语言的性质 185

(三)假定性点画语言的拟人拟物化 186

(四)笔墨点画语言的应用 187

第三节笔墨——以心运笔使墨的语言制造方法 188

(一)意在笔先 188

(二)笔墨乃心运 189

(三)笔墨表现的动作性 190

(四)“笔墨本无情” 192

第四节笔墨—客观表象的对位 192

第五节笔墨与造形的矛盾处境 194

(一)关于笔墨与造形关系的三种基本观点 195

(二)笔墨与造形矛盾处境的原因 198

(三)突围的办法 198

(附论一)程式问题 202

(附论二)“白话”笔墨 203

第七章用笔 206

第一节笔意·笔气·笔力 206

(一)笔意 206

(二)笔气 207

(三)笔力 207

第二节用笔 208

(一)笔性 208

(二)笔法 210

①执笔法 210

②用管法 210

③用毫法 212

④运笔法 212

(三)骨法用笔与笔迹形态 216

第三节笔调与笔韵 217

(一)笔调 217

(二)笔韵 218

(附论)指头画·“书画同源” 219

第八章墨法 221

第一节墨 221

第二节墨性与墨相 222

(一)墨性 222

(二)墨相 223

第三节墨法 226

(一)调墨 226

(二)配置 227

①墨相的配置 227

②水相的配置 231

③墨相水相的调性联合配置 231

(三)用墨 232

①墨性中的墨法 232

②墨相中的墨法 232

③水相中的墨法 232

④水相墨相的综合用法 232

⑤用墨次序中的墨法 233

⑥笔法中的墨法 234

(四)用水 235

(五)墨法形式法则 236

第四节墨趣 238

第九章 中国画色彩·墨色关系及其他 239

第一节中国画色彩理论现状 239

第二节重建中国画色彩理论 241

第三节色彩与笔墨 244

第四节色彩与笔墨关系的实际操作方法 246

(一)墨与色 246

(二)笔与色 249

(附论)笔墨色形的“美型” 250

第十章中国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52

第一节中国画的定义与性质 252

第二节中国画基本框架的关系原理 259

(一)中国画的五个基本问题 259

(二)中国画五个基本问题的结构模式 262

(三)三棱体的整体性质 265

①造化、心源、传统是支撑笔墨与造形的三大支柱 265

②造化、心源、传统三大问题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266

③造化、心源、传统三大问题的变化可能性 267

④缺损与完善 268

⑤造形与笔墨两极的矛盾对立统一 269

⑥造形、笔墨与三大支柱的关系 271

⑦三棱体的整一性与整一变化性原则 273

(四)三棱体的共时性关系 274

(五)三棱体的历时性关系 278

(六)中国画基本框架的关系原理结论 281

第三节中国画的方法论原理 281

(一)中国画方法论原理的内容 284

①中国画各因素存在的独立性 284

②阴阳对立的变化与合一 285

③秩序与系统化原理 287

④中国画的发生观与发展观 287

(二)中国画方法论原理的例证 289

①气韵 289

②意境 290

③形神 291

④笔墨 292

⑤鉴赏 295

(附论一)创新问题 296

(附论二)现代中国画的文化处境及发展策略 299

后记 30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