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人大制度学
人大制度学

人大制度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清秀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10872869
  • 页数:37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专门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内涵、基本原理、地位作用、政权结构以及产生方式、运行准则等等。
上一篇:政策过程理论下一篇:医学法学
《人大制度学》目录
标签:制度

第一章 人大制度学概述 1

第一节 人大制度学的概念及对象 1

一、人大制度学的概念 1

二、人大制度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

三、人大制度学的理论体系 3

四、建立人大制度学的条件 5

第二节 人大制度学是门独立的学科 9

一、人大制度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9

二、研究人大制度学的意义 11

三、研究人大制度学的方法 15

第二章 国家政体 18

第一节国家 18

一、国家概念 18

二、国家特征 20

三、国家类型 21

四、国家结构 21

五、国家政权 23

第二节 政体 25

一、国体与政体 25

二、政体类型 27

三、政体沿革 30

四、中国政体沿革 30

第三节 国家机关 32

一、国家机关概念 32

二、国家机关的基本特征 33

三、国家机关的构成 34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史 37

第一节 萌芽阶段 37

一、农民协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37

二、农民协会制度的机构设置 38

三、农民协会制度的内容 39

四、农民协会制度的性质 40

五、农民协会制度的历史作用 41

第二节 雏形阶段 42

一、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42

二、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的机构设置 43

三、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的内容 47

四、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的历史作用 48

第三节 隐蔽阶段 50

一、参议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50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机构设置 51

三、参议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52

四、参议会制度的性质及特点 54

五、参议会制度的历史作用 55

第四节 转折阶段 56

一、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56

二、新民主主义地方国家政权机构设置 57

三、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内容 58

四、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历史作用 61

第五节 过渡阶段 62

一、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62

二、中央国家政权机构设置 64

三、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内容 65

四、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历史作用 67

第四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9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69

一、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因素 70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 73

三、人民民主政权的机构设置 7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 83

一、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83

二、我国的政权制度 86

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基本形式的制度 89

四、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89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征 90

一、与巴黎公社委员会制和苏维埃制的比较 91

二、和议会制的比较 94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98

一、结束了漫长的专制制度垄断中国政体领域的局面,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以多数人为轴心的新纪元 98

二、提供了国家政权建设的形式和法律依据,构筑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柱石 99

三、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秩序,实现了国家政治生活的良性循环 101

四、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开辟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多种形式和有效途径 102

五、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大团结,形成了国家统一坚不可摧的巨大力量 103

六、巩固了统一战线,夯实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103

第五章 选举制度 105

第一节 选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05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 105

二、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08

三、我国选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09

第二节 选举原则和代表名额 112

一、选举原则 112

二、代表名额 117

第三节 选举程序 122

一、选举程序的概念 122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程序 122

三、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 124

四、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程序 129

第六章 代表制度 132

第一节 代表制度概述 132

一、代表制度的概念和类型 132

二、代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36

三、我国代表制的类型和沿革 137

第二节 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141

一、人大代表的权利 141

二、人大代表的义务 147

第三节 人大代表的地位和作用 150

一、人大代表的地位 150

二、人大代表的作用 153

第四节 代表资格 155

一、规定代表资格的必要性 155

二、代表资格 156

三、代表资格终止 160

第七章 代表机关 161

第一节 代表机关概述 161

一、代表机关的起源 161

二、代表机关的性质和类型 163

三、资产阶级国家的代议机关 164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机关 170

五、我国的代表机关 171

第二节 全国代表机关 173

一、全国代表机关的组织 173

二、全国代表机关的职权 176

第三节 地方代表机关 181

一、资产阶级国家地方代表机关 181

二、我国地方代表机关的产生与发展 183

三、我国地方代表机关的职权 185

四、上级代表机关同下级代表机关的关系 189

第八章 议事制度 192

第一节 议事制度概述 192

一、人大议事的概念 192

二、人大议事的内容 193

三、人大议事的原则 196

四、议事保障 199

五、议事制度 200

第二节 议事辅助制度 202

一、代表视察制度 202

二、联系制度 205

三、听证制度 207

四、初审制度 207

第三节 会议制度 209

一、会议制度的概念 209

二、会议的类型 210

三、会议的期限 213

四、运行制度 213

第九章 立法制度 219

第一节 立法概述 219

一、法的概念和作用 219

二、立法的概念和特征 221

三、立法体系的概念与构成 224

第二节 立法权及立法体制 225

一、立法权的概念和结构 225

二、立法权限划分 227

三、立法体制 230

第三节 立法运行 234

一、立法原则 234

二、法案起草 239

三、立法程序 247

第十章 决定制度 254

第一节 决定权 254

一、决定权的概念 254

二、决定权的功能 256

三、决定权的特点 258

四、决定权的结构 261

五、人大决定权与党委决策权、政府决定权的关系 262

第二节 决议决定 264

一、决议、决定的概念 264

二、决定的范围 265

三、重大事项决定 266

四、决定的类型 270

五、人大决定的法律效力 273

第三节 决定权行使的原则及程序 275

一、决定权行使的原则 275

二、决定权行使的程序 276

第十一章 监督制度 279

第一节 监督概述 280

一、监督的概念和类型 280

二、人大监督 281

三、人大监督的性质 285

四、人大监督的形式 289

五、人大监督的原则 290

第二节 人大监督权 292

一、人大监督权的概念 292

二、人大监督权的结构 292

三、人大监督主体 298

四、人大监督对象 299

第三节 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 302

一、法律监督 302

二、工作监督 311

第四节 宪法监督 313

一、宪法监督概念 313

二、宪法监督意义 314

三、宪法监督主体 317

四、宪法监督客体 321

五、宪法监督程序 323

第十二章 控财制度 326

第一节 控财权 326

一、外国议会的控财权 326

二、我国人大的控财权 328

三、我国人大与政府权力的划分 332

第二节 预算审批制度 334

一、政府预算审批制度 334

二、临时预算审批制度 338

三、预算调整制度 339

四、政府决算审批制度 342

第三节 预算监督制度 344

一、预算监督主体 344

二、我国人大预算监督的性质 347

三、预算监督的范围 349

四、预算监督的标准和原则 350

第十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53

第一节 民族与国家结构 353

一、民族 353

二、民族与国家结构形式 355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 359

一、自治地方 360

二、自治机关 364

三、自治权 366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作用 371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 371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 373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3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