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史鉴 第1卷 国史镜鉴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禄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200047279
- 页数:982 页
总 目 录 1
序 1
第一卷 国史镜鉴(上) 1
前言 1
勤政篇 1
第三卷治乱?鉴(上) 1
前言 1
先秦 1
目 录 3
公刘“匪居匪康” 3
一、艰苦创业 3
勤政篇 3
第一卷 国史镜鉴(上) 3
周文王“不遑暇食” 4
秦始皇作制明法 5
汉高祖规摹弘远 7
曹操勤政求一统 9
李世民征战七年定大唐 11
宋太祖勤苦创业 13
忽必烈大有为于天下 15
明太祖与奏疏 17
努尔哈赤戎马一生 18
皇太极内修政事,外勤讨伐 20
二、励精图治 22
楚庄王“一鸣惊人” 22
吴王阖庐“朝夕勤志” 23
汉景帝整顿吏治 24
汉武帝雄才大略 26
北魏孝文帝一生勤勉 29
贞观君臣论守成 32
唐太宗“勤行三事” 33
周世宗躬勤求治 36
宋神宗励精图治 37
金世宗勤政夜以继日 40
永乐北征 41
康熙帝夙夜勤政 43
雍正帝与《朱批谕旨》 45
乾隆帝励精图治 47
三、国事为先 51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敢入” 51
为国远虑,不见身害 52
武则天“忧劳天下” 53
郭子仪功高遭谗不忘国 54
范仲淹先忧后乐 57
完颜仲德知不可为而勤为政 59
耶律楚材以国事为先 60
于谦忧国忘身 61
蒋钦上疏 63
清圣祖六下江南 64
雍正帝惟日孜孜 66
李卫以“忠勤体国”获宠 68
桂超万尽心民事 70
詹天佑“视公事如家事” 71
四、尽忠职守 73
太公望夜行就国 73
陆贾奉使称职 74
陈平明丞相之任 75
张骞出使西域 76
李固据位争大义 77
徐勉归家遭犬吠 79
辛公义“罄心奉国” 79
李大亮“竭节至公” 80
韦丹“为民去害兴利” 81
拜住忧国忘家 83
史诚祖获旌 84
夏原吉理财 85
李信圭久任 86
李时勉勤于职守 87
魏裔介忠于职守 89
鄂尔泰居官奉职 90
勤政爱民 93
张作楠勤于治事 95
五、鞠躬尽瘁 96
帝舜“崩于苍梧之野” 96
周公“勤劳王家” 97
萧何勤政居首功 99
马援马革裹尸 101
诸葛亮鞠躬尽瘁 102
房玄龄孜孜奉国 103
颜真卿死而后已 105
张养浩任官不家居 107
韩琦鞠躬尽力 107
懿文太子英年早逝 108
姚广孝的晚年 109
阮安以身殉职 112
张居正鞠躬尽瘁 113
孙承宗死而后已 114
卢象异血洒疆场 116
伊桑阿“勤劳岁久” 118
邵嗣尧不辞辛劳 119
陶元淳理政不遗余力 121
于宗尧辛劳早逝 122
王仁福以身殉职 123
六、事必躬亲 126
河塞宣房万福来 126
汉宣帝去副封以防壅蔽 127
隋文帝“忧勤亲躬” 128
宋太宗恭勤致治 129
萧太后勤政助子 131
明宣宗秉耒 132
汤绍恩治水 134
靳辅治河勤于实践 135
张鹏翮实心任事 137
牛运震“事辄自治” 138
“官不勤职,咎有难辞” 139
林则徐躬亲任事 140
卧薪与尝胆 143
七、勤苦自励 143
冯元淑自甘勤苦 145
卢怀慎清勤忠直 146
明朝的经筵与日讲 147
丘浚勤勉 149
汤斌勤于职事 150
“劳心焦思,不遑夙夜” 152
“所修举似若琐细,然皆当官之急务” 154
冷鼎亨坚刚耐苦 155
夏桀暴虐亡国 157
八、荒政怠国 157
商纣“淫虐”丧国 158
周厉王“好利”祸国丧身 160
周幽王“玩火”亡国 161
卫懿公好鹤忘战 162
陈灵公乱政杀身 163
“桀宋”亡宋 165
田建不修攻战之备 166
汉武帝悔事神仙 167
汉成帝荒淫误国 169
扶不起来的皇帝刘禅 171
“无愁天子”游乐亡国 172
唐玄宗倦勤致乱 174
唐懿宗骄残误国 176
李后主耽乐忘战亡社稷 178
宋徽宗怠政失国 180
辽穆宗荒暴怠政 182
金海陵庶人荒淫乱伦 184
明武宗荒政与朝门之变 186
明世宗与方士 187
熹宗嬉政 189
乾隆帝晚年怠政 190
廉政篇 193
廉政篇 195
一、去奢崇俭 195
刘康公论侈俭 195
墨子的节用主张 196
汉文帝躬率节俭致安宁 197
汉元帝去奢崇俭 198
汉光武帝倡导薄葬 199
曹操后宫无锦绣 200
刘裕内无私藏 202
刘裕留纳衣以示后 203
陆纳以茶果待谢安 204
周武帝胜而愈俭 206
隋文帝务存节俭 207
唐太宗戒奢从俭 208
贞观名臣多清廉 209
唐玄宗戒奢敦俗 210
杨绾镇俗移风 211
唐文宗性俭恶侈 212
宋初严惩赃吏 214
秦汉 215
金世宗以俭治国 216
张俭一袍三十年 216
明太祖惩贪 219
明成祖崇俭 221
林起龙力戒腐败之风 222
康熙帝崇尚节俭 223
雍正帝去奢崇俭 225
岳起清介自矢 227
阎敬铭崇俭 229
李用清安贫厉节 230
二、两袖清风 232
晏婴节俭相齐王 232
季文子为相节俭 233
张堪志美行厉 234
尊临千里而与牧围等庸 235
胡质父子清慎 236
诸葛亮的遗产 236
吴隐之酌贪泉而觉爽 237
司空褚渊当物 239
吏部尚书江湛唯有一衣 239
卢怀慎父子清简垂美 240
元德秀终身未具五味餐 241
赵憬清俭 242
刘温叟清贫自守 243
郑余庆为相家清贫 243
王旦与“全德元老碑” 244
李沆巢林一枝聊自足 245
移刺子敬为官家无余财 246
伯颜归装唯衣被 247
廉希宪囊橐萧然 248
卜天璋不贪贿 249
吴尚书退休务农 249
王琦兄妹清廉 250
要留清白在人间 251
吊马张 252
廉风独树的王恕 253
名实相符的邵清 255
无米待客的李中 256
陆树声不行贿 257
王以旂不迁居 258
于成龙清贫一生 259
汤斌以廉俭自戒 261
周克开为政清廉 262
王杰为官两袖清风 263
额勒布廉俭为政 265
魏舒辞赂断狱 267
三、廉洁拒贿 267
李恂清约率下 268
公仪休拒鱼 268
杨震暮夜拒馈金 269
羊续悬鱼于庭 270
贾琮廉能 270
田豫不受怀金 271
归崇敬出使无索求 272
传昭廉静自守 272
陆贽拒贿肃贪 273
李光颜不受美妓 274
清介廉谨唯曹彬 275
董文忠救人不受礼 276
郑牢论贪廉 277
吴讷的《却金诗》 277
石璞赴宴 278
陈寿的“三不喜” 279
何乔新拒礼 281
杨继宗不爱钱 282
刘大夏正己为先 283
海瑞拒贿 285
宋德宜夜拒馈银 286
万斯同叔侄拒贿 287
张伯行檄止馈赠 288
刘统勋清正廉洁 289
杨锡绂请刹馈送之风 291
夏家瑜与“却金亭” 292
伍举斥楚灵王建章华之台 294
四、不避权贵 294
王义方冒死弹劾李义府 295
宋璟怒审二张 296
李朝隐“不畏强御” 297
李元纮治权贵贪黩 298
曹修古终身清直 299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300
“真御史”唐介声动天下 301
铁面御史赵抃 303
义士王著愤击巨贪阿合马 304
杨朵儿只舍身除贪暴 305
“冷面寒铁”周新 307
薛夫子的“倔脾气” 308
黄绂敢于碰硬 309
知州背纤 310
鬼惧王勋 311
蒋太守斗权贵 312
穷都督刘玺 312
海瑞罢官 314
李森先铁面冰心 316
陆陇其清风亮节 317
赵申乔清介刚直 319
张廷玉严惩属吏 320
鄂尔泰力拒皇子 321
杜诗清正爱民 322
孟尝还珠合浦 323
杨秉“三不惑” 324
邓侯挽不留 325
孙谦去职无处居住 325
刘怀慰著《廉吏论》 326
何远清公天下第一 327
江革下任取石压船 328
褚玠去职无钱离境 329
袁聿修由清郎至清卿 330
裴侠清慎为天下最 331
赫连达以私帛易胡羊 332
辛公义德被二州 333
赵轨为官清若水 334
狄仁杰清正爱民 335
韦丹父子皆为良牧 336
许楫廉明清正 337
“无愧亭”与“迟清亭” 338
魏骥还乡 339
张昺遗言 340
张壎无愧“父母官” 341
“苦行老僧”陈殡 343
刘荫枢计革门税 344
陆朗夫清廉爱民 345
赵禹据法守正 347
尹翁归不可干以私 347
祭遵忧国奉公 348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349
张奂正身行威化 350
令狐彰拥兵不自重 351
潘好礼怒枷其子 351
韦贯之严身律下 352
崔亮外虽方正,内承时情 352
张雄飞独不贪 353
董士选自廉惩贪 355
刘正一尘不染 355
鲁铁面“咬菜根做事” 356
轩輗力破吃喝风 357
余君子治长洲 358
杨鼎的座右铭 359
砥节如一目的梁材 360
刘尚书的“神楼” 361
李嚼以俸金外为赃 362
许太守“眼泪包” 362
赵良栋秋毫不犯 363
郭琇洗堂改前辙 364
张鹏翮不妄取一文 365
恒禄奉公守法 367
钱陈群自奉俭约 368
武亿为官无欲则刚 369
“黄土老爷”拒赠银 370
方略篇 373
武王克商 375
一、建业大计 375
方略篇 375
周公“制礼作乐” 377
“以蕃屏周” 379
“便国不必法古” 380
司马错定蜀 38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384
李斯上书止逐客 385
秦始皇罢侯置守 387
张良画策定汉基 389
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 390
汉高祖翦灭异姓诸侯王 392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 393
诸葛亮隆中对策 395
苏绰和他实施汉化的纲领——“六条诏书” 397
高颎献策灭陈 399
李渊密谋兴唐 400
王朴上《平边策》 402
“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 403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405
宋初根除藩镇割据之祸 407
阿骨打“求阿踈”灭辽 408
郝经献忽必烈登基方略 409
伯颜平江南 411
朱升的《时务策》 415
明初的建都之议 416
刘伯温论时势 417
十三副铠甲起兵 418
七大恨告天伐明 421
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423
二、封疆治边 426
祭公谋父谏周穆王征犬戎 426
晁错论守边备塞之策 427
赵充国屯田安边 428
攻心为上定南中 429
唐太宗安置东突厥 431
李泌力谏德宗和于回纥 433
明太祖斩马烨定贵州 434
明太祖寓兵于农兴屯政 436
明成祖计设哈密卫 438
明成祖五征漠北 439
降郑氏,统一台湾 442
康熙三征噶尔丹 444
击败噶尔丹策零,稳定西北 446
改土归流,控制西南 448
三、运筹帷幄 452
陈平六出奇计 452
韩信决策献奇计 453
贾谊论长治久安之策 455
郭嘉论袁曹胜败 457
王买德划策取关中 458
李绛定藩镇对策 459
李存勖智取幽燕 461
刘伯温设伏龙江湾 462
姚广孝定计破南都 464
胡宗宪巧计破海寇 466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468
康熙帝撤藩平乱 470
四、定制治国 473
汉都长安万世之利 473
叔孙通立一王之仪 474
徙豪杰集权中央 475
张苍首定律历 477
晁错论劝农力本 478
汉武帝建禁军重内轻外 479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480
设刺史强干弱枝 482
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 483
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485
姚崇十事相玄宗 486
台、谏合一钳制群臣 488
耶律楚材佐元太宗定国策 489
刘秉忠佐元世祖定制度 492
明太祖兴狱罢丞相 495
明成祖迁都建北京 497
祭先师孔子 499
齐桓公“尊王攘夷” 501
五、征伐有略 501
曹刿论战 503
假道伐虢 504
泛舟之役 505
退避三舍 506
蹇叔哭师 508
鸡父奇袭战 510
吴疲楚入郢 512
合纵与连横 514
围魏救赵 517
窃符救赵 518
破釜沉舟 520
暗渡陈仓 522
陷之死地而后生 523
争夺成皋 525
韩信定齐 526
四面楚歌 527
血战昆阳 529
鸟巢烧粮 531
曹操智定关中 532
黄盖献计烧战船 534
白衣过江破荆州 535
李靖大漠擒颉利 537
李光弼河阳三捷 539
杨继业兵败陈家谷 541
燕王奇兵袭大宁 543
铁铉哀兵守济南 545
于谦计运通州粮 547
夺取山海关 548
清高宗平定大小金川 549
平定张格尔之乱 552
冯子材“镇南关——谅山大捷” 554
鸿门宴对邦脱险 557
六、扶危定倾 557
将相和则士豫附 558
周瑜慷慨说抗曹 560
李隆基拨乱反正 561
郭子仪平乱振国威 563
耶律屋质智定辽邦 564
明宣宗平汉 567
计诛魏忠贤 569
农民军联明抗清 571
石碏大义灭亲子 573
狡兔三窟 574
奇货可居 575
刘邦为义帝发丧 577
随何说英布归汉 578
刘邦封雍齿以抚功臣 580
魏晋南北朝 581
王允计诛董卓 582
李想雪夜袭蔡州 583
后唐奇袭汴梁 584
杨一清借刀除刘瑾 586
徐阶智败严嵩 588
皇太极计杀袁崇焕 590
康熙帝计除鳌拜 592
清仁宗惩治和珅 594
用人篇 597
用人篇 599
一、治国用才 599
周公吐哺待贤士 599
“楚虽有材,晋实用之” 600
魏文侯用人崛起 601
赵王委蔺相如以重任 602
刘邦尊儒取天下 604
高歌《大风》求猛士 605
贾谊才高忧郁而死 606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608
曹操三下求贤令 609
刘备三顾茅庐 611
王猛一岁五迁 612
唐太宗推诚任玄龄 614
武则天倚重狄仁杰 615
北宋用人官多成灾 616
忽必烈信用“聪书记” 617
马皇后以才为国宝 618
努尔哈赤器重读书人 619
皇太极大胆用汉人 620
秦穆公自责用孟明 623
二、察贤辨才 623
求贤如求千里马 624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25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626
时光易逝及早用材 628
王莽谦躬未篡时 629
孙权不疑诸葛瑾 630
长孙皇后尊贤避亲 631
唐太宗拔擢马周 632
韩愈惜才助贾岛 633
宋太祖慧眼识齐贤 634
宋太宗重大节用吕端 635
…宗泽慧眼擢岳飞 636
辽圣宗以人才为宝 637
知人不易,用人更难 637
刘基知人又自知 638
康熙帝慧眼识施琅 639
雍正帝用李卫之长 640
商用伊尹灭夏桀 643
三、随才任使 643
孟尝君用人不拘一格 644
主父偃岁中四迁 645
出身奴虏的托孤大臣 646
汉武帝顾托得人 647
唐太宗知人善任 648
因材换职 两县皆治 648
太宗择人…唯才是与 649
姚崇不因私去贤 650
宋璟力除裙带风 651
刘晏理财用才 652
唐宣宗寝宫记县令异政 653
范公用人爱憎分明 654
金世宗取才于暴君之朝 655
元世祖用郭守敬治水…………………………………………………………(656 )朱元璋老少参用 657
康熙帝善用河臣 658
左公刚毅砥砺书生 658
雍正帝用人重才技 660
林则徐用人不拘一格 663
鲍叔牙辞宰荐管仲 665
四、荐贤自荐 665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666
墨子奔走鼓吹“尚贤” 667
以贤荐贤人才荟萃 668
毛遂自荐脱颖出 669
小甘罗自荐出奇谋 670
萧何捐嫌举曹参 671
举贤良对策论国是 672
出身僮仆的大将军卫青 673
李恢自荐治南中 674
唐高祖“既往不咎”用李靖 675
羊祜病危荐杜预 675
张嘉贞逢时得超擢 676
娄师德大度荐狄公 677
“朋党”与荐贤 678
毕士安力举寇准 678
元世祖不论资历用安童 680
程元凤举人无私 680
杨士奇为国荐贤才 681
贤臣荐清官 682
鲁亮侪义不代贤 683
韩世忠梁红玉黄天荡大败金兀术 684
齐桓公释仇用管仲 686
五、捐弃前嫌 686
秦穆公“五羖”挽贤相 687
汉文帝纳谏赦魏尚 688
敌将可赦仇者先封 688
曹操不念旧恶 689
赵普荐才百折不挠 691
陈霸先多用敌将 691
成吉恩汗用人不计恩怨 692
元世祖用宋金两国状元 693
朱元璋不以前过为过 694
朱元璋敬请刘伯温 695
李自成用人不计前嫌 696
努尔哈赤化敌为友 697
雍正帝不计私怨用鄂尔泰 698
六、用人之论 700
韩非“法、术、势”的用人术 700
秦国的逐客风波 701
刘邦用人不以无过为贤 703
汉文帝不以口辩用人 704
董仲舒论养士以求贤 705
东方朔论得士 706
王褒论君主求贤 707
桓谭论人才乃国之大宝 708
开科取士,选用贤才 709
王安石论举贤任能 711
叶适论“养士”、“取士”与“任官” 712
刘基著书论人才 714
张居正选才六原则 715
沈文奎论用人之道 716
安民篇 719
皋陶议安民 721
安民篇 721
一、拨乱求治 721
管仲说安民 722
孟子议安民 724
萧规曹随 726
周勃安定西汉王朝 727
贾谊过秦论安民 729
汉文帝务本安民 730
平定七国之乱 731
董仲舒对策论安民 732
汉武帝思富养民 733
霍光知时务之要 734
盐铁之议问民疾苦 736
龚遂安民治渤海 737
诸葛亮安定南中 738
唐太宗为政清静 740
魏征安辑河北 742
李惠登随州兴利除弊 743
朱元璋安民平苏州 744
明太祖许拿扰民官 745
明太祖的《教民榜》 747
胡广安民之请 749
清政府安抚青海 750
袁承宠力革土司积弊 751
毛竣德下安民榜 754
刘邦安民定关中 756
二、御敌定鼎 756
结和亲之约 757
张仁愿北御突厥 758
裴怀古安岭外 760
王睃抚朔方 761
戚继光守蓟门 762
袁崇焕誓死守宁远 763
萨布素治边安民 765
击退廓尔喀入侵军 766
三、赈灾济民 769
大禹治水 769
屯田安民 770
隋文帝设义仓救灾民 771
陈君宾储粮赈邻郡 772
隋文帝率民就食洛阳 772
唐玄宗修常平仓法备荒济民 773
富弼赈灾法传天下 774
文会上疏,原杰殉职 776
毕仲游“虚张平粜” 776
姚少师放粮 778
周忱抚江南 780
张沐捐资赈灾民 782
郑板桥救灾抚民 783
张吉安力除民瘼 784
李赓芸尽力赈灾 785
魏源救稻安民 787
四、广施惠政 789
汉文帝尊老礼高年 789
汉宣帝与良吏共治天下 790
颜斐使吏不烦民 791
仓慈护送西域杂胡经商 792
羊祜使吴边民悦服 793
薛大鼎沧州兴水利 795
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 796
卢坦不抑米价 798
刘随永康施惠政 799
董文用以安民为己任 801
盖苗以爱民安民为本 803
王克敬除弊惠民 804
方太守的民约 805
李湘与东平之治 806
况太守施惠苏州府 807
松江太守“明日来” 809
清初“轻徭薄赋” 810
陈瑸治台知恤民 812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813
雍正实行“摊丁入地” 814
五、治霸惩恶 817
西门豹治邺 817
王猛除豪右以安民 819
刘栖楚京城除恶少 820
胡顺之火烧臧氏宅 821
杨景行除暴安良 822
徐九经治句容 823
于成龙惩恶恤民 825
施世纶摧抑豪猾 826
张巡检怒杖太监 827
刘衡力除病民者 828
六、为民请命 831
季布谏伐匈奴 831
鲍宣论民安则国安 831
倪若水谏采禽鸟 832
李皋擅贷赈灾粮 833
张建封奏宫市之弊 834
青文胜一死救龙阳 835
二同知抗清军安乡民 836
吾食禄于君,不食佣于民 837
田文镜请赈灾民 839
周际华救民于水火 840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842
七、抗上保民 842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843
李特卫护流民 844
阳城治民如治家 846
董文炳舍官抗重敛 847
道知县生死治番禺 848
欧阳铭敢抗大将军 849
唐侃为民不要命 851
高荫爵辞官安民 852
八、治境安民 854
曹参治齐称贤相 854
文翁重教化民 855
儿宽治民务得人心 855
黄霸宽和治民 856
韩延寿厉善移风 857
召信臣为民兴利 858
班超抚定西域 859
杨使君有千里眼 860
郭元振治凉州 861
张全义保河南 862
吕思诚劝民敦睦 863
戚继光保境安民平倭寇 864
骆钟麟以安民为本 867
宋必达守宁都 868
陆在新建“问苦亭” 869
陈汝咸治漳浦 870
言如泗爱士恤民 872
乾隆安置土尔扈特 873
谏诤篇 877
优孟讽楚庄王贱人而贵马 879
一、婉言讽谏 879
谏诤篇 879
淳于髡讽齐威王长夜之饮 880
晏婴讽齐景公踊贵刑残 880
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881
触龙说赵太后 882
庄辛讽楚襄王乐而忘忧 883
长孙后“循礼”规太宗 884
张九龄进《千秋金镜录》 885
李德裕《丹康箴》讽敬宗 886
杨伯雄讽谏海陵王 887
柳公权“笔谏”、诗刺唐皇 887
廉希宪讽元世祖 888
博尔奔察善讽谏 889
贾山至言以秦为鉴 891
叔向谏晋平公广开言路 891
二、正言规谏 891
苏世长“正色于庭” 892
魏征谏太宗居安思危 893
褚遂良正言“谏其渐” 894
陆贽奉天“忠言救失” 895
蔡襄建言宋仁宗信任谏官 896
柳浑之舌“不可禁” 896
苏洵作《谏论》 897
黄裳论谏诤 899
杨云翼谏金宣宗伐宋 900
田大益上明神宗论君德缺失 901
蒋伊绘图谏康熙 902
黄爵滋谏请道光帝严禁鸦片 903
三、敢言直谏 906
史尸谏卫灵公进贤去邪 906
“社稷之臣”汲黯 906
张玄素“以卑干尊” 907
房玄龄遗谏停东征 908
朱敬则“谏诤果决” 909
韩休“峭鲠讦直”谏玄宗 909
孙爽力谏宋真宗奉迎天书符瑞 910
耶律楚材谏窝阔台 911
海瑞骂皇帝 913
魏琯以直谏获罪 914
隋唐五代 915
徐元文遇事敢言 915
孙嘉淦以直谏有声 916
李元直刚直敢言 918
李慎修“身伛偻而敢言” 919
吴熊光直言谏巡幸 920
四、犯颜强谏 922
鲍叔牙谏齐桓公勿忘昔时之艰 922
朱云折槛谏成帝 923
不畏强御陈仲举 924
郅恽直言得赏 924
辛毗引裾力谏 926
陈元达锁腰入谏 927
古弼极谏魏太武帝 928
魏征犯颜“封”敕命 929
刘行本“置笏于地” 929
裴度“不虑身计”谏宪宗 930
何泽拦马谏畋猎 931
包拯切谏宋仁宗宠私外戚 932
陈祖仁极谏不惧死 933
晏敦复极谏不为利诱 934
陈禾碎衣谏徽宗 935
张御史闭关三疏 935
李裀痛陈逃人法之弊 937
寇连才冒死谏太后 938
五、求言纳谏 941
刘邦纳谏还军霸上 941
汉文帝纳谏从善 942
诸葛亮行纳言之政 943
张定立赏求谏 944
唐高祖“冀闻谠言” 945
唐太宗虚己求谏 946
武则天置铜匦求谏 947
唐文宗“增直臣之气” 948
周世宗“思逆耳之言” 949
宋太宗奖赏谢泌直言 949
宋仁宗纳谏遣女 950
金世宗孜孜求谏 951
明仁宗引过求言 952
明孝宗经筵纳谏 953
康熙帝允许风闻言事 954
商纣王“知足以距谏” 956
夏桀囚杀谏者关龙逢 956
六、饰非拒谏 956
周厉王弭谤 957
虞国君拒宫之奇谏假道 958
吴王夫差拒伍子胥谏赦越王勾践 959
秦始皇拒谏立威 960
项羽拒谏失天下 961
汉哀帝拒谏宠董贤 963
袁绍惭败杀田丰 964
梁武帝诘责贺琛 965
陈后主愎谏杀直臣 967
隋炀帝憎谏讳亡 968
唐玄宗拒谏招祸乱 969
唐懿宗“以忠谏为妖言” 971
唐宪宗“以药弃天下” 971
宋高宗拒谏屈辱求和 973
完颜亮拒谏杀祁宰 974
元英宗拒谏杀直臣 975
明太祖拒谏 976
明世宗恶惩谏者杨最、杨爵 977
乾隆帝拒谏南巡 979
同治帝拒谏重修圆明园 981
第二卷 国史镜鉴(下) 983
治军篇 983
楚庄王胜不忘戒惧 985
一、居安思危 985
治军篇 985
第二卷 国史镜鉴(下) 985
魏绛规谏晋悼公“居安思危” 987
秦始皇御边固国 988
杜预居安思危常备不懈 990
祖逖闻鸡起舞志靖中原 991
陶侃运砖励志为效命 992
元昊十年戒契丹 993
阔里吉思常备不懈屡获大捷 994
寿梦重用巫臣 997
二、选将之道 997
祁奚致仕能举善 998
甘茂言武王用将不疑 999
赵括纸上谈兵 1000
萧何慧眼识韩信 1001
《黄石公三略》论治军 1003
孙权教将读兵书史册 1004
诸葛亮不拘一格擢王平 1005
羊祜明识荐良将 1006
张重华破格擢新将 1007
苻坚推诚无猜用降将 1009
王猛用将善容其短 1010
宋文帝自毁长城 1012
卢俌上疏论选将 1013
唐玄宗縻军失长安 1014
鱼朝恩乱军致敌胜 1017
李想善用战俘 1019
朱友贞误用庸将断送江山 1020
贺壤忌能擅杀良将 1022
阿骨打卓识擢新将 1023
成吉思汗选将不拘一格 1024
余玠设馆招贤 1026
谭纶靖倭御边善任将 1028
皇太极善待降将 1030
康熙帝用汉将收复台湾 1032
三、严明赏罚 1035
魏绛斩扬干御仆 1035
田穰苴辕门立表斩监军 1036
吴起赏徙辕行之以信 1037
周亚夫军门挡驾肃军容 1038
祭遵极刑“舍中儿” 1038
张杨治军无方遭杀身 1039
于禁整肃军纪扬令名 1040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1041
刘裕治军有方创帝业 1043
宇文泰赏罚分明 1044
李渊论功行赏不遗贱 1045
王忠嗣弓矢志姓名 1047
李光弼怒斩崔众 1048
李从珂骄兵不治失天下 1049
周世宗斩将肃军 1051
狄青斩将严军纪 1052
成吉思汗以严明军纪打天下 1053
完颜仲德缚杖骄将 1055
以严治军的朱元璋 1056
戚继光治军不讳亲 1058
熊廷弼斩逃将励军固边 1059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 1060
努尔哈赤以法治军 1062
皇太极执法立威 1063
郑成功斩叔义不顾亲 1065
乾隆帝驭将信赏严罚 1066
曾立昌扩军不治军兵败山东 1069
孙武练兵斩宠姬 1072
四、严格训练 1072
吴起练兵天下莫当 1073
曹操练兵为实战 1075
唐太宗安不忘战勤练兵 1077
《李卫公问对》亟言“教得其道” 1078
岳飞鞭子从严练兵 1079
成吉思汗治军重“忠汗” 1080
戚继光汤泉演兵 1083
张献忠垒案练士卒 1085
郑成功督练精兵 1086
郑成功选练虎卫亲军 1088
努尔哈赤水火练八旗 1090
康熙帝木兰练兵 1091
周武王牧誓励军 1093
五、理兵励气 1093
吴起吮疽尽得士心 1094
田单巧励士气 1095
李广爱兵如子受拥戴 1096
刘秀以柔治军将士效命 1097
汉军上下一心守疏勒 1099
吕蒙勒卒善抚下江陵 1100
张飞不恤士卒死于非命 1101
祖逖善抚得众拥戴 1102
李晟以忠义感召人心 1104
曾彬称疾止妄杀 1105
阿骨打传梃?面励军气 1107
刘锜寺门积薪鼓斗志 1109
韩世忠拔断桥路励兵气 1110
成吉思汗爱惜士卒 1112
董文炳带伤坚守正阳城 1113
朱元璋以诚感化降军 1114
明成祖朱棣善结军心 1115
戚继光义乌募兵 1117
袁崇焕血书誓众守宁远 1119
率先死斗的张献忠 1121
葛云飞身先士卒善为将 1122
陈化成枕戈海上风雨不避 1124
左宝贵身先士卒鼓士气 1125
六、律己奉公 1128
三将凯旋克己让功 1128
秦穆公责己恕将 1129
卫青执军法不自专权 1130
曹操厚赏谏者开言路 1132
曹操割发自刑约卒伍 1133
周瑜折节容下尊程普 1134
诸葛亮自请贬三等 1135
蒋琬恩德治下结众心 1136
邓艾为将行为士则 1137
李靖“功成益谦” 1139
郭子仪严己宽人 1140
郭子仪、李光弼抛旧怨同心戮力 1141
李光颜治军重身教 1143
曹彬不以等威自异 1144
于谦不为子冒滥军功 1146
甘辉自贵受军棍 1147
左宗棠严于律己重“士节” 1148
七、革新战法 1150
魏舒发展步兵 1150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 1151
汉武帝建设骑兵克匈奴 1153
马隆治军精于良器 1154
杨素治兵识变建功勋 1155
李光弼以弩遏敌骑 1157
忽必烈督造回回砲 1158
皇太极令造红衣炮 1160
执法篇 1163
执法篇 1165
一、守法不移 1165
李离自杀殉法 1165
商鞅黥劓太子师传 1166
张释之抗颜守法 1167
何并不负王法惩豪强 1169
董宣“强项”抗公主 1170
虞延勇诛“国之社鼠” 1172
李膺执宪不从君命 1173
高柔不以至尊喜怒毁法 1174
程卫正色收羊琇 1175
宗元饶严词弹“民贼” 1176
高道穆棒破公主车 1177
苏威力阻隋文帝滥杀 1178
赵绰守法不惜死 1179
戴胄执法存大信 1181
张亮守法屈太宗 1183
狄仁杰纠正高宗乱法 1184
马怀素“唯知守陛下法” 1186
宋璟拚死守正法 1187
薛存诚宁死不奉诏 1190
牛僧孺不因才屈法 1191
剧可久守法抗权相 1192
钱若水守法救三使 1193
周敦颐弃官护法 1194
王吉甫断狱以法为准 1195
高德基敢与宰相争是非 1196
冯璧处乱世而守正法 1197
刘正惟法是从 1198
拜住守法置生死于度外 1199
杨朵儿只以罚当其罪为己任 1200
张雄飞守法不易其节 1201
尚文廷辨是非 1202
林俊持正不避嫌 1203
熊浃守法不避帝怒 1205
舒化力持遵律例 1206
满朝荐幽深牢而弗悔 1207
张克嶷宁可罢官也不鬻狱 1208
陶元淳怒威慑武臣 1209
盛安守法抗乾隆 1210
薛允升抗命斩太监 1211
二、刚直不阿 1215
诸葛丰追劾许侍中 1215
孙宝不避权势 1216
盖宽饶自刭明志 1218
鲍永据法弹帝叔 1220
虞诩宁死弹奸佞 1222
张纲埋车弹二梁 1223
阳球嫉恶如仇诛权阉 1224
京兆尹盖勋不畏强暴 1226
鲍勖守正不挠抗曹丕 1228
刘毅言不苟合,行不苟容 1230
传成抗词正色弹王戎 1232
刘暾正色斥郭彰 1233
王弘不拘常规弹劾谢灵运 1234
孔琳之无所屈挠弹宰相 1235
陆果痛斥求情倖巨 1236
郦道元屈死阴盘驿亭 1237
宋游道见贼能讨 1237
柳或当朝正色匡风俗 1239
梁毗凛然抗权贵 1240
敬肃官微敢犯权责 1242
韦思谦雕鹗独立 1242
王义方宁愿舍官取义 1244
李朝隐操履坚贞 1245
包拯笑比黄河清 1247
高斯得弃官弹奸邪 1249
申屠致远执法耻事权贵 1250
姚天福号称“虎巨” 1251
曹伯启不为权臣挠法 1252
吕思诚不为势力所屈 1253
星吉独持风裁 1253
周新以身殉法 1254
第四卷治乱?鉴(下) 1255
辽 1255
何乔新号称“正人” 1256
海瑞铁面惩权贵 1257
何栋如凛然抗税使 1260
蓝鼎元三抗按察使 1262
张伯行独排众议弹权贵 1264
钱沣直声震海内 1267
窦光鼐舍命查贪案 1269
曹锡宝独能抗词守正 1272
成龄不愿“执民以媚夷” 1274
三、宽仁无私 1276
叔向断案不徇私 1276
文景二帝废除肉刑 1277
汉武帝挥泪诛亲党 1278
孔光号称详平救无辜 1279
郭弘、郭躬父子持法矜恕 1280
苏章不以私谊废国法 1282
桥玄舍子诛劫匪 1282
满宠拷讯如法服人心 1283
顾雍持正断狱服人心 1284
王坦之恕卒 1285
何承天议罪平恕 1286
隋文帝依律惩子 1287
唐太宗行法无舍亲昵 1288
崔仁师依法纵囚 1289
唐临断囚无冤滥 1291
徐有功独抗群邪救无辜 1292
范纯仁刚柔相济 1295
上官均断狱持平 1296
王衣用刑不刻 1297
金世宗慎行议“亲”“贤” 1299
布鲁海牙执法平允 1300
乌古孙良桢“手可断,案不可署” 1301
刘肃不惜一己安危辨冤狱 1301
董文忠为国平刑 1302
王约以礼全法 1303
李好文执法务持正大之体 1304
严本清介有执 1304
“独座”顾佐心胸豁达 1306
周瑄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1308
“良心官”朱休度断狱以情 1309
四、察奸辨诬 1311
赵广汉钩距察奸 1311
寒朗廷争冤狱 1312
高柔问钱察奸慝 1314
国渊勘书折狱 1314
曹摅明察秋毫 1315
柳庆守正明察 1316
苏琼断狱无冤滥 1317
元褒平冤引咎自诬 1319
薛胄察奸称“神明” 1320
李尚隐越次平冤狱 1321
李元素奏狱释冤 1322
钱若水访奴释冤 1323
向敏中诘僧释冤 1325
刘敞严明察冤伪 1326
元绛善察奸非 1326
“铁面御史”赵抃惟察惟法 1328
石公弼明察秋毫 1329
永功疑半腐之尸 1330
李德辉洞烛隐微 1331
不忽木明允善断 1332
邓文原断案如神 1333
观音奴发擿如神 1334
苏天爵有包韩之誉 1335
王都中所至有美誉 1336
王思诚智断疑狱 1337
黄溍为民理狱 1337
周新心细如发断三案 1338
刘季篪缓狱得真 1339
薛瑄倔强如昔平冤狱 1340
鲁穆铁面理冤滥 1341
叶新平反全活 1342
蓝鼎元三审盗尸案 1344
邓廷桢查证雪冤 1347
五、徇私枉法 1348
杜周窥伺人主意旨断狱 1348
吕壹深文巧诋以成威福 1349
晋成帝徇情释羊聃 1351
甄琛俯眉畏势、落井下石 1353
綦俊多诈佞巧 1355
裴蕴希旨陷苏威 1356
来俊臣酷法陷无辜 1358
“罗钳吉网”售身权贵噬衣冠 1361
敬羽顺主,酷法锻大狱 1364
苏逢吉枉法滥杀无辜 1365
张雍偏听偏信铸冤狱 1366
蔡确起狱夺人位 1368
冤惊千古的岳飞之狱 1370
嘉靖帝翻云覆雨酿冤狱 1373
许显纯媚珰酷法锻大狱 1375
治学成才篇 1377
治学成才篇 1379
一、志存高远 1379
子产论学习与从政 1379
张仲景为救世济民而从医 1380
皇甫谧折节好学终成大器 1381
谢道韫博学高才不让须眉 1383
法显“创辟荒途”求经律 1385
张充“修身改节”,三十始读 1387
范缜不“卖论取官” 1388
魏收“折节读书,郁为伟器” 1390
欧阳修孤贫力学志超群 1393
郑樵立志著《通志》 1395
朱载堉辞王让爵成科学文化巨星 1396
宋应星摒弃功名著《天工开物》 1399
孙奇逢志在经世励行 1401
颜元超迈前贤重习行 1402
唐甄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1405
王贞仪“尝拟雄心胜丈夫” 1407
曾懿博学大胜于男子 1409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1411
龚自珍经世致用开一代新风 1414
吴其浚不求厚禄精研植物学 1416
魏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1418
二、滴水石穿 1422
孔子好古敏求学而不厌 1422
宁越“不休”“不卧”“十五载而成” 1424
朱买臣苦读晚成 1425
苏秦锥刺股而佩六国相印 1425
匡衡“穿壁引光”苦学成才 1426
王充读市肆书而作《论衡》 1427
沈麟士“笃学不倦”老而弥坚 1428
祖莹“好学耽书,以昼继夜” 1429
李贺呕心沥血苦吟诗 1431
贾岛“二句三年得” 1432
王安石一生手不释卷 1433
宋濂治学勤且艰 1434
谈迁百折不挠撰《国榷》 1435
章学诚撰著于车坐马足之间 1437
林纾“读书则生,不则入棺” 1440
三、逆流而上 1443
屈原放逐而作《离骚》 1443
司马迁遭腐刑而完成《史记》 1445
牧羊奴隶王象好学成才 1446
刘孝标逆境成才注《世说》 1448
刘知几孤愤著《史通》 1450
李冶逆俗叛道诗作罕有其伦 1452
柳宗元遭贬写华章 1454
王冕苦学成名流 1456
佣工汪绂自学成名儒 1457
乞儿汪中发愤攻读成通儒 1459
戴震家贫而学高天下 1461
沈善宝逆境崛起成近代爱国女诗人 1463
曹雪芹沥血著《红楼梦》 1465
左宗棠三试不中究心经世之学 1466
四、尊师求师 1470
孔子虚心求学成“至圣先师” 1470
张良敬黄石公得奇书辅汉 1471
郑玄千里求师马融 1473
苻坚尊宣文君为师授《周官》 1474
徐遵明数寻师“始知真师所在” 1476
李铉遍求名师,博学多才 1477
唐太宗尊师重家教 1478
韩愈论“师道” 1481
杨时尊师立雪程门 1482
康熙师夷重科学 1483
五、治学有方 1486
孔子总结的学习方法 1486
孟子的学习经验 1489
荀子的劝学名言 1491
从稷下学宫看治学与切磋争鸣 1493
司马迁的治史成才之道 1494
吕蒙读书,如虎添翼 1496
沈括重视在实践中学习 1499
朱熹论读书方法 1500
王艮自立门户创学派 1503
张居正推陈出新学贵实用 1505
徐光启会通中西致力科研 1507
陈继儒推荐《读书十六观》 1509
黄宗羲学贵践履倡经史实学 1511
王夫之博学深思力行求治 1514
廖燕倡读无字书 1516
张履祥耕读并重不守一师之说 1518
王清任察验百尸作《医林改错》 1520
李善兰融中西数学 1521
修身治家篇 1527
曾子三省吾身 1527
、克己修身 1527
修身治家篇 1527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528
齐饿者宁死不食嗟来食 1529
齐太史冒死不负春秋笔 1530
晏平仲义不与盟 1530
叔孙豹临难不苟 1531
苟子论荣辱 153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533
唐且布衣之怒摄秦王 1533
不以誉喜,不以毁怒 1534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1535
君子责己重以周 1536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1537
慎独为入德之方 1538
晁错安刘不惜身 1539
张陵主事不徇私 1540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 1540
颜真卿威武不屈 1541
寇莱公闻过则喜 1542
周公“弗辟”摄行政 1543
二、德厚涵深 1543
秦穆公兵败自责 1545
子罕以廉为宝 1545
晋将让功明大义 1546
韩信胯下受辱 1547
蔺相如避车让廉颇 1547
直不疑不自明毁 1548
马援穷且益坚 1549
“大树将军”冯公孙 1550
诸葛亮引咎自贬 1551
王烈以德感人 1551
陆逊忍私济国事 1552
朱冲礼让愧牛主 1553
李光颜不受美妓 1553
魏仁浦宽仁无私 1554
周敦颐持正不苟 1554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1555
三、家训有道 1557
孔子治家讲孝、悌、仁 1557
墨子谈治家与治国 1559
孟子说教子 1560
萧何为家不治垣屋 1561
汉文帝不私外戚 1561
万石君以孝谨治家 1562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1563
诸葛亮训励子侄 1564
颜之推撰写家训 1566
贞观君臣教诫太子诸王 1568
《明太祖宝训》论正家道 1570
方孝孺的《家人箴》 1572
徐霞客秉母教问奇于名山大川 1574
康熙帝慎教皇子 1575
崔述遵父训开疑古风气之先 1578
曾国藩严于教子 1580
四、言传身教 1582
周公言传身教 1582
杨王孙薄葬 1583
马皇太后拒封外家 1584
宋文帝诫弟 1585
宋太祖、太宗以节俭为家法 1587
全德王文正公家风 1588
马皇后治宫闱 1589
枫山先生的身教 1591
方以智博涉多奇有赖仲姑抚教 1592
鄂尔泰戒弟奢侈 1594
阿克敦教子有方 1595
姚氏行母教有素 1596
林宾日循循善诱 1597
士会杖子 1600
五、严束子女 1600
石碏谏宠州吁 1601
敬姜戒子勿怠 1602
田稷母教子洁行 1603
马援万里还书诫兄子 1603
陶侃母封鲊贵子 1604
姚崇定分析家产 1605
顾恺之焚子券书 1605
柳玭著书诫子 1606
唐代宗不因私废公 1607
明太祖的家教 1608
李太后教子 1610
吴讷赠外孙诗 1611
郑晓训子 1612
裘日修严格训子 1613
钟令嘉鸣机夜课 1614
潘氏教子走正路 1615
六、尊长爱幼 1617
缇萦救父 1617
王祥孝顺后母 1617
李密尽孝上《陈情事表》 1619
李大亮尊长爱幼 1620
杜环敬老 1621
母贤子孝郑万户 1621
李三养母抚兄子 1623
萧良昌抚养孤侄 1624
三代婆媳和睦相处 1625
黄有则不忘母恩 1626
七、家教有方 1628
舜善理家 1628
楚庄王注重教子 1629
叔敖母勉子立德 1630
触龙说赵太后 1631
孟轲母择邻三迁 1632
郑善果母教子清廉 1632
王翱治家有方 1633
张廷玉代子谦让 1634
张作楠教子务农工 1636
八、治家建业 1638
晏殊与兄书 1638
司马光教子节俭 1639
彭玉麟劝弟勤俭 1640
司马温公谈婚嫁 1640
曾国藩勤俭治家 1642
朱轼治家倡节俭 1643
李玉英鸣冤告御状 1644
阿寄复家 1646
谭晓治家 1647
叶澄衷兴家建业有方 1648
宋就以德报楚怨 1650
颍考叔纯孝感庄公 1650
九、和亲睦邻 1650
晏平仲不弃老恶 1651
相如伉俪偕白首 1652
宋弘富不弃糟糠 1652
乐羊子妻明理劝夫 1653
卢度世存恤亲朋 1654
梁鸿妻举案齐眉 1654
弘农杨氏优良家风 1655
娄皇后助夫成大业 1656
李士谦和亲睦邻 1657
范仲淹设置义压 1658
李清照助夫著书 1660
杨翥重睦乡邻 1661
吴宽义重乡里 1662
盛都宪焚券 1663
范文程治家有方 1663
郑明允善待他人 1664
彭玉麟睦邻重友 1665
爱国篇 1667
爱国篇 1669
一、保家卫国 1669
弦高矫命犒秦师 1669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1670
赵苞舍亲守辽西 1672
源子雍父子忠心守国土 1673
唐太宗渭桥退强敌 1674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1675
杨延昭澶州败辽兵 1677
寇准独力主抗辽 1678
李纲保卫汴梁城 1680
王彦率八字军抗金 1682
刘锜英勇守顺昌 1685
岳飞精忠报国朱仙镇大捷 1687
于谦保卫北京城 1689
戚继光东南抗倭 1691
俞大猷抗倭老而弥笃 1693
沙尔虎达边疆抗沙俄 1695
林则徐虎门销烟 1697
关天培穿鼻洋大捷 1700
邓廷桢厦门挫英舰 1701
徐骧投笔从戎抗日保台湾 1702
二、维护统一 1706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1706
洗夫人安定南疆 1707
契苾何力割耳誓死护唐廷 1709
颜真卿起兵讨逆 1711
颜果卿智反安禄山 1712
李晟平叛复长安 1713
三娘子顾全大局维护蒙汉和好 1715
三娘子顾全大局维护蒙汉和好 1715
费扬古诱敌深入大败叛军 1717
费扬古诱敌深入大败叛军 1717
策棱截发平叛 1718
策棱截发平叛 1718
传清拉布敦反对分裂勇于献身 1720
传清拉布敦反对分裂勇于献身 1720
福康安驱逐廓尔喀 1721
福康安驱逐廓尔喀 1721
刘铭传抗击法军保卫台湾 1723
刘铭传抗击法军保卫台湾 1723
烛之武退秦师 1726
三、不辱使命 1726
三、不辱使命 1726
烛之武退秦师 1726
蔺相如完璧归赵 1727
蔺相如完璧归赵 1727
张骞持节通西域 1729
张骞持节通西域 1729
冯夫人两使乌孙 1730
冯夫人两使乌孙 1730
班超投笔从戎通西域 1732
班超投笔从戎通西域 1732
于什门使燕二十一年不屈节 1734
于什门使燕二十一年不屈节 1734
夏侯端九死一生不辱大唐旌节 1734
夏侯端九死一生不辱大唐旌节 1734
洪皓使金忠贞不屈羁留十四年 1736
洪皓使金忠贞不屈羁留十四年 1736
张以宁使安南举措有当 1737
张以宁使安南举措有当 1737
曾纪泽使俄舌战卫国土 1738
曾纪泽使俄舌战卫国土 1738
勾践卧薪尝胆 1741
四、复土归国 1741
勾践卧薪尝胆 1741
四、复土归国 1741
田单智用火牛阵 1742
田单智用火牛阵 1742
祖逖中流击楫誓复中原 1743
祖逖中流击楫誓复中原 1743
宗泽以身许国誓复国土 1746
宗泽以身许国誓复国土 1746
郑成功收复台湾 1748
郑成功收复台湾 1748
萨布素夺回雅克萨 1749
萨布素夺回雅克萨 1749
渥巴锡率众归祖国 1752
渥巴锡率众归祖国 1752
左宗棠运筹帷幄收复新疆 1754
左宗棠运筹帷幄收复新疆 1754
刘锦棠定南疆 1756
刘锦棠平定南疆 1756
五、扬威域外 1759
甘延寿陈汤西域诛郅支 1759
五、扬威域外 1759
甘延寿陈汤西域诛郅支 1759
耿恭奋战西域扬汉威 1761
耿恭奋战西域扬汉威 1761
郑和西洋树丰碑 1762
郑和西洋树丰碑 1762
李如松援朝抗倭寇平壤大捷 1764
李如松援朝抗倭寇平壤大捷 1764
冯子材南边败法军 1765
冯子材南边败法军 1765
王德榜镇南关歼法军 1768
王德榜镇南关歼法军 1768
刘永福越南毙法将 1769
刘永福越南毙法将 1769
六、拒不降敌 1772
苏武牧羊十九载 1772
苏武牧羊十九载 1772
六、拒不降敌 1772
段匹?死不叛晋 1774
段匹?死不叛晋 1774
卢奕怒斥安禄山 1775
张巡眦裂齿碎守睢阳 1776
段秀实誓死不从贼 1779
孙揆骂敌遭锯杀 1781
李若水正气浩然 1781
徐徽言高风亮节誓死不屈 1782
杨邦义不作他邦臣 1784
密佑宁为斗者死不为降者生 1785
文天祥浩然正气血溅大都 1786
侯峒曾头可断节不可移 1788
阎应元陈明遇拒降守江阴 1789
郑成功义绝父子情 1790
夏完淳巧斥洪承畴 1792
七、为国捐躯 1794
屈原悲愤沉汨罗 1794
荆轲刺秦王 1796
羊侃以身许国 1798
韦粲满门殉国 1799
颜果卿为国讨贼死 1801
杨业绝粒报大宋 1803
苏缄邕州抗敌壮烈殉难 1804
秦钜赴火殉国 1806
张世杰保宋死不移 1807
李芾潭州尽忠节 1808
陆秀夫背幼帝蹈海 1809
史可法督师扬州以死报国 1810
抗英保定海三总兵血洒国门 1812
陈化成碧血吴淞口 1815
裕谦大节凛然誓死抗敌 1816
海龄镇江抗英举家殉国 1818
邓世昌壮烈战日舰足壮海军威 1819
寿山抗俄卫边血洒北疆 1821
- 《极简中国史》王昕宁责编;吕思勉 2020
- 《国史新论 新校本》钱穆 2018
- 《宫崎市定中国史》(日)宫崎市定著 2019
- 《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知中编委会编著 2019
- 《秦与西汉 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知中编委会 2019
- 《清与民国 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知中编委会 2019
- 《辽金西夏元 太喜欢历史了!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知中编委会 2019
- 《柳诒征文集 第8卷 国史要义·劬堂序跋集》柳诒征著;杨共乐,张昭军主编 2018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著 2019
- 《法治的技术 行政诉讼镜鉴》(中国)王箭,王宇焘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西单大杂院-北京老舍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小说作品集》北京老舍文学院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北京模式》吴建繁,王德海,朱岩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八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